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國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的“蘇式小方糕”,技藝精湛獨特,色香味形意都透出吳文化的靈秀、柔和之美,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為無數(shù)食客所向往。蘇州糕團,也稱蘇式糕團,是用糯米粉和粳米粉為主料,或入餡心,或加植物香料,或添天然色素,甜咸兼?zhèn)?,以香甜軟糯為特點,形狀呈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稱為糕,形狀呈圓球體、橢圓球體和扁圓球體的稱為團,糕和團合稱糕團。在蘇州,糕團以糕團店為主營,稱為糕團行業(yè),餐館酒店、小吃店作為點心小吃兼營,也作為輔料入菜,蘇州的糖果店也出售方糕、桂花條頭糕、云片糕等糕點。蘇州盛產稻米,新石器時代太湖流域地區(qū)已經開始水稻栽培和種植。自古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美譽,為蘇式糕團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千百年來的吳文化孕育出了文化底蘊豐富的糕團食俗。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就有米粉制成的糕餅了。《周禮·天官》記載:“羞籩之實,糗餌、粉餈。”鄭玄注:糗,熬大豆與米也。粉,豆屑也。茨字或作餈,謂乾餌餅之也。糗餌、粉餈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1]屈原《楚辭·招魂》記有吳地“粔籹”[2]的糕點。南宋理學家朱熹《楚辭集注》解釋粔籹:“環(huán)餅也,吳謂之膏環(huán),亦謂之寒具,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3]唐宋時期,蘇州糕團已聞名于世,有以糕團命名的橋巷就有沙糕橋、雪糕橋、豆粉巷、水團巷等。宋范成大《吳郡志》記有重陽日食“花糕”[4],流傳至今。據(jù)傳,張士誠憂國憂民,元末起兵,號稱吳王,困陷蘇州,為抵抗討伐,穩(wěn)定軍民之心,遂命部下將糧食磨成粉,做成磚形米糕干糧,堆砌成墻,以備饑荒,由于長期被圍,即命部下,拆下米糕,賑濟百姓,士誠大敗,被俘處死。蘇州百姓,逢年過節(jié),做些糕團,祭祀士誠,以示懷念。元明時期,糕團品種日益豐富,蘇州人韓奕所著《易牙遺意》“糕餌類”列舉:藏粢、五香糕、水團、松糕、生糖糕、裹蒸、香頭、夾沙團、粽子等糕團品種[5],并介紹了蘇式糕團的制作方法。清代是蘇式糕團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制作技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無論是在官府、市肆,還是在民間,蘇式糕團名品迭出。顧祿《桐橋倚棹錄》卷十“市廛”一節(jié)中羅列了蘇州著名糕團品種,諸如拉糕、扁豆糕、蜜橙糕、米豐糕、壽桃等[6]。乾嘉年間,袁枚《隨園食單》記有蘇州名糕“三層玉帶糕”的做法:“以純糯粉作糕,分作三層,一層粉、一層豬油、白糖,夾好蒸之,蒸熟切開。蘇州人法也?!盵7]136還贊美“軟香糕,以蘇州都林橋為第一”[7]130。蘇式湯團名品頗多,湯團,北方稱之湯圓,用水磨粉制作,《隨園食單》稱為“水粉湯圓”,口感“滑膩異?!?。[7]129曹雪芹《紅樓夢》中有蘇州糕點“棗泥山藥糕”。李漁《閑情偶記》稱“糕貴乎松、餅利于薄”[8]。咸豐年間,英國人呤唎在蘇州吳江盛澤吃到了“中國最美味的松糕”。[9]蘇州糕團特色鮮明,名聲卓著。至清末民國初,蘇州糕團行業(yè)鋪多面廣,形成相當大的規(guī)模,頗有聲譽者不下數(shù)十戶。糕團業(yè)中尤以黃天源、顏聚福、萬樂興、謝福源、柳德興最有名,有“黃顏樂謝夾一柳”之說,俗稱“四庭柱一正梁”。由于戰(zhàn)亂,這幾家晚清老店,除黃天源外,逐漸倒閉。黃天源聲譽好,為吳門一枝獨秀。當時,有人贊美道:豬油年糕味道好,豇豆糕黑里俏,薄荷糕涼淘淘,定勝糕式樣好,條頭糕硬翹翹,黃松糕吃得飽,糖切糕甜得妙,松子糕忒嫌小。如今,黃天源糕團店繼承傳統(tǒng),將蘇式糕團技藝發(fā)揚光大,成為“中華獨一家,名揚東南亞”的百年糕團名店。
