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麗 許曉霞 徐翔翀
(1.東莞市輕工業(yè)學校 廣東東莞 523000;2.東莞市紡織服裝學校 廣東東莞 523000)
2017年12月教育部下發(f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第一次從政策層面界定了校園欺凌的含義,指出中小學生欺凌是“發(fā)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 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1]。校園欺凌行為在中等職業(yè)學校尤為嚴重,十五六歲的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情緒波動大,內心自卑敏感,很容易因為口角與他人發(fā)生沖突。相對而言,不少中職生都是留守兒童,自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親子關系疏離,缺乏溝通,解決問題以打罵為主,致使這部分學生缺乏正確與人交往的技巧。此外,中職生中來自單親、離異、再婚家庭的情況比較普遍,導致一些孩子缺乏來自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讓他們更容易產生欺凌的偏差行為。
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視角,如從社會學視角探討社會文化、學校、家庭等因素對校園欺凌的影響;從家庭教育視角認為家庭環(huán)境、家庭結構、父母教養(yǎng)方式等是欺凌行為形成的重要原因;從法治視角提出要建立和健全校園欺凌防治法制等等。筆者作為一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一線心理教師,將根據(jù)自身的實踐經驗和感悟,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來解讀中職校園欺凌的防治。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學生心理危機“三預”工作機制為:預防——以發(fā)展性教育內容模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預防和減少學生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的發(fā)生;預警——以心理測量、心理健康情況分析和心理危機評估方式,實施學生心理危機行為預警防護;干預——以心理咨詢輔導、心理危機干預手段,應對、排除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危機和極端行為,并在必要時實施醫(yī)療轉介。以此為據(jù),我們在預防校園欺凌的安全工作時可以采用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補救的模式展開,結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活動課、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動、團體輔導、心理劇、個別咨詢或個別輔導等形式進行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的防治工作。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最重要的陣地,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教育活動課為主。在預防校園欺凌方面,我們開發(fā)了一系列反欺凌課程,包括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換位思考,人生美好》這節(jié)課以“兩可圖”導入,讓學生感受換位思考,通過“舍棄游戲”讓學生明白尊重他人的觀點,達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相處模式,進而提高學生的同理心,增強學生對他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減少對他人的不滿情緒。研究表明,擁有同理心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別人,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2]。又如,《情緒,我要Hold住》這節(jié)課從認識情緒、正確看待情緒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學會調節(jié)情緒這三方面著手,提高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減少人際摩擦和欺凌行為。開發(fā)出這一系列的課程后,我們便讓酒店專業(yè)十五個班級和家具十五個專業(yè)班級參與實驗。其中,酒店部班級作為對照組,不參與反欺凌課程的培訓,家具部班級作為實驗組,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系列課程培訓,每周兩個課時。結果發(fā)現(xiàn),自從開始上反欺凌課程后,期間家具部學生校園欺凌發(fā)生率有明顯的下降,由原來的每年28起下降到今年的5起。由此可見,反欺凌課程的實施對預防有顯著的作用。
