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刃韌
奴隸制是指“對一人行使附屬于所有權(quán)的任何或一切權(quán)力的地位或狀況”11926年《禁奴公約》第1條第1款。。雖然歐洲古代奴隸制在中世紀已經(jīng)衰落,但近代初期卻以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的形式得到復(fù)活。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是指歐洲各國奴隸販子與政府支持的壟斷公司從非洲販運奴隸到美洲新大陸的活動。15世紀40年代初,葡萄牙探險隊將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歐洲,揭開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隸貿(mào)易的序幕。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來自意大利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于1492年“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1495年,哥倫布將大約500名美洲土著奴隸運送到塞維利亞,并夢想著從事將美洲“印第安人”運到伊比利亞、意大利、西西里島和大西洋群島的有利可圖的奴隸貿(mào)易。2David B.Davis,Inhuman Bonda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lavery in the New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80.新大陸被發(fā)現(xiàn)后,越來越多的歐洲探險家、商人和移民來到美洲。歐洲殖民者在征服美洲大陸后,開始是利用原住民印第安人作為廉價勞動力,但由于一系列政治、文化、宗教、經(jīng)濟等原因,以及印第安人不太適應(yīng)系統(tǒng)性的農(nóng)業(yè)勞動、因缺乏免疫力更容易感染歐洲人的疾病,結(jié)果造成印第安人人口驟減。1492年時,印第安人約5,390萬人,到1570年減少到1,351萬人,1650—1700年間進一步減少到936萬人。這一災(zāi)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人帶來的傳染?。函懠?、黃熱病和天花等,印第安人對這些疾病毫無免疫力。1Thomas Benjamin,The Atlantic World: Europeans,Africans,Indians and Their Shared History,1400-19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320-321.這種狀況導(dǎo)致歐洲各國轉(zhuǎn)向從非洲販運奴隸,以代替被滅絕或被殺戮的美洲原住民。葡萄牙開放的西非海岸的非洲人成為最為廉價從而被廣泛利用的奴隸。2Herbert S.Klein,The Atlantic Slave Trade,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22.早在歐洲人開始從非洲獲取奴隸之前,成千上萬的黑人已淪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高效而廣泛的陸上奴隸貿(mào)易的犧牲品。這種陸上貿(mào)易的存在對隨后的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的發(fā)展也很重要。同時,在非洲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擁有奴隸身份的群體。當(dāng)歐洲人第一次登陸西非時,他們面對的是一些擁有奴隸的社會。因此,歐洲人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并改換非洲現(xiàn)有的奴役形式。歐洲人與非洲當(dāng)?shù)厣倘嘶蚪y(tǒng)治者用來交換奴隸的主要商品是軍火和武器。3J.Walvin,Slavery and the Slave Trade: A Short Illustrated History,Macmillan,1983,p.41-43.歐洲各國選擇從非洲販運奴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容易獲得一些非洲當(dāng)?shù)厝说膮f(xié)助。這些非洲商人或當(dāng)?shù)亟y(tǒng)治者通過逮捕、綁架并出售奴隸以獲得貴重貨物的回報。同時,非洲北部和西部的伊斯蘭社會熱衷于奴役任何非穆斯林。4See Trevor Burnard,The Atlantic Slave Trade,in Gad Heuman & Trevor Burnard eds.,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Slavery,Routledge,2011,p.83-84.
最早的奴隸販子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繼而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英屬北美大陸人、北歐以及波羅的海各國的人都參與了奴隸貿(mào)易活動。其中,法國在18世紀的奴隸販運中僅次于英國和葡萄牙位列第三。1800年前,這三個國家的奴隸販運一起主導(dǎo)了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所販奴隸占18世紀被驅(qū)逐到美洲的所有非洲人的90%以上。5See David Richardson,Involuntary Migrat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1500-1800,in David Eltis & Stanley L.Engerman ed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Slavery,Vol.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581-584.對從非洲海岸購買和販運奴隸征收進出口稅為參與奴隸貿(mào)易的國家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經(jīng)濟利益。歐洲各國的君主們還通過締結(jié)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國際協(xié)定獲取經(jīng)濟利潤。為了進一步推動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一些歐洲國家政府通過立法,向公民發(fā)放奴隸探險特許狀并對奴隸貿(mào)易征稅。跨越國際和國內(nèi)邊界的奴隸貿(mào)易都被合法化了。6See Patricia M.Muhammad,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A Forgotten Crime against Humanity as Defined by International Law,19 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883,904-915 (2004).1513年由西班牙王室頒發(fā)的許可證被認為是在新大陸導(dǎo)入黑人奴隸制度的開始。7池本幸三[ほか]『近代世界と奴隷制:大西洋システムの中で』(人文書院,1995年)103頁。大規(guī)模的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構(gòu)成近代歐洲轉(zhuǎn)向資本主義、民族國家、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8James A.Rawley & Stephen D.Behrendt, 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A History,Revised Editi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5,p.360.美國歷史學(xué)者貝克特(Sven Beckert)指出:“帝國擴展、掠奪土著和奴隸制這三個步驟,在建造全新的全球經(jīng)濟秩序,以及資本主義的最終出現(xiàn)中,處于核心地位?!薄芭`制、殖民主義和強迫勞動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不是資本主義歷史上的反?,F(xiàn)象,而是其核心。”1[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徐軼杰、楊燕譯,民主與建設(shè)出版社2019年版,第40、368頁。
從15世紀到19世紀這四百多年間,歐美奴隸販子向非洲各地統(tǒng)治者、商人或中間商購買黑人,然后將這些黑人作為俘虜向歐洲、地中海和美洲販運,最后作為奴隸賣掉。其中,96%的黑人是從非洲海岸由狹窄的奴隸船被販運到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港口的。2See Philip D.Curtin,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A Censu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9,p.88-89; Jeremy Black,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in World History,Routledge,2015,p.1,163; Trevor Burnard,The Atlantic Slave Trade,in Gad Heuman & Trevor Burnard eds.,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Slavery,Routledge,2011,p.91-92.被販運的非洲奴隸不僅是最廉價的勞動力,同時也被視為奴隸販子的“貨物”和奴隸主的“財產(chǎn)”。奴隸毫無自由與人格尊嚴可言,生命也毫無安全保障。3See Philip D.Curtin,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A Censu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9,p.275-276.海上販運途中,在惡劣的條件下由于自殺、體罰、反叛被殺以及疾病等原因,超過100萬非洲人葬身于大海。販奴船也被視為“移動墳?zāi)埂薄?參見[美]麗莎·A·琳賽:《海上囚徒:奴隸貿(mào)易四百年》,楊志譯,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4—134頁。
長期以來,歷史學(xué)者們對被販運到新大陸的黑人奴隸人數(shù)有不同的估計,從幾百萬人到數(shù)千萬人不等。1969年美國歷史學(xué)者柯廷(Philip D.Curtin)關(guān)于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統(tǒng)計分析的著作對學(xué)術(shù)界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峦⒅赋觯饲按罅筷P(guān)于奴隸貿(mào)易的文獻一般都估計有1,500萬到2,500萬黑人奴隸被販運到美洲,但柯廷認為這一估計數(shù)字是19世紀的遺產(chǎn),當(dāng)時關(guān)于非洲和美洲的歷史剛剛開始被探索,因而有關(guān)被販運奴隸的數(shù)據(jù)多是缺乏根據(jù)、猶豫不決的猜測??峦⑼ㄟ^對從歐洲各國向美洲殖民地輸入奴隸的詳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是:自1451年至1870年,約956.6萬至1,000萬黑人奴隸被販運到美洲。5See Philip D.Curtin,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A Censu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9,p.11,86-87,268.進入21世紀后,根據(jù)一些歷史學(xué)者的最新研究估算,大約有1,100萬至1,250萬黑人被從非洲海岸運出,約1,050萬人被販運到大西洋主要的美洲奴隸貿(mào)易港口。1820年以前,在美洲的移民有五分之四是被俘獲和販運去的非洲黑人,也就是說,840萬非自愿的非洲移民對比240萬歐洲移民。6See Thomas Benjamin,The Atlantic World: Europeans,Africans,Indians and Their Shared History,1400-19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326-327; David Richardson,Involuntary Migrat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1500-1800,in David Eltis & Stanley L.Engerman ed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Slavery,Vol.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573.又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網(wǎng)站介紹,在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中,估計被驅(qū)逐出境的人大約有1,700萬。這些數(shù)字不包括在船上以及在與貿(mào)易有關(guān)的戰(zhàn)爭和搶劫中死亡的人。7http://wayback.archive-it.org/10611/20180704133101/http://www.unesco.org/new/en/social-and-human-sciences/themes/slave-route/transatlantic-slave-trade/.
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強制性跨洋遷徙,也被視為“對黑人的大屠殺”(black Holocaust)。1David Richardson,Involuntary Migrat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1500-1800, in David Eltis & Stanley L.Engerman ed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Slavery,Vol.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563.奴隸貿(mào)易及奴隸制還被當(dāng)代學(xué)者認為是一種“被遺忘的危害人類罪”。2Patricia M.Muhammad,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A Forgotten Crime against Humanity as Defined by International Law,19 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883,903 (2004).雖然種族意識在西方國家早已存在,但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促使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盛行。特立尼達的非洲裔歷史學(xué)者威廉姆斯(Eric Williams)在1944年著書指出:“奴隸制并非源于種族主義;相反,種族主義是奴隸制的后果?!?Eric Williams, Capitalism and Slavery,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p.7.由于歐洲國家殖民者在新大陸奴役的對象主要是印第安人特別是非洲黑人,因此,種族主義以及社會有機論是近代奴隸制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4池本幸三[ほか]『近代世界と奴隷制:大西洋システムの中で』(人文書院,1995年)34-38頁??绱笪餮笈`貿(mào)易不僅給被強迫劫掠到其他地區(qū)的黑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難,而且也構(gòu)成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長期流行的歷史原因。5See Sue Peabody,Slavery,Freedom,and the Law in the Atlantic World,1420-1807,in David Eltis & Stanley L.Engerman ed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Slavery,Vol.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618-619.
