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斌臨《出師頌》拓片的發(fā)現(xiàn)及所臨母本溯源
      ——賀君召奇石書畫拓本冊頁系列研究之一

      2021-01-02 20:16:26馬振凱
      齊魯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出師冊頁奇石

      馬振凱

      (齊魯師范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014)

      2016年4月,筆者從日本雅虎網(wǎng)拍得一本中國清代書畫拓本冊頁,賣家在日本京都,冊頁名為《蘭亭十三行出師頌》,共收錄前代以及乾隆年間名人書畫拓片12件。這件中國古代拓本冊頁怎樣流落到日本,這個過程不得而知。該拓本冊頁長16厘米,寬9厘米,厚2.5厘米,屬袖珍本。拓本冊頁的封面封底均為硬板紙,上覆宋錦。冊頁內(nèi)的拓片尺寸大小不一,大的高12.9厘米,寬6.2厘米;小的高7.6厘米,寬3.8厘米,拓片嵌裱于冊頁的底紙上,拓本冊頁具清代早中期時代風(fēng)格。所收12件拓片內(nèi)容依次是:

      1.米芾臨王羲之《蘭亭序》

      2.江恂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3.古斌臨史孝山《出師頌》,并附常執(zhí)桓楷書釋文

      4.王昱《踏月圖》一幅(畫作無名,名是筆者根據(jù)畫的內(nèi)容自擬。以下畫作名字皆是筆者自擬,不另說明)

      5.某某(拓片中的署名不清楚)《溪山圖》一幅并江昱題詩

      6.湯密《蘭竹圖》一幅

      7.沈周《米芾拜石圖》一幅

      8.李仙榜自書詩一首

      9.趙虹自書詩一首

      10.李鱓自書《愛石歌》一首

      11.汪膚敏書《德星聚》一幅

      12.張照自書《頑石點頭》詩一首

      從冊頁內(nèi)容來看,冊頁的主人是清代乾隆年間山西臨汾人賀君召,他因在揚州建造了東園以及編纂了《揚州東園題詠》而聞名。賀君召修建東園后,“籬門不扃”,向所有公眾開放,一時賢名隆起。此外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奇石收藏家,他收藏的奇石不是巨石,而是盈手一握的玲瓏小石,并且喜歡在上面鐫刻書畫作品以供他把玩欣賞,這件拓本冊頁推測就拓自他收藏的奇石。拓本冊頁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既有一些書畫史上流傳甚廣的作品如《蘭亭序》,也有一些歷史上從未見過、屬于首次面世的乾隆時期一些名人的書畫作品,對研究賀君召以及清代揚州文化有重要價值。鑒于拓本冊頁所收12件作品幾乎每一件都有獨立研究的必要,因此本文除對賀君召進行簡略的背景介紹外,僅就拓本所收古斌臨《出師頌》(含常執(zhí)桓釋文)一件作品進行探討,其他作品暫不涉及,可以稱之為賀君召奇石書畫拓本冊頁系列研究之一。

      一、關(guān)于賀君召

      在清代揚州文化的研究中,賀君召也是一個熱門人物,因為揚州歷史上八大名園之一的東園就是他建造的。建造名園需要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所以很多書籍報刊都說他是雍正乾隆時期揚州的大鹽商。眾口鑠金,三人成虎,大鹽商的說法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成了定論。歷史文獻中對賀君召記述最多的是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但是查遍該書未見賀君召是鹽商的只言片語。而且查遍記述鹽政事務(wù)和鹽商行狀的雍正、乾隆兩朝《兩淮鹽法志》,也未見賀君召是鹽商的任何記載。賀君召的真實身份其實多年來一直是個謎,所謂大鹽商的說法缺乏扎實的歷史依據(jù)。筆者通過查閱《臨汾縣志》以及當(dāng)時揚州文人和賀君召往來的一些詩文作品,發(fā)現(xiàn)一些人們未曾了解的賀君召身世的相關(guān)信息,簡述如下:

      賀君召,字綸音,又字或號吳村,山西臨汾人,生卒年不詳,大致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前后,卒于乾隆十二年以后。關(guān)于賀君召家族的明確記載可見乾隆四十四年印行的《臨汾縣志》卷七、選舉、封贈篇:“賀元杰:以孫君召職貤贈儒林郎;賀周祚:以子君召職贈儒林郎”[1]。這段記述以前從未見有人引用,這肯定是“鐵證如山”的材料,證明賀君召的祖父名叫賀元杰,父親名叫賀周祚。關(guān)于賀元杰和賀周祚,查不到更多的資料,從因子孫而受貤贈的情況看,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會高過賀君召。

      關(guān)于賀君召的祖母,該志卷八“烈女”篇也有記載:“賀元杰妻程氏,年為三十而寡,事親撫孤,以節(jié)孝聞,公舉請旌。有茹蘗飲冰傷心歷五十載,韜光韞德葆貞已八十年之旬。前令徐旌其門曰松操勁節(jié)”[1]。由此可知賀君召的祖父賀元杰去世比較早,一位姓徐的前臨汾縣令曾對賀君召的祖母題匾旌表。

