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魯達廣播電臺九月開始播出一部新的長篇小說,一部英國或美國的小說《二手人》。作者我已不記得了,他的姓氏發(fā)音跟別人的姓氏相仿。寫的是有關一個男人生活的故事,陰郁、冗長而煩瑣的故事。
這個男人有一種難以消除的心病,即總是感覺到自己是個派生的、非第一手的東西,整個就是某種已有的東西的仿制品。確實地說,是某種原創(chuàng)物、某種新東西的臨時湊合的代用品。
例如,他認為自己是從孤兒院領養(yǎng)的,就是說他有過生身父母,但不知是誰,也不知他們是怎樣的人。有人親生的兒子死了,就到孤兒院領養(yǎng)了他。因此他是代替某個人,也就是說,他本身并非人家正經(jīng)八百的兒子,而是讓他成為另一個死了的孩子的替身。
前三段情節(jié)描述他的青年時代。他在這樣的一種信念中長大,即總是認為自己是某種別的、更好的東西殘剩的糟粕。在第四段情節(jié)中他上了大學,并開始對柏拉圖入迷。他完全理解那位哲學家在寫理念和理念的影子時的想法,認為理念是獨立于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永遠不變的理念是個別事物的“范型”;個別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存在著某種真實的、唯一的、不可重復的、因其單一性而完美的東西。還有某些模糊得多的模仿的東西,如同每種摹本一樣,它是不連貫的、充滿了不完美的光的折射的東西,因此也是虛假的、與“范型”隔了八丈遠的東西。
這一段有點枯燥乏味。家里的收音機放在陽臺上,因為我在給門上油漆,工人們在屋頂上干活,也在聽那些有關范型和摹本及其導致的絕望的故事。
書中的主人公愛上了哲學。他步柏拉圖的某個追隨者的研究的后塵,寫出了自己的碩士論文。我不記得那個追隨者姓甚名誰,古希臘類似的姓氏多得是。最終發(fā)現(xiàn),原來他的那篇論文竟然是一種無心的剽竊——他所寫的內(nèi)容跟另一個人早前寫過的東西基本上一樣。
接下來的幾段情節(jié)中,他娶了一個離婚的女人——他是她的第二任丈夫。他的妻子從未停止過愛那位前夫。書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場面——我是在閣樓打掃時聽到的——男主角在她的房子(因為房子是她的)的盥洗室的小樓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那個人的盥洗用品,擺放得就像博物館的陳列品。
最終他開始用那個人的牙刷刷牙,噴灑那個人的刮臉水,穿上那個人的長睡衣……這一切立刻使我想起了波蘭斯基的《怪房客》,甚至不是想起電影本身,只是想起了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如何記住了房客。從墻上的洞里扒出的一顆牙齒——意味著一種征兆:他想干什么。然后是這位房客多次嘗試自殺、跳窗,又費力地爬上樓去。沒有結果的死亡沒完沒了。
再往后,在這本書中說明了主人翁原本是個繼父,第二任父親。他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影子人是不能繁衍后代的。他這樣想。他在某家出版社當編輯,修改別人的書。他想要寫出自己的書,卻總是在別人的那些書中找到自己的思想。那些書已經(jīng)寫出來了,他想做的事已被別人做過了。在電話簿中幾十個不同的人擁有同樣的姓氏,多半是由于這個原因,警察常常找他的麻煩,只因他的姓名跟某個婚姻騙子的姓名一模一樣,這就使他不得安寧。除此之外,他跟某個不太受歡迎的政治家長得很相像,所有的人都把他跟那個人搞混。他的照片曾被貼在中學布告欄上,事后又被取了下來,由于弄錯,又用另一個人的照片代替了他。
由于要去瓦烏布日赫運木板,我漏聽了最后兩段的情節(jié)。不知這個二手人的故事如何結束。但可以肯定,他最終必定會死去,像每個人一樣。也許弄錯了尸體,用另一個人的姓名埋葬了他。也許在下葬時旁邊也在舉行另一個比他更重要的人物的葬禮,銅管樂隊的音樂掩蓋了給他用錄音帶播放的神父例行公事倒背如流的講話。
(節(jié)選自《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帶著這些問題,再讀一遍文章吧!
(1)這篇小說在選材和行文構思上很有特色,請你就此進行賞析。
(2)有人認為小說中提到的“二手人”的生活是悲劇性的,你怎么看?