在19世紀,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主要形式是國內(nèi)立法、雙邊條約、國際宣言、多邊條約以及相應(yīng)的條約執(zhí)行機制。
英國1807年《廢除黑奴貿(mào)易法》被公認為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開端。6See George B.Adams & H.Morse Stephens eds.,Select Document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Macmillan,1901,p.506; James Walvin,Slavery and the Slave Trade: A Short Illustrated History,Macmillan,1983,p.143.事實上,在英國立法之前,丹麥已于1792年就通過政府法令(1803年生效)廢除了奴隸貿(mào)易。7Lester B.Or field,Danish Law,5 Miami Law Quarterly 197,212 (1951).美國國會從1794年到1802年通過三個法律,禁止美國公民和船只參與奴隸貿(mào)易,但從外國輸入奴隸仍合法。1807年3月2日(比英國立法早三周),美國總統(tǒng)杰斐遜簽署了完全禁止輸入奴隸的法律。然而,從國際社會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角度來看,英國關(guān)于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國際影響最大,舉措也最為嚴厲。這是因為英國作為當(dāng)時主要的歐洲帝國和世界第一海上強國,在奴隸貿(mào)易中具有關(guān)鍵作用,并對其他國家產(chǎn)生潛在的影響力。8See Jeremy Black,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in World History,Routledge,2015,p.105-106,118; James A.Rawley& Stephen D.Behrendt,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A History,Revised Editi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5,p.89.在英國1807年立法廢除奴隸貿(mào)易之前,世界上超過一半的奴隸貿(mào)易掌握在英國人手中。英國立法廢除奴隸貿(mào)易之后,仍有一些英國貿(mào)易商人受利潤誘惑,鋌而走險從事販奴走私貿(mào)易,但遭到英國法律越來越嚴厲的懲罰。1811年,英國議會一項法律將奴隸貿(mào)易定為重罪。1827年,奴隸貿(mào)易被英國宣布為一種海盜行為,因而可以判處死刑。1John H.Parry & Philip M.Sherlock,A Short History of the West Indies,3rd Edition,Macmillan,1971,p.180-181.直到1824年,英國商人向奴隸販子出售貨物或設(shè)備都是合法的,只要交易安排在英國領(lǐng)土之外。1824年英國通過立法將這些行為也定為非法,但直到1843年議會禁止英國國民參與奴隸貿(mào)易,英國才有能力通過談判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際法制度。2Philip Alston,Does the Past Matter? On the Origins of Human Rights,126 Harvard Law Review 2043,2052 (2013).
自1814年以后,英國政府與幾乎所有海上大國都締結(jié)了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雙邊條約。正是這些雙邊條約導(dǎo)致荷蘭于1814年、法國于1818年、西班牙于1820年、葡萄牙于1836年先后廢除了奴隸貿(mào)易。美洲一些新獨立國家為了獲得英國的承認,也相繼廢除了奴隸貿(mào)易。3See Herbert S.Klein,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191-192;Christopher L.Brown,Abolition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in Gad Heuman & Trevor Burnard eds.,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Slavery,Routledge,2011,p.287-288,290-291; Jenny S.Martinez,The Slave Trade and the Origi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31,168.1862年5月18日,卡爾·馬克思還為《新聞報》寫了題為《制止奴隸買賣的條約》的報道,介紹了當(dāng)年4月英國與美國之間簽署的制止奴隸買賣條約的要點,稱“這個英美條約是美國內(nèi)戰(zhàn)的結(jié)果,它是對買賣黑人的致命打擊”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32頁。。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由英國與其他國家締結(jié)的雙邊條約創(chuàng)造了兩個制止和懲罰奴隸貿(mào)易的新機制。
第一個機制是相互“搜查權(quán)”(right of search)。如果船舶懸掛的是締約國的旗幟,并根據(jù)正當(dāng)理由被懷疑有從事奴隸貿(mào)易的嫌疑,對這類船舶締約國雙方的軍艦都具有登臨、檢查和扣押的權(quán)利。這實際上是給予當(dāng)時海上第一強國的英國海軍針對各國涉嫌販運奴隸船廣泛的搜查權(quán)和扣押權(quán),同時也克服了1817年英國海事法庭在“路易號”(Le Louis)案判決中提到的沒有條約規(guī)定英國軍艦不能搜查外國船的國際法限制。5See Le Louis [1817] 2 Dods 210,165 English Reports 1464 (15 December 1817),p.1475-1476.到1839年,英國政府與基督教世界幾乎所有主要的海洋國家都簽訂了雙邊條約,擴大了在公海上進行搜查和扣押的相互“權(quán)利”,適用于有合理理由懷疑從事非洲奴隸貿(mào)易的船只。6Howard H.Wilson,Some Principal Aspects of British Eあorts to Crush the African Slave Trade,1807-1929,44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505 (1950).1845年英國議會通過法律授權(quán)英國海軍對涉嫌販運奴隸的船只可以像對待海盜那樣捉拿懲罰。英國作為當(dāng)時第一海上強國,其海軍對運送奴隸船只的懲罰對結(jié)束奴隸貿(mào)易起了重要的作用。7See Jeremy Black,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in World History,Routledge,2015,p.123-126.
另一個機制是設(shè)立具有司法職能的雙邊“混合委員會”(mixed commissions),也被稱為“混合法院”。從1819年到1871年,英國通過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美國、巴西等締結(jié)雙邊條約,在一些海港城市設(shè)立了“混合委員會”。如果經(jīng)檢查確定有奴隸貿(mào)易行為,負責(zé)進行搜查的(主要是)英國軍艦可以扣押從事奴隸貿(mào)易的船舶,并將其交給“混合委員會”處理。1See Leslie Bethell,The Mixed Commissions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7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79,84-89 (1966).1819年到1838年,僅設(shè)在塞拉利昂的“混合委員會”就審理了304艘船舶,這些船只幾乎都被定罪。2Howard H.Wilson,Some Principal Aspects of British Eあorts to Crush the African Slave Trade,1807-1929,44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505,510 (1950).英國海軍俘獲了95%販運奴隸的船。被扣押的船只要被“混合委員會”裁決為販運奴隸船,就可被拍賣,船上的奴隸全部被釋放?!盎旌衔瘑T會”對600多艘販奴船定了罪,釋放了8萬多奴隸。3See Leslie Bethell,The Mixed Commissions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7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79,79-83 (1966); Christopher L.Brown,Abolition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in Gad Heuman & Trevor Burnard eds.,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Slavery,Routledge,2011,p.287-288,290-291; Jenny S.Martinez,The Slave Trade and the Origi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76-79.英國還通過條約將奴隸貿(mào)易視為海盜行為,因而可以根據(jù)一般國際法實施普遍管轄權(quán)和懲罰。4See Howard H.Wilson,Some Principal Aspects of British Eあorts to Crush the African Slave Trade,1807-1929, 44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505,511-512,517-519,524 (1950).
1840年以后,英國還與非洲一些部落酋長締結(jié)了有關(guān)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協(xié)定。不過,這些協(xié)定含有英國可以進行軍事干涉的條款,因而也為英國掠奪非洲殖民地打下了基礎(chǔ)。英國以非洲部落的酋長從事或縱容奴隸貿(mào)易等為借口進行軍事干涉,并在炮艦政策的支持下,和非洲部落的酋長進一步簽署新的割讓土地的條約。5參見[蘇]斯·尤·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隸貿(mào)易》,陳士林、馬惠平譯,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242—247頁。
1803年爆發(fā)的“拿破侖戰(zhàn)爭”以法國戰(zhàn)敗而結(jié)束。1814年5月30日,第六次反法同盟國家與復(fù)辟的法國波旁王朝政府簽訂了《巴黎和約》。同日,法國作為戰(zhàn)敗國與英國、葡萄牙、普魯士、俄國、瑞典等五國用雙邊條約形式分別簽訂了與“法奧和約”完全相同的和約,但各有附加條款。其中,“英法和約”的附加條款中有一條規(guī)定“英法同意在維也納會議上努力促成禁止販賣黑奴宣言”。6《國際條約集(1648—1871)》,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271頁。
由于《巴黎和約》未能將立即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條款明確寫入和約文本,英國外交大臣卡斯?fàn)柪祝–astlereagh)及其政黨在英國國內(nèi)遭到廢奴主義者組織的攻擊。因此,這位英國外交大臣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更熱衷于說服其他國家簽訂一項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多邊條約。7[英] C.W.克勞利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9:動亂年代的戰(zhàn)爭與和平 1793—1830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877—878頁。但由于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的反對,參會國沒有就締結(jié)多邊條約達成一致,僅僅獲得了一項譴責(zé)奴隸貿(mào)易的宣言。8See Holger L.Kern,Strategies of Legal Change: Great Britain,International Law,and the Abolition of 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6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233,241-244 (2004).