      關(guān)于賀君召的情況,乾隆四十四年《臨汾縣志》卷七、選舉、貢生篇中,于進士、舉人、恩拔副歲貢生之后,還列有例貢、監(jiān)生一欄,在這一欄下清清楚楚記載:“賀君召:州同”[1]。地方志中對入傳者身份的認定都是記錄他的最高官職,可見這也是賀君召仕途的最高點。所謂“州同”就是副知州,相當(dāng)于今天一個地級市的副市長,在當(dāng)時屬于從六品。州同是一個實職,不是虛銜,證明賀君召曾經(jīng)在康雍乾三朝的某個時期確實擔(dān)任過某州的副行政長官一職。關(guān)于賀君召擔(dān)任過州同一事,也可以從黃慎的詩中得以佐證。黃慎是“揚州八怪”之一,他的詩集《蛟湖詩鈔》中收錄有《寄畫冊與太原賀綸音司馬》一詩,詩如下:

      一諾如君獨寡儔,談霏玉屑擅風(fēng)流。

      太原歸日黃花雨,江左離心白草秋。

      悵望魚書淮海月,寄將畫冊雪鴻洲。

      別知盛事增多少,助汝高齋作臥游。[2]

      這是賀君召有一次從揚州返回山西后,黃慎寄自己的畫冊給他,并附寄了這首詩,時間當(dāng)在雍正十三年黃慎奉母返閩之前。從詩的題目可知黃慎稱賀君召為司馬,實際上這是對賀君召曾任州同一職的一種尊稱。司馬一職起源很早,位置很高,但是用于稱呼州的副職則是起源于唐朝。唐代州的正職稱刺史,副職稱司馬。白居易曾任過江州的副職,所以《琵琶行》曰“江州司馬青衫濕?!鼻宕]有司馬一職,黃慎在這里實際上是借用了唐代的稱謂來稱呼賀君召,從而間接證明了賀君召曾擔(dān)任過州同一職這件事實。但賀君召究竟是在康雍乾三朝哪一朝做過哪一州的州同,目前尚查不到有關(guān)記載。

      賀君召之所以能做到州同一職,是因為他是貢生出身。在乾隆《臨汾縣志》“選舉篇”中賀君召被列入例貢、監(jiān)生一欄。很明顯,賀君召既不是進士舉人,也不是恩貢、拔貢、副貢、歲貢,而是例貢或監(jiān)生。貢生,顧名思義就是府、州、縣貢獻給皇帝的人才,他們大都是從秀才中選拔成績或資格優(yōu)異者,然后升入京師的國子監(jiān)讀書。在清朝的科舉制度中,恩貢、拔貢、副貢、歲貢都要通過考試來選拔,因此被視為正途。除這四類之外還有例貢和監(jiān)生,例貢和監(jiān)生是不通過考試就能進入國子監(jiān)讀書的,都是“援例捐納”取得的貢生資格,說白了就是花錢買來的貢生。他們之所以在乾隆《臨汾縣志》中被單列,原因就在這里。例貢和監(jiān)生在乾隆朝初期及以前,錄取程序是非常嚴格的。但在乾隆朝后期,腐敗之風(fēng)興起,例貢和監(jiān)生名聲受損,讀書人對此類人看不起,所以在潘如海纂修的《光緒臨汾縣志》中,就把恩拔副歲后面的例貢、監(jiān)生一欄刪除不記。所以在《光緒臨汾縣志》“選舉篇”中就沒有了關(guān)于賀君召的記載。

      賀君召的貢生資格何時取得不詳,根據(jù)他的年齡判斷,大致應(yīng)該在康熙朝。所以,賀君召的貢生資格雖是“援例捐納”得來,但因那時的風(fēng)氣未壞,他的學(xué)業(yè)水平文章功力應(yīng)該是符合規(guī)定的,這點我們從賀君召撰寫的東園楹聯(lián)以及《揚州東園題詠》自序中可以領(lǐng)略得到。例貢和監(jiān)生雖被正途出身的人看不起,但它是清朝任用官員的重要途徑,甚至常常比正途出身的恩拔副歲在仕途中官職更高,這是很令人意外的。以乾隆《臨汾縣志》有關(guān)名錄來看,清代自開國至該志編纂完畢之乾隆四十三年止,臨汾縣只出了14個進士、47個舉人、恩拔副歲貢生108人,而例貢監(jiān)生竟有162人,說明例貢監(jiān)生是當(dāng)時進入仕途的重要途徑。從乾隆《臨汾縣志》記載的例貢、監(jiān)生后來的仕途晉升來看,絕大多數(shù)都是知縣至知州之類的官員,而恩拔副歲出身的貢生,反而做行政官的不多,而是以教諭、訓(xùn)導(dǎo)為多。正因為如此,賀君召不僅被人尊稱為“司馬”,而且被人尊稱為“太學(xué)”,意思是從國子監(jiān)讀書出來的。陜西老詩人屈復(fù)和賀君召來往比較多,他的很多詩作都和賀君召有關(guān),其中有兩首詩的詩題就稱呼賀君召為“太學(xué)”。屈復(fù)《弱水集》卷五、七言古中有《癸亥中秋因太學(xué)輔皇劉刺史文翎、宋太學(xué)廷珍、賀太學(xué)綸音諸同鄉(xiāng)玩月云山閣》一詩[3];另一首如卷十四、七言絕句中的《賀太學(xué)綸音》[3],都稱賀君召為太學(xué)。既然賀君召是太學(xué)士出身,又做到州同一職,他后來為什么不做官了,而是成了揚州的社會名流抑或巨商,又去建造東園以作為自己的功業(yè)呢?這真的是一個謎?!稉P州東園題詠》收錄有蔣溥的兩首七律,從中似乎可以窺出某種端倪:

