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妮卡·赫佩爾
李 娟 石 慧** 譯
人權是世界主義的規(guī)范,承認每一個人都是“終極關注的單位”,并要求所有人都依據(jù)此種認識來對待他人。1Thomas W.Pogge,Cosmopolitanism and Sovereignty,103 Ethics 48,48-49 (1992).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享有人權,并非因為他們是某一特定國家或民族的成員,而僅因為他們是人。2Seyla Benhabib,Dignity in Adversity: Human Rights in Troubled Times,Polity Press,2011,p.9.此外,由于人是具有包容性的社會成員或世界公民,他們不僅對其同胞,還應對其他人負有責任。3Martha C.Nussbaum,Patriotism and Cosmopolitanism, in Joshua Cohen ed.,For Love of Country: Debating the Limits of Patriotism,Beacon Press,1996,p.3-4.這些世界主義價值構成了創(chuàng)立人權制度的文件即《世界人權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基礎。1Johannes Morsink,Inherent Human Rights: Philosophical Roots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9,p.149.《宣言》序言強調(diào)人權的普遍性,承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第2條確定“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chǎn)、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qū)別”。2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U.N.Doc.A/RES/3/217A (1948),Art.2.
盡管《宣言》使用的是世界主義的語言,但其普遍性一貫被片面理解。人權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因為它們?yōu)樗腥怂碛?,以保護他們免受統(tǒng)治者的侵害。然而,這種對人權的主流解釋,即規(guī)范個人與統(tǒng)治者之間的縱向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使人權理念的另一個世界主義要素沒能得到重視,即人對其他所有人負有責任,并且必須將他們視為權利享有者。主張人權具有普遍性的論斷很少會被理解為國家有保護所有人之人權的義務,而這一義務暗示著國家負有域外義務。域外義務過去只在諸如禁止實施種族滅絕和禁止酷刑等強制性規(guī)范方面才被承認。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并不認為人權暗含著域外義務,需要規(guī)范國家與在外國統(tǒng)治下的非公民之間的對角關系。3Sigrun I.Skogly,Beyond National Borders: States’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tersentia,Antwerpen-Oxford,2006,p.57; Fons Coomans & Menno T.Kamminga, Comparative Introductory Comments on the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in Fons Coomans & Menno T.Kamminga eds.,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Intersentia,Antwerpen-Oxford,2004,p.1; Wouter Vandenhole & Mark Gibney,Introduction: Transnation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in Mark Gibney & Wouter Vandenhole eds.,Litigating Transnation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Alternative Judgments,Routledge,2014,p.1.
但是,如今的國家如何認知人權義務呢?是否仍然堅持縱向概念,即國家主要對其統(tǒng)治下的人負有義務?是否承認其所產(chǎn)生的跨境外部性,從而對受其行為影響的外國公民承擔域外人權義務?如果國家持該觀點,那么這種世界主義觀點的傳播范圍有多廣、分布有多均勻,以及其所意指的具體義務是什么?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至關重要,有助于我們理解國家如何應對與去國家化和全球化相關的轉(zhuǎn)變趨勢,特別是人權學說如何在這種背景下發(fā)展。
如果我們著眼于國家行為,那么有些實例表明,國家對其域外人權義務的認知有限。例如,國家如有選擇機會,則傾向于將涉及侵犯人權的行為轉(zhuǎn)移到本國領土外,以免受國內(nèi)法院的起訴。人們可能會想到布什政府將任意拘留的外國恐怖嫌疑人關押在關塔那摩灣、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監(jiān)獄,而非美國境內(nèi)的決定。再則,國家如果自行制定與外國公民交往的規(guī)范,則往往會選擇軟法而非硬法,從而表現(xiàn)出其不愿承擔具有約束力的域外義務的態(tài)度。例如,以色列國防部曾制定了一套行為準則,為執(zhí)行有針對性的刺殺提供指導,但該準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4Steven R.David,Israel’s Policy of Targeted Killing,17 Ethics & International Aあairs 111,126 (2003).此外,國家在保護其領土范圍之外的外國公民時,往往避免使用人權措辭。例如,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曾發(fā)布一項指令,承諾“保護所有人的隱私……無論其國籍和住所”5Press Releas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The White House,Presidential Policy Directive 28—Signals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 2,The White House (17 January 2014),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きce/2014/01/17/presidential-policy-directive-signals-intelligence-activities.。但他謹慎回避承認所有人享有隱私的權利。最后,國家通常無法有效地規(guī)范國有公司或在本國注冊的公司在境外針對外國公民的行為。1Matthew E.Chen,Chinese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Human Rights,51 Orbis 41 (2007).
然而,也有其他一些例子表明,國家確實在以一種更加包容的方式認知其域外人權義務。例如,南非議會通過立法規(guī)范私營軍事公司在海外的行為。2Prohibition of Mercenary Activities and Regulation of Certain Activities in Country of Armed Conflict Act 2006,GN R.1083 of GG 30477 (16 November 2007),http://www.ohchr.org/Documents/Issues/Mercenaries/WG/Law/SouthAfrica2.pdf.同樣地,日本政府主張在《武器貿(mào)易條約》中增加一項條款,旨在禁止將常規(guī)武器出口到那些可能使用該武器侵犯人權的國家。3Ministry of Foreign Aあairs of Japan,Japan’s View on the Elements of an Arms Trade Treaty (March 2012),http://www.mofa.go.jp/policy/un/disarmament/arms/att/view1203.html.國家也逐漸認識到其代理人在國外行事時將受到人權法約束。荷蘭政府因該國軍隊未能阻止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而承擔政治責任。4Marlise Simons,Dutch Cabinet Resigns over Failure to Halt Bosnian Massacre,New York Times (17 April 2002),http://www.nytimes.com/2002/04/17/world/dutch-cabinet-resigns-over-failure-to-halt-bosnian-massacre.html.瑞典政府樹立了榜樣,即為分配發(fā)展援助加入“權利視角”。5Government Offices of Sweden,Aid Policy Framework: The Direction of Swedish Aid,Comm.2013/14:131,§3.2.2 (13 March 2014),http://www.regeringen.se/contentassets/6eef64a9a36e48あ9a95e4d6ad97ce84/aid-policyframework.各國還經(jīng)常將其不贊成其他國家在海外惡劣對待外國公民的態(tài)度定義為其對域外人權侵犯行為的反對。例如,挪威公然譴責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人權暴行,特別是壓制言論自由和侵犯少數(shù)人權利的行為。6Permanent Delegation of Norway to the OSCE,Statement by Norway on Russia’s Illegal Annexation of Crimea and Sevastopol,PC.DEL/382/15 (23 March 2015),http://www.osce.org/pc/147811?download=true.包括中國和伊朗在內(nèi)的多國公開譴責美國政府允許其情報機構在美國境外對外國恐怖嫌疑人施加酷刑的行為。7Matthew Weaver,CIA Torture Report: Global Reaction Roundup,The Guardian (10 December 2014),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4/dec/10/cia-torture-report-global-reaction-roundup.
