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西班牙是在某年的圣誕節(jié)。短短3天,都沉醉于加泰羅尼亞的巴塞羅那。那時,我對西班牙的印象大概就是,冬日里蔚藍的地中海與高迪的奇幻建筑。
數(shù)年后再次啟程,緣于一次吉他賞析的音樂節(jié)目——聽了《阿蘭胡埃斯協(xié)奏曲》這首曠世名曲后,重新喚醒了我心底對西班牙的向往。而這一次,我的目的地是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
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能像馬德里這樣,把整個國家乃至世界一流的藝術作品集中在一個區(qū)域,“藝術金三角”因此而聞名。
“藝術金三角”的名稱是由媒體創(chuàng)造的。1992年,提森·波涅米薩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它與普拉多博物館、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相鄰,三者剛好構成一個三角形的地標區(qū)域。在這三大博物館中,藏有大量世界級的藝術名作,并且都有免費的開放時間,幾乎所有來到馬德里的游客都會慕名前往——這也是我在馬德里旅行的第一站。
首先拜訪的是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索菲亞的占地面積超過12000平方米,館藏品多達18000件,1992年時,畢加索的傳世名作《格爾尼卡》搬到這里,成為鎮(zhèn)館之作!如果想在19點到21點這兩個小時的免費參觀時間前來,有限的時間里,參觀2樓1900號-1945號的作品是首選。
其中,最值得介紹的名作,毫無疑問是《格爾尼卡》。這幅畢加索于1937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名氣之大無須贅述,它以極度抽象的畫面,驚心動魄地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直至今日的和平年代,這幅畫仍在警醒著人們,保持內心的善良與正義。欣賞完《格爾尼卡》,近處是畢加索的《藍衣女人》。該畫創(chuàng)作于1900年~1904年之間,畫中的“藍衣女人”身著夸張的衣飾,有著迷一般的眼睛和神態(tài)。據(jù)說,這幅畫在畢加索生前難以售出,現(xiàn)在卻是無價之寶。
除了畢加索的作品,這里還展出有20世紀最偉大的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作品。
達利的作品以夸張和荒誕著稱。索菲亞展出的《巨大的自慰者肖像》,是一幅自傳式作品。此畫創(chuàng)作于1929年夏末,達利在與加拉共度了幾天時光后,便有了這幅作品。加拉是法國詩人保羅·艾呂雅的妻子,與達利結識后二人墜入愛河,私奔到西班牙一座小漁村生活。加拉既是達利的愛人,也是他的靈感繆斯。
第二天是周一,提森·波涅米薩博物館從12點到16點免費開放,我便趁時前往。這家博物館是提森·波涅米薩男爵父子的私人收藏,其中的西方藝術精品跨度長達8個世紀,就像是一部鮮活的西方藝術史。在博物館大廳前臺可以領取一份中文導覽手冊,能幫助游客快速了解博物館各層的畫作。參觀路線從二樓開始,一路展示有17世紀的意大利、荷蘭繪畫,以及18、19世紀的重要風景畫,隨著展廳的深入,我來到了印象派的油畫作品前。
首先進入視線的,是一幅名為《奧維的風光》的作品,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文森特·梵高。作為梵高晚期的代表作,該畫的色彩主要為明亮的綠色和黃色,配合緊張、激動的筆觸,給人強烈的震撼感。在去世前,梵高創(chuàng)作了大量類似的風景畫,廣袤、肥沃的農田給了他自由的感覺,卻同時加劇了他的孤獨,完成這些作品后,梵高最終自殺,令人唏噓。
克洛德·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睡蓮是他最鐘愛的題材,據(jù)說,他一生畫了200多幅睡蓮。但在這里,我并沒有見到睡蓮,而是欣賞到了《玫瑰叢間的房屋》,不過,這幅作品依舊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即使是在畫玫瑰,似乎也能看到睡蓮的影子。
離開二樓展廳,來到一樓,我參觀了表現(xiàn)主義和野獸派的繪畫,還見到了眾多現(xiàn)代先鋒主義的作品,在作者署名處,是一位位大師的名字。例如抽象派核心人物皮特·蒙德里安,表現(xiàn)主義代表人物莫里斯·羅伊斯,波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