      遙聞賀監(jiān)最風(fēng)流,吟遍蕪城寺寺樓。

      楊柳蔭濃忘溽暑,芙蓉艷發(fā)采清秋。

      百城豈獨圖書富,三徑還從求仲游。

      我亦江南憑眺久,何當(dāng)問訊到林邱。

      爲(wèi)逢楚客話嶔奇,龍馬能兼海鶴姿。

      畢竟西河紛俊杰,久從南國寫風(fēng)期。

      乘船惝恍緣中酒,下筆縱橫任賦詩。

      試問嶺頭梅綻后,不能持贈最疎枝。

      蔣溥是大學(xué)士蔣廷錫長子,雍正八年二甲進士第一名,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兼戶部尚書。父子兩人曾分別擔(dān)任過雍正朝和乾隆朝的大學(xué)士,這在當(dāng)時可謂恩寵至極。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九年蔣溥來揚州參加過賀君召的嘉蓮會,兩首律詩應(yīng)是那一年寫的。乾隆九年蔣溥剛剛36歲,官職還是吏部侍郎,但由于是大學(xué)士蔣廷錫之子,其政治影響力自然非一般侍郎可比。該詩在贊揚賀君召建造東園勝跡之舉的同時,也以屈原遭貶一事隱約影射賀君召的某種生平際遇。“楚客”當(dāng)然是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流落他鄉(xiāng),故稱“楚客”?!皪羝椤保礁呔臉幼?,此處以山的高峻借指屈原頭戴高冠的形象?!拔骱印薄翱〗堋本涫钦f賀君召是山西人的俊杰,雖然久居江南,仍能展露著自己的“風(fēng)期”,即風(fēng)度品格。這四句詩微言大義,絕非泛泛之語,作為一名朝廷大員,以“楚客”指代賀君召,話說到這里意思已經(jīng)很清楚了。而且他敢于說這件事,證明事情已過去,環(huán)境已經(jīng)比較寬松了。

      如果說這樣的解釋不足以讓人信服,還可以參看屈復(fù)的詩。屈復(fù)《弱水集》卷十一有一首五言排律《賀綸音招天寶觀納涼有序》,似乎更詳盡的透漏出賀君召身世際遇的一些情由,詩如下(序略):

      翠葉交深樹,城南曲徑長。風(fēng)清天寶觀,名亞古維揚。白日焚荒野,紅塵自沸湯。驅(qū)馳滋垢膩,神采忽飛揚。仙果斟桑落,佳肴進稻粱。故人除酷吏,封事奏云章。赫怒承嚴譴,精誠動玉皇。百靈移火宅,六月易冰堂。貝葉多禪室,瓊花一道場。經(jīng)營才不小,棟宇力何強。久滯游淮海,誰能摞廟廊。酒闌倍慷慨,不復(fù)覺炎涼。[3]

      這首詩作于乾隆八年,那年屈復(fù)三下江南,由揚州又去蘇州。后來他的過繼孫子屈來泰赴蘇州接他回老家,但是走到揚州,屈復(fù)身體患病,賀君召安排他在天寶觀調(diào)養(yǎng),這首詩應(yīng)該就作于養(yǎng)病期間。詩中屈復(fù)先是描寫了天寶觀的位置和景色,又感嘆一路上夏日的炎熱和來到天寶觀的清凉,賀君召又用珍鮮水果和佳肴盛饌來招待他。話題至此一轉(zhuǎn),屈復(fù)疑似談到了賀君召的往事?!肮嗜顺崂?,封事奏云章。赫怒承嚴譴,精誠動玉皇?!边@四句詩也是微言大義,值得深深體味?!肮嗜顺崂簟本湔б蛔x,似乎屈復(fù)是在承上所寫談天氣,因杜牧在《早秋》一詩中曾寫道:“大熱去酷吏,清風(fēng)來故人?!钡墙Y(jié)合上下文來讀,發(fā)現(xiàn)這樣解釋并不通順。這是一首五言排律,從全詩來看,“故人除酷吏”是一段的開頭句,而此句以下三句全部與天氣無關(guān),而是討論朝廷之事的,所以“故人除酷吏”似不宜援引杜牧的詩輕易解為凉風(fēng)驅(qū)除溽暑,而更像是談?wù)撡R君召失官一事的由來。“酷吏”似指壞官,“故人除酷吏”可能是指賀君召上書彈劾過某個壞官。詩的下一句說“封事奏云章”,所謂“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云章”是指文彩斐然的文章。“赫怒承嚴譴”中的“赫怒”即盛怒,“嚴譴”即嚴厲譴責(zé)。宋之問《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有句:“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倍鸥Α端袜嵤蓑H臺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于詩》云:“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边@兩首詩里的“嚴譴”都是指來自皇帝或朝廷的一種懲罰,而且并不僅僅局限于口頭的譴責(zé),而是有實質(zhì)的貶官或遠放?!熬\動玉皇”句顯然是說“嚴譴”是一種錯誤,因為當(dāng)事人是“精誠”的,而且這種“精誠”最后感動了皇上。詩中這四句話細細咂摸很不簡單,其中確乎隱含著賀君召的一些身世際遇。我們對此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賀君召官職做到州同時,曾經(jīng)上書朝廷彈劾某人。但是彈劾不僅沒有被采納,反而受到朝廷的“嚴譴”,并因此丟了官,或者是辭了官。致仕以后的賀君召,出于種種原因,輾轉(zhuǎn)流寓于揚州一帶。詩的最后說,“久滯游淮海,誰能摞廟廊。酒闌倍慷慨,不復(fù)覺炎涼?!敝率撕蟮馁R君召和一生繞“廟廊”而行卻拒不出仕做官的屈復(fù),兩人心中都有說不盡的滿腹感慨。他們舉杯暢飲,用酒澆息心中的塊壘,觥籌交錯之間,事態(tài)的炎涼和天寶觀的炎涼似乎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了。