蘇式糕團,推其由來,尋其沿習,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內涵豐富的節(jié)令食俗。顧祿所著《清嘉錄》將吳中風俗分十二月撰寫,詳細記載了蘇州歲時(農歷)糕團食俗。如正月立春,蘇州民間有“撚粉為丸、祭神供先”[10]3的習俗。農歷二月二日吃撐腰糕,以隔年糕油煎食之,謂之“撐腰糕”,有詩云:“二月二,春正曉,撐腰相勸啖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奠惜終年筋骨勞?!盵10]36民間傳此日食此糕能治腰痛病。清明,青團上市,“市上賣青團,焐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盵10]47徐達源《吳門竹枝詞》:“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薦先。”[10]47這些史料描述了在清明時節(jié)蘇州百姓吃冷食青團,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的習俗,沿習至今。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日,又稱“浴佛節(jié)”,蘇州人有食“阿彌飯”(蘇州話“烏米”與“阿彌”諧音)的習俗?!笆兴林笄嗑垶楦狻?,名曰“烏米飯”亦名“烏米糕”。[10]74五月端午,“市肆以菰葉裹黍米為粽”[10]84?,F(xiàn)今,蘇州人多用青箬葉或青蘆葉包裹糯米和餡心做成各式粽子。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祭灶神,“以米粉作團”[10]100,稱為謝灶團。七月中元節(jié),農家用各種粉團“祭田神”[10]124。八月二十四,“煮糯米和赤豆作團祀灶”稱為“餈團”[10]135。九月,“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陽糕?!盵10]142十月初一,稱為“十月朝”,又稱“祭祖節(jié)”,那天,“人無貧富,皆祭其先。”[10]148糕團是祭祀品。十一月,“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蘿卜絲等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狈Q為“冬至團”[10]156。十二月,各式年糕上市,據(jù)記載:“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門市如云?!蹦旮狻坝悬S白之別,大徑尺而形方,俗稱方頭糕。為元寶式者,曰:元寶糕。……形狹而長,俗稱條頭糕。稍闊者曰:條半糕?!盵10]167如今,蘇州糕團年節(jié)習俗不斷豐富,節(jié)令品種應時而出,終年不斷。正月初一:糕湯圓子、八寶飯;正月十五:糖湯圓子;二月初二:撐腰糕;三月清明節(jié):青團;四月十四:烏米糕;五月初五:各式粽子;六月:綠豆糕、薄荷糕、謝灶團;七月十五: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糍飯糕;十一月冬至節(jié):冬至團;十二月:各式年糕。