最后,我來到普拉多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繼承了皇室珍藏,在19世紀末期就被譽為“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由于每晚18點到20點免費開放,該時間段內總是人山人海,畢竟館內云集了16世紀至19世紀西班牙藝術史上最好的作品,以及大量國外文藝復興時期大畫家的名作。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的提香、德國巴洛克派的魯本斯、荷蘭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等。
在普拉多博物館,最值得一覽的作品非《宮娥》莫屬。作為世界三大名畫之一,《宮娥》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倫勃朗的《夜巡》并列,是委拉斯開茲晚期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該畫作描述了宮廷中王室的日常生活,極其成功地運用了透視法,并且以“畫中構畫”的巧妙思路,將整個房間里的所有人、甚至畫家自身正在繪畫的樣子都放了進去。這幅杰作被稱為“繪畫的神學”,達利等畫家不斷地臨摹和解讀它,畢加索更是臨摹了58遍!影響力可見一斑。
馬德里歷史文化遺跡豐富,從馬德里王宮到馬約爾廣場,從太陽門到阿爾卡拉門,承載了這座城市古往今來的故事。
逛完“藝術金三角”,接下來的行程是前往馬德里王宮和幾大廣場。
馬德里王宮,是僅次于凡爾賽宮和維也納美泉宮的歐洲第三大皇宮,從18世紀早期到20世紀中期,一直是皇室的居所。同歐洲各大皇宮一樣,馬德里王宮有無數(shù)珍貴藏品,包括歷代皇室使用的各類金銀器皿、瓷器、壁毯、藝術品等,重現(xiàn)了昔日皇室的富貴奢侈。我在王宮數(shù)不清的房間里穿梭著,繁復精致的裝飾、高大穹頂上的唯美壁畫、半空吊墜的豪華水晶燈……到處都是金碧輝煌,讓人眼花繚亂。除此之外,王宮中還收藏有各種流派畫家的作品,堪比一座藝術博物館。
離開王宮,馬德里街頭的熱鬧人氣撲面而來。據(jù)說,整個馬德里有大大小小300多個廣場,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休閑漫步、社交的好去處,更是欣賞城市風光、體驗城市氛圍的絕佳場所,到處都能看到人們曬太陽、遛娃遛狗、舉辦各種節(jié)日活動……
位于王宮一側的東方廣場,面積廣闊,猶如花園一般,美麗而優(yōu)雅。這座花園式廣場于1844年竣工,中心位置豎立著國王費利佩四世的騎馬雕像,氣勢威武。這里擁有馬德里最美麗的夕陽景致,也是市民最喜愛散步放松的地方。
東方廣場不遠處,是另一片熱鬧的場地,也是馬德里的心臟地帶:太陽門廣場。廣場上發(fā)生過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例如1808年5月3日,馬德里人民就是在這里奮起抵御入侵的拿破侖軍隊,從而拉開了西班牙獨立戰(zhàn)爭的序幕。走到廣場邊,我發(fā)現(xiàn)地面有一個“零公里”的標志,這代表太陽門廣場是馬德里市門牌號的起點,以及整個道路交通網(wǎng)的起點,所以在馬德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條條大路通向太陽門。在廣場中央,矗立著國王卡洛斯三世的騎馬銅像,另一邊是“小熊和草莓樹”雕像,作為馬德里的市徽圖形,它是馬德里人的最愛,也是這座城市最古老的標志。
講一個有趣的淵源。幾百年前的阿方索八世時期,馬德里人將一只母熊和七只星星的圖案印在他們的旗幟上,后來這只熊被選為馬德里的市徽,性別變成了公熊;而草莓樹則因在傳說中控制了城市的瘟疫,而被選為市樹,于是它們就一起出現(xiàn)在了城市徽標上。
穿過普拉多大道,是建于19世紀的獨立廣場,廣場正中間有一座壯觀又不失精致的阿爾卡拉門,它是馬德里僅存的4座古城門之一。據(jù)說,建筑師薩巴蒂尼最初設計的是一座凱旋門,以紀念卡洛斯三世,但卡洛斯三世對這座城門并不滿意,1764年下令將其拆掉,并重新建造成現(xiàn)在的模樣。至今,阿爾卡拉門已成為馬德里的象征,很多大型的慶祝游行都會以此作為終點。
在阿爾卡拉門前,還有一位宮裝少女的彩塑,其熟悉的面孔和身姿令我恍然大悟:她正是《宮娥》里那位小公主!原來,設計師為了讓藝術走進生活,專門制作了小公主的形象,從而讓名畫里的人物跳出畫框,走上街道。2018年和2019年,馬德里連續(xù)兩年舉辦了相關活動,讓小公主出現(xiàn)在馬德里街頭的各個角落,她們穿著印有馬德里文化符號的衣服,讓游客再次領略到了這座城市的魅力。
去過不少歐洲城市,唯有馬德里的午后讓我變得慵懶,看看風景,品品書香,享受美食,沉醉在夕陽的溫柔中……
除了流連于各大景點,我還將更多時間用來享受馬德里的生活。像當?shù)厝艘粯樱皆L街區(qū),閑逛公園,尋覓美食,感受這座城市的慢節(jié)奏,竟是如此的悠哉愜意。