      以上對蔣溥、屈復(fù)詩作的解釋是否準(zhǔn)確,目前尚無更多的資料旁證,希望將來可以有確鑿證據(jù)能予證實。賀君召失官以后久滯淮海,到底以何為生,為什么有那么大的財力去建造東園,目前未有確論。所謂揚州大鹽商一說,目前雖不能斷言是錯誤的,但至少不能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就把猜測坐定為結(jié)論。

      二、古斌臨《出師頌》墨拓的由來

      古斌,一名典,字慎五,號賸樓,生卒年不詳,江蘇甘泉縣(今揚州市邗江區(qū))人。《揚州畫舫錄》說他是“江寧人,孝廉,工草書”,江寧人的說法待考。孝廉制度源于漢代,漢以后不再實行,但孝廉文化影響深遠,明清時期孝廉是舉人的雅稱,所以《揚州畫舫錄》稱古斌為孝廉,證明他是舉人出身。古斌詩書俱佳,以書法家名世,尤其工草書。

      古斌和賀君召往來較多,有記載的幾次如下:一是乾隆九年參加了賀君召發(fā)起的谷雨春禊活動,與會者19人,大家在一起游覽寫詩,并將詩作匯編成冊,書畫家李葂為之寫《谷雨放船吟·序》??上г摷院笊⒇?,《揚州東園題詠》僅收錄四首,古斌的詩幸而收錄在內(nèi)。二是乾隆九年和乾隆十一年,東園都有紅白同株的荷花開放,賀君召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于是兩次舉行了大型的嘉蓮聚會,揚州各界名流及文人學(xué)士應(yīng)邀前往,古斌也兩次受邀出席嘉蓮會?!稉P州東園題詠》收錄有古斌第二次參加嘉蓮會所作的四首七律,詳細記述了他參加?xùn)|園盛會的過程。另外古斌還為賀君召的東園景點“偶寄山房”題寫了匾額,為景點“目矊堂”撰寫了楹聯(lián)“竹影參差,鳥聲上下”。

      至于古斌為賀君召書寫《出師頌》的時間,現(xiàn)無法考證,根據(jù)賀君召后期在揚的活動,推測該作品大致書寫于乾隆八年至乾隆十一年之間比較可靠。古斌書《出師頌》拓片縱11厘米,橫6.8厘米,屬于袖珍版。由于是草書,后面還附有當(dāng)時的書法家常執(zhí)桓用楷書撰寫的釋文,釋文拓片大小同古斌所書。至于書法寫成時的原本尺幅究竟是多大,現(xiàn)在已不可考。有可能字體比較大,而后用縮模的方式制成小版,再刻在賀君召收藏的奇石上,也有可能古斌當(dāng)時書寫的就是袖珍版,奇石所刻即是尺幅相同的原本。

      之所以認定該拓片是從賀君召收藏的奇石上拓下來的,依據(jù)是李放的《皇清書史》?!痘是鍟贰肪硎恕俺?zhí)桓”條目下記載:“常執(zhí)桓,字友伯,號酉北,一號菜畦,江都人,明開平王遇春后?!薄扒〕?,揚州賀吳村君召性嗜奇石,常自入山采鑿。遇有佳品輒手自磨礱,令朋輩書而刻之。予曾得三方,皆高三寸,廣二寸余,如圖章式。四周皆同時名流如黃松石、張得天、李復(fù)堂、趙飲谷諸人題字。其一為古斌臨《出師頌》,常執(zhí)桓小楷釋文尤為精絕,李艾塘只稱常善行草而不及其楷法何耶”[4]。由此可知,李放曾經(jīng)收藏三方賀君召的奇石,都像圖章一樣大小,上面刻著當(dāng)時的名人書法作品。其中有一方上面就刻著古斌的草書《出師頌》和常執(zhí)桓的楷書釋文。所以,拓片《出師頌》拓自賀君召收藏的奇石是毫無疑問的,可惜李放收藏的賀君召這三方奇石目前不知流散何處。另外一個依據(jù)是,這本奇石書畫拓本冊頁之十一是汪膚敏書《德星聚》,經(jīng)筆者比對,它與賀君召的一方硯臺上銘文的書寫內(nèi)容和書法細節(jié)完全一致,該硯臺現(xiàn)被浙江嘉興的一位收藏家俞星偉所收藏。《德星聚》硯臺由黃樹谷題名,繆孟烈題記,汪膚敏書寫,銘文是:“吳村先生有愛石癖,于古人嗜好中別開生面,天骨云根,離奇萬狀,扶輿清淑之氣萃于斯矣。錢唐黃樹谷題曰德星聚,云間繆孟烈記,天都汪膚敏書。乾隆丙寅閏三月五日?!痹摮幣_曾于2010年上過拍賣,拍賣介紹上寫明尺寸為高21.5厘米,寬13.5厘米,厚3.5厘米。筆者未見該硯實物,就《德星聚》拓片與該硯圖片兩相比對,其書法細節(jié)完全相同,必出自同一人所寫的同一件作品。但硯臺與拓片也有幾處明顯不同:一是題額“德星聚”三字位置,拓片與硯臺對比有變動;二是拓片的書寫行距明顯縮小,顯得緊密,推測這是囿于奇石尺寸所限作的調(diào)整;三是拓片中“錢唐黃樹谷題曰德星聚”一行斷在“星”字,下一行起于“聚”字,而硯臺斷在“德”字,下一行起于“星”字;四是硯臺落款下面還刻有印鑒,拓片沒有。綜合以上說明,拓片和硯臺有一共同的紙本母本,然后根據(jù)需要經(jīng)過相應(yīng)技術(shù)處理,分別刻在了硯臺和奇石上。拓片不是直接拓自硯臺銘文,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它既然能刻在硯臺上,自然也能刻在奇石上。