蘇州自古就是江南的中心,素有“天堂”之美稱,明清時期,達官貴人云集,文人騷客匯聚,市場繁榮發(fā)達,市民階層驟增,每逢過年過節(jié),“親朋好友,贈送糕團,多至數(shù)石,受之者,又分送親友,數(shù)日始畢”。[11]糕團,寓意高高興興、團團圓圓、甜甜蜜蜜,象征吉祥如意,是人們祈福、祝愿的吉祥食物。蘇式糕團作為吉祥禮物滲透到蘇州人的社交禮節(jié)中,民間的生育、生日、祭祀、遷徙、造房等活動紛紛以糕團為禮,形成糕團禮俗。蘇州人有喜慶之事,親戚朋友還以各種名目繁多的糕團來相互饋贈,以示祝賀,形成民間風俗習慣。如嫁閨女吃蜜糕、鋪床團子;為老年人祝壽要吃壽團、壽糕;新屋上梁或喬遷之喜要用定勝糕、拋梁團等。蘇式糕團體現(xiàn)著蘇州人期盼團圓幸福的情結,它植根于千百年來的清嘉風土之上,軟糯香甜,方圓有致,清雋雅麗,韻味悠長,與吳儂軟語如出一轍,散發(fā)出濃濃的吳文化氣息,而本身也成為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式糕團有著獨特而又精湛的制作技藝,就其品種、形態(tài)、色澤,乃至操作程序等方面,無論是普通糕團還是藝術糕團,均能體現(xiàn)出蘇式糕團的精致細膩、別具一格的風味特色,反映了蘇州人追求精致生活的文化特征。
江南水鄉(xiāng)盛產稻米,舊時以農歷八月二十四日為“稻生日”。稻米是蘇州糕團的主要原料,品種有糯米、粳米、秈米,品質優(yōu)良。如今,蘇州大米,江南味“稻”,已成為蘇州深厚稻作文化的品牌形象。清人沈朝初《憶江南》:“蘇州好,豆莢趁新蠶,花底摘來和筍嫩,僧房煮后伴茶鮮,熏炙似神仙。”“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甌,細剝小庭幽?!盵12]贊美蘇州豐富又精良的食材,詞中的蘇州蠶豆、芡實是糕團制作的重要輔料。蜜餞,為吳門特產,神仙糕、重陽糕、圓松糕均用蜜餞作點綴,既添色又增味。著名的開洋蘿卜絲團,選太湖蘿卜煮熟剁成泥,配以開洋、香蔥及調味料拌制,食之別有風味。蝦蟹入糕團,體現(xiàn)地道的蘇州風味。經過出肉加工的蝦仁、蟹肉、蟹黃用以制作糕團點心,其制作的品種有蝦肉湯團、炒肉團、蟹肉二鮮方糕、蟹肉三鮮方糕等。選薄荷末、玫瑰花、桂花等為香料,清新自然,香色俱增。如傳統(tǒng)名品斗糕,采用木模,先成型、后成熟,餡心分薄荷味、玫瑰味、桂花味三種,任客挑選。
糕和團的制作工序略有不同,糕的制作工序分為五道:配粉→拌粉→摻水→靜置→夾粉→蒸制;團的制作工序分為三道:配粉→揉制→蒸制。每道工序嚴格講究,以保證糕團的制作質量,體現(xiàn)蘇式糕團品種的不同特色。
配粉,是制作糕團的關鍵技術。配粉是根據(jù)粳米粉與糯米粉的不同性狀進行鑲配。粳米粉硬度高、糯米粉黏性好,配成的米粉,行業(yè)術語稱“鑲粉”。蘇式糕團是“按方配料”,即根據(jù)制作品種確定用什么粉以及粉的用量,以做到規(guī)格準、分量足。如制作棱角整齊、入口松軟的方糕,粳米粉與糯米粉配比為8∶2,而制作質地柔軟的馬蹄糕,粳米粉與糯米粉配比為2∶8。配方有別,風味特色迥異。團的配粉工藝是粳米粉與糯米粉的配比為4∶6,行語稱“四六鑲粉”。
拌粉,就是將粳米粉和糯米粉抄拌均勻,是制作糕的第二道工序。拌粉有干拌和濕拌兩種。拌粉的目的是使兩種不同性狀的米粉充分和勻,保證糕的品質軟硬一致。濕拌通過加水和鹽(或糖)增味,可以改變糕的松軟特性。
摻水:是在米粉中摻入涼水。蘇式糕團的用粉有干磨粉和濕磨粉兩種,后者也稱水磨粉,一般來說,干磨粉摻水較濕磨粉多,摻水確定糕的松軟品質,如品質軟糯的咸豬油糕要比品質松軟的白松糕多摻水60%。
靜置:目的是讓米粉充分吸水。靜置時間視季節(jié)氣溫確定,一般來說,冬季靜置時間是秋季的兩倍、夏季的四倍。
夾粉,是糕團行業(yè)術語,因米粉經拌粉和摻水工藝后還會有一些小的粉團存在,糕粉的粗細確定成熟后糕的口感。將小的粉團搓散,這道工序稱為“夾粉”。夾粉需要用專用粉篩,粉篩分粗眼孔(20~30目)、中眼孔(30~40目)、細眼孔(40~60目)三種。篩孔眼大小確定糕的松軟和潔白品質,松糕用粗眼孔,品質最松軟,灰白色,定勝糕用中眼孔,較松軟,色較白,斗糕用細眼孔,品質細軟,色潔白。
揉制:是團的制作工序,與糕拌粉的區(qū)別在于要揉成形,還可以摻沸水。根據(jù)制品和成熟方法不同分三種方式,一種是沸水粉芡拌制:即將米粉入沸水直接揉拌,成熟用蒸法,如鮮肉團;另一種是粉芡拌制,先將部分米粉加入涼水蒸熟再與其余米粉揉拌,成熟用煮法,如湯團;再有一種是拌好的米粉蒸熟再揉成粉團,稱“熟白粉”拌制,包入熟餡心,可直接食用,如雙餡團。
