信紅梅,姚 琳,陸鍵萍,3,曲 夢,江艷華,李風鈴,郭瑩瑩,王聯(lián)珠,
(1.大連工業(yè)大學食品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2.農業(yè)農村部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山東 青島 266071;3.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鱈魚是鱈形目(Gadiformes)魚類的總稱,屬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真骨魚綱(Teleostei),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底層魚類,也是國際水產品貿易中最主要的品種之一,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經濟價值[1-2]。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鱈形目魚類主要有大西洋鱈(Gadus morhua)、太平洋鱈(G. macrocephalus)、狹鱈(G. chalcogrammus)、細鱗壯鱈(Albatrossia pectoralis)、黑線鱈(Melanogrammus aeglefinus)和阿根廷無須鱈(Merluccius hubbsi)等。此外,市場上還包含一些商品名中帶“鱈”字,但在分類學上與鱈魚毫無關聯(lián)但價格很高的品種,如裸蓋魚(Anoplopoma fimbria)(銀鱈魚、黑鱈)、小鱗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eleginoides)和莫氏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mawsoni)(白鱈魚)[3-4]。學名與商品名的不統(tǒng)一,加之高值鱈魚多以魚塊、魚段和魚片的形式銷售,失去了可供鑒別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導致命名混亂、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的現(xiàn)象屢屢出現(xiàn)?!坝汪~”體型較大,肉質白皙,切塊后與高值鱈魚魚塊外形十分相似,成為假冒高值鱈魚的最主要品種。
“油魚”是異鱗蛇鯖(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和棘鱗蛇鯖(Ruvettus pretiosus)的俗稱,這兩種魚同屬于鱸形目的蛇鯖科(Gempylidae),分別是異鱗蛇鯖屬和棘鱗蛇鯖屬的唯一種[5],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脂肪含量極高,其中90%為C32~C36的蠟酯[6]。該蠟酯并不被人體消化、吸收,而是蓄積在直腸內,引起腹痛、惡心、嘔吐和胃腸痙攣等癥狀,嚴重者導致油性腹瀉,雖不足以致命,但對嬰幼兒、胃腸敏感人群及孕期婦女具有較高 風險[5-6]。此外,“油魚”中含有大量的組氨酸,若運輸、保存條件不當,組氨酸會轉化成組胺,食用后嚴重者會危及生命[7]。
“以油充鱈”現(xiàn)象不僅在我國,在美國[8]、加拿大[7]、 澳大利亞[6,9]等各國均有過類似報道,不僅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而且?guī)聿豢珊鲆暤氖称钒踩L險。日本、韓國和意大利等國已經禁止銷售和進口“油魚”[10];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部分成員國等要求銷售“油魚”時必須加上適當標簽[5];我國除香港地區(qū)出臺了《有關識別及標簽:油魚/鱈魚的指引》之外[4],目前我國尚未對“油魚”有禁止或限制食用的規(guī)定,這與缺乏與之配套的檢測技術不無關系。針對“油魚”,即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建立物種特異性檢測方法成為當務之急。
本研究針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的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序列,分別設計了兩對物種特異性引物和探針,基于實時聚合酶鏈式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建立了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源性成分的檢測方法,以期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打擊水產品摻雜使假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凍鱈魚片(編號DXYP)、鱈魚排(編號XYP)等50 份市售標稱為“鱈魚”的制品在本地超市、市場及餐飲店購得。
異鱗蛇鯖、棘鱗蛇鯖、太平洋鱈、大西洋鱈、狹鱈、黑線鱈、小鱗犬牙南極魚、莫氏犬牙南極魚、裸蓋魚、藍鱈、綠青鱈、細鱗壯鱈、狹鱗庸鰈、阿根廷無須鱈、藍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大目金槍魚、劍魚、鰹魚、鱸魚、鮐魚、大菱鲆、鯽魚、草魚、鳙魚、鯉魚、暗紋東方鲀、紅鰭東方鲀、旗魚、鱖魚、羅非魚、鮟鱇魚、鰱魚、大黃魚35 種實驗樣品由本室收集保存。