      關(guān)于賀君召喜歡在奇石上刻字的癖好還可以見諸當(dāng)時的文人詩文?!稉P州東園題詠》收錄揚州八怪之一李鱓的《東園招集同人讌會賦謝》七律二首,其第二首寫道:

      正是招攜雪后天,打冰依岸入華筵(時湖舫冰合出岸沖泥)。滿庭竹樹生寒翠,三殿神香撒彩煙。賀監(jiān)心情湖外賞,米顛衫袖石頭緣(先生磨琢石印,手捻包漿,山水云樹,百怪千奇,海岳并拜先生矣)。知君風(fēng)雅真無極,許共歐蘇萬古傳。

      在這首詩里,李鱓把賀君召稱作“米顛”,這個“米顛”連及后稱的“海岳”都是指宋代的米芾,他以有奇石癖聞名。但是賀君召的奇石癖和米芾的不同,米芾愛的多是大石、怪石,賀君召愛的卻是僅盈手一握的小石。賀君召喜歡把奇石藏在袖子里,隨時拿出來把玩欣賞,以至于石頭上都摩出了包漿。綜上所述可以推知,該拓本冊頁的所有作品應(yīng)該都是拓自賀君召收藏的奇石,而這件拓本冊頁就是他欣賞奇石書畫的另一種方式。只是這些拓片有的可以查到文獻記載如這首古斌臨《出師頌》,可以考定其出處。有的則查不到相關(guān)文獻記載,也尋找不到奇石原物,但是冊頁上的所有拓片均拓自賀君召收藏的奇石這一點可以定論。

      古斌臨《出師頌》后面附有常執(zhí)桓楷書釋文?!稉P州畫舫錄》卷二載:“常執(zhí)桓,字友伯,揚州人,書法《圣教序》”;卷十二載:“常執(zhí)桓,字友伯,江都人,善書法章草”[5]。常執(zhí)桓是明代開國元勛開平王常遇春第十四世孫,他的祖父名叫常延齡,襲懷遠侯,明亡后與夫人灌園種菜,甘守清貧。常執(zhí)桓曾為此向人乞詩,鄭板橋、錢秉鐙、胡星卿、厲鶚等人都曾寫詩回應(yīng)?,F(xiàn)錄厲鶚《樊榭山房續(xù)集》中的《開平王孫種菜歌》如下:

      常延齡,字喬石,號蒼谷,開平王遇春十二世孫。襲封懷遠侯,官南京錦衣衛(wèi)指揮使。有賢行,曾疏劾馬、阮。鼎革后,與夫人徐氏中山上公之愛女種菜于金陵湖墅。裔孫執(zhí)桓乞詩,詩云:

      高皇初定江南日,采石磯頭功第一。

      橫行十萬常將軍,帶礪河山永無失。

      滄桑抱節(jié)有賢孫,鐘阜秋青入淚痕。

      飄零大樹不復(fù)見,憔悴故侯安足論!

      中山同志深閨婦,曲折天吳移舊繡。

      誰知偕隱灌園人,俱為異姓分茅后!

      幾棱荒畦非賜田,晚菘早韭資寒泉。

      可憐一紙鋤奸疏,卻裹長街賣菜錢。

      歸來偃仰棲衡宇,猶勝貂蟬輿皂伍。

      鳳臺園里鬼迷花,雞鳴廟前狐嘯雨。

      漫向金陵吊夕曛,百年寂寂但孤墳。

      籬邊尚發(fā)東風(fēng)菜,一任空原野火焚[6]。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常遇春跟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戰(zhàn)功卓著,自稱能將十萬兵,人稱常十萬,封異姓王。但是經(jīng)過十幾世的滄桑,到了常延齡一代已經(jīng)沒落成灌園種菜之人。當(dāng)年慷慨激昂的鋤奸疏,現(xiàn)在只能用來包賣菜的制錢,當(dāng)年貂蟬冠飾皂蓋車,現(xiàn)在只能偃臥寒舍窮困潦倒。詩中的貂蟬不是《三國演義》里呂布戲貂蟬的那個美女,而是漢代的一種冠飾,此處用來代指常執(zhí)桓祖上享受的榮寵。詩中鳳臺園即鳳凰臺,其舊址在南京鳳凰山,李白曾作《登金陵鳳凰臺》。雞鳴廟即雞鳴寺,在南京雞籠山。這說明常執(zhí)桓的祖父一直生活在南京,而常執(zhí)桓則流徙到揚州。常執(zhí)桓的作品常鈐“種菜家”印,自己也常自號“菜畦”,來歷就是祖父常延齡這段往事。