蒸制:根據(jù)糕的不同品種,糕的蒸制有三種。桶蒸,將制好的糕粉放入木桶中蒸熟,如黃糖切糕;箱蒸,將制好的糕粉放入方形木框或木模中蒸熟,如五色小圓松糕;籠蒸,將制好的糕粉放入竹籠蒸熟,如重陽糕。根據(jù)糕的成熟方式不同分為兩類。一類是先成熟后成型,在蒸熟以后要經過揉撳工序,使成熟糕粉粘合在一起,具有韌性大、入口軟糯的特點,如桂花糖年糕、花糕等。另一類是先成形后成熟,制作前先將糕粉放入模具內成形,再蒸熟,具有韌性小、入口松軟、食之易消化的特點,如黃松糕、定勝糕等。團的蒸制,如上述“熟白粉”先成熟后成形外,其他都是先成形后成熟,烹調方法有籠蒸(如南瓜團)、湯制(如掛粉湯團)、油氽(如油氽團)等。
所謂結頂藝術,就是以米粉塑造半立體的浮雕式畫面,置于食用性糕點之上,故謂之“結頂”,也稱藝術糕團,堪稱糕團中的精品,由已故糕團藝術大師馮秉鈞首創(chuàng)。結頂藝術匯集糕團制作技藝,又結合雕塑、繪畫、書法等藝術,制作手法與藝術形式吸收蘇州園林、蘇州刺繡、吳門繪畫等元素,將精致、細膩的糕團制作技藝推向極致,使糕團成為既可食用又可欣賞的藝術品。在造型題材方面,花卉魚蟲、飛禽走獸、山水園林,無不攝入,并配有一系列的“結頂”粉制作,如果品粉、花卉粉、花邊粉等,藝術糕團有松鶴延年、福祿壽喜、花好月圓、龍飛鳳舞、梅蘭竹菊等,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神態(tài)自如,妙趣橫生,有的專供觀賞,可陳放數(shù)月之久,運用于祝壽、婚慶等宴飲活動。食用前,以“結頂”作為欣賞性藝術,增加了宴飲活動的情趣意境,又提高了宴飲活動的檔次。
蘇式糕團色香味形突出,香中有味,味中有香;色中有香,香中有色;形中有色,色中有形;形中有味,味中有形。四者皆美,渾然一體,精美雅致,誘人食欲,形成別具一格的蘇式糕團風味特色。
蘇式糕團均采用自然色素,體現(xiàn)色澤的自然之美,色中有香,香中有色。紅色,采用紅曲米、玫瑰花、赤豆、紅糖、蜜餞紅瓜;黃色,采用甜(咸)桂花、南瓜、雞蛋黃、橘紅、油氽桃仁;綠色,采用薄荷、青梅、麥葉汁、綠色菜葉汁;黑色,采用黑芝麻、黑棗;褐色,采用糖色、可可。在配色方面也很有講究。單色,通體渾然一色,如青團、南瓜團、薄荷團,用色恰如其分,色彩自然;雙色,中間置放餡心,或有夾層腰線,如薄荷糕、雙色松糕,色調要求中間醒目,線條清晰分明;點綴色,糕團上面使用米粉漿粘上輔料點綴成各種色彩,如神仙糕、重陽糕,色彩鮮艷醒目;隱色,通體成白色,中間隱有他色,如各色大小方糕,要求餡心隱而不露,如投薄紗;數(shù)色并陳,數(shù)層不同顏色的糕相疊放或相交叉,如卷心糕、花糕,色彩和諧、深淡適宜、層次分明,形中有色,色中有形。
蘇式糕團以香甜軟糯著稱,原料以選用自然香味為主,采用桂花、薄荷、芝麻油、胡桃肉、棗子等增加糕團的香味。香料的使用和配置,追求“一品一香”,即一個品種只能使用一種香料。如紅色品種加玫瑰醬,綠色品種用薄荷,白色品種選甜桂花等,做到按品種投料,“香不亂投”。春有薺菜香、夏有薄荷香、秋有桂花香、冬有棗泥香。薺菜肉餡湯圓、薄荷方糕、桂花條頭糕、棗泥拉糕,體現(xiàn)的是香中有味,味中有香,一年四季應時而出。在使用上,將香料放入粉中或蒸后撒上香料,避免了香味在蒸制過程中隨蒸汽“香飄萬里”,增強了入口之香。
蘇式糕團甜咸皆備,以甜為主。甜味中有重糖和輕糖之分,如桂花重糖年糕、百果蜜糕、豬油年糕屬于重糖;桂花輕糖年糕、馬蹄糕、花糕屬于輕糖。咸味分椒鹽味、咸味兩種,但糕團的椒鹽味以咸甜兼?zhèn)錇樘厣?,咸味又以咸中帶甜為風味。此外,還有甜而兼肥的方糕、赤豆豬油松糕。蘇州糕團風味呈現(xiàn)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將糖或鹽直接加入糕粉揉制,食時,上口即覺其味;另一種是將調輔料(白糖、桂花等)撒在糕團面上,以香甜為主;再一種是將輔料制成餡心或放入糕團中間,如“五色湯團”有五種不同的口味。一些糕團品種因口味不同,還體現(xiàn)四季有別,如著名糕團品種拉糕,春季玫瑰拉糕、夏季薄荷拉糕、秋季桂花芋艿拉糕、冬季棗泥拉糕,體現(xiàn)的是味中有香,香中有味。