這些例子證明他國在許多方面影響著世界范圍內(nèi)個人的生活,但未能告訴我們國家通常如何認知其域外人權義務,即對其領土范圍之外的外國公民所承擔的義務。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本文探討了以下問題:域外義務是國家人權義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理念在國家之間普及的范圍有多廣、分布有多均勻?國家與域外人權義務的關聯(lián)性如何?國家承認何種域外人權義務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承認?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本文梳理了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2015年對美國開展普遍定期審議期間各國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建議。選擇普遍定期審議材料的原因在于,普遍定期審議允許聯(lián)合國所有成員國就受審議國的總體人權狀況提出建議。選擇對美國之審議的原因在于,在此審議期間,各國最有可能提出建議,就它們關于域外人權義務的認知作出總結(jié)。
本文得出以下結(jié)論。第一,鑒于在提出建議的國家中有四分之一以上提出了至少一項涉及域外義務的建議,國家人權義務包括域外義務的觀點已被普遍認同。與國內(nèi)人權義務相比,國家與域外人權義務的關聯(lián)性是相當有限的。這表明,盡管國家人權義務不止于領土邊界的觀點正在國家間傳播,但人權義務旨在規(guī)范國家與本國公民之間縱向關系的傳統(tǒng)觀點仍然盛行。第二,國家認為其域外人權義務在某些方面很有限,但在其他方面則影響深遠。一方面,國家主要將域外人權義務視為消極而非積極義務。然而,另一方面,許多建議認為,域外義務不僅應當適用于國家對領土有控制權的情形,而且也應當適用于國家僅實施實際控制的情況(實際控制的定義為,即使對相關領土沒有控制權,也會影響或有可能影響該領土上的人們享有人權)。第三,聯(lián)合國所有區(qū)域集團的國家都就域外義務提出了建議,其中西歐國家的比例略高。一般與美國利益關系疏遠的國家,如果提出完整性建議,都傾向于就域外義務提出一項以上的建議,但并不比其他國家更傾向于邁出第一步。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人權學說目前正朝著這樣一種方向發(fā)展演變,即將適用于各種不同情況的域外義務包括在內(nèi)——從而能對標其世界主義的根源。
本文從第二部分開始,簡要概述了國際法中的域外人權義務問題。第三部分介紹了研究問題和用于實證分析的數(shù)據(jù)資料,并解釋了數(shù)據(jù)的編碼方式。第四部分介紹并分析了結(jié)果。第五部分得出結(jié)論。
1948年《宣言》作為人權制度的創(chuàng)始性文件,特別強調(diào)了人權的普遍性。例如,序言承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1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U.N.Doc.A/RES/3/217A (1948),Preamble.。它還提醒聯(lián)合國所有成員國,“誓愿……促進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2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U.N.Doc.A/RES/3/217A (1948),Preamble.。然而,《宣言》并未明確人權的普遍性在域外義務方面的含義。它提醒國家“不得因一人所屬的國家或領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國際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區(qū)別,無論該領土是獨立領土、托管領土、非自治領土或者處于其他任何主權受限制的情況之下”3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U.N.Doc.A/RES/3/217A (1948),Art.2.。但是,對于非本國國民、在其領土上居住的外國公民,或在其統(tǒng)治下的殖民地或托管領土上的居民,《宣言》并未明確國家應承擔何種義務。
在適用范圍方面,人權公約中有更加精確的表述?!斗乐辜皯椭螠缃^種族罪公約》和《經(jīng)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不包含任何限制其適用范圍的條款。4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Genocide,U.N.Doc.A/RES/3/260 (1948),78 U.N.T.S.277 (entered into force 12 January 1951) (entered into force for U.S.23 February 1989).而其他所有公約都有界定其適用范圍的管轄權條款。《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要求每一締約國承諾“尊重并確保所有境內(nèi)受其管轄之人……一律享受本公約所確認之權利”5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U.N.Doc.A/6316 (1966),999 U.N.T.S.171 (entered into force 23 March 1976),Art.2(1).?!断磺行问椒N族歧視國際公約》和《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將其適用范圍分別限制在國家“所轄領土內(nèi)”6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G.A.Res.2106 (XX),660 U.N.T.S.195 (entered into force 4 January 1969),reprinted in 5 I.L.M.352 (1966),Art.3.或國家“管轄的任何領土內(nèi)”7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and Other Cruel,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U.N.Doc.A/39/51(1985),1465 U.N.T.S.85 (entered into force 26 June 1987),Art.2.。區(qū)域性公約也有類似的條款。《歐洲人權公約》要求締約國“應當給予在它們管轄之下的每個人”獲得該公約所確定的權利,1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213 U.N.T.S.221,Eur.T.S.No.5 (entered into force 3 September 1953),Art.1.而《美洲人權公約》規(guī)定“本公約各締約國承允尊重本公約所承認的各項權利和自由,并保證在它們管轄下的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地全部地行使這些權利和自由”2Americ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O.A.S.Doc.OEA/Ser.L/V/II.23,doc.21,rev.6 (1979),O.A.S.T.S.No.36,1144 U.N.T.S.143 (entered into force 18 July 1978),Art.1.。
不過,這些人權公約盡管措辭更加明確,但也未就對締約國施加域外義務給出明確的建議。例如,《經(jīng)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要求所有締約國承諾“盡其資源能力所及,各自并藉國際協(xié)助與合作,特別在經(jīng)濟與技術方面之協(xié)助與合作,采取種種步驟,務期以所有適當方法,尤其包括通過立法措施,逐漸使本公約所確認之各種權利完全實現(xiàn)”3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U.N.Doc.A/6316 (1966),993 U.N.T.S.3 (entered into force 3 January 1976),Art.2(1).,但它并沒有具體說明國家在域外與外國公民互動中應承擔何種具體義務。包含有管轄權條款的公約也是同樣的情況。畢竟,對管轄權的解讀尚未達成共識。是否應當保守地將管轄權限定于對領土的控制,無論是一國國內(nèi)領土、殖民地、托管地,還是軍事占領下的領土?抑或是否應當采用更革新的解釋,將管轄權延伸到國家對個人實施實際控制的場合,即國家行為嚴重影響到個人生活的情況?4Hugh King,The Extraterritori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of States,9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521 (2009);See also Martin Scheinin,Extraterritorial Eあ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n Fons Coomans & Menno T.Kamminga eds.,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Intersentia,Antwerpen-Oxford,2004,p.73.
