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超 張光杰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第四中學(xué),山東 沂源 256102)
篇卷二字最初并非是同時出現(xiàn)的,古人把刻在竹簡上并用絲線綴連成篇的文章稱為篇,把書寫在縑帛上,可手而捲之的文章稱為卷。因為竹簡文字早于帛書文字,所以篇早于簡,故在春秋中期以前,文章書籍大多稱為篇而不稱為卷。
漢王充《論衡》有云:“故圣人作經(jīng),賢者作書,義窮理竟,文辭備足,則為篇矣?!?等到漢代竹帛并行時,二字常?;煜褂??!稘h志》有“《易》皆言篇,《詩》皆言卷。其余類之中,或篇或卷不一”的說法,可見此時篇卷二字是平行使用的。隨著雙音詞匯的發(fā)展,篇卷一詞也漸漸開始合用,葛洪《抱樸子·釋滯》:“遂令篇卷至于山積(于是讓書籍增長得和小山一般高)。”這里的篇卷合用則當(dāng)書籍講,所謂統(tǒng)言則義同,析言則義異,筆者首先將從篇卷二字的各自本義出發(fā),梳理卷字的詞義引申系統(tǒng)以及篇卷二字的同源字,試圖更加明確篇卷一詞中二字不同的語義側(cè)重點。
卷,許慎在《說文解字》【卩部】中這樣解釋:“厀(膝)曲也。從卪聲?!睆闹形覀兛梢钥闯?,許慎認為卷是一個形聲字,它的本義是指膝蓋彎曲處。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卷字的解釋更為詳細:“厀(膝)曲也,卷之本義也,引申為凡曲之稱?!薄洞笱拧酚小熬碚甙ⅰ?,傳曰:“卷,曲也”。又引申為舒卷?!墩撜Z》:“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奔词植恐畳允兆忠病S帧蛾愶L(fēng)》:“碩大且卷?!眰髟唬骸熬?,好貌?!贝伺c《齊風(fēng)》傳“發(fā)好貌同”,謂即一字也?!短垂贰叭晔志砣弧?,亦謂好貌。從卪,聲,十四部。巨員切。大徐但云居轉(zhuǎn)切。我們可以看到段注不僅明確指出了膝曲是卷的本義,更旨在探討卷字的引申系統(tǒng)。
段玉裁先生認為卷字可由本義膝曲之卷引申到可泛指一切“卷曲”之卷,再引申到卷舒之卷。筆者同意段注這一說法。但段注的注解也有不足之處,誠然他看到了卷字的反切讀音似有兩種——他自己對卷字的反切是巨員切,用國際音標來表示讀音便是[jhuan35],但《說文解字》徐鉉本的反切是居轉(zhuǎn)切,用國際音標來表示讀音便是[juan214],但他并沒有肯定兩種讀音孰是孰非,更沒有繼續(xù)延伸討論這兩種讀音是否都能對應(yīng)卷字。在這里,如果筆者想明確解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借用卷的同源字來輔助辨別。
詞匯自進入日常交際使用中后,隨著發(fā)展演變,必然會在原有詞的基礎(chǔ)上派生出大量的新詞,這就是詞的孳乳分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導(dǎo)致的結(jié)果便是一組組同源詞的出現(xiàn),構(gòu)成“同源詞族”。同源詞的特點,是彼此在意義上相通(相近,或相關(guān)聯(lián)),在語音上相同或相近,即所謂“聲近義通”。有同源詞的概念,還有同源字的概念,首先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兩者看作是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同源詞是詞匯層面的,而同源字是字形層面的,同源字除了具有“聲近義通”的特點之外,還具有字形相似的特點,所以在同源字中就客觀地出現(xiàn)了大量聲符相同的形聲字。因此這些同源分化形聲字多數(shù)是同音字,或是音近字,為了加以區(qū)分,我們便會在母詞的基礎(chǔ)上加范疇符號進行分化,比如“中”與“仲”、“工”與“攻”、“反”與“返”等。筆者通過查證王力的《同源字典》,發(fā)現(xiàn)“卷,捲,棬,拳,鬈,蜷,觠”是同源字。
筆者查閱資料對上述一系列同源字進行驗證,我們發(fā)現(xiàn)卷舒之卷即捲(《說文》:“捲,……一曰捲收也?!?),曲木之卷為棬(《玉篇》對棬的注解是:“屈木盂也?!保志碇頌槿ā墩f文》:“拳,手也”,段注:“卷之為拳。”),發(fā)卷之卷即鬈(《說文》:“鬈,發(fā)好也?!保x卷之卷即蜷(《廣韻》:“蟲形詰屈?!保?,角度之卷為觠(《說文》:“曲角也”),這些字不僅音近而且義通,即都帶有“彎曲”的意思,并且都有這個聲符,字形也有相似之處,因此我們把它們作為同源字是確切無誤的。
通過仔細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卷字的一系列同源字主要有兩種讀音。其中拳、鬈、蜷、觠、棬的讀音都是[jhuan35],即段注的反切讀音——巨員切。而捲的讀音是[juan214],即《說文》大徐本的反切讀音——居轉(zhuǎn)切。至于卷字,由于這一系列同源字都與卷字有意義、讀音和字形的關(guān)聯(lián),前人注解這一系列同源字的某一字時,也多借用卷字來注釋說明,再加上古人造字之初多以人的身體部位來造字構(gòu)意(卷字本義為膝蓋彎曲),因此我們有理由把卷字看作這一系列同源字的母字。卷作為這一系列同源字的母字,那么它的最初讀音到底是什么呢?
筆者在這