1815年2月8日,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國家簽署了《關(guān)于取締販賣黑奴的宣言》。該宣言譴責(zé)奴隸貿(mào)易“違背了人道和普遍道德的原則”,簽署國一致同意結(jié)束這一“長期使非洲荒蕪、歐洲墮落、使人類遭受痛苦的災(zāi)難”。1Clive Parry ed.,The Consolidated Treaty Series,Vol.63,Oceana Publications,Inc.,1969,p.473-475.盡管該宣言是一個沒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但其作為第一個譴責(zé)奴隸貿(mào)易的多邊國際文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一宣言,奴隸貿(mào)易被公認為“違背了人道和普遍道德的原則”,這為后來推動國際社會禁止奴隸貿(mào)易奠定了政治和道德基礎(chǔ)。
1.1841年《關(guān)于取締非洲奴隸貿(mào)易的條約》
英國政府由于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未能促使參會國締結(jié)一項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多邊條約,在會議后繼續(xù)通過多邊外交進行努力。英國的多邊外交在1840年達到高峰。完成了多邊談判的英國外交大臣帕默斯頓勛爵(Lord Palmerston)告訴英國議會,即將有一個“反對奴隸貿(mào)易的基督教聯(lián)盟”。2Seymour Drescher,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274.1840年五個歐洲主要國家(英、奧、法、普、俄)簽署了一個初步的協(xié)議,宣布奴隸貿(mào)易是海盜行為,并確立了英國軍艦進行搜查和扣押的政策。但后續(xù)由于美國和法國的反對,該協(xié)議流產(chǎn)。1841年12月,英、奧、法、普、俄在倫敦簽署了《關(guān)于取締非洲奴隸貿(mào)易的條約》。這是第一個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多邊條約。
該條約明確規(guī)定:“宣布此項(奴隸)貿(mào)易為海盜行為?!魏慰赡芷髨D進行奴隸貿(mào)易的船只,僅僅由于這一事實,將失去受到他們國旗保護的一切權(quán)利?!保ǖ?條)各締約國的“軍艦可以搜查屬于任何締約國的每一艘根據(jù)正當(dāng)理由被懷疑正在從事奴隸貿(mào)易或準(zhǔn)備實現(xiàn)此目的、或在它遇到上述巡邏船的一次航行期間曾從事這種貿(mào)易的商船。上述巡邏船可以拘留、遣送或帶走這些商船,以便按照……一致同意的方式提交審訊。”(第2條)“應(yīng)在上述被拘留船只所屬國家的主管法庭,立即對上述被拘留船只、其船長、全體船員和貨物進行起訴;并依照該國既定的、有效的程序和法律,對他們進行審判和判決。如果起訴的結(jié)果證明該船只曾從事奴隸貿(mào)易或準(zhǔn)備從事奴隸貿(mào)易,應(yīng)沒收該船只、它的設(shè)備和它的貨物,并根據(jù)使他們受審的法律,對船長、全體船員和他們的同謀進行處理?!保ǖ?0條)“締約各國同意確保根據(jù)本條約規(guī)定而予以拘留和定罪的船只上的所有奴隸立即獲得自由?!保ǖ?6條)3《國際條約集(1648—1871)》,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389—397頁。
2.1885年《柏林會議關(guān)于非洲的總議定書》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英、美、法、德、俄、意等14個國家在柏林舉行關(guān)于非洲問題的會議,但沒有一個非洲國家參加。柏林會議召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列強在不發(fā)生武裝沖突的情況下對非洲進行瓜分和自由貿(mào)易,并使非洲問題接受國際準(zhǔn)則的制約。在會議前夕,英國政府決定爭取在最后協(xié)定中寫進反對奴隸貿(mào)易條款。4Seymour Drescher,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396.這樣,會議最后通過的1885年《柏林會議關(guān)于非洲的總議定書》增加了反對奴隸貿(mào)易的條款,即第6條規(guī)定,“在上述(非洲)地區(qū)擁有最高權(quán)或勢力的各國有責(zé)任時刻關(guān)心保護土著居民,改善他們生活的精神和物質(zhì)狀況,特別是幫助消滅奴隸制和買賣黑人”1《國際條約集(1872—1916)》,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第84—85頁。??傋h定書前言還區(qū)分了買賣奴隸與為此買賣而從海上和陸地運送奴隸的活動。不過這種區(qū)分似乎是人為的,沒有充分的根據(jù)。2Hugo Fischer,The Suppression of Slavery in International Law,3 International Law Quarterly 28,42 (1950).
然而,柏林會議在性質(zhì)上是一個西方列強瓜分非洲殖民地的分贓會議,會議集中討論和制定了列強今后分割非洲領(lǐng)土?xí)r應(yīng)共同遵守的原則。3陸庭恩:《非洲與帝國主義(一九一四—一九三九)》,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頁。正因如此,從上面引述條款的字里行間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非洲禁止奴隸制和奴隸貿(mào)易問題上,被強調(diào)的是在“(非洲)地區(qū)擁有最高權(quán)或勢力的各國”的責(zé)任。由此可見,《柏林會議關(guān)于非洲的總議定書》盡管有禁止奴隸制和奴隸貿(mào)易的條款,但是這些內(nèi)容與其說是對非洲黑人權(quán)利的國際保護,不如說是與西方列強瓜分非洲領(lǐng)土并維持殖民地統(tǒng)治有著更密切的歷史聯(lián)系。
3.1890年《關(guān)于販賣非洲奴隸問題的總議定書》/《布魯塞爾議定書》
《柏林會議關(guān)于非洲的總議定書》通過五年以后,即1890年,由英國政府發(fā)起,19個國家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了會議,制定出《關(guān)于販賣非洲奴隸問題的總議定書》(簡稱《布魯塞爾議定書》)。國際法史學(xué)者努斯鮑姆(Arthur Nussbaum)指出,《布魯塞爾議定書》是英國政府經(jīng)過長期不懈的人道主義努力、締結(jié)大量雙邊條約后,最終促成的全面而有效的成果。4Arthur Nussbaum,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Law of Nations,Revised Edition,Macmillan,1954,p.186-187.順便提一下,1888年以后由法國紅衣主教、阿爾及爾大主教夏爾·拉維熱里(Charles Lavigerie)推動的反對奴隸貿(mào)易的大眾運動,對《布魯塞爾議定書》的制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歐洲天主教徒首次發(fā)動的廢奴運動。5See Seymour Drescher, 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384-385.
《布魯塞爾議定書》不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有關(guān)國際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最為詳盡和最為完備的國際多邊條約,而且第一次建立了條約監(jiān)督機制。該議定書有七章,共100條。議定書責(zé)成締約各國立法機構(gòu)在簽署議定書一年內(nèi)通過刑法規(guī)定懲治暴力捕獲、押送、運輸和買賣奴隸者(第5—19條)。第三章是關(guān)于鎮(zhèn)壓海上販奴活動的規(guī)定,這也是該議定書的中心內(nèi)容。議定書的一個特點是詳細規(guī)定了締約各國軍艦應(yīng)具有的登臨檢查的相互權(quán)利。例如,議定書規(guī)定:“當(dāng)某一個締約國的指揮軍艦的軍官們有理由認為,在上述水域內(nèi)遇到某艘噸位在五百噸以下的船只在進行販奴活動,或盜用國籍旗時,他們有權(quán)檢查船只證件。”(第42條)“為此,在對受嫌疑船只呼喚并告知檢查意圖后,可以派一艘由一個身著軍裝的軍官指揮的小艇上船臨檢?!保ǖ?3條)在“臨檢結(jié)束后,如巡邏艦確信所截船只在航行期間進行過販奴活動,或有確鑿根據(jù),證明船長或船主盜用國旗、進行走私或參加販奴等活動,應(yīng)將所截船只押送到船旗國一個主管當(dāng)局所在地區(qū)最近的一個港口”(第49條)。1《國際條約集(1872—1916)》,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129頁。
與前面提到的一些國際條約相比,1890年《布魯塞爾議定書》的一個主要的新進展是設(shè)立執(zhí)行該議定書的機構(gòu)。根據(jù)該議定書第五章中有關(guān)設(shè)立保障和執(zhí)行機構(gòu)的規(guī)定,主要設(shè)立以下幾種機構(gòu)。首先,“在桑給巴爾建立一個國際情報署,締約各國均可派駐一名代表”(第74條)。這個國際情報署的主要任務(wù)是匯集所有對鎮(zhèn)壓海上販奴活動有用的數(shù)據(jù)和情報。其次,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外交部下設(shè)一個國際辦事處(第82條)。這個辦事處的主要職能是作為各國之間交換有關(guān)販奴活動的數(shù)據(jù)和情報的中心,集中進行包括各締約國“現(xiàn)有的或由于執(zhí)行本總議定書而制定的法律和行政規(guī)章”“關(guān)于販奴活動、被捕或獲釋奴隸以及武器彈藥和燒酒交易的統(tǒng)計材料”等的交換(第81條)。該辦事處所搜集的資料“將定期加以匯總和公布,并呈送全體締約國”(第84條)。此外,議定書還責(zé)成締約各國為保護獲釋奴隸,應(yīng)在各自屬地內(nèi)設(shè)置奴隸解放事務(wù)所或其他辦事機構(gòu),以便頒發(fā)奴隸解放證并記錄歸檔(第86—89條)。2《國際條約集(1872—1916)》,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135頁。
顯然,在禁止奴隸貿(mào)易方面,1890年《布魯塞爾議定書》比此前有關(guān)的國際多邊文件規(guī)定都更詳盡和完備?!恫剪斎麪栕h定書》首次規(guī)定設(shè)立有關(guān)執(zhí)行議定書中禁止奴隸貿(mào)易方面的國際機構(gòu),這在多邊條約的執(zhí)行機制中是有著重要意義的。這也是在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條約監(jiān)督機制?!恫剪斎麪栕h定書》對終結(jié)一些地區(qū)的奴隸貿(mào)易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但是,1890年《布魯塞爾議定書》仍然有著以下一些缺陷:
第一,雖然《布魯塞爾議定書》禁止奴隸貿(mào)易,但沒有宣布奴隸貿(mào)易是海盜行為,也沒有規(guī)定登臨和搜查的一般權(quán)利。3Hugo Fischer,The Suppression of Slavery in International Law,3 International Law Quarterly 28,51 (1950).
第二,《布魯塞爾議定書》只禁止奴隸貿(mào)易,不僅沒有禁止奴隸制,而且還承認某些形式的奴隸制,如家奴制度(第62條)。
第三,在禁止非洲奴隸貿(mào)易的具體規(guī)定上,《布魯塞爾議定書》的適用范圍仍然有限。這表現(xiàn)在各締約國只是在特定的海域承擔(dān)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義務(wù)(按照該議定書第21條的規(guī)定,禁止海上奴隸貿(mào)易主要限于非洲大陸的印度洋沿岸一側(cè))。另外,該議定書對締約國軍艦行使臨檢并有權(quán)攔截、拿捕的奴隸貿(mào)易船只規(guī)定限于五百噸以下的船舶。這樣看來,五百噸以上的船只仍然享有從事海上奴隸貿(mào)易的特權(quán)。
第四,《布魯塞爾議定書》雖然規(guī)定設(shè)立國際執(zhí)行機構(gòu),但是這些國際執(zhí)行機構(gòu)的中心任務(wù)都僅僅限于情報和數(shù)據(jù)的搜集、匯總、交換等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講,該議定書仍然缺少一個有效的監(jiān)督條約執(zhí)行的機制。
總之,《布魯塞爾議定書》雖然禁止奴隸貿(mào)易,但同時服務(wù)于西方大國的領(lǐng)土和商業(yè)野心。4Joaquín A.Fernández,Hostes humani generis: Pirates,Slavers,and Other Criminals,in Bardo Fassbender & Anne Peters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133.該議定書也是西方國家主權(quán)至上的一個證明。其前言承諾將文明帶到非洲,但既不禁止為了結(jié)束奴隸貿(mào)易而對非洲領(lǐng)土的暴力征服,也不阻止在西方國家所占領(lǐng)地區(qū)大規(guī)模動員本土勞動力強迫勞動以發(fā)展經(jīng)濟。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企圖結(jié)束非洲奴隸制導(dǎo)致了新的類似奴隸制的強制勞動和剝削形式。1Seymour Drescher & Paul Finkelman,Slavery, in Bardo Fassbender & Anne Peters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910-911.