在學校的德育計劃中,每一年都會舉辦校園零欺凌主題周教育。以今年為例,主題為《弘揚輕工正能量,杜絕校園欺凌》的教育周中,開展了國旗下講話、海報制作、手抄報、原創(chuàng)漫畫、征文、演講比賽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動,大部分學生能夠參與并感受到校園欺凌的危害、預防校園欺凌的重要性以及預防校園欺凌、人人有責,讓每一個人都從意識上重視并行動起來,為消除校園欺凌行為出一份力。此外,利用主題教育周的機會,學校也會通過《家校共育,遠離校園欺凌》的一封信中指導家長辨別孩子是否遭遇校園欺凌以及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受到欺凌該如何處理。
團體心理輔導是根據(jù)團體心理動力學理論為基礎,以良好和諧的團體氛圍為載體,具有目的性地幫助參與者解決心理困惑的一種心理教育中常用的輔導方法[3]。我們在全校范圍內在招募有欺凌或被欺凌行為的同學參與團體輔導活動,根據(jù)此類學生的心理困惑,在特定團體、特定情境下,開展一系列的團體活動,如《人生若只如初見》《如何應對人際沖突》《拒絕冷漠,天天向善》等等。根據(jù)團體輔導反饋表的情況來看,開展團體輔導活動對抑制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和被欺凌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都有明顯的提高。在團體中,我們通過營造團結、友愛的氛圍,增強了團體成員對學校和班級、同伴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樹洞”是網絡詞匯,指的是一個吐露心聲的地方。在校園欺凌行為中,有一些欺凌者在欺凌他人時有受同伴教唆等不得已的苦衷,有些被欺凌者不敢告知父母和老師,無處宣泄。我校心理社創(chuàng)建了“樹洞”聊天論壇,同學們在論壇上留言,由心理協(xié)會的學生負責跟進,根據(jù)留言情況對一些情節(jié)嚴重的欺凌行為進一步跟進、告知學校并提供必要的幫助。
我們設立了校園督察隊。這是一支專門負責在校園的各個區(qū)域,如宿舍、校道、樓梯間、廁所、田徑場等隱蔽場所巡查校園欺凌行為的學生干部隊伍。一旦發(fā)現(xiàn)有欺凌行為,他們會立即制止,并第一時間通知學校領導和老師,防止事態(tài)惡化。正是有了這群負責、陽光的督察隊學生,整個校園更是充滿著正義之氣。
校園欺凌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是兩個必不可少的角色。同時,大多數(shù)欺凌行為中都有旁觀者的存在。旁觀者是在一旁煽風點火還是及時制止,將直接決定欺凌行為走向變本加厲還是偃旗息鼓。因此,如果能夠動員旁觀者,將他們發(fā)展為抵制校園欺凌的一股力量,就能有效減少欺凌行為的發(fā)生,減輕被欺凌者的受傷害程度。例如,制作微課《面對校園欺凌,永遠不做旁觀者》《阻止欺凌,我們不是路人甲》供全校師生觀看,呼吁大家責無旁貸地參與到抵制校園欺凌的運動中來。同學們在目睹欺凌事件時,明確了自身責任,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應該如何建設性地阻止并報告情況。
欺凌者從表面上看是強大的、占上風的、無所畏懼的,但是經過筆者了解,在他們看似威武的外表下,隱藏著內心的自卑、無奈甚至是恐懼。因此,學校的心理老師在欺凌行為發(fā)生后,實際上同樣需要對欺凌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欺凌者分析其欺凌行為產生的原因——幫助其分析社會環(huán)境對自身的影響、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交友不慎帶來的同伴壓力、成長過程中的不良事件影響、自身性格缺陷等等,進而共同制定減少欺凌行為的對策,修正偏差行為,提供正確應對矛盾的策略。此外,教師還要引導欺凌者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以及發(fā)展自我,引導其能實現(xiàn)自我成長。
由于被欺凌者剛剛遭遇了欺凌這一危機事件,他們在身體、心靈上受到雙重打擊。因此,當被欺凌者主動或被動來到心理輔導室的時候,心理教師第一步應該要安撫他的情緒,建立信任關系,告訴他“你現(xiàn)在是很安全的,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并不是你的錯,這段時間你一定過得很艱難,學校和老師會盡可能地幫你度過難關,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第二步,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經歷了欺凌事件后,孩子內心的想法是怎么樣的,當時產生了哪些情緒,現(xiàn)在又感覺如何,全盤接納孩子的任何想法,幫助他理清這件事情以來的心路歷程。第三次,教師要建立支持系統(tǒng)。教師要告訴被欺凌學生求助是一種能力,不管我們遇到何種困難,可以請求身邊重要的人的幫助。第四,教師要加強社會能力訓練。有過被欺凌經歷的學生往往缺乏應對這種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心理教師可以就此事件和學生分析倘若下次再次遇到類似情況應該如何處理。例如,首先,學生要確保安全,第一時間跑到安全的地方;其次,報告學校和教師,對欺凌學生進行教育;再次,學會識別欺凌苗頭,避免遭殃;最后,完善自身人格,提升人際交往品質。
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的防治是一項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四個方面共同努力的重大課題。本文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角度,在事前、事中、事后這三個階段中學校能夠從哪些方面開展工作展開闡述,具體、可操作性地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希望能為各校提供一條參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