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船閘工程基坑深大且臨河,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含水層情況特殊,須對基坑進行降水。通過對地下連續(xù)墻及深井降水施工技術特點進行了分析,強調了臨河深基坑降水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前期抽水試驗觀察的要點。并依據(jù)本工程項目的實施,刷新了對該區(qū)域強風化礫巖的透水性認識,提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針對該類地層應采取的措施,供同行們借鑒。
【關鍵詞】抽水試驗;滲透系數(shù);臨河;深基坑;降水;強風化礫巖;
0 引言
在地下水較豐富地段進行深基坑開挖,降水是一個重點及難點。尤其是像船閘這種臨河建筑,開挖深度大,地下水補給來源豐富,地質條件又多以砂層為主,含水量大,如何正確選擇地層水文地質參數(shù),確定降水方案,顯得至關重要。
1 工程概況
某船閘閘室尺度240×32(長×寬),明挖法施工。閘室設計底標高7.50m,地面高程23.50m,開挖深度16.0m,在高程4.00~11.50m范圍分布細砂層,砂層下部為礫巖,強風化層厚度3~8m,實測強風化礫巖滲透系數(shù)8.0×10-4cm/s,強風化礫巖受膠結程度影響,泥質膠結區(qū)滲透系數(shù)較小,砂質膠結區(qū)滲透系數(shù)較大可達1.0×10-3 cm/s,細砂層滲透系數(shù)3.0×10-3 cm/s。該層頂板標高11.80m與臨近河河底板標高11.60m接近,與河水存在水力聯(lián)系。細砂層為承壓含水層,穩(wěn)定水位18.50m,砂層頂板11.50m,承壓水頭約7.0m。
2 工程特點及難點
基坑底部位于砂層中,下部礫巖強風化層的砂質膠結區(qū)膠結程度較松散,富水性及滲透性相對較強,滲透性等級屬中等,且緊鄰河水,河水與砂層水連通,降水難度較大,基坑排水采用地下連續(xù)墻加深井降水方案。
3 地下連續(xù)墻設計
根據(jù)船閘結構底板深度及場地的水文地質條件,閘室底板位于細砂層中,因前期工作對強風化礫巖層滲透性認識不足,且其局部厚度較大,地下連續(xù)墻底部高程以進入強風化層礫巖1.5m控制,未將閘室內外水力聯(lián)系隔斷。
4 基坑涌水量計算
本工程屬于承壓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采用公式:
其中,細砂層水平滲透系數(shù)為k=3*10-3cm/s=2.592m/d
降水深度H=18.5-7.19=11.31m;基坑面積F=32500m2;基坑半徑r0=101.7m;R=182m;l=7m;M=13m;Q=2312 m3/d。
根據(jù)經(jīng)驗,規(guī)范公式所計算涌水量往往實際小很多,取2倍計算涌水量,即4624 m3/d
單井涌水量:
q=310 m3/d;n=1.1*4624/310=16.4,取17。
計算井深L=16.54-7.69+0.5+30*0.2+0.5+2+0.5=18.35m
Autobank7.5滲流計算:根據(jù)autobank7.5滲流計算,穩(wěn)定滲流情況下,最大滲流量為3.9 m3/d m。
圍堰周長約1300m,圍堰最大總涌水量為5070 m3/d。井間距取30m時,單井最大涌水量約為120 m3/d。由于本工程基坑設置截滲墻,根據(jù)規(guī)范計算涌水量誤差較大,故根據(jù)autobank7.5滲流計算結果來確定涌水量及降水井間距。
5 試驗井布置
根據(jù)地質資料,選取透水層最厚位置,基坑對稱布置1口試驗井,2口觀測井,并在試驗井斷面設置3個測壓管。試驗井位置根據(jù)詳勘揭露砂層厚度較大處及強風化礫巖砂質膠結處確定。
試驗孔設計要求:
1、試驗井采用0.6m管徑,井口應高于地面以上0.5m。
2、抽水試驗對同一層(段)應進行三次水位降深;抽水井最大降深宜接近含水層厚度的1/3;最小降深不小于0.5m,每次降深的差值,不宜小于1m。
3、降水井在濾水管采用無砂管,過濾器采用纏絲包網(wǎng)過濾器。沉淀管接在濾水管底部,長度為0.5m,管徑與濾水管相同,底部用鐵板封死。
4、抽水設備采用潛水泵,每日抽水能力不小于180m3/d。
6 降水井布置
降水井布置于基坑16.54m邊坡平臺處,井間距取30m,井深18.35m,共布置44口降水井,計算單井出水量為120 m3/d。降水井布置應根據(jù)抽水試驗結果確定。
根據(jù)抽水試驗結果繪制的降水剖面,抽水試驗井深度定為22m,閘室底板中心位置水位高程能降至7.19m,滿足施工需要,水泵單日出水量20~25m?/d。停泵后水位恢復速度很快,說明目前閘室內地下水補給徑流條件暢通,強風化礫巖透水性較強。據(jù)降落漏斗曲線分析,截滲墻處曲線坡度(48°)較無滲墻墻處坡度(28°)陡,截滲墻截水效果較為明顯。
7 總體布置
7.1依據(jù)抽水試驗成果布置降水井,在強風化礫巖泥質膠結區(qū)及近山側井間距取30m,泵量25m3/d,強風化礫巖砂質膠結區(qū)及臨河側井間距取20m,泵量40m3/d。
7.2降水井的成井施工階段應邊施工邊抽水,即完成一口投入降水運行一口,力爭在基坑開挖前,將基坑底開挖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層含水量減小到最低。
7.3在施工開挖20天前進行抽水,做到能及時降水連續(xù)墻內基坑中的地下水位。
7.4抽水需24小時現(xiàn)場值班, 并做好記錄,包括涌水量Q和水頭降S,以掌握水位動態(tài)變化,指導降水運行達到最優(yōu)。
8 施工驗證及總結
根據(jù)降水方案施工,水位能夠降低至基坑底板0.5m以下,閘室基坑開挖順利實施。針對臨河深大基坑,因地下水與地表水存在較強的水力聯(lián)系,直接降水較為困難,宜先截水,再配合具體降水方案,截水時宜穿透含水層,截滲墻或樁底置于相對隔水層,對于強風化巖層應提高重視,不應想當然的將其視為不透水層,降水前應進行必要的抽水試驗,根據(jù)抽水試驗成果及實際水文地層條件調整降水方案,做到優(yōu)化設計,確?;咏邓樌M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戴榮里,深大基坑特殊含水層降水技術, 建筑技術,2014年3月,第45卷,第3期 。
[2] 黃輝, 地鐵工程勘察的抽水試驗設計和施工技術,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0.3969/j.issn.1000-3665.2002.05.013。
[3] 潘海防, 深基坑深井降水的施工實踐,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23-089 。
[4] 張勝,豆海軍,劉立權,淺談深基坑降水的方法, 科技尚品,2016年第11期。
作者簡介:高沖,1983-5,男,河南省郾城縣,本科,水工環(huán)地質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