本來,英國從17世紀末就成為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的主要販運者。自1662年到1807年,英國從非洲販運了近330萬黑人奴隸。2Kenneth Morgan,Slavery and the British Empire: From Africa to Ame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12.自1751年到1800年,在非洲販運出的奴隸中,42%是由英國船只運送的。3James A.Rawley & Stephen D.Behrendt,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A History,Revised Editi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5,p.143.然而,在19世紀國際社會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過程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英國起到了關(guān)鍵性推動作用——在英國議會1807年通過《廢除黑奴貿(mào)易法》后,英國政府率先與各國簽訂大量雙邊條約,并主導(dǎo)了廢除奴隸貿(mào)易宣言和多邊條約的締結(jié)。而且,英國海軍針對各國涉嫌販運奴隸船實施廣泛的搜查權(quán)和扣押權(quán)以及在各地建立“混合委員會”,對制止和懲治奴隸貿(mào)易販運起到了重要作用。
雖然反對奴隸貿(mào)易運動幾乎同時發(fā)生在大西洋兩岸,但頗具歷史諷刺意義的是,保守的英國成為最大、最長久和最不可或缺的變革推動者,而美國和法國卻在19世紀第二個四分之一時期成為廢奴主義國際化的最激烈的反對者。4Seymour Drescher & Paul Finkelman,Slavery, in Bardo Fassbender & Anne Peters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901.不像美國和法國,英國沒有民主革命,而且對英國領(lǐng)導(dǎo)人來說,平等的理想是令人憎惡的。根據(jù)伯克(Edmund Burke)和輝格黨與托利黨的反雅各賓聯(lián)盟,平等是暴政的同義詞,貴族是自由的同義詞。5David B.Davis,Inhuman Bonda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lavery in the New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32-233.那么,為什么社會等級森嚴而非民主平等的英國,突然從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販運國轉(zhuǎn)變?yōu)樵趪H社會帶頭推動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國家呢?這存在以下多方面的因素。
1944年,歷史學(xué)者埃里克·威廉姆斯(Eric Williams)發(fā)表了《資本主義與奴隸制》一書。他認為,由于16世紀歐洲人口有限,無法提供新大陸種植糖、煙草和棉花等主要作物所必需的足夠數(shù)量的自由勞工來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那時奴隸制度是必要的,為了得到奴隸,歐洲人首先轉(zhuǎn)向土著人,然后轉(zhuǎn)向非洲。但當(dāng)通過引進新成員和繁殖,人口已達到一定密度、可供分配的土地已經(jīng)分配時,以奴隸的成本和維持費呈現(xiàn)的奴隸制費用,包括生產(chǎn)性和非生產(chǎn)性的,超過了雇傭勞動者的成本。6See Eric Williams,Capitalism and Slaver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p.5-7.威廉姆斯還指出:“18世紀的商業(yè)資本主義通過奴隸制和壟斷手段發(fā)展了歐洲的財富。但這樣又有助于創(chuàng)立19世紀的工業(yè)資本主義,由此扭轉(zhuǎn)并摧毀了商業(yè)資本主義的力量、奴隸制及其相關(guān)的所有事物?!?Eric Williams,Capitalism and Slaver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p.210.所以,威廉姆斯認為,經(jīng)濟因素是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以及奴隸制的主要原因,而作為英國廢奴原因的人道或道德因素的重要性被誤解并過分地夸大了。2See Eric Williams,Capitalism and Slaver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p.178.
威廉姆斯從經(jīng)濟角度來認識英國廢除奴隸制度的觀點在學(xué)術(shù)界影響非常大,但也引起了西方史學(xué)界長期的爭論。3參見李安山:《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50年西方史學(xué)論爭述評》,載《世界歷史》1996年第3期,第76—84頁。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后,越來越多的歷史學(xué)者明確地否認威廉姆斯的經(jīng)濟因素決定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歷史學(xué)者德雷舍爾(Seymour Drescher)。他通過研究大量數(shù)據(jù)證明經(jīng)濟利益并不是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制度的主要原因。4See Seymour Drescher,Econocide: British Slavery in the Era of Abolition,2nd 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0,p.25-32,135-137,155-170,182.德雷舍爾指出:“在18世紀90年代初期,他們滿懷希望地從一個潛在的自由勞工競爭者轉(zhuǎn)向另一個——英國東印度公司、北美楓糖提煉公司以及塞拉利昂。當(dāng)廢奴主義者最終在1806—1807年成功地禁止英國奴隸貿(mào)易時,所有這些潛在的自由勞工替代方案都讓他們失望了。新大陸的奴隸制供應(yīng)了北大西洋超過95%的糖。”5Seymour Drescher,The Mighty Experiment: Free Labor versus Slavery in British Emancip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08.到1800年,英國廢奴主義者已不再完全相信自由勞工優(yōu)越的經(jīng)濟理論,也不愿意去檢驗它。6Seymour Drescher,The Mighty Experiment: Free Labor versus Slavery in British Emancip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233.1850年,英國輝格黨政府及其支持的媒體首次公開承認,奴隸比自由勞工更廉價。到19世紀50年代末,問題不再是自由勞工能否把奴隸趕出市場,而是在西印度群島自由勞工是否具有商業(yè)競爭力。7Seymour Drescher,The Mighty Experiment: Free Labor versus Slavery in British Emancip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89,200.如果自由勞工比奴隸更有利可圖,美國獨立后南方各州奴隸主也不會頑固維護奴隸制。8例如,19世紀40年代,大量的自由農(nóng)民移居到美國德克薩斯州與奴隸競爭,但在農(nóng)業(yè)和家政服務(wù)方面自由勞工顯然比奴隸更昂貴。Seymour Drescher,The Mighty Experiment: Free Labor versus Slavery in British Emancip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70.德雷舍爾還指出:直到1800年,西印度群島不僅是英國糖的主要來源,也是棉花的主要來源。廢奴主義的興起和它最初的重大勝利發(fā)生在英國棉花供應(yīng)的西印度群島奴隸制經(jīng)濟鼎盛時期。對奴隸貿(mào)易態(tài)度的關(guān)鍵性轉(zhuǎn)變既不是因為西印度群島奴隸制經(jīng)濟變得多余,也不是因為自由市場意識形態(tài)的勝利,而是因為一場公眾和議會輿論的革命。9Seymour Drescher,From Slavery to Freedom: Comparative Studies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Atlantic Slavery,Macmillan,1999,p.9,15.
自從德雷舍爾發(fā)表一系列研究論著后,堅持主要用經(jīng)濟原因來解釋英國廢除奴隸制的歷史學(xué)者明顯減少了。1Christopher L.Brown,Abolition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in Gad Heuman & Trevor Burnard eds.,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Slavery,Routledge,2011,p.289.但仍有一些歷史學(xué)者堅持認為經(jīng)濟因素是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主要原因。例如,來自多巴哥的非洲裔歷史學(xué)者卡林頓(Selwyn H.H.Carrington)在2002年發(fā)表著作,提出了大量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證明威廉姆斯的觀點。2See Madhavi Kale,The Sugar Industry and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 Trade,1775-1810 (Reviews of Books,the book author is Selwyn H.H.Carrington),109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45,145-146 (2004).可見,關(guān)于“經(jīng)濟因素”在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過程中是否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學(xué)術(shù)爭論并未結(jié)束。
另一位頗有影響的美國歷史學(xué)者戴維斯(David B.Davis)也不贊成威廉姆斯及其左翼追隨者們的經(jīng)濟決定論,但認為關(guān)于英國反奴隸制和自由勞工的基于更多經(jīng)驗證據(jù)的理論會證實威廉姆斯的一些最重要的見解:首先,美國的奴隸制度——它的產(chǎn)品對消費主義的影響和衣不遮體并被鞭子驅(qū)使的奴隸形象——有助于英國生活的結(jié)構(gòu)性轉(zhuǎn)變,使得幾乎所有未被西印度群島游說團體雇傭的人都能接受廢奴主義。其次,英國領(lǐng)導(dǎo)人只有在確信自由勞工比奴隸制危險更小、對整個帝國經(jīng)濟更有利時,才會開始致力于殖民地勞動改革。但與威廉姆斯相反,戴維斯認為基于自由勞工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并沒有削弱廢奴主義者的道德遠見和成就。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和奴隸制的法律表明,如果經(jīng)濟、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幸運地融合在一起,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化國家可以超越狹隘的私利,實現(xiàn)真正的改革。3David B.Davis,Inhuman Bonda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lavery in the New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48-249.
此外,還有歷史學(xué)者認為美國獨立的結(jié)果,使得英國這個原先最大的奴隸貿(mào)易國家失去了一個最大的奴隸銷售市場。英國政府不僅不愿同新建立的北美合眾國建立任何關(guān)系,而且宣布對這個新生的國家實行經(jīng)濟封鎖,特別是力圖阻撓往那里運送作為發(fā)展經(jīng)濟不可缺少的勞動力——奴隸。4參見[蘇]斯·尤·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隸貿(mào)易》,陳士林、馬惠平譯,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138頁。但實際上,早在英國立法禁止奴隸貿(mào)易之前的18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就已經(jīng)朝著最終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方向發(fā)展。后來擔(dān)任美國國務(wù)卿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杰伊(John Jay)在與英國談判美國獨立和約時,就曾表示美國打算全面禁止輸入奴隸。5James A.Rawley & Stephen D.Behrendt,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A History, Revised Editi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5,p.275.美國獨立后,英國控制的奴隸制度在其他殖民地繼續(xù)擴展,到19世紀初達到巔峰。1783年,貴格會信徒(Quakers)第一次向英國議會呈送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公開請愿書,但并沒有得到英國立法機關(guān)的積極反映。6See Seymour Drescher,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205-206,210.
在近代北美和英國廢奴主義運動中,一些基督教新教團體起到非常特殊的推動作用。雖然有啟蒙思想的影響,但對上帝的敬畏,古老的圣經(jīng)詞匯中的罪惡感、道德忿怒、贖罪以及對永久懲罰的恐懼是這些廢奴主義基督徒的主要動機。公正的天意主義(judicial providentialism)幾乎滲透在這些廢奴主義者們每一層面的話語中。1See John Coあey,“Tremble,Britannia!”: Fear,Providence and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 Trade,1758-1807,127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844,853,875-878 (2012).