      前引李放《皇清書史》卷十八言:“古斌臨出師頌,常執(zhí)桓小楷釋文尤為精絕。李艾塘只稱常善行草而不及其楷法何耶”。李艾塘即《揚州畫舫錄》作者李斗,他說常執(zhí)桓擅寫行草,但從《出師頌》釋文來看,他的小楷也寫得非常好,李放的評價無疑是十分準(zhǔn)確的。與古斌臨《出師頌》比對,常執(zhí)桓釋文闕一“為世作楷”的“楷”字,衍一“移風(fēng)變楚”的“移”字。釋文后面落款為“常執(zhí)桓釋、吳村藏”。

      從這本冊頁來看,常執(zhí)桓應(yīng)該和賀君召來往很多,可惜沒有更多的資料予以豐富,《揚州畫舫錄》對常執(zhí)桓也只有一句話的介紹。從書法成就來看,常執(zhí)桓無疑是非常優(yōu)秀的,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人對他了解較少。

      三、古斌臨《出師頌》母本溯源

      《出師頌》作者是東漢的史岑,字孝山。文章內(nèi)容是褒揚東漢安帝時期車騎將軍鄧鷙奉詔伐羌一事。出征之前,安帝和皇太后親自在平樂觀為鄧鷙餞行。鄧騭屯兵漢陽郡,并派征西校尉任尚、車騎將軍從事中郎司馬鈞率領(lǐng)各郡郡兵,在平襄同數(shù)萬羌軍交戰(zhàn),結(jié)果二人大敗,八千多人戰(zhàn)死。鄧鷙在政治上非常老練,律己很嚴,是個政治家,領(lǐng)兵伐羌一事卻不算成功,但是他回京以后仍然受到安帝和皇太后的隆重歡迎,恩寵顯赫,震動京師,不久拜大將軍?!冻鰩燀灐肪陀涊d了鄧鷙出師伐羌的前前后后,把伐羌一役寫成了一個大將出征得勝返朝的偉業(yè),歌頌大漢王朝天降帝祚四方賓服的煌煌氣象。

      由于史孝山的《出師頌》寫的韻散兼具,辭審意真,威嚴雄奇,后被收進《昭明文選》。據(jù)傳西晉時,索靖用章草書寫了《出師頌》。索靖,字幼安,是西晉著名將領(lǐng)、書法家,敦煌郡龍勒縣(今甘肅敦煌)人,人稱敦煌五龍之一。索靖出身于官宦家族,歷任州別駕、駙馬都尉、尚書郎、雁門太守等職。晉惠帝時封關(guān)內(nèi)侯,詔命為蕩寇將軍去平定西羌叛亂。索靖善章草,據(jù)說他的書法繼承了東漢張芝的筆法,其書險峻堅勁,自成一家,唐代張懷瓘曾評論其書法“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云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7]。索靖參加過平羌戰(zhàn)爭,這一點和《出師頌》所描繪的鄧鷙的情節(jié)相仿,所以他書寫《出師頌》想來不是僅僅為了該文的文采,而是飽含著同樣的保國安民的激烈情懷。

      以上是《出師頌》帖的歷史背景。下面將古斌所臨史孝山《出師頌》原文錄如下。文中內(nèi)容有爭議處不作修改,所據(jù)底本原來就闕失的,古斌依樣照臨,筆者也只依拓本原貌照錄:

      茫茫上天,降祚為漢。作基開業(yè),人神攸贊。

      五曜宵映,素靈夜嘆?;蔬\(未)授,萬寶增煥。

      歷紀(jì)十二,天命中易。西戎不順,東夷構(gòu)逆。

      乃命上將,授以雄戟。桓桓上將,實天所啟。

      允文允武,明詩閱禮。憲章百揆,為世作楷。

      昔在孟津,惟師尚父。素旄一麾,渾一區(qū)寓。

      倉生更始,(移)風(fēng)變楚。薄伐獫狁,至于太原。

      詩人歌之,猶嘆其艱。(況我)將軍,窮域極邊。

      敉無停響,旗不蹔褰。澤沾遐荒,功銘鼎鉉。

      我出我?guī)?,于彼西疆。天子餞我,輅車乘黃。

      言念內(nèi)舅,恩深渭陽。介袿既削,裂壤酬勛。

      今我將軍,啟士上郡。傳子傳孫,顒顒令聞。

      古斌臨

      索靖書《出師頌》真跡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在世上所存《出師頌》版本,不論墨跡本還是拓本,皆為后人作品,大致分屬于三個系列?,F(xiàn)將這三個系列的《出師頌》版本情況大致介紹如下:

      (一)“蕭子云本”系列

      蕭子云,字景喬,南蘭陵郡蘭陵縣(今江蘇常州武進區(qū))人,祖籍東海郡蘭陵縣(今山東蘭陵縣),南朝梁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著有《晉書》,惜已佚失,僅存輯本一卷,另著有《東宮新記》。蕭子云善草隸,書法效法鐘繇、王羲之,書名遠播海內(nèi)。但是蕭子云無真跡存世,現(xiàn)有存世書法僅帖本《出師頌》《舜問帖》和《國氏帖》等?!冻鰩燀灐肥钦虏?,《舜問帖》和《國氏帖》都是楷書。