蘇式糕團通常糕為方形,團為圓形,形成方圓有致的形狀。隱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圓地方”的“方圓文化”。方圓有致是中國人的智慧表現(xiàn),既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為人處世之道。糕的成形有磨具成形,如方糕、圓松糕、斗糕、定勝糕等,拍出的糕,四角筆直見方,高低厚薄均勻,腰線居中;刀工成形的如蔥豬油年糕,切成的糕規(guī)格準確、大小均勻、面無接縫、邊沿整齊、底不添零。手工捏制成形的多為團,形狀有圓球體、橢圓球體和扁圓球體等,不同的球形,代表不一樣的餡心,頂上呈尖形為肉餡,渾圓的為玫瑰豬油餡,橢圓形的為薄荷豬油餡等,體現(xiàn)的是形中有味,味中有形。制成的團,團皮均勻、外觀光滑、餡心居中、形態(tài)圓整。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流動人口增長以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蘇式糕團制作技藝與時俱進,在傳承中發(fā)展,改良和創(chuàng)新糕團工藝,豐富糕團品種,擴大影響,增強市場活力。
傳統(tǒng)蘇式糕團重油重糖是適應過去傳統(tǒng)時代的生活,隨著人們飲食生活水平的提高,輕糖輕油成為現(xiàn)代飲食生活的追求。在保證糕團軟糯品質的同時,通過改革傳統(tǒng)工藝,減少油糖比例,呈現(xiàn)新的糕團特色。許多餐飲酒店大膽吸收外來風味特色,如用蠔油、咖喱、鮑汁等制作的各式糕團,滿足四方賓客的飲食需求,成為餐館酒店的糕團點心新寵。
餡心變化帶來糕團品種的豐富多樣性,傳統(tǒng)糕團突出地域性食材的選用,隨著現(xiàn)代物流技術的發(fā)展,許多外地名特優(yōu)食材已經運用到糕團制作中,如各種海鮮、內蒙古羊肉、云南菌菇、貴州土特產等做成各式餡心。此外,雜糧、淀粉、澄粉等也用作糕團原料,極大地豐富了糕團品種,如雜糧糕、糯米澄粉團受到食客青睞。
在飲食追求時尚的大潮中,蘇式糕團創(chuàng)新品種,船點造型技藝更加成熟,品種更加豐富,市場需求日益增大。像青團這樣外形和口味特征明顯的糕團,如今,也能創(chuàng)新制作出“蠶豆”“豆瓣”造型和不同餡心的“花式青團”,成為蘇州四季宴的創(chuàng)新名點。收入《中國蘇州菜》的“雙味茶糕”,是在吸收傳統(tǒng)蘇式糕團“千層糕”“印糕”的制法上,配入茶粉、卡士達粉,借鑒廣式月餅的造型技法創(chuàng)新的一款夏令名點。此外,“西米餈團”等新品,也深受年輕族食客的歡迎。
傳統(tǒng)糕團成熟技法比較單一,如今,糕團運用到菜式中去,出現(xiàn)了諸如年糕炒螃蟹、小圓子燒鲴魚等新潮菜,像氣球那樣的超大型“麻團”,吸引食客眼球,成為餐飲商家招徠食客的“秘密武器”。糕團中心廚房生產,分工更細、工藝要求更嚴,充分保證食品安全、產品品質和市場供應。采用真空包裝技術,研發(fā)“冷作粉團”(適合熱制冷食)新工藝等,讓糕團走進超市,使更多人能夠享受到蘇式糕團風味。
蘇式糕團制作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天源、萬福興等蘇州著名糕團店,充分發(fā)揮非遺在餐旅融合中的作用,甚至吸引外國友人來店體驗糕團非遺,“前店后坊”等體驗式營銷讓食客走進傳統(tǒng)文化,體驗“蘇式生活”。糕團包裝精致化,成為生日、喬遷等精美禮物,外地食客的蘇州名食“伴手禮”。
以米粉為主料制作糕團是蘇州飲食的一大特色,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了名目繁多、膾炙人口的蘇式糕團,形成了具有濃厚吳文化氣息的糕團食俗,代代相傳,成為吳文化的重要內容。如今,蘇式糕團在繼承中發(fā)展,綻放新的活力,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