海洋動物組織DNA提取試劑盒 天根生化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PremixExTaq(2×) 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引物與探針的合成及DNA測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其他試劑為國產分析純。
K15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 德國Sigma公司;Light Cycler 480實時熒光PCR儀 瑞士Hoffmann-La Roche有限公司;DK-8D電熱恒溫水槽 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WH2微型旋渦混合儀 上海滬西分析儀器廠;微量核酸蛋白測定儀 德國Implen公司。
1.3.1 模板DNA制備
取30 mg魚肉組織剪碎后置于1.5 mL離心管中,用海洋動物組織DNA提取試劑盒提取DNA,提取方法詳見試劑盒操作說明書。用微量核酸蛋白測定儀測定DNA濃度和純度,置于-20 ℃保存。
1.3.2 引物與探針的設計
表1 18 種鱈魚及其易混品種COI基因的代表性序列Table 1 Representative sequences of COI genes of 18 cod species and other species commonly used as adulterants
圖1 異鱗蛇鯖引物和探針位置圖 Fig. 1 Positions of the primers and probes for L. flavobrunneum
根據(jù)我國進出口以及或消費環(huán)節(jié)的調研,選擇異鱗蛇鯖、棘鱗蛇鯖、大西洋鱈、太平洋鱈、狹鱈、黑線鱈、小鱗犬牙南極魚、莫氏犬牙南極魚、裸蓋魚、藍鱈、綠青鱈、細鱗壯鱈等18 個品種的“鱈魚”及其易摻假品種,在NCBI網站(https://www.ncbi.nlm.nih.gov)下載其COI基因的代表性序列(表1),用DNAMAN 8.0和BioEdit7.0軟件進行序列比對、輸出,針對異鱗蛇鯖、棘鱗蛇鯖的物種特異性片段分別設計上、下游引物與探針,引物、探針位置見圖1、2,引物及探針序列見表2。
圖2 棘鱗蛇鯖引物和探針位置圖 Fig. 2 Positions of the primers and probes for R. pretiosus
表2 引物及探針序列Table 2 Sequences of primers and probes used in this study
1.3.3 反應體系及條件
反應體系:PremixExTaq(2×)12.5 μL;上游引物、下游引物(10 μmol/L)各0.55 μL;探針(10 μmol/L) 0.3 μL;DNA模板5 μL,用無菌水補至總體系為25 μL。
反應條件:95 ℃預變性10 min;95 ℃變性15 s,60 ℃退火延伸1 min,40 個循環(huán),收集熒光信號,擴增曲線圖及擴增效率圖由real-time PCR儀的自帶軟件Light Cycler 480 SW1.5.1生成。
1.3.4 特異性分析
利用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的引物、探針及檢測方法,分別以異鱗蛇鯖、棘鱗蛇鯖、大西洋鱈、太平洋鱈、狹鱈、黑線鱈、小鱗犬牙南極魚、莫氏犬牙南極魚、裸蓋魚、藍鱈、綠青鱈、細鱗壯鱈、狹鱗庸鰈、阿根廷無須鱈、金槍魚等35 種樣品DNA為模板,無菌水為空白對照,依照1.3.3節(jié)方法分別進行real-time PCR擴增,驗證方法的特異性。
1.3.5 靈敏度分析
1.3.5.1 絕對靈敏度
將提取的異鱗蛇鯖、棘鱗蛇鯖DNA模板原液(質量濃度20 ng/μL)用無菌水分別進行10 倍梯度稀釋,即20、2、0.2、0.02、0.002、0.000 2 ng/μL和0.000 02 ng/μL 7 個質量濃度梯度,依照1.3.3節(jié)方法分別進行real-time PCR擴增,每個質量濃度設2 個平行。該實驗重復3 次,利用軟件SPSS 22.0計算Ct值的平均值、標準偏差和相對標準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
1.3.5.2 相對靈敏度
將異鱗蛇鯖、棘鱗蛇鯖肌肉組織分別與太平洋鱈肌肉組織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異鱗蛇鯖、棘鱗蛇鯖添加量分別為10%、5%、1%、0.1%、0.01%和0.001%的混合樣品,提取DNA,依照1.3.3節(jié)方法分別進行real-time PCR擴增,每個含量設2 個平行。該實驗重復3 次。
1.3.6 市售“鱈魚”制品檢測
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對50 份市售“鱈魚”制品進行檢測,分析其中是否含有異鱗蛇鯖或棘鱗蛇鯖成分。樣本的真實性成分按GB/T 35918—2018《動物制品中動物源性檢測基因條碼技術 Sanger測序法》進行分析[11]。
所有樣品的DNA質量濃度在20~70 ng/μL之間,A260nm/A280nm在1.8~2.0之間,滿足real-time PCR的要求。
基于異鱗蛇鯖特異性引物和探針建立的檢測方法對供試的35 種魚的DNA進行real-time PCR擴增,結果表明,該方法僅對異鱗蛇鯖有明顯擴增,Ct平均值為16.50,呈典型的陽性結果,其他被測DNA及空白對照在40 個循環(huán)內沒有擴增,呈典型的陰性結果(圖3)?;诩[蛇鯖特異性引物和探針建立的檢測方法對供試的35 種魚的DNA進行real-time PCR擴增,結果表明,該方法僅對棘鱗蛇鯖有明顯擴增,Ct平均值為15.54,呈典型的陽性結果,其他被測DNA及空白對照在40 個循環(huán)內沒有擴增,呈典型的陰性結果(圖3)。說明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的檢測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異性。