      蕭子云本《出師頌》系列共有兩個帖本傳世,分別見于北宋大觀三年王寀摹刻的《汝帖》和刻于政和元年的《蘭亭續(xù)帖》?!度晏飞系摹冻鰩燀灐窐?biāo)示為蕭子云書寫,是個殘?zhí)?,僅存5行,共80字,起于“薄伐獫狁”,止于“顯顯令聞”?!短m亭續(xù)帖》上的《出師頌》是全文。對比兩帖的字跡完全相同,可以確定這兩個帖本出自同一個母本。另外明陳元瑞萬歷四十年刻的《玉煙堂帖》也有標(biāo)示為蕭子云的《出師頌》,但觀其字體應(yīng)屬“宣和本”系列,標(biāo)示蕭子云本屬于誤斷誤題。

      (二)“宣和本”系列

      “宣和本”的帖本比較多,其流傳脈絡(luò)大致為:宣和本各帖本的母本應(yīng)是墨跡本,前期流傳過程不詳,北宋后期流入內(nèi)府,為宋徽宗收藏,明代被嚴嵩收藏,后入文彭之手,后售與項元汴,到清朝后流失不存。

      據(jù)王世貞言,董其昌是在項元汴處看到該墨跡本,遂摹刻入《戲鴻堂法帖》。宣和本所入其他法帖還有:明邢侗《來禽館帖》,章藻《墨池堂選帖》,陳元瑞《玉煙堂帖》,王秉錞《潑墨齋法帖》。這些帖本所刻《出師頌》除字跡基本相同外,上面都有“宣和”刻印,“文藝淵藪”印則或全或不全,“書印”印或有或沒有。

      2019年上海明軒公司拍賣《出師頌》刻帖一件。公示文告稱其為宋代刻石拓本,來源為香港佳士得拍品,尺寸為22×6.5×9厘米,共有拓本正文4頁,題跋5頁,共9頁。該帖有明代楊慎鑒藏印“用修”,“用修”為楊慎的字。另有清代唐翰鑒藏印“嘉興唐翰題觀”。另有清代何焯章草臨《出師頌》全文,鈐“何焯之印”“屺瞻”。后有紫金仙客楷書釋文,鈐“紫金仙客”“第九洞天”印。卷首有羅振玉題簽“宋拓史孝山出師頌,黃裳簃藏,羅振玉題”,鈐“臣玉之印”。后有羅振玉題跋:“章草傳世最少,其源蓋出于草隸,昔賢不知草隸作何狀。近年所出漢陶甓及玉圭銘識始知之。與章草相較,則其孶乳相生之狀歷歷可辨。此史孝山出師頌,前有用修印乃楊升庵舊藏,為宋拓中之精善者。后附義門臨本,古秀過于平日,陀作章草傳世既罕,義門先生所作章草,此外更希所見。久野先生幸珍秘之,時在壬子上虞羅振玉記于比叡僑居?!焙筲j“罄室”印。

      壬子年是1912年,當(dāng)時羅振玉正在日本比叡山僑居,比叡山即天臺山,位于京都東北隅。該拓本藏家是日本的久野元吉。因《周易》有“黃裳,元吉”語,所以羅振玉以“黃裳簃”題贈久野元吉為堂號。這個帖本也有“宣和”印,“文藝淵藪”印和“書印”印,很明顯這是一件“宣和本”系列的帖本。如果羅振玉鑒識屬真,那該帖本的年代就是宋代,遠早于《戲鴻堂法帖》《來禽館帖》等明代帖本。由于帖本拍賣時間是2019年12月,距今尚近,目前尚未見書畫界對其真?zhèn)闻c斷代的回應(yīng)。

      (三)“紹興本”系列

      “紹興本”即故宮博物院2003年從嘉德拍賣公司以2000萬元購進的隋賢書《出師頌》,但購進時僅有正文,后面的題跋仍在私人收藏家陸牧滔先生手中。2013年嘉德公司陳東升先生派人與陸牧滔先生協(xié)商,由嘉德公司出資1000萬元,雙方共同將題跋部分捐給故宮博物院,至此紹興本被國家完整入藏。

      紹興本是墨跡本,珍貴異常,其流傳有序,光收藏印就鈐有22方。根據(jù)收藏印可知其大致流傳情況是:唐代經(jīng)太平公主、李約、王涯先后鑒藏;南宋紹興年間入內(nèi)府;明歸王世懋;清初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內(nèi)府,曾被乾隆刻入《三希堂法帖》;民國十一年十一月,溥儀以賞賜溥杰的名義攜出宮外,1945年后散落民間,銷聲匿跡近60年。2003年由嘉德拍賣公司征得,最終由故宮博物院購回。

      紹興本面世后書畫界也有多種說法,有說是索靖書的,有說是蕭子云書的,還有說唐人書的,后來還是一致認為米友仁的鑒識比較可靠。米友仁是米芾的兒子,當(dāng)時曾為宋高宗的書畫藏品作鑒定,他的鑒定語是:“右出師頌,隋賢書,紹興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審定?!庇蚁骡j“監(jiān)書畫博士印”?,F(xiàn)在該《出師頌》墨跡本是隋人所書已成公論。

