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縣教育局 程憲權(quán)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語文教學所貫徹的“文道統(tǒng)一”原則,決定了語文學科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優(yōu)勢。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jié)了以下幾方面的做法,可資借鑒。
1.增強主體體驗。在語文新課改背景下實施育德,應(yīng)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灌輸、學生收看收聽的教育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創(chuàng)設(shè)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親身體驗。學生自然生成的思想情感,比教師講多少遍都有效。
比如,在講授《將相和》一課時,課文中的內(nèi)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難以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與其給學生講述道理,不如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我鼓勵學生把課文編成劇本,分小組排演課本劇。盡管學生演繹得不夠?qū)I(yè),但是他們在一次次排練中逐漸加深了對角色的理解和認識。為了表演得更出色,有的學生會主動閱讀課文,主動拓展相關(guān)閱讀內(nèi)容。我安排出兩節(jié)課專門演出課本劇,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不同的收獲和感悟,育人目的水到渠成。
2.拓展活動空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語文活動,是語文課堂育德的有益補充。課余時間,我組織學生參與、開展各種有益活動,比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接龍比賽、手抄報比賽等。我還鼓勵學生就某一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或者開展主題講演比賽等。這些活動,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
我們還把育德活動向社會延伸。比如,在學習了許地山的《落花生》后,我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去田地里刨花生,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花生的植株和果實。我把學生帶到家里,一起洗花生、煮花生、炒花生。孩子們干得熱火朝天,吃得津津有味。我們還到附近村子里參觀榨油作坊,了解花生榨油的全過程。通過這些體驗,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花生“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的可貴品質(zhì)。
3.培養(yǎng)愛國情懷。第四單元的幾篇課文,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佳作。學習《示兒》《題臨安邸》《已亥雜詩》時,我給學生講解每一首古詩的故事背景,鼓勵學生反復(fù)吟詠,體會詩人陸游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滿腔的悲憤沉痛,體會龔自珍強烈的愛國激情和迫切的改革愿望,以及林升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我還搜集了陸游和龔自珍的其他作品,鼓勵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少年中國說》文字凝練,氣勢宏大,讀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我鼓勵學生激情朗讀,分組別進行展示。我和學生一起分析文字間飽含的熾熱的愛國情懷,分享梁啟超為了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的奮斗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火燒圓明園》。清政府的懦弱腐朽、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靈。
我鼓勵學生寫讀后感、觀后感,通過寫作深播愛國的種子。我堅信:當一個人心懷愛國情,就會為了祖國的強大而發(fā)奮讀書,就會為了祖國的繁榮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