圖3 異鱗蛇鯖(A)和棘鱗蛇鯖(B)real-time PCR特異性分析Fig. 3 Specificity evaluation of real-time PCR for L. flavobrunneum (A) and R. pretiosus (B)
2.3.1 絕對靈敏度
圖4 異鱗蛇鯖(A)和棘鱗蛇鯖(B)real-time PCR絕對靈敏度Fig. 4 Absolute sensitivities of real-time PCR for L. flavobrunneum (A) and R. pretiosus (B)
圖5 異鱗蛇鯖(A)和棘鱗蛇鯖(B)real- time PCR擴增效率Fig. 5 Amplifciation effciiencies of real-time PCR for L. falvobrunneum (A) and R. pretiosus (B)
將質量濃度20~0.000 02 ng/μL的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DNA分別進行real-time PCR擴增,擴增曲線如圖4所示,擴增效率如圖5所示,得到標準曲線的斜率分別為 -3.412和-3.324;相關系數(shù)R2分別為0.995 7和0.995 3;根據(jù)擴增效率公式(擴增效率/%=(10(-1/斜率)-1)× 100))得到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的擴增效率分別為96.38%、99.89%,均在可接受區(qū)間90%~110%內。
當異鱗蛇鯖DNA質量濃度為20~0.002 ng/μL時,均出現(xiàn)明顯的擴增曲線,當其低于0.002 ng/μL,擴增曲線在基線位置,說明異鱗蛇鯖的檢測方法靈敏度為0.002 ng/μL; 當 棘 鱗 蛇 鯖D N A 質 量 濃 度 為2 0 ~0.0 0 0 2 n g/μ L 時,出現(xiàn)明顯的擴增曲線,當其低于0.000 2 ng/μL,擴增曲線在基線位置,說明棘鱗蛇鯖的檢測方法靈敏度為0.000 2 ng/μL。
表3 real-time PCR重復性Table 3 Repeatability of the real-time PCR method
real-time PCR重復性見表3。隨著異鱗蛇鯖、棘鱗蛇鯖樣品DNA含量降低,Ct值呈增高趨勢,異鱗蛇鯖5 個質量濃度樣品Ct值的標準偏差在0.10~0.74之間,RSD在0.61%~2.64%之間;棘鱗蛇鯖6 個質量濃度樣品Ct值的標準偏差在0.31~0.76之間,RSD在1.42%~2.50%之間,均在可接受范圍內。因此,本實驗建立的 real-time PCR檢測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復性。
2.3.2 相對靈敏度
圖6 異鱗蛇鯖(A)和棘鱗蛇鯖(B)real-time PCR相對靈敏度檢測Fig. 6 Relative sensitivities of real-time PCR for L. flavobrunneum (A) and R. pretiosus (B)
利用建立的方法分別檢測混有不同質量比的異鱗蛇鯖、棘鱗蛇鯖肌肉的太平洋鱈魚肉,擴增結果如圖6所示。當異鱗蛇鯖添加量在0.01%及以上時出現(xiàn)明顯的擴增曲線,當添加量低于0.01%時,熒光擴增曲線在基線位置,說明異鱗蛇鯖real-time PCR的檢測相對靈敏度為0.01%;當棘鱗蛇鯖添加量在0.01%及以上時出現(xiàn)明顯的擴增曲線,當添加量低于0.01%時,熒光擴增曲線在基線位置,說明棘鱗蛇鯖real-time PCR的檢測相對靈敏度也為0.01%。
利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法對50 份市售“鱈魚”制品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在1 份標稱“水鱈魚”的樣品中檢測出異鱗蛇鯖成分,在1 份標稱“水鱈魚”的樣品中檢測出棘鱗蛇鯖成分,與標簽不符,該結果與按GB/T 35918—2018的檢測結果一致(表4)。
表4 市售“鱈魚”制品中油魚成分檢測結果Table 4 Results of detection of R. pretiosus- and L. flavobrunneum- derived ingredients in commercial cod products
近年來,“以油充鱈”現(xiàn)象頻發(fā),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擾亂了行業(yè)的的正常經營秩序,由此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不容忽視。建立一種準確、快速的“油魚”檢測方法已經成為研究熱點。高值鱈魚的捕撈加工方式,決定了該類產品主要以去頭、去內臟、切段和切片的方式銷售,缺乏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學鑒定所需的外部特征。因此多數(shù)研究者重點關注基于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檢測方法。