最初的廢奴主義者多為貴格會信徒。貴格會,亦稱公誼會或教友會(Society of Friends),是英國17世紀中期的動亂中產(chǎn)生的宗教-政治派別之一。由于不贊成“法定”宗教或主流教派,許多貴格會信徒逃離到北美殖民地尋求庇護。貴格會信徒在英國和北美馬薩諸塞的清教徒殖民地都曾遭受過嚴酷的迫害。2See Pink Dandelion,The Quaker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16,20-22; John Coffey,Persecution and Toleration in Protestant England,1558-1689,Longman,2000,p.169-171; Carla G.Pestana,Quakers and Baptists in Colonial Massachuset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33-39.在貴格會創(chuàng)始人喬治·??怂梗℅eorge Fox)的布道中,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激進平等主義特征。他建議人們尋找“內(nèi)心之光”(Inward Light)。3See H.Larry Ingle, First Among Friends: George Fox & the Creation of Quaker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107-111.由于貴格會思想的中心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強調(diào)基督教徒言行一致,堅信人人都能從上帝那里領(lǐng)受“內(nèi)心之光”,主張和平主義和宗教寬容,認為所有人無論膚色和地位在上帝眼里都是平等的,因此反對奴隸制。4See Pink Dandelion,The Quaker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25,29-33,93;Kenneth Morgan,Slavery and the British Empire: From Africa to Ame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152-153.
1681年,喬治·福克斯的朋友、貴格會信徒威廉·佩恩(William Penn)獲得了查理二世頒發(fā)的大西洋沿岸一大片土地的特許狀,這些土地后來成為賓夕法尼亞州。賓夕法尼亞不僅是貴格會信徒集中的地方,與羅德島一樣也是宗教寬容的先驅(qū)。5See Pink Dandelion,The Quaker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14,126.早在1688年,賓夕法尼亞日耳曼敦4名貴格會移民就簽署過一份反奴隸制請愿書,譴責(zé)購買非洲奴隸等同于購買贓物,主張黑人有完全的自由權(quán)利,蓄奴違反了神圣的法律。這封請愿書被提交到當(dāng)?shù)氐馁F格會每月例會,又被該會議隨后提交給更高級別的管理團體,但后者悄然將其埋葬。6David B.Davis,Inhuman Bonda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lavery in the New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26.1711年在費城召開的公誼會年會勸告信徒停止買賣奴隸。1754年費城的公誼會宣布奴隸制與基督教及正義不一致。1758年在費城召開的國際貴格會會議不僅譴責(zé)奴隸貿(mào)易,還譴責(zé)奴隸制本身。費城會議后,廢奴主義者在貴格會內(nèi)占據(jù)了支配地位。7James B.Stewart,Holy Warriors: The Abolitionists and American Slavery, Hill and Wang,1976,p.18.由于種種原因,七年戰(zhàn)爭(1754—1763年)給貴格會帶來了一場精神危機,導(dǎo)致了其自我反省和試圖自我凈化,并最終承諾集體脫離大西洋奴隸制度。8David B.Davis,The Problem of Slavery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1770-1823,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5,p.44-45.1774年,貴格會費城年會與奴隸販子脫離關(guān)系。1775年4月14日,在費城一個由10名貴格會工匠和店主組成的團體的倡議下,北美第一個廢奴組織——解放被非法奴役自由黑人協(xié)會成立,使廢奴運動得到了組織性的表達。1776年,貴格會在新英格蘭召開會議,將奴隸主驅(qū)逐出會員名單。紐約和新澤西的貴格會也緊隨其后。到1783年,幾乎所有的貴格會信徒都放棄了蓄奴制度。同年,美國廢奴主義先驅(qū)者安東尼·貝內(nèi)澤特(Anthony Benezet)帶領(lǐng)貴格會代表團,向大陸會議宣讀了500人簽名的反對奴隸貿(mào)易的請愿書。1Manisha Sinha,The Slave’s Cause: A History of Abol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6,p.66,72.
北美貴格會信徒的廢奴活動對英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1758年倫敦的貴格會公開譴責(zé)奴隸制和奴隸貿(mào)易,并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敦促將廢除奴隸貿(mào)易列為英國的國家政治議程。2Thomas Benjamin,The Atlantic World: Europeans,Africans,Indians and Their Shared History,1400-19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619.在英國,對廢除奴隸貿(mào)易發(fā)揮特殊作用的另一宗教團體是福音派。福音派信仰(Evangelical religion)是一種大眾新教運動,18世紀30年代后一直存在于英國。福音派信仰有四個特點:相信生命需要改變的“認信主義”(conversionism)、努力傳播福音的“行動主義”(activism)、特別敬重《圣經(jīng)》的“圣經(jīng)主義”(biblicism)以及強調(diào)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的“十字架贖罪觀”(crucicentrism)。這些特點構(gòu)成福音派教義(Evangelicalism)的基礎(chǔ)。3See David W.Bebbington,Evangelicalism in Modern Britain: A History from the 1730s to the 1980s, Routledge,2005,p.1-4.英國國教(圣公會)牧師和著名的福音傳道者、循道宗(Methodism)創(chuàng)始人約翰·衛(wèi)斯理(John Wesley)在1774年著書嚴厲譴責(zé)奴隸制的罪惡,他對奴隸主說:“你的手,你的床,你的家具,你的房子,你的土地,因為使用奴隸勞動,現(xiàn)在都沾滿了血,只有在上帝面前懺悔和解放才能讓一切恢復(fù)正常。”4Thomas Schirrmacher ed.,The Humanisation of Slavery in the Old Testament: With a Section on “The Role of Evangelicals in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Verlag für Kultur und Wissenschaft,2015,p.32.衛(wèi)斯理對宗教寬容、自由意志和反奴隸制的信仰與啟蒙運動有親緣關(guān)系。1784年后,所有的奴隸主都被循道宗逐出教會。在英格蘭,衛(wèi)斯理的許多朋友都參與了政治并積極反對奴隸制,其中最著名的是下議院議員、1784年改信福音派教義的威廉·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由于貴格會處于邊緣地位,在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運動的一些主要領(lǐng)導(dǎo)人多是福音派的圣公會教徒(evangelical Anglican)。5See David W.Bebbington,Evangelicalism in Modern Britain: A History from the 1730s to the 1980s,Routledge,2005,p.52,70-71; Thomas Schirrmacher ed.,The Humanisation of Slavery in the Old Testament: With a Section on “The Role of Evangelicals in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Verlag für Kultur und Wissenschaft,2015,p.33-34,61-64.福音派教義對貴格會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許多福音派基督徒與貴格會信徒一起站在反對奴隸貿(mào)易運動的前列。6See Pink Dandelion,The Quaker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59-62,93; G.Cantor,Quakers,Jews,and Science: Religious Responses to Modernity and the Sciences in Britain,1650–1900,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6.
英國廢奴主義運動早期領(lǐng)導(dǎo)人格蘭維爾·沙普(Granville Sharp)是福音派圣公會教徒,他一直與英國貴格會信徒密切聯(lián)系。1772年,格蘭維爾·沙普開始了與美國廢奴主義先驅(qū)者安東尼·貝內(nèi)澤特的長期通信聯(lián)系。1783年,隨著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結(jié)束,英國貴格會成立了兩個委員會來反對奴隸貿(mào)易、向議會提交請愿書并開始向有影響的人分發(fā)傳單。1David B.Davis, Inhuman Bonda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lavery in the New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34.1785年,貴格會信徒向所有的議員、治安法官和神職人員散發(fā)了11,000份貝內(nèi)澤特所寫的主要小冊子。2Seymour Drescher,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210.
倫敦的貴格會在1783年就成立了一個廢除奴隸委員會。1787年5月,貴格會信徒與福音派的圣公會教徒以及其他教派的一些成員在倫敦共同成立了“廢除奴隸貿(mào)易協(xié)會”(SEAST),簡稱“倫敦委員會”(London Committee)。這是人類社會第一個有關(guān)人權(quán)的非政府組織(NGO)。格蘭維爾·沙普擔(dān)任“倫敦委員會”首任會長。沙普敦促該協(xié)會直接宣布廢除奴隸制,但其他成員認為廢除奴隸貿(mào)易是一個適當(dāng)?shù)牡谝徊健?Robin Blackburn,The Overthrow of Colonial Slavery,1776-1848,Verso,1988,p.136-137.“倫敦委員會”將英國國內(nèi)廢除奴隸制和奴隸貿(mào)易的民間團體運動推向高潮。當(dāng)時的報紙和民間團體小冊子大量刊載了由海員和被釋放奴隸揭露奴隸貿(mào)易殘酷的故事?!皞惗匚瘑T會”主要通過向議會請愿等活動,改變了英國公眾和精英對奴隸貿(mào)易的見解。4See Jenny S.Martinez,The Anti-Slavery Movement and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 Dinah Shelton 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232-234.隨著各地廢奴主義組織的發(fā)展,英國出現(xiàn)了第一次廢奴主義者的全國請愿運動。1787年12月,在工業(yè)城市曼徹斯特,10,639人簽署了一份反對奴隸貿(mào)易的請愿書,第二年請愿書的簽名人數(shù)接近10萬人。5David B.Davis,Inhuman Bonda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lavery in the New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35.
“倫敦委員會”中最活躍的委員是劍橋大學(xué)畢業(yè)生、福音派圣公會牧師托馬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1786年,他在劍橋大學(xué)期間就發(fā)表過論述非洲奴隸貿(mào)易之恐怖的獲獎?wù)撐?。克拉克森被“倫敦委員會”聘為專職的組織者和宣傳者,他被派到法國鼓勵廢奴主義者利用法國革命的情勢開展廢奴運動,并向英國提供了法國“黑人之友協(xié)會”(Société des amis des Noirs)使用的大量實證的信息??死松€被派到英國兩個奴隸貿(mào)易城市布里斯托爾和利物浦從事廢奴宣傳,發(fā)現(xiàn)曼徹斯特已形成了廢奴主義組織并向議會組織大規(guī)模的群眾性請愿運動??死松€主動與議員威廉·威爾伯福斯保持密切聯(lián)系,并為威爾伯福斯提供了關(guān)于販奴船上黑奴的擁擠條件和野蠻待遇的詳細證據(jù)資料。威爾伯福斯是議會中提倡廢奴的代表人物,他為議會制定廢除奴隸貿(mào)易和奴隸制的立法事業(yè)奮斗了40年。1788年后廢奴被正式列入英國下議院與民眾對話的一部分。威爾伯福斯還獲得了他的親密好友、1806年去世前兩度擔(dān)任首相的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的支持。6See Robin Blackburn,The Overthrow of Colonial Slavery,1776-1848,Verso,1988,p.138-142; Seymour Drescher,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151,153,214-218.