盡管人權公約本身未能回答這些問題,但法院和聯(lián)合國條約機構(監(jiān)督聯(lián)合國人權公約執(zhí)行情況的專家組)已開始闡明國家域外人權義務的可能含義。法學理論遠未達到統(tǒng)一和確定的狀態(tài),盡管如此,有兩大趨勢開始顯現(xiàn)。第一,當法院,或退一步說,聯(lián)合國條約機構,要求國家承擔域外人權義務時,它們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要求消極義務,而傾向于避免課以積極義務。在某些情況下,國家也會被要求承擔積極義務——例如保護或?qū)崿F(xiàn)的義務。以“剛果民主共和國訴烏干達”(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DRC]v.Uganda)案為例。在該案中,國際法院裁定,烏干達未能保護居住在其所控制的、位于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nèi)的領土上的平民免受民兵的暴力襲擊。5Armed Activitie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Congo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v. Uganda),2005 I.C.J.Reports 168 (December 19); See also Beth Van Schaack,The United States’ Position on the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Give It up,Santa Clara Law Digital Commons,1,12 (2014),http://digitalcommons.law.scu.edu/facpubs/848/.然而,法院和條約機構在處理域外人權義務時,通常將消極義務視為尊重的義務。例如,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要求各國在實施限制性措施時,應確保限制性措施不會侵犯目標國家公民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6UN Committee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General Comment No.8,U.N.Doc E/C.12/1997/8 (1997),para.1.同樣地,聯(lián)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最近正責成英國調(diào)查其軍事部隊在境外侵犯人權的指控,包括酷刑和任意拘留。7UN Human Rights Committee,Concluding Observations on the Seventh Periodic Repor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U.N.Doc.CCPR/C/GBR/CO/7 (2015),para.9.
第二,法院和聯(lián)合國條約機構通常不將對領土的控制視為產(chǎn)生管轄權的必要條件。1Oona Hathaway et al.,Human Rights Abroad: When Do Human Rights Treaty Obligations Apply Extraterritorially?,43 Arizona State Law Journal 389 (2011).歐洲人權法院有關《歐洲人權公約》域外適用的新興判例就證明了這一點。在某些情況下,歐洲人權法院裁定國家負有域外人權義務,這種義務源于對領土的控制。以“洛伊齊杜訴土耳其”(Loizidouv.Turkey)案為例,歐洲人權法院裁定土耳其應對發(fā)生在北塞浦路斯境內(nèi)的侵犯財產(chǎn)權行為負責,因為土耳其的軍事部署對該地區(qū)實行了有效控制。2Loizidou v. Turkey,App.No.15318/89,Eur.Ct.H.R.,1996.然而,在最近的判例中,歐洲人權法院越來越傾向于在國家沒有控制領土的情況下確定其域外義務。在“帕德訴土耳其”(Padv.Turkey)案中,歐洲人權法院裁定,土耳其軍方在伊朗西北部發(fā)動的一場據(jù)稱殺死了一群伊朗人的空襲發(fā)生在伊朗的管轄范圍內(nèi),盡管伊朗對襲擊所在的領土并未實施有效控制。3Pad v. Turkey,App.No.60167/00,Eur.Ct.H.R.,2007.
這種趨勢也有例外,突出體現(xiàn)在“班科維奇訴比利時”(Bankovi?v.Belgium)案中。該案涉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武裝力量在科索沃戰(zhàn)爭期間對塞爾維亞廣播電視總部發(fā)動的轟炸,歐洲人權法院裁定,《歐洲人權公約》僅適用于締約國領土范圍內(nèi)或在其有效控制下的領土范圍內(nèi)。4Bankovi? v. Belgium,App.No.52207/99,Eur.Ct.H.R.,2001.然而,總的來說,歐洲人權法院判例所呈現(xiàn)的趨勢是——在其他法院和聯(lián)合國條約機構的實踐中更為明顯——公約施加給締約國的義務并不僅以領土控制為前提,也可適用于實際控制的情況。5Beth Van Schaack,The United States’ Position on the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Give It up,Santa Clara Law Digital Commons,12-14 (2014),http://digitalcommons.law.scu.edu/facpubs/848/.