在普拉多大道西側,有一條文學街區(qū),是我最喜歡的去處之一。在16、17世紀的西班牙黃金時代,這里可是文人墨客的聚居區(qū),曾有眾多偉大的文學家在此留下生活的痕跡:塞萬提斯、洛佩·德·維加、克維多、提索·德·莫利那、貢戈拉……該街區(qū)的許多街道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們?yōu)檫@座城市作出的貢獻。
穿行于文學街區(qū)的石板路上,深巷中都是一些三四層高的精致小樓,其建筑風格、主體顏色各不相同,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味。小樓的窗戶陽臺上繁花盛開,街邊的小樹綠意盎然,行人三三兩兩,令人心神寧靜。仔細一看,墻面上的一些海報和圖片描述著各位文學家的生平,紀念品店和書店里則陳列著他們的作品,地上還印刻著他們的名言佳句,雖然都是西班牙語,仍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學氛圍。
從文學街區(qū)穿過普拉多大道,再經(jīng)過兩條街區(qū),便看到馬德里最大的城市綠肺:麗池公園。它是西班牙王室的一座離宮,建于16世紀,到了19世紀,被改為公園對公眾開放。沿著公園側門的阿根廷大道而行,不一會兒我便見到了公園里最美的景點——水晶宮。這是在1887年菲律賓博覽會期間,為了展示異國植物而興建的一座浪漫場館,也是西班牙最著名的鐵架結構建筑之一。
水晶宮位于一個人工湖畔,高25米,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用鋼鐵作為建筑的整體框架支撐,其余部分幾乎都是全透明的玻璃構成。因此無論從外部或內部看,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都是一座通體晶瑩透明的宮殿。白日時,走進水晶宮里,內部空曠,穹頂高挑,陽光毫無阻攔地傾灑進來,非常適合拍照;晚上,水晶宮燈光明亮,隔著湖對岸眺望全景,整座宮殿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極為夢幻。
在美食方面,選擇就更多了。西班牙人一天要吃5頓:清晨6點的面包咖啡,12點來點面包夾香腸墊肚子,到了15點才開始吃正式的午餐,17點是下午茶的甜點與熱飲,最后的晚餐要到21點才開始。因此,西班牙的人均餐館、酒吧數(shù)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讓所有游客能夠隨時隨地享用美食,是西班牙作為世界旅游大國的優(yōu)質服務。
西班牙人的正餐流程一般是:前菜、主食、甜點和餐后酒(以雪莉酒為一大特色)。在馬德里的幾天,我倒是沒有去正餐的餐廳,因為耗時實在太久。相比之下,一些“即買即享”的特色小吃更適合我的節(jié)奏。
在太陽門廣場附近,有一家名為CHOCOLATERIA SAN GINES的巧克力店,這家店1894年開業(yè),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這里主要銷售熱巧克力和西班牙油條,新鮮現(xiàn)炸的油條沾上濃郁香甜的熱巧克力,是西班牙獨有的限定美味。因為慕名而來的食客太多,這家店現(xiàn)在幾乎成為一個打卡地,需要排很久的隊,但當酥軟香糯的油條進入口腔的一瞬間,甜美馥郁的味覺層層打開,幸福感頓時充盈全身,等待完全值得。
來西班牙怎能不吃火腿?在馬德里,火腿博物館最負盛名,但它并非一個真正的博物館,而是經(jīng)營西班牙特產(chǎn)——伊比利亞火腿的連鎖店。除了火腿,門店還提供各種西班牙的特色美食,如海鮮飯、各式面包、蛋糕、咖啡、啤酒等。一個面包夾火腿只需要1歐元,當?shù)睾芏喙と藭谕聿椭跋鹊竭@里填一下肚子,店里都是站位,人們圍在柜臺前一邊吃一邊聊天,其樂融融。
想去美食集中的地方,馬約爾廣場西邊的圣米蓋爾市場是最佳選擇。這里是馬德里最大的美食廣場,匯集了西班牙各個地區(qū)的特色小吃,是本地人心中的NO.1美食圣地。每天中午12點以后,這里都人滿為患,除了本地人,大量游客也會在飯點前來覓食。市場里的美味太多,TAPAS、伊比利亞火腿、紅酒、炸海鮮、海鮮飯、西班牙餃子、巧克力甜品……在馬德里幾天,根本吃不過來。
點好了菜,坐下來慢慢品嘗,還可以和周圍的本地人或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聊成一片,因美食而結緣,也是旅途中的一大樂事。
作者簡介
Fiorelady
帶著“環(huán)游世界”的愿望與勇氣,跟著自己列出的ToGo清單,走過了24個國家240多座城市。每一次旅行的結束,又是下一次行程的開始,一種美食,一段旋律,一棟建筑,或是想見的人……在探索世界的路上,遇見未知,發(fā)現(xiàn)新的自己!全平臺ID:Fiorelady(“Fiore”在意大利語里是“花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