      以上是《出師頌》三個版本系列的大致情況。上海博物館單國霖先生在《存世〈出師頌〉墨跡本與刻本關(guān)系考》一文中對這三個系列進行比對后認為,“宣和本是從《蘭帖》所收蕭子云《出師頌》的母本摹出”,“紹興本也應(yīng)是摹自《蘭帖》刻本的母本”[8]。也就是說,他認為宣和本和紹興本都是摹自蕭子云本。

      單國霖先生所說當(dāng)然只是一家之言,啟功先生就認為紹興本才是最古老的本子,言索靖所書和蕭子云所書都不可靠。啟功先生《論書絕句》第37首寫道:

      隋賢墨跡史岑文,冒作索靖蕭子云。

      漫說虛名勝實指,葉公從古不求真。

      看來《出師頌》各帖本究竟誰摹誰,啟功先生的觀點和單國霖先生也不盡相同。其實在筆者看來,這些觀點很難說哪一種就是鐵論,因為證據(jù)太少,各種觀點都是推測。但就三個系列的版本書法風(fēng)格以及常理來看,首先這三個系列肯定出自一個共同的母本,這點單國霖先生是對的,因為三個系列的版本其書寫體例、版面安排、書寫風(fēng)格完全一致。但是單國霖先生認為宣和本和紹興本都從蕭子云本來,似乎還可以再商榷。愚以為,宣和本收進北宋內(nèi)府時宋徽宗將其定為“晉征西司馬索靖”所書絕不會是空穴來風(fēng),宋徽宗的皇家地位和宏富的收藏以及他本人非凡的藝術(shù)修養(yǎng),都為他的鑒識提供了堅實的依據(jù)。另外宋代黃伯思在《東觀余論》中也說,“今世有蕭子云章草書《出師頌》甚古雅,與子云他書全不類,亦即仿漢人書也”[9]。他認為蕭子云書《出師頌》不是他本人的風(fēng)格,是仿漢代人的。是不是仿漢代人不論,黃伯思認為蕭子云書《出師頌》不是他的首創(chuàng),而是仿古人的,這是問題的核心。因此,流傳上千年的關(guān)于《出師頌》最早是由索靖親手所書這個說法不能輕易被否定。實際上我們將三個版本系列的《出師頌》和索靖的《急就章》《月儀帖》一比對,一眼就可以看出它們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是完全一致的。

      將賀君召奇石書畫拓本冊頁中古斌臨《出師頌》與上述三個系列的《出師頌》版本比對,可知古斌所臨《出師頌》的母本就是宣和本。不論是有爭議的“降祚為漢”“作基開業(yè)”“敉無停響”“言念內(nèi)舅”等處,還是“皇運未授”闕“未”字,“況我將軍”闕“況我”二字,皆一如宣和本,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另外和《戲鴻堂法帖》一致的還有,“啟土上郡”都誤作“啟士上郡”,“顯顯令聞”都誤作“顒顒令聞”。

      從古斌所臨《出師頌》來看,他確實是一個造詣非凡的書法家,將拓片與宣和本仔細比對,發(fā)現(xiàn)一筆一劃都不走樣,夸張的說簡直像復(fù)印,可見所臨母本在古斌手中待過很長時間,而古斌的臨摹也絕非一次兩次,而是下過很深的功夫,否則難以有如此高的逼真程度。

      雖然古斌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但是由于傳世作品少,目前知名度不高。藝術(shù)品拍賣中偶見有古斌題跋的作品面世,如2012年嘉德公司拍賣王澍的《臨唐顏魯公書廣平宋文貞公神道碑銘》,該作品題額“王虛舟墨跡”就是古斌所寫。中貿(mào)圣佳公司2011年拍賣董邦達畫作《秋草圖》,上面也有古斌的跋語。乾隆十一年揚州知府高士鑰作《重修關(guān)帝廟記》,記文就是請古斌書寫的。該書乾隆十二年印行,現(xiàn)山西省圖書館有藏。

      賀君召奇石書畫拓本冊頁收錄的古斌臨《出師頌》及常執(zhí)桓楷書釋文,系一件首次發(fā)現(xiàn)的古斌、常執(zhí)桓書法作品拓片,這對于彌補古、常二人傳世作品不足,對于研究兩人的書法藝術(shù),對于清代乾隆年間揚州文人士子之間文化往來的深入研究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猜你喜歡
      出師冊頁奇石
      出師一表真名世——《出師表》教學(xué)設(shè)計
      冊頁·即興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8
      天臺冊頁(組詩)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5:46
      延慶巨變冊頁
      王來文作品
      國畫家(2020年4期)2020-11-05 06:19:06
      徒弟出師
      奇石共欣賞,雅石相與識——黃巖博物館館藏奇石賞鑒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56
      紳寶智行以AI之名出師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16
      九仙山奇石 等
      奇石欣賞
      金點子生意(2016年9期)2016-11-16 17:10:41
      罗山县| 香港| 东阳市| 三门峡市| 肥西县| 水富县| 泽州县| 穆棱市| 亳州市| 霍林郭勒市| 无棣县| 固始县| 屏山县| 丹凤县| 蓬溪县| 会理县| 南昌县| 胶州市| 定远县| 邯郸市| 南昌县| 水富县| 高尔夫| 乌什县| 梓潼县| 广宁县| 浮梁县| 青川县| 长海县| 芷江| 娱乐| 海兴县| 太仆寺旗| 罗江县| 仁寿县| 湘西| 巴彦县| 伽师县| 荥经县| 义马市|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