因此,在《宣言》通過以來的70多年間,各國就其可能承擔何種域外人權義務陸續(xù)找到了一些參考。雖然《宣言》和更為具體的人權公約在這方面的措辭都含糊不清,但新興判例提供了重要的指導。盡管如此,從本質(zhì)上講,判例是變化不定的,其含義并非一成不變。人權義務不僅僅適用于國內(nèi),這在許多國內(nèi)和國際法院以及聯(lián)合國條約機構之間已達成共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項“域外適用原則”可能已經(jīng)形成。6Beth Van Schaack,The United States’ Position on the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Give It up, Santa Clara Law Digital Commons,23 (2014),http://digitalcommons.law.scu.edu/facpubs/848/;See also Oona Hathaway et al.,Human Rights Abroad: When Do Human Rights Treaty Obligations Apply Extraterritorially?, 43 Arizona State Law Journal 389 (2011).然而,此原則對于域外義務究竟是消極義務還是積極義務抑或消極與積極義務并存,以及域外義務是否受限于領土控制還是也可以擴展到實際控制的場合,都沒有定論。
本文圍繞國家如何認知其域外人權義務展開研究。具體而言,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問題:對于世界主義的人權義務包括域外義務的觀點,在國家中有多廣泛的認可度?國家與域外人權義務的關聯(lián)性如何?國家將域外人權義務主要視作消極義務還是也包括積極義務?國家是否認為域外人權義務只在領土控制的情況下產(chǎn)生,還是在實際控制的情況下也會產(chǎn)生?最后,對域外義務的認知是否在不同集團和不同種類的國家中均衡分布?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采用了訴求分析的方法,1Ruud Koopmans & Paul Statham,Political Claims Analysis: Integrating Protest Event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Approaches, 4 Mobil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203 (1999).分析各國家發(fā)表的公開聲明。具體而言,本文分析了2015年美國接受普遍定期審議時,各國在公開辯論中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建議。2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Agenda Item 6.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普遍定期審議是一種同行評議機制。審議期間,接受審議的國家會進行報告陳述,接下來是互動對話,感興趣的國家可以向受審議國提出建議,包括應采取何種行動或應停止某種行為,以改善其人權狀況。3UN General Assembly,Resolution 60/251,U.N.Doc.A/RES/60/251 (2006),p.3.到目前為止,美國分別于2011年和2015年接受了兩次審議。本文選擇分析2015年審議的原因在于,本次審議有114個國家提出了建議(2011年只有56個國家),并且普遍定期審議工作組的最終報告匯總了所有建議。4總共有117個國家參加了關于美國的2015年普遍定期審議的公開辯論,但是有3個國家沒有提出工作組報告在相關章節(jié)中所列出的任何建議。See 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4; 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16/11 (2011),Agenda Item 6,p.3.
選擇普遍定期審議的材料進行分析有如下原因。第一,普遍定期審議給予聯(lián)合國所有成員國提出建議的機會。5See Basic Facts about the UPR,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http:// www.ohchr.org/EN/HRBodies/UPR/Pages/BasicFacts.aspx.由于有114個國家在審議期間提出了建議,參與國的數(shù)量足夠多,因此能夠得出各國關于域外人權義務看法的有意義的結(jié)論。第二,普遍定期審議給予各國對他國的總體人權狀況提出建議的機會。6See Basic Facts about the UPR,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http:// www.ohchr.org/EN/HRBodies/UPR/Pages/BasicFacts.aspx.換句話說,各國可就其認為與審議目的相關的、受審議國采取的任何行動自由發(fā)表評論。第三,鑒于所有參與國均被邀請就美國自2011年審議以來的行為發(fā)表評論,因此該數(shù)據(jù)涵蓋的時間跨度超過4年,這使得某一特定事件不太可能扭曲辯論的整體結(jié)果。最后,對美國的普遍定期審議與筆者的分析尤為契合。美國通過不同方式對其域外外國公民的人權進行影響或構成潛在影響,這使得各國有機會就消極和積極域外義務提出建議。此外,美國跨越邊界影響境外外國公民的人權,這種行為不僅發(fā)生在受其控制的領土范圍內(nèi),也發(fā)生在其未實施領土控制的范圍內(nèi)??偨Y(jié)而言,之所以選擇有關美國的審議材料,是因為只有在對美國的審議中各國最有可能發(fā)表聲明就其關于域外人權義務的認知得出結(jié)論。7并非只有美國收到這些建議。其他一些實施類似的域外人權侵犯行為或有充分能力保護人權免受私主體侵犯或有能力實現(xiàn)普遍人權的國家也會收到相似建議。除美國外,例如摩洛哥,也曾被建議不要在其控制的領土之外實施酷刑。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Morocco,U.N.Doc.A/HRC/21/3 (2012),Agenda Item 6,p.24.不僅僅是美國,德國和其他一些富裕國家也曾被要求承諾將國民收入的0.7%用于發(fā)展援助。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Germany,U.N.Doc.A/HRC/24/9 (2013),Agenda Item 6,p.17.
編碼以一國國家代表針對一項特定指標所提出的一項建議為單位。為了辨識出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筆者從學術文獻、媒體對侵害域外人權的報道以及由聯(lián)合國條約機構和民間社會組織提交到普遍定期審議的資料中提取出了若干指標。這些指標分為兩類:義務指標與管轄權指標,前者用于區(qū)分消極與積極域外人權義務,后者用于區(qū)分在領土控制與實際控制下的義務。每個建議對應三個代碼。第一個代碼識別提出建議的國家。第二個代碼指向建議中涉及的義務指標,間接表明建議所涉及的是消極義務還是積極義務。第三個代碼表示義務的產(chǎn)生是在領土控制還是實際控制的情況下。1使用ATLAS.ti軟件對建議進行了編碼。
在義務指標中,有11項涉及消極域外義務(即尊重義務),另有11項涉及積極域外義務(即保護和實現(xiàn)義務)。表1對這些指標作出總結(jié),并針對每個指標給出了一個示例性建議(以簡寫形式):
表1 義務指標
在編碼過程中,本文僅對明確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進行編碼。在許多情況下,確定一項建議是否涉及國家對境外的外國公民的義務是較容易的。例如,一國建議受審議國應確保其代理人在外國領土上的軍事行動中不得對外國參戰(zhàn)人員使用酷刑。在其他情況下,建議的上下文語境也會給出明確指示。例如,一國建議美國確保美軍不得在沖突地區(qū)強奸婦女和兒童,該建議明顯涉及境外外國公民的待遇。不過,也有一些建議可能涉及域外人權義務,但卻無法從建議中明確推斷出這一點。例如,一國建議美國“在拘留場所禁止酷刑和虐待”2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6 (Azerbaijan).,或建議美國“調(diào)查海關和邊境巡邏隊造成的移民死亡案例”3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7 (Mexico).。這些表述所涉及的人權侵犯行為究竟是在美國境內(nèi)還是境外,尚未可知。此外,還有許多相對籠統(tǒng)的建議,如關于批準一項人權公約的建議或請求啟動聯(lián)合國特別程序的建議,從這些建議中并不能夠就各國對域外人權義務的看法得出結(jié)論。因此,留有解釋余地的建議并未編碼。