參與討論:海鹽元濟高級中學楊建國老師
海鹽元濟高級中學高三(5)班林菲爾/ 葛銘君/ 黃瑞潔/ 曹 琳/ 朱元宵/ 劉羽潔
這篇小說在選材和行文構思上很有特色,請你就此進行賞析。
● 林菲爾
①選材新穎、構思獨特,以底層老百姓為敘述對象,選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將其魔幻化、夸張化,以小見大。小說情節(jié)與現(xiàn)實場景相互交織,虛實結合,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②小說以第一人稱角度敘述,以“我”的口吻轉述故事,角度新奇,讓“我”來評價“他”的生活,充滿人情味。
● 葛銘君
①小說選取了“我”聽廣播中播出的長篇小說這一背景,引出文章故事,從“我”這一視角轉述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我”的想法與廣播小說的內(nèi)容交替出現(xiàn),使文章內(nèi)容更豐富。
②以時間為序,記述小說中主人公的生活軌跡,展現(xiàn)了一個人自始至終都在做他人的復制品的悲劇命運,反復出現(xiàn)“替身”“代替”“影子”等詞,強化悲劇意味。
③用碎片化的不同人生階段的鏡頭展現(xiàn)小說主人公的人生,情節(jié)瑣碎,連續(xù)性不強。
● 黃瑞潔
小說在選材上,截取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片段,看似平常,實則表明“二手”現(xiàn)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構思上,用廣播內(nèi)容和現(xiàn)實交錯的結構來講述故事,用戲劇性的手法、蒙太奇的手法將不幸擴大,由一個人暗示一類人、一代人的不幸。
● 楊建國老師
這道題目較為開放,要求大家從選材和行文構思兩個角度分析文章的特點。選材指向“用什么材料”,行文構思則指向“怎樣用好這些材料”,具體包括情節(jié)安排的順序和推進的方法、故事講述的人稱視角、材料的詳略安排等。
在選材上,林菲爾同學認為文章“以底層老百姓為敘述對象,選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底層老百姓”的表述不妥,并且這樣的選材和“新穎”關系不大,如黃瑞潔同學所說,這是“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片段”。真正的新穎之處,是主人公這一普通人的生活充滿“二手”的感覺,他的生活處處都像是復制他人的,這一點葛銘君、黃瑞潔同學都指出了。
行文構思上,林菲爾、葛銘君同學都看到了小說是以第一人稱角度轉述故事的。葛銘君、黃瑞潔同學的分析更豐富些,他們還看到了“‘我’的想法與廣播小說的內(nèi)容交替出現(xiàn)”“廣播內(nèi)容和現(xiàn)實交錯”,對“二手人”的生活記述是以時間為順序,以碎片化的鏡頭、戲劇性的手法、蒙太奇的手法展現(xiàn)的。這兩位同學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更強,在思考上也更為深入。
有人認為小說中提到的“二手人”的生活是悲劇性的,你怎么看?
● 曹 琳
小說用一系列巧合——主人公是父母的養(yǎng)子,是妻子的第二任丈夫,是孩子的繼父,寫論文、出書都重復前人的思想內(nèi)容,等等,展現(xiàn)了“二手人”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活在別人影子里的生活感受,其實折射了很多人內(nèi)心的空虛自卑、孤獨悲觀。
● 朱元宵
“二手人”的生活一定是不幸的,當發(fā)現(xiàn)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只是別人的復制,又要經(jīng)歷很多原本不屬于自己的麻煩,難免會懷疑自己的存在到底是為何。其實,誰也不是誰的附屬品,每一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將另一個獨立的人圈定為替代品。
作者把人們能聯(lián)想到的“二手人”的不幸集中呈現(xiàn),難免令人對主人公產(chǎn)生同情。但同時作者又以淡淡的口吻輕松地敘述這個故事,甚至都不渴望知道主人公的姓名、他真正的結局等,在“我”眼里,他的“死”似乎也成了那么尋常的字眼。
自身的悲觀、世間的冷漠,都是“二手人”不幸的原因。
● 劉羽潔
“二手人”的生活真的很不幸嗎?可能只是心理的感覺吧!從普通人的角度看,“二手人”的生活正是一般人的人生,只不過小說集中聚焦到了一個人身上。普通人不可能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你這樣,我也這樣”的生活帶有重合性,體現(xiàn)出來就是“二手”。如果正確定位自己是普通人,很多場合“二手”在所難免,雖然缺了個性,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心里不認為不幸,自然不會不幸。反之,一味追求個性張揚的生活,可能會處處碰壁,同樣會“不幸”。
● 楊建國老師
這道題旨在透過人物形象賞析情感主旨?!岸秩恕钡纳钍侨笔€性的生活,他的存在難以用絕對的一句話判定幸與不幸。三位同學都嘗試透過“二手”現(xiàn)象,探究生活本真。
曹琳同學提出“活在別人影子里的生活感受”直指“二手人”生活的本質(zhì),不過僅稱“二手”生活折射“內(nèi)心的空虛自卑、孤獨悲觀”,顯得略有不足。思考中缺少與“社會”的對接,沒能放到社會大環(huán)境中去考慮。
朱元宵同學對小說主旨把握得相當不錯,透過“二手人”的生活現(xiàn)狀指出其背后的實質(zhì)——丟失的自我,指出獨一無二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朱同學還從作者的敘述口吻看到了“世間的冷漠”,既從個性、個體角度出發(fā),又能聯(lián)系外界,得出“二手人”的人生是不幸的結論,有理有據(jù)。
劉羽潔同學考慮到社會環(huán)境、個人心理因素,指出“二手”的生活就是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常態(tài),認同它,就不會不幸。這樣的看法在眾多回答中顯得新穎獨特,確實也符合一定的生活實際,這樣想會少許多怨天尤人的抱怨。但也要看到,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獨特的閃光點,這是將我們與他人區(qū)別開來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