1788年,英國議會收到102份廢奴請愿書,約10萬人簽名。1792年,英國議會收到519份廢奴請愿書,約40萬人簽名。1Robin Blackburn,The Overthrow of Colonial Slavery, 1776-1848, Verso,1988,p.144.英國不僅在廢除奴隸貿(mào)易方面,而且在廢除殖民地奴隸制方面也都有全國規(guī)模的大眾廢奴運動。例如,1833年,英國議會收到了5,000多份反對奴隸制的請愿書,近150萬人簽名,其中包括一份半英里長的被縫制并粘貼在一起的請愿書,上有35萬名婦女簽名。在威廉·威爾伯福斯去世一個月后的1833年8月28日,英國議會通過了在英屬殖民地全境廢除奴隸制的議案,即《廢除黑人奴隸法》。2George B.Adams & H.Morse Stephens eds.,Select Document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Macmillan,1901,p.527-529.根據(jù)該法,1834年8月1日,英國解放了近80萬殖民地奴隸。3David B.Davis, Inhuman Bonda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lavery in the New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38.而當(dāng)時其他歐洲國家都沒有英國這樣規(guī)模的大眾廢奴主義運動。例如,瑞典廢奴協(xié)會拒絕公開請愿而只是私下向國王請愿;荷蘭走的是一條“廢除而不改革”的、比英國晚30年的冷漠的解放奴隸之路;法國的殖民地奴隸制直到1848年才廢除,且在大都市從未掀起過一場廢奴運動。公眾對奴隸制的不關(guān)心是大多數(shù)歐洲大陸國家的特征。4Seymour Drescher,Capitalism and Antislavery: British Mobiliz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acmillan,1986,p.51; Seymour Drescher,Paradigms Tossed: Capitalism and the Political Sources of Abolition, in Barbara L.Solow & Stanley L.Engerman eds.,British Capitalism and Caribbean Slavery: The Legacy of Eric Willia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198-199.德雷舍爾指出:在18世紀末,英國代議制政治制度和普通法傳統(tǒng)對個人權(quán)利的保護、報紙新聞的傳播自由和結(jié)社自由使英國成為廢除奴隸貿(mào)易和奴隸制的領(lǐng)跑者。因此,英國的政治文化和實踐、廢奴主義組織持續(xù)地宣傳博愛和改良社會精神的大眾動員及公共輿論對議會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響是主要原因。5See Seymour Drescher,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208-209,229-230.
1792年,威爾伯福斯成功地說服了下議院在四年之內(nèi)廢除奴隸貿(mào)易。然而,1796年威爾伯福斯向議會提交的廢除奴隸貿(mào)易法案未能在更為保守的上議院獲得通過,上議院采取了拖延的策略。6 如下所述,18世紀90年代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僵局不是由向議會請愿打破的,而是由加勒比地區(qū)奴隸們的革命斗爭打破的。7Robin Blackburn,The Overthrow of Colonial Slavery,1776-1848,Verso,1988,p.158.
非洲黑人奴隸的反抗斗爭是促使英國以及其他國家廢除奴隸貿(mào)易和奴隸制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許多黑人在非洲各地從被綁架和販賣時就進行了包括逃離、加入逃亡黑奴社區(qū)、其親屬和統(tǒng)治者與商人直接談判、向殖民地司法系統(tǒng)提起訴訟等各種形式的反抗。1See Roquinaldo Ferreira,Slaving and Resistance to Slaving in West Central Africa, in David Eltis & Stanley L.Engerman ed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Slavery,Vol.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123-130.在販運途中,黑人奴隸在船上起義也比較頻繁。從1698年到1807年,在海上發(fā)生了353起販運船上的奴隸起義。2David Richardson,Shipboard Revolts,African Authority,and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58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69,72 (2001).奴隸起義的實際數(shù)量至少是這個數(shù)字的兩倍,因為許多鮮為人知的起義還未被納入統(tǒng)計。這些發(fā)生在海上的起義很難成功,有時奴隸能夠僥幸奪取一艘船并控制一段時間,但不久或者被重新逮捕,或者在海洋中漂流、食物耗盡后慢慢死去。3參見[美]格雷格·格蘭?。骸侗厝坏蹏盒率澜绲呐邸⒆杂膳c騙局》,陳曉霜、葉憲允譯,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82頁。盡管奴隸起義很少成功,但對十分之一的奴隸產(chǎn)生了影響。4Mary Turner,Slave Worker Rebellions and Revolution in the Americas to 1804, in David Eltis & Stanley L.Engerman ed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Slavery,Vol.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677.
被販運到美洲之后,非洲黑人因無法忍受奴役繼續(xù)不斷發(fā)生暴動。美洲新大陸第一次有記載的奴隸起義發(fā)生在1522年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即第一批非洲奴隸抵達西印度群島的20年后。盡管這次奴隸起義遭到殘酷鎮(zhèn)壓,但此后奴隸反叛活動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地,即在整個新大陸持續(xù)不斷。在美國各州,直到內(nèi)戰(zhàn)(1861—1865年)結(jié)束前,奴隸反叛活動也從未停止。并不是所有的奴隸反叛都以暴力的形式,許多奴隸用諸如怠工,假裝生病,借故違抗命令,毀壞工具、莊稼和牲畜等更被動的手段反抗他們的主人,以抗議他們的處境。5Robin S.Doak,Slavery in the Americas: Slave Rebellions, Chelsea House,2006,p.15,18.
對奴隸制的第一次重大挑戰(zhàn)是由法屬圣多明戈(后來的海地)的黑人起義發(fā)起的。圣多明戈1789年約有46.5萬奴隸,是加勒比海地區(qū)最大、最多產(chǎn)的奴隸殖民地。在這個殖民地有3萬名白人和2.8萬余名自由的黑白混血有色人種被組織起來武裝保衛(wèi)奴隸制。6Robin Blackburn,The Overthrow of Colonial Slavery,1776-1848,Verso,1988,p.163.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無論是制憲會議還是其繼承者國民大會,都沒有主動采取行動廢除法國殖民地的奴隸制。圣多明戈因為支持和反對將公民身份擴大到自由的有色人種而四分五裂,1791年8月北部平原爆發(fā)了一場有2萬名奴隸參與的奴隸起義,并導(dǎo)致了大規(guī)模的叛亂。7Robin Blackburn,Haiti,Slavery,and the Ag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63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643,643-644,646 (2006).在奴隸出身的黑人杜?!けR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的領(lǐng)導(dǎo)下,1801年1月起義軍控制了圣多明戈各島,摧毀了奴隸制。拿破侖在英國和美國的鼓勵下,試圖在圣多明戈重新確立宗主國權(quán)力,并重建奴隸制和白人至上。為完成這一使命,1802年1月,拿破侖派遣軍隊前往鎮(zhèn)壓。1802年6月6日,杜桑被誘捕并被押回到法國,1803年4月17日死于監(jiān)獄。但圣多明戈人民的起義沒有停止,在杜桑的前助手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等人的領(lǐng)導(dǎo)下,起義軍在1804年1月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tǒng)治,宣布成立海地共和國。次年,海地通過的《憲法》禁止奴隸制,并將公民權(quán)擴大到所有人。1See Robin Blackburn,Haiti,Slavery,and the Ag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63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643,647 (2006); Lynn A.Hunt,Inventing Human Rights: A History,W.W.Norton & Co.,2007,p.165-166; David S.Berry,The Caribbean, in Bardo Fassbender & Anne Peters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600-601; 李春輝主編:《拉丁美洲史稿》(上冊),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165—170頁。圣多明戈的黑人起義,即海地革命有雙重意義:廢除種族奴隸制和建立獨立的共和國。2Anthony Bogues,The Dual Haitian Revolution and the Making of Freedom in Modernity, in José-Manuel Barreto ed.,Human Rights from 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 Critique,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Law,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3,p.218.
海地革命也直接影響到英國的廢奴運動。1804年后,反對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的運動在英國重新興起。3Robin Blackburn,Haiti,Slavery,and the Ag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63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643,662 (2006).1804年4月,“倫敦委員會”重新啟動,克拉克森再次積極參與廢奴主義事業(yè)?!皞惗匚瘑T會”一位新委員、威爾伯福斯的妹夫斯蒂芬(James Stephen)是新一輪廢奴運動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他在1802年關(guān)于糖業(yè)殖民地危機的長篇研究報告中寫道,圣多明戈的革命顯示了西印度群島奴隸制度內(nèi)在的脆弱性,并預(yù)言拿破侖將被黑人叛亂打敗。他認為,黑人的勝利符合大英帝國的利益,因為它將阻止在美洲重建一個新的、具有威脅性的法國殖民體系。反叛者的勝利給不列顛群島帶來了另一種危險,但這可以通過改革來消除奴隸起義的動機。4Robin Blackburn,The Overthrow of Colonial Slavery,1776-1848, Verso,1988,p.299-301.顯然,對海地革命將會影響英國殖民地的擔(dān)憂,是英國議會1807年通過廢除奴隸貿(mào)易法案的一個重要因素。5Seymour Drescher,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225-226.
1807年3月25日,英國議會終于通過了《廢除黑奴貿(mào)易法》。6George B.Adams & H.Morse Stephens eds.,Select Document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 Macmillan,1901,p.506; James Walvin,Slavery and the Slave Trade: A Short Illustrated History,Macmillan,1983,p.143.這項立法,除了受到海地革命的直接影響之外,同時也是各宗教團體持續(xù)發(fā)起的大眾廢奴運動推動的結(jié)果。然而,由于廢奴主義者與英國政客立場不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廢奴主義者隱藏了人道主義動機,而從國家和軍事利益出發(fā),大力推動議會通過禁止奴隸貿(mào)易法案。7David B.Davis,Inhuman Bonda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lavery in the New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36.