最后,當各國在諸如普遍定期審議4Erik Voeten,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Competi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8 Global Order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119 (2017).這樣一個政治化場合中發(fā)表公開聲明時,這些陳述可能反映了其真實看法,但也可能是為了讓接受審議的國家難堪。然而,即使是那些主要為了使受審議國蒙羞的陳述,也有助于得出各國對域外人權義務看法的結(jié)論。它們至少能體現(xiàn)出,各國認為哪些主張最有可能引起與對話國家聽眾的共鳴。此外,這些陳述只要公開發(fā)表就有可能產(chǎn)生影響。它們可能推動規(guī)則發(fā)展,也可能帶來語言陷阱,并且隨著時間流逝,甚至會反過來影響發(fā)表這些陳述的國家。5See Martin Binder & Monika Heupel,The Legitimacy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Evidence from Recent General Assembly Debates, 59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38,245 (2015).盡管如此,排除那些意圖利用辯論平臺使美國蒙羞的國家所提出的建議,仍然很重要。為此,本文還評估了所有就域外義務提出建議的國家與美國之間存在的一般利益關系。
將域外義務作為國家人權義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世界主義觀點有多普遍?在2015年美國接受普遍定期審議期間,共有114個國家向美國政府提出了建議,包括應采取何種行動或停止某種行為,以改善其人權狀況。1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其中有30個國家(占所有提出建議國家的26.3%)至少提出了一項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見圖1)。例如,各國建議美國“停止非法殺害……外國人,包括使用遠程操控飛機實施的非法殺害”2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它們還建議美國“采取適當措施,保證永久關閉關塔那摩軍事監(jiān)獄”3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9 (Spain).或“在電子通訊和信息方面尊重美國域外的個人之隱私”4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32 (Pakistan).。各國共提出了54項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5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有19個國家提出了1項6阿根廷、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古巴、捷克、厄瓜多爾、埃及、德國、匈牙利、冰島、利比亞、荷蘭、挪威、西班牙、蘇丹、瑞士、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英國。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4個國家提出了2項7孟加拉國、中國、法國和馬來西亞。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 3個國家提出了3項8馬爾代夫、尼加拉瓜和俄羅斯。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2個國家提出了4項9伊朗和巴基斯坦。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以及2個國家提出了5項建議10委內(nèi)瑞拉和朝鮮。。
圖1 所提建議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國家數(shù)量
這些數(shù)字表明,人權義務包括域外義務的觀點已經(jīng)開始在國家間廣泛流傳。在所有向美國提出建議的國家中,有四分之一以上提出了至少一項與域外人權有關的建議,這一事實表明域外義務不是只有少數(shù)國家關注的問題。相反,相當多的國家認為域外義務非常重要,足以在諸如普遍定期審議等公開場合提出——盡管它們必須仔細權衡要提出哪些建議。1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6 (Russian Federation).此外,UPR網(wǎng)站上的文本可能會使人們對提出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產(chǎn)生偏見。事實上,UPR網(wǎng)站要求國家“聲明它們已經(jīng)采取的改善本國領土范圍內(nèi)的人權狀況、履行人權義務的行動”。由此可見,該網(wǎng)站明確提及了國內(nèi)人權義務,但并未提及域外人權義務。Se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http:// www.ohchr.org/EN/HRBodies/UPR/Pages/UPRMain.aspx.考慮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權主要被認為是調(diào)整國家與在其管轄下的公民之間的縱向關系,這一數(shù)字因而顯得格外突出。2Wouter Vandenhole & Mark Gibney,Introduction: Transnation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in Mark Gibney & Wouter Vandenhole eds.,Litigating Transnation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Alternative Judgments,Routledge,2014,p.1.顯然,傳統(tǒng)的縱向關系觀點越來越受到挑戰(zhàn),并且被認為不足以保護個人在全球化時代免受權力濫用之害,因為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和其他行為主體可以遠程影響個人權利。3See Fons Coomans & Menno T.Kamminga,Comparative Introductory Comments on the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 in Fons Coomans & Menno T.Kamminga eds.,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Intersentia,Antwerpen-Oxford,2004,p.1; Marko Milanovic,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 Law,Principles,and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5; Sigrun Skogly & Mark Gibney,Introduction,in Mark Gibney & Sigrun Skogly eds.,Universal Human Rights and Extraterritorial Obligation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10,p.1,2; Wouter Vandenhole & Willem van Genugten,Introduction: An Emerging Multi-Duty-Bearer Human Rights Regime?,in Wouter Vandenhole ed.,Challenging Territoriality in Human Rights Law: Building Blocks for a Plural and Diverse Duty-Bearer Regime,Routledge,2015,p.1.另外,各國似乎逐漸認識到,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國家的權力范圍已遠遠超出其領土范圍,只有當國家無論在何處行使權力都受到人權標準的約束時,人權才能得到有效保護。4John Cerone,Jurisdiction and Power: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 Rights Law & the Law of Non-International Armed Conflict in an Extraterritorial Context, 40 Israel Law Review 396,452 (2007).