Ochiai等[12]基于蛋白質分子質量的不同,通過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技術對“油魚”進行鑒別。該方法將異鱗蛇鯖、棘鱗蛇鯖、無須鱈及裸蓋魚等29 種魚類的可溶性肌肉蛋白分別進行SDS-PAGE分析,得到具有“油魚”物種特異性的蛋白指紋圖譜,從而將“油魚”與其他魚區(qū)分開。該方法雖具有檢測成本低、較準確的特點,但當魚肉經過加熱等環(huán)節(jié)后將導致部分特征性蛋白變性或降解,從而使原有的指紋圖譜發(fā)生變化,導致出現(xiàn)假陰性的結果[13],因此該方法僅能對新鮮樣品進行鑒別。此外,該方法的靈敏度較低,對摻有“油魚”的魚肉混合樣品進行鑒別的分辨率有限,也限制了該方法的實際應用。
此外,由于大型分析儀器的快速發(fā)展,色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應用已較為廣泛,成功實現(xiàn)了鮭魚、鱘魚和金槍魚[14]等物種的鑒別,并呈現(xiàn)出高靈敏、高分辨等技術優(yōu)勢[15]。Ling等[7]利用蠟酯的極性低和熱穩(wěn)定性好的特點,通過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并結合薄層色譜技術分析異鱗蛇鯖、棘鱗蛇鯖、大西洋鱈和裸蓋魚等30 個魚類樣品中的蠟酯成分。結果表明僅在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的樣品中存在C32~C36的蠟酯特征峰,熱處理樣本與新鮮樣本的分析結果一致,說明該方法可用于鑒定熱加工后的樣品。然而該類分析方法儀器成本較高,操作過程繁瑣,標準化與推廣應用前景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不作為生物大分子靶標的首選檢測和仲裁鑒定方法[16]。
DNA在動物不同組織器官中完全相同,其完整性受食品加工過程的影響較小等優(yōu)點已成為物種鑒別的主要研究對象[16-18]。Park等[19]利用16S rRNA序列設計了兩對特異性引物,通過PCR結合測序比對檢測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成分,但該方法過程繁瑣、耗時長,在PCR產物處理過程中容易造成污染從而產生假陽性的結果。Dalama等[10]利用線粒體COI基因設計了一組特異性引物和探針,通過多重real-time PCR的方法鑒定“油魚”,該方法可以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的同時檢測,無需PCR產物的后續(xù)處理等步驟。然而多重real-time PCR在擴增過程中各檢測通道波長容易互相干擾導致擴增效率降低,易產生假陽性結果等缺陷。real-time PCR方法具有準確度和靈敏度高、可靠性和特異性強、重現(xiàn)性好、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20-22],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食品中鮭科魚類[23]、轉基因鮭魚[24]以及大西洋鱈、太平洋鱈和狹鱈[25]等物種鑒別、食品原料摻假、成分檢測等領域,顯示了其良好的應用前景。
物種特異性基因片段的選擇是real-time PCR法進行物種鑒別的關鍵。本研究在預實驗中針對16S rRNA、COI和Cyt b等基因分別設計了異鱗蛇鯖、棘鱗蛇鯖的物種特異性引物與探針,在驗證了各個靶標的特異性后最終選定針對COI基因設計的特異性引物及探針。線粒體COI基因具有結構簡單、相對保守、覆蓋了更廣泛的分類單元,進化速率和長度適中等優(yōu)點,廣泛用于海洋生物的的鑒定和分類[26]。許多學者將線粒體COI基因用于動物尤其是魚類的鑒別研究中[27-30]。此外,COI基因還被成功應用于鑒別市場上出售的食用魚片真?zhèn)蝃31]。
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PCR檢測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復性,最低可檢出0.002 ng/μL(異鱗蛇鯖)和0.000 2 ng/μL (棘鱗蛇鯖)的目標DNA,與Dalama等[10]建立的多重real-time PCR方法檢出限為0.003 ng/μL(異鱗蛇鯖)和0.004 ng/μL(棘鱗蛇鯖)相比具有一定優(yōu)勢。本研究還將異鱗蛇鯖、棘鱗蛇鯖魚肉與太平洋鱈魚肉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擬摻雜使假的樣本,評價檢測方法的相對靈敏度。結果表明,兩個方法相對靈敏度均可達0.01%,即在1 kg魚肉中添加0.1 g異鱗蛇鯖或棘鱗蛇鯖魚肉也可被本方法檢測出來,說明該方法不僅可以檢測魚段、魚片的原料是否為“油魚”,而且可以檢測魚糜等制品中是否摻雜“油魚”肉,顯示了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此外,為了驗證本方法的實用性,利用兩種方法分別對50 份市售“鱈魚”制品進行檢測,有2 份樣品分別檢出了異鱗蛇鯖、棘鱗蛇鯖的成分,并且檢測結果與傳統(tǒng)的測序結果一致,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準確性及實際應用價值。同時也在一個側面反映出,盡管主管部門不斷加強監(jiān)管,市面上仍有用“油魚”假冒鱈魚的情況,本方法為主管部門精準監(jiān)管、精準執(zhí)法,保護消費者權益,保障食品安全,維護水產行業(yè)的健康良性發(fā)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