由于《廢除黑奴貿(mào)易法》作為英國國內(nèi)法,只能適用于英國管轄領(lǐng)域,不能在域外實施,為此,廢除奴隸貿(mào)易第一次成為英國對外的國家政策。當(dāng)時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jīng)濟、海軍和國際外交大國。8See Seymour Drescher,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115-180.自1807年以后,英國政府在國際社會積極推進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活動,包括與其他國家簽訂雙邊條約、促進多邊條約的締結(jié)、嚴厲制止和懲罰其他國家的海上奴隸貿(mào)易等等。盡管英國政府有來自國內(nèi)廢奴主義者的道德壓力,但其也有明顯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競爭動機。因為對英國來說,如果奴隸貿(mào)易被轉(zhuǎn)移到新的市場,英屬西印度群島將會遭受競爭劣勢。因此,1822年英國外交大臣坎寧(George Canning)坦率地承認,只有全面廢除奴隸制才能使英國殖民地免于“徹底毀滅”。1David B.Davis,The Problem of Slavery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1770-1823,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5,p.66.正如戴維斯所說:“人道主義原則無論表達得多么真誠,都無法克服民族主義的妒忌和猜疑?!?David B.Davis,The Problem of Slavery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1770-1823,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5,p.68.也因此,原來最堅決反對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們,1807年以后立即轉(zhuǎn)向支持英國政府對其他國家奴隸貿(mào)易的制止行為。3Jenny S.Martinez,The Slave Trade and the Origi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23.所以,作為“自由貿(mào)易的帝國”,英國在國際社會禁止奴隸貿(mào)易主要是為了本國利益的自由貿(mào)易。4See Eric Williams,Capitalism & Slaver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p.188-192; Martti Koskenniemi,The Gentle Civilizer of Nations: 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rnational Law 1870-19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111.
當(dāng)時,英國和法國之間在經(jīng)濟和政治外交方面的競爭是促成英國禁止奴隸貿(mào)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經(jīng)濟方面,18世紀法屬西印度群島通過奴隸勞動生產(chǎn)的糖要比英國生產(chǎn)的糖便宜很多,英國為了遏止法國發(fā)展生產(chǎn),決定禁止法屬西印度群島販運奴隸。在政治外交方面,法國在禁止奴隸貿(mào)易方面一直比較消極,英國則利用這一點,將廢除奴隸貿(mào)易作為其在歐洲開展外交的道德基礎(chǔ)。5深津栄一「奴隷貿(mào)易の國際的規(guī)制」『國際人権年記念論文集』(全國人権擁護委員連合會,1968年)460頁;Kenneth Morgan,Slavery and the British Empire: From Africa to Ame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170-171.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法戰(zhàn)爭引起的英國經(jīng)濟改革,對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也有較大的影響。6See Jeremy Black,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in World History, Routledge,2015,p.114-115.
在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過程中,普通法判例即1772年英國王座法庭審理的“薩默賽特訴斯圖爾特案”(Somersetv.Stewart),對英國廢奴主義運動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7See Somerset v. Stewart [1772] Loあt 1,98 English Reports 499 (14 May 1772),p.499-510.薩默賽特(James Somerset)是1749年被從非洲販運到美洲的奴隸,在弗吉尼亞被賣給蘇格蘭商人和奴隸販子、后來當(dāng)了海關(guān)官員的斯圖爾特(Charles Stewart)。1769年,斯圖爾特帶著薩默賽特到了倫敦。兩年后薩默賽特逃離,但又被抓了回來。1771年11月,薩默賽特被鎖鏈綁在停泊于泰晤士河的“安和瑪麗”(the Ann and Mary)號船上,斯圖爾特決定把薩默賽特賣到牙買加當(dāng)奴隸。薩默賽特在倫敦受洗為基督徒,他的三位教父教母向法庭申請人身保護令狀(writ of Habeas Corpus)獲準(zhǔn),聽候法庭審理。薩默賽特找到英國廢奴運動領(lǐng)導(dǎo)人沙普尋求幫助。沙普是軍械署的一個普通職員,并未接受過法律訓(xùn)練,但他通過介入一些訴訟和寫作確立了廢奴主義者的名聲。沙普聯(lián)系的幾位律師在法庭上為薩默賽特獲得自由進行了有力的辯護,他們援引自然權(quán)利的學(xué)說,從自然法以及個人自由等方面譴責(zé)奴隸制。1772年6月22日,王座法庭首席法官曼斯菲爾德勛爵(Lord Mans field)下達判決指出:“奴隸制的狀態(tài)是這樣一種性質(zhì),它不能基于任何理由、道德或政治引入”;“它是如此令人憎惡,以致除了實在法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支持它”,“所以這個黑人必須被釋放”。1Somerset v. Stewart [1772] Loあt 1,98 English Reports 499 (14 May 1772),p.510.按照“薩默賽特案”之前的英國法院判例或普通法,奴隸制在英國殖民地與英國本土有所區(qū)別。被帶到英國本土的黑人屬于“卑賤低下的仆人”(slavish servants),雖不是完全的奴隸,但也不是自由人,因此法院拒絕解放他們。2See George Van Cleve,Somerset’s Case and Its Antecedents in Imperial Perspective,24 Law and History Review 601,614-624 (2006).所以,曼斯菲爾德法官譴責(zé)奴隸制和釋放黑奴薩默賽特的判決具有劃時代意義。但實際上,曼斯菲爾德從來都不是廢奴主義者。3James Oldham,New Light on Mans field and Slavery,27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45,45-55 (1988).曼斯菲爾德的這一判決,或許是為薩默賽特的律師們強有力的辯護所打動,或許還與他撫養(yǎng)的有黑人血統(tǒng)的甥孫女蓓爾(Dido Elizabeth Belle)的親情有關(guān)。蓓爾是曼斯菲爾德的外甥、皇家海軍軍官約翰·林賽(John Lindsay)在海外殖民地與黑人女奴的私生女,從小被寄養(yǎng)在曼斯菲爾德家中,與曼斯菲爾德共同生活了30年。4Dana Rabin, “In a Country of Liberty?”: Slavery,Villeinage and the Making of Whiteness in the Somerset Case(1772), 72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5,9-10 (2011).2014年英國影片《佳人蓓爾》(Belle),就是根據(jù)這一真實歷史改編的故事影片。
曼斯菲爾德法官的判決強調(diào)普通法對來到英國的任何人的基本權(quán)利都給予最低限度保障的觀點,包括被非法拘禁的人經(jīng)法院審理的權(quán)利和免于奴役的權(quán)利,對后來英國的廢奴主義運動有著深刻的影響。5See George Van Cleve,Somerset’s Case and Its Antecedents in Imperial Perspective,24 Law and History Review 601,636,645 (2006).“薩默賽特案”判決被普遍解讀為奴隸制在英國非法,但實際上該判決遠談不上主張廢除奴隸制。曼斯菲爾德法官的判決僅僅是認為:無論主人對他所聲稱的奴隸做了什么,他都不能把該奴隸強行趕出這個國家,黑人可以利用人身保護令來防止被驅(qū)逐出境的威脅。奴隸主們很快就學(xué)會了逃避“薩默賽特案”判決的限制,利用曼斯菲爾德法官的暗示,即主奴關(guān)系可以基于“契約地法”(lex loci contractus)而不是“居住地法”(lex loci domicilii)而持續(xù)存在。殖民地的奴隸主們?nèi)绻氚岩粋€奴隸暫時帶到英國,只要強迫他在契約上簽字或做記號就行,據(jù)此這個奴隸可以在英國作為契約“仆人”(indentured “servant”)被關(guān)押,無論他是否同意都可迫使他返回殖民地,在那里他的奴隸身份將重新恢復(fù)。6William M.Wiecek,Somerset: Lord Mans field and the Legitimacy of Slavery in the Anglo-American World,42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86,108 (1974).所以,“薩默賽特案”判決可能會阻止奴隸主把奴隸帶到英國而不采取額外的預(yù)防措施,超出他們作為“所有者”的普通法權(quán)利,但他們在海外擁有奴隸的權(quán)利完全沒有受到挑戰(zhàn)。該判決對后來英國廢奴運動是否產(chǎn)生了促進的影響也不確定。1See Seymour Drescher,From Slavery to Freedom: Comparative Studies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Atlantic Slavery,Macmillan,1999,p.19-20.