各國與域外人權義務的相關性如何?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工作組的最終報告列出了各國在公開辯論期間向美國提出的388項建議。5該報告羅列了343項建議。不過另有一些建議在計算時被歸屬于若干國家。如果這些被歸屬的建議單獨計算,那么一共有388項建議。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其中,49項建議——占總數(shù)的12.6%——明確提到了域外人權義務。6請注意,工作組報告中的49項域外建議在數(shù)量上略低于我所編碼的54項域外建議。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種差異,是因為工作組有時會將某個國家提出的不止一項的具體建議合并列為該國家的一項建議,而我在編碼時是將這些建議分別計算的。其余339項建議分為兩類:一類專門針對美國國內(nèi)的人權義務——例如塞爾維亞建議“確保婦女同工同酬,以便縮小性別工資差距”7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0.,另一類的適用范圍不明或是過于籠統(tǒng),以致于無法就各國對域外人權義務的看法作出結(jié)論(見上文)。
因此,盡管人權義務包括域外義務的觀點已開始在國家間傳播,但與國內(nèi)義務相比,明確將域外義務歸屬于國家的情況似乎仍然很少。當然,由于嚴格的編碼規(guī)則,未被編碼為與域外人權義務相關的建議,也不一定是專門針對一國與其領土范圍內(nèi)的本國公民或居民互動的建議。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被編碼的“隱藏性”域外建議。盡管如此,在許多情況下,人權義務的域外范圍問題尚未顯著至讓各國明確提及的程度。因此,認為人權義務包括域外義務的觀點可能正在獲得支持,但國家在評估他國的人權狀況時,仍主要考慮該國的國內(nèi)人權義務。鑒于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將人權義務視作對國家與其管轄下的公民之間關系的規(guī)范,有如此主流做法并不出人意料。因此,盡管各國與在其管轄范圍之外的外國公民之間有許多聯(lián)系,但人權義務的縱向概念仍然占主導地位。不過這一概念正逐漸被一個對角義務概念(a diagonal conception of obligations)所補充,即國家對在其管轄范圍之外的外國公民負責。
國家認為域外人權義務主要是消極義務,還是也包含積極義務?在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總共54項建議中,有48項(占比88.9%)涉及消極義務,只有6項(占比11.1%)涉及積極義務。因此,指向消極域外義務的建議數(shù)量明顯多于指向積極義務的建議數(shù)量。
圖2 分別涉及積極和消極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數(shù)量
在涉及消極義務的建議中,大部分(48項中有39項)與下列4項具體承諾相關。有10項建議涉及不得在一國領土外任意拘留外國人的義務。例如,巴基斯坦呼吁美國“終止在關塔那摩灣的非法拘留或者立即審判被拘留者”1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9.。同樣,冰島要求美國“關閉關塔那摩監(jiān)獄并釋放所有仍關押在關塔那摩的被拘留者,除非對他們立即提起指控并進行法庭審判”2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8.。另有10項建議涉及不對域外外國公民施加酷刑或以其他方式實施虐待的義務。例如,奧地利建議美國“制定全面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酷刑,并采取措施防止一切酷刑行為在其境外處于其有效控制之下的地區(qū)發(fā)生”3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6.。同樣,捷克也建議美國“強化保障措施,避免酷刑在其所轄的所有領土內(nèi)的拘留場所發(fā)生”4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6.。
基于當前峨眉武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峨眉武術習練者及峨眉武術科研工作者力求通過新的學科、新的視角以及新的方法,不斷探索、挖掘峨眉武術,為峨眉武術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
有9項建議與尊重域外外國公民生命權的義務相關。例如,厄瓜多爾要求美國“調(diào)查并向法院起訴使用無人機在美國境外有選擇性地殺害無辜平民、致其喪命的犯罪者”1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6.。伊朗通過引用被報道的發(fā)生在拘留場所的死亡案例,建議美國“調(diào)查……在關塔那摩、阿布格萊布、巴格拉姆、納馬和巴拉德集中營中發(fā)生的……非法處決”2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CR/30/12 (2015),p.31.(納馬是位于巴格達國際機場的美國羈押中心;巴拉德是美國在伊拉克建立的最大的軍事基地。)。其他9項建議涉及尊重域外外國公民隱私權的義務。例如,巴西表示,美國應當“確保所有監(jiān)督政策和措施符合國際人權法,特別是隱私權方面,無論受其影響的個人是何國籍或身處何地”。此外,埃及聲稱,美國應當“修訂簽證申請制度,取消一切侵犯隱私權的要求”。3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31.
剩余8項關于消極義務的建議涉及三類不同義務。4提到消極域外人權義務的兩項建議相當籠統(tǒng),并沒有指出與某一具體權利有關的義務。有4項建議涉及尊重自決權的義務。例如,委內(nèi)瑞拉敦促美國“尊重委內(nèi)瑞拉的主權和自決權”5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9.,而朝鮮則呼吁美國“無條件廢除其關于人權和相關事宜的域外立法,包括《朝鮮人權法案》”6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9.。有3項建議涉及尊重人人享有健康環(huán)境權的義務,如馬爾代夫提出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控制氣候變化”的建議。7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34.最后,有1項建議涉及尊重域外外國公民生存權的義務,即尼加拉瓜建議美國“終止在全球各區(qū)域內(nèi)強加于各國的一切侵犯……人權充分享有的制裁措施和單邊強制性措施”8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9.。
圖3 涉及與消極域外人權義務相關的不同指標的建議數(shù)量
提議國家承擔積極域外人權義務的6項建議均涉及實現(xiàn)人人享有適當生活水準權的義務。例如,孟加拉國建議美國“提高官方發(fā)展援助的水平,以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所定的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0.7%的目標”1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9.。法國也同樣提及了對外援助問題,但以更具體的方式建議“美國的國際援助為沖突局勢中的性暴力受害婦女提供獲得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的渠道”2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9.。
各國主要傾向于訴諸消極而非積極的域外人權義務,這表明各國目前所承認的域外義務范圍相當有限。各國似乎越來越愿意課以國家義務以避免侵犯域外外國公民的人權,但它們似乎不愿更進一步,承認國家對域外外國公民負有的積極義務。在某些情況下,各國會要求美國通過適當方式采取措施充分實現(xiàn)所有人的人權,但這種情況很少見。因此,各國在考量域外人權義務時,似乎傾向于考量消極義務。國家不應當傷害域外的外國公民,但是在確保私人行為者不侵害外國公民人權方面,或是在促進外國公民人權方面,國家的責任較輕。全面賦予國家對域外外國公民的積極人權義務是一項重要的政治行為,尤其是在傳統(tǒng)觀念將人權義務主要視作國內(nèi)義務的背景下。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shù)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都與消極義務相關,從表面上看,這一事實證明了許多國家普遍不愿接受對其域外的外國公民負有積極的人權義務。3See Sigrun I.Skogly,Beyond National Borders: States’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tersentia,Antwerpen-Oxford,2006,p.203.
各國是否認為域外人權義務僅限于控制下的領土?在所有提到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中,只有16項(占比29.6%)涉及美國對領土享有控制權的情況,而38項(占比70.4%)指的是實施實際控制的情況。4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12-34.因此,涉及因果關系的建議數(shù)量超過了涉及領土控制的建議數(shù)量。
圖4 涉及實際控制與領土控制情況下的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數(shù)量
在涉及領土控制的建議中,有些建議提到國家在其軍隊占領外國領土時應承擔的義務。例如,朝鮮建議美國“采取法律和行政措施,解決美軍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期間及之后對平民的殺戮問題,將犯罪者繩之以法并對受害者進行補償”5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6.。其他有關一國控制外國領土情況下的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涉及一國在其從他國租賃的領土范圍內(nèi)的行為,或一國在其域外軍事基地的行為。例如,俄羅斯建議美國“立即關閉關塔那摩監(jiān)獄并終止其在海外軍事基地非法拘禁恐怖主義嫌疑人的行為”1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8.。又如德國建議“準許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特別報告員訪問關塔那摩灣拘留設施的每一處并進行不受監(jiān)控的面談”2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8.。
認為國家對個人的實際控制足以產(chǎn)生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則關注到非常不同的問題。在一些建議中,有國家提到雖然一國未控制特定個人居住的領土但這些個人卻處于該國代理機構監(jiān)管之下的情況。例如,巴基斯坦建議美國“起訴那些被美國參議院特設情報委員會認定為對酷刑負有責任的所有中央情報局工作人員”3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30.。其他建議有提到無須將個人置于一國代理人監(jiān)管之下也可對個人實施人身傷害的情況。例如,馬來西亞要求美國“終止通過諸如無人機襲擊等方式實施的非法殺害”4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26.。
另一些建議涉及國家對個人施加非身體傷害,而這些個人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國家需承擔域外人權義務的情況。這一般暗指國家安全局對外國公民進行大規(guī)模監(jiān)視的情況。例如,匈牙利建議美國“對于監(jiān)控所有數(shù)字通訊的活動加強聯(lián)邦層面獨立的司法和立法監(jiān)督,確保充分尊重隱私權,特別是美國境外個人的隱私權”5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32.。最后,一些建議認為,在人權受到侵犯或外國人所享有人權未獲改善,但又不可直接歸責于某一單獨國家的情況下,也會產(chǎn)生域外義務。例如,尼加拉瓜建議美國“履行承諾,在一個共同承擔但又有所區(qū)別的責任框架內(nèi),同國際社會一道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問題及其所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6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Doc.A/HRC/30/12 (2015),p.34.。
因此,如果將與領土控制和實際控制有關的建議的分布情況考慮進來,那么各國所承認的域外人權義務的范圍似乎并不受限。畢竟,在傳統(tǒng)觀點看來,一國只有對外國領土實施控制的情況下才會產(chǎn)生域外人權義務,7Hugh King,The Extraterritori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of States,9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521,521-522(2009).如果有人期待國家承擔任何域外人權義務,那么最有可能指的就是這些特定情況。然而,結(jié)果證明這種推測是錯誤的。各國提出的建議表明,它們認為在實際控制的情況下也會產(chǎn)生域外人權義務,并且它們所提這類建議的數(shù)量是有關領土控制建議的兩倍。此外,各國解讀實際控制的方式為:一國所承擔的域外義務的相對人不必然受到該國的監(jiān)管。這與傳統(tǒng)思維形成鮮明對比,是一個顯著發(fā)展。
哪些國家提出的建議涉及域外人權義務?來自聯(lián)合國五大區(qū)域集團的國家都曾提出過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有10個國家來自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7個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集團,7個來自亞太集團,3個來自東歐集團,3個屬于非洲集團。盡管如此,在參與辯論并提出建議的國家中,至少提出一項域外人權義務建議的國家在各區(qū)域集團中的占比有所不同。在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集團中,提出涉及域外人權侵犯的建議的國家所占比例最大,分別為43.5%(23個國家中有10個)和41.2%(17個國家中有7個)。亞太集團緊隨其后,相關國家占29.2%(24個國家中有7個)。東歐集團和非洲集團的相關比例分別為14.3%(21個中有3個)和10.7%(28個中有3個),是提出至少一項涉及域外人權義務建議的國家數(shù)量占比最低的集團。
所有聯(lián)合國區(qū)域集團中的國家都提出了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這強調(diào)了如下事實,即將人權學說擴展至包括域外義務在內(nèi),并不是僅僅由來自某一特定區(qū)域的一批早期支持者推動的。雖然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集團的成員,比其他區(qū)域集團的成員更有可能提出至少一項此類建議,但它們在提出此類建議的國家中所占比例(30個國家中有17個)太小,以致無法自行推動人權學說的擴張。不同區(qū)域集團的國家對于域外人權義務的含義和觸發(fā)條件可能持有不同看法。然而,它們都認可如下一種共同的設想:國家應當對侵犯域外外國公民人權的行為負責,以及域外人權義務具有在諸如聯(lián)合國普遍定期審議等重要平臺上提及的價值。
最后,提出涉及域外人權義務建議的國家,并非主要是那些意圖把普遍定期審議作為羞辱美國平臺的國家。如果我們考慮利益關聯(lián)值——以2015年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與美國意見一致的那些投票所占百分比作為衡量數(shù)值——可以看出,在普遍定期審議期間至少提出一項域外建議的30個國家,它們與美國的利益關聯(lián)值平均略高于那些沒有提出域外建議的國家。在2015年的聯(lián)合國大會上,他國與美國相契合的投票平均百分比為43.2%,而至少提出一項域外建議的30個國家與美國相契合的投票平均百分比略高,為46.3%。1U.S.Department of State,Bureau of Democracy,H.R.and Lab.,Report to Congress Submitted Pursuant to Public Laws 101-246 and 108-447: Vot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2015 (2016),p.29.因此,即使存在任何偏見,這種偏見也不會有利于那些我們認為可能會利用聯(lián)合國普遍定期審議公開羞辱美國的國家。2偏見也不會有利于擁有不良人權紀錄的國家,這些國家也可能提出“不真誠的”建議。事實上,在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15年對各國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方面評分中,至少提出一項域外建議的30個國家和自由之家審查的所有195個國家的平均得分幾乎相同:前者為61.0分(滿分100分),后者為60.5分。See Arch Puddington & Tyler Roylance,Freedom in the World 2016 (2016),Freedom House,https://freedo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FH_FITW_Report_2016.pdf.