由此可見,“薩默賽特案”判決涉及的范圍很有限,沒有改變英國本土或殖民地的奴隸制法律,而且還被后來的判例所改變。2David S.Berry,The Caribbean,in Bardo Fassbender & Anne Peters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591.例如,英國法院在1783年“格雷戈森訴吉爾伯特案”(Gregsonv.Gilbert)判決中完全沒有譴責(zé)奴隸貿(mào)易和奴隸制。這是一起涉及販奴船將大批奴隸投入海中淹死的案件。一艘名為“宗格”(Zong)號的販奴船于1781年8月載有442名奴隸從非洲駛往牙買加。在長達11周的航程中,已有60多名奴隸因惡劣的條件而死亡。在到達牙買加時,由于船長在伊斯帕尼奧拉島著陸的判斷錯誤,使船只又駛向公海,結(jié)果遇到惡劣天氣,加之船上淡水儲存減少,船只難以返回牙買加。為此,船長決定讓船員將132名生病的奴隸(包括男人、婦女和兒童)扔進海里淹死。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宗格號屠殺”(Zong massacre)事件3See Jane Webster,The Zo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Slave Trade,28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 285,287-292 (2007).。作為“宗格”號船所有者的葛萊森奴隸貿(mào)易財團,在英國法院對保險公司提起海難風(fēng)險訴訟,要求收取奴隸損失的保險賠償。1783年3月,在第一次審判中,陪審團作出有利于原告的裁決。當(dāng)保險公司要求重審時,曾經(jīng)當(dāng)過奴隸的黑人廢奴活動家奧羅達·??鼇喼Z(Olaudah Equiano)在1783年3月18日的報紙上讀到此事,并告訴了沙普。沙普知道后立即介入此案,他旁聽了上訴審,試圖促成對“宗格”號船員(船長已于1781年在牙買加死亡)提起謀殺指控,但未能成功。4Michelle Faubert,Granville Sharp’s Uncovered Letter and the Zong Massacre,Palgrave Macmillan,2018,p.21-23,39,49.1783年5月22日,王座法庭判定將黑人扔進海里缺乏充分的必要性,其損失也不在保單范圍之內(nèi)。5Gregson v.Gilbert [1783] 3 Doug 232,99 English Reports 629 (22 May 1783),p.629-630.然而,包括首席法官曼斯菲爾德在內(nèi)的王座法庭三位法官,都只考慮原告的請求是否符合海難保險理賠標(biāo)準(zhǔn)等技術(shù)性法律問題,對把130多名奴隸扔進大海是否構(gòu)成犯罪行為卻未置一詞。
王座法庭判決后不久的7月2日,沙普給海軍部委員會寫信,請求提起謀殺指控,因為海軍部有權(quán)審理和詢問英國船上發(fā)生的所有謀殺行為,“為了國家的正義,為了不讓被害者的鮮血流在整個王國,而因容忍邪惡的奴隸貿(mào)易,王國已承受了太多可怕的罪孽,因此才造成了這種最不人道、最邪惡的事情”。6Michelle Faubert,Granville Sharp’s Uncovered Letter and the Zong Massacre,Palgrave Macmillan,2018,p.127.然而,沙普從未得到回應(yīng),“宗格”號船的謀殺犯們也從未因他們的罪行受到審判。7Michelle Faubert, Granville Sharp’s Uncovered Letter and the Zong Massacre,Palgrave Macmillan,2018,p.49.盡管如此,臭名昭著的“宗格”號船屠殺事件成為英國廢奴運動的一個重要的促發(fā)點。沙普與貴格會信徒共同發(fā)起了一場反對奴隸制的運動。1See Jane Webster,The Zo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Slave Trade,28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 285,294-296 (2007); James Oldham,Insurance Litigation Involving the Zong and Other British Slave Ships,1780-1807, 28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 299,310-312 (2007); Michelle Faubert, Granville Sharp’s Uncovered Letter and the Zong Massacre,Palgrave Macmillan,2018,p.28.1789年,黑人廢奴活動家奧羅達·??鼇喼Z出版了揭露奴隸貿(mào)易和奴隸制的自傳《奧羅達·??鼇喼Z生活的有趣敘述》,該書成為再版17次的暢銷書,并被翻譯為荷蘭語和德語。??鼇喼Z為了宣傳這本書走遍了不列顛群島,包括在廢奴主義者的會議上。2Michelle Faubert,Granville Sharp’s Uncovered Letter and the Zong Massacre,Palgrave Macmillan,2018,p.24-25.
2001年8月31日至9月8日,聯(lián)合國在南非德班舉行了反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guān)的不容忍現(xiàn)象世界會議。會議所通過的《德班宣言》(Durban Declaration)第13段指出:“我們承認奴役和奴隸貿(mào)易,包括跨大西洋的奴隸貿(mào)易,是人類歷史上令人震驚的悲劇,這不僅在于其駭人聽聞的野蠻,而且也在于其有組織性質(zhì)的規(guī)模特別是對受害者實質(zhì)的否定……。”第101段提出:“為了結(jié)束歷史上這黑暗的一頁并作為和解的一種方法,我們請國際社會及國際社會的成員紀念這些慘劇的受害人。”3《反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guān)的不容忍現(xiàn)象世界會議報告》, A/CONF.189/12,2001年,第10、21頁。
為響應(yīng)《德班宣言》的建議,2006年11月28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以《紀念廢除跨大西洋販賣奴隸二百周年》為題的決議稱,“確認販賣奴隸和奴隸制屬于人類歷史上最惡劣的侵犯人權(quán)行為”;“決定將2007年3月25日定為紀念廢除跨大西洋販賣奴隸二百周年國際日”。4聯(lián)合國大會:《紀念廢除跨大西洋販賣奴隸二百周年》, A/RES/61/19,2007年。2007年12月17日,為紀念販奴貿(mào)易的受害者,聯(lián)合國大會又通過以《奴隸制度和跨大西洋販賣奴隸行為受害者永久紀念碑和對受害者的紀念》為題的決議,宣布“每年3月25日為奴隸制和跨大西洋販賣奴隸行為受害者紀念日”5聯(lián)合國大會:《奴隸制度和跨大西洋販賣奴隸行為受害者永久紀念碑和對受害者的紀念》, A/RES/62/122,2008年。。聯(lián)大的兩次決議都宣布“3月25日”為國際紀念日,表明1807年3月25日英國議會通過的《廢除黑奴貿(mào)易法》被公認為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mào)易事業(yè)的開端。
19世紀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mào)易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經(jīng)濟和政治因素,也有人道主義或道德因素以及黑人奴隸起義的因素。雖然威廉姆斯的經(jīng)濟決定論已不再是學(xué)界的通說,但英國作為第一個實現(xiàn)工業(yè)革命的國家,不能否認“經(jīng)濟因素”對英國在國內(nèi)外廢除奴隸貿(mào)易過程中的基本作用。同時,更不能忽視在廢除奴隸貿(mào)易過程中的人道和道德因素,尤其是由北美和英國宗教團體持續(xù)發(fā)起和推動的大眾廢奴運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聯(lián)名請愿和公眾集會體現(xiàn)出來的大眾廢奴主義運動,是18世紀80年代以后改變?nèi)藗儗ε`制態(tài)度的主要因素。1See Seymour Drescher,From Slavery to Freedom: Comparative Studies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Atlantic Slavery,Macmillan,1999,p.67,388.那些廢奴主義運動的偉大先驅(qū)們,永遠值得人類銘記。2順便提一下,1947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貴格會的兩個組織——英國教友會(The Friends Service Council)和美國教友會(The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因這兩個組織在國際和平運動中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和不分種族、國籍的人道主義貢獻,其中還特別提到了貴格會對廢除奴隸貿(mào)易和奴隸制的歷史貢獻。
美國國際法學(xué)者馬丁內(nèi)斯(Jenny S.Martinez)認為:廢除奴隸貿(mào)易是“第一次成功的國際人權(quán)運動,國際條約和(混合)法院是其主要特點”。3Jenny S.Martinez,The Slave Trade and the Origi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13.不過,澳大利亞人權(quán)學(xué)者奧爾斯頓(Philip Alston)以這些歷史慣例能否被當(dāng)代對“人權(quán)”的理解所同化以及“混合委員會”解放奴隸作用很有限等為由,對馬丁內(nèi)斯的這一歷史評價提出質(zhì)疑。4See Philip Alston,Does the Past Matter? On the Origins of Human Rights,126 Harvard Law Review 2043,2048-2056 (2013).確切地說,廢除奴隸貿(mào)易應(yīng)被視為國際社會第一個重大的人道成就。
應(yīng)當(dāng)承認,19世紀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mào)易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首先,當(dāng)時的國際條約都僅禁止奴隸貿(mào)易而不禁止奴隸制,而奴隸制是奴隸貿(mào)易罪惡之源。第二,正是在19世紀廢除奴隸貿(mào)易過程中及之后,歐洲列強加快了對非洲大陸的爭奪瓜分和殖民化進程。法國、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這些以前的殖民大國抓住機會進一步擴大了舊帝國。在爭奪非洲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幾個西方國家放棄。歐洲人認為他們有權(quán)利開拓非西方世界的殖民地。這些歐洲精英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思想和視野都是極度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意味著競爭和領(lǐng)土。5Albert Wirz & Andreas Eckert,The Scramble for Africa: Icon and Idiom of Modernity,in Olivier Pétré-Grenouilleau ed.,From Slave Trade to Empire: Europe and the Colonisation of Black Africa 1780s-1880s,Routledge,2004,p.134,143.短短的20年間,非洲大陸就被分割成了歐洲列強外交幾何學(xué)家們所發(fā)明的若干對稱體。到19世紀末,只有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亞還保持獨立,而輪到它們被兼并的日子也不遠了。6[英]F.H.欣斯利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11:物質(zhì)進步與世界范圍的問題1870—1898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769—770頁。第三,奴隸貿(mào)易的廢除過程中,歐洲種族主義繼續(xù)發(fā)展并披上了“科學(xué)”的外衣。19世紀中期以后,在奴隸貿(mào)易終止的同時,“科學(xué)種族主義”(scientific racism)也進入全盛時期,并廣泛融入西方大眾文化之中。7Seymour Drescher,The Ending of the Slave Trade and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Scientific Racism,14 Social Science History 415,416,444 (1990).
雖然“奴役”(Enslavement)已被當(dāng)代國際法確定為國際犯罪即危害人類罪,81998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第7條。但在當(dāng)今國際社會仍然存在著各種變相的奴隸貿(mào)易(如販賣人口,特別是販賣婦女和兒童)和變相的奴隸制(如勞改營、強迫勞動等)。作為跨大西洋奴隸貿(mào)易和殖民地的遺毒——種族主義、種族歧視在世界各國遠未消除,而且還廣泛存在著對非洲后裔的系統(tǒng)性歧視。2020年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非洲裔居民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因白人警察跪壓脖頸導(dǎo)致窒息死亡,該事件隨后在全美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引發(fā)了大規(guī)??棺h活動。2020年6月19日,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理事會以協(xié)商一致的方式通過了第43/1號決議,請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事務(wù)高級專員編寫一份報告,探明系統(tǒng)性種族主義、執(zhí)法機構(gòu)對非洲人和非洲人后裔實施的違反國際人權(quán)法事件、政府對反種族主義和平抗議的反應(yīng)以及追究責(zé)任和救濟受害人的情況。2021年6月1日,人權(quán)事務(wù)高級專員米歇爾·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提交了報告,其中指出:“認識到隱藏在當(dāng)今的系統(tǒng)性種族主義、非人化和排斥背后的,是沒有承認對奴役、跨大西洋非洲奴隸貿(mào)易和殖民主義的責(zé)任,也沒有就造成的傷害提供補救。”1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理事會:《促進和保護非洲人和非洲人后裔的人權(quán)和基本自由,使其免受執(zhí)法人員實施的過度使用武力和其他侵犯人權(quán)行為侵害: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事務(wù)高級專員的報告》,A/HRC/47/53,2021年,第24頁。因此,打擊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guān)不容忍行為以及保護其受害人,仍然是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的高度優(yōu)先事項。22011年9月16日,聯(lián)合國大會以協(xié)商一致方式通過決議,紀念《德班宣言和行動綱領(lǐng)》通過十周年。聯(lián)合國大會:《團結(jié)起來,反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guān)不容忍行為》, A/66/L.2,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