不過,這里存在一個限定條件。如果我們將各國所提域外建議的數(shù)量考慮進來,就會得出如下結(jié)果:與美國一般利益關聯(lián)度較低的國家更傾向于提出不止一項而是多項域外建議。例如,提出5項涉及域外義務建議的國家——如朝鮮和委內(nèi)瑞拉,或提出4項建議的國家——如伊朗和巴基斯坦,它們與美國的投票契合率明顯低于平均的43.2%,處于12.1%至27.7%之間。1U.S.Department of State,Bureau of Democracy,H.R.and Lab.,Report to Congress Submitted Pursuant to Public Laws 101-246 and 108-447: Vot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2015 (2016),p.44-48.由此說明,國家傾向于提出域外建議的做法與它們同美國的一般利益關聯(lián)程度無關,但是如果傾向于提出多項域外建議就與此有關了。2同樣,提出任一域外建議的傾向與人權紀錄相對糟糕沒有關系,但提出多項域外建議的傾向卻可能與之有關系。U.S.Department of State,Bureau of Democracy,H.R.and Lab.,Report to Congress Submitted Pursuant to Public Laws 101-246 and 108-447: Vot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2015 (2016),p.44-48.然而,如上所述,潛在的“不真誠”建議仍然是有意義的,并能表明各國對域外人權義務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那些主要是為了公開羞辱美國的國家,本可以選擇只提出與美國國內(nèi)人權表現(xiàn)有關的建議,例如警察對非裔美國人的暴力行為,或移民的延期拘留問題。然而,這些國家卻選擇對域外人權義務問題投入時間并發(fā)表陳述,這表明它們認為這些陳述能與普遍定期審議的主要受眾,即其他國家,產(chǎn)生共鳴。
本文探討了各國如何認知域外人權義務。基于調(diào)查各國在2015年普遍定期審議期間對美國提出的建議,本文得出以下結(jié)論:國家受國際人權法約束的概念不僅僅具有國內(nèi)層面的意義,也適用于國家與其域外外國公民的互動,這一觀點在國家間已獲得廣泛傳播。在普遍定期審議期間提出建議的所有國家中,有略多于四分之一的國家提出了至少一項涉及域外人權義務的建議。鑒于傳統(tǒng)觀點將人權主要視作對國家與其公民之間縱向關系的規(guī)范,這一數(shù)字因而顯得格外突出。此外,提出這些建議的主體包括來自所有聯(lián)合國區(qū)域集團的國家,它們與美國之間具有多種多樣的一般利益關聯(lián)程度。在提出域外建議的國家集團中,西歐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占比較高,但它們并沒有主導辯論。與美國一般利益關聯(lián)程度較低的國家更易提出多項涉及域外義務的建議,但在僅提出某一項涉及域外義務的建議時,它們并非具有更強的傾向。與此同時,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國內(nèi)義務相比,各國仍然認為國家與域外人權義務之間的關聯(lián)性較低。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本文嚴格的編碼規(guī)則致使域外建議很難被檢測到。不過這也確實說明,傳統(tǒng)的縱向人權義務觀仍然處于優(yōu)勢地位,即使有其他更全面的觀點——即人權義務同時包括縱向(域內(nèi))和對角(域外)義務——正在使它日益得到補充完善。
就域外人權義務的范圍而言,各國似乎達成一種相對平衡的觀點,這種觀點也體現(xiàn)在法院和聯(lián)合國條約機構的實踐中。一方面,各國將域外人權義務主要視為消極義務。絕大多數(shù)國家關于域外義務的建議都涉及美國應當或不應當實行某種行為,以尊重域外外國公民的人權。只有少數(shù)建議涉及美國應采取何種措施來促進所有人權利的充分實現(xiàn),并且沒有一項建議涉及保護域外外國人的人權免受私人行為者侵犯的義務。
然而,另一方面,研究結(jié)果表明,各國并不認為對領土有控制權是產(chǎn)生域外義務的必要條件,實際控制也能產(chǎn)生域外義務。與法院和聯(lián)合國條約機構一樣,各國似乎對域外人權義務持一種相對平衡的觀點。它們不愿承認積極的人權義務,但卻認可,在一國行為已經(jīng)或可能影響外國公民享有人權的情況下,即使這些外國公民居住在該國控制的領土范圍以外,也會產(chǎn)生域外義務。
人權學說目前正在被重新解釋,因為域外義務已逐漸被視為國家人權義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See Wouter Vandenhole & Mark Gibney,Introduction: Transnation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in Mark Gibney& Wouter Vandenhole eds.,Litigating Transnation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Alternative Judgments,Routledge,2014,p.1.國家不再將域外人權義務視為在狹義情況下(例如軍事占領)產(chǎn)生的例外,或只作為基本人權下的一個子集(例如免于酷刑的權利)。相反,許多國家似乎都承認,在一個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各國會在不同背景下負有域外人權義務,而狹隘的、僅從領土范圍解讀人權的觀念與人權觀念中的普遍性相矛盾。2See Theodor Meron,Extraterritoriality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89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78,82(1995).因此,“國際人權法中的悖論”,即所宣示的人權普遍性與占主流地位的領土管轄權概念之間的矛盾,似乎正日益得到化解。3Mark Gibney et al.,Transnational State Responsibility for Violations of Human Rights, 12 Harvard Human Rights Journal 267 (1999).這并不意味著各國將停止侵犯其域外外國公民的人權,也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國家會試圖挑戰(zhàn)人權學說的擴張。但是,這確實意味著如果一國不承認域外外國公民的權利,它們勢必將面臨更強烈的批評。這還意味著各國必須根據(jù)人權標準的擴張來證明其行為的正當性,反之,若退回人權義務的縱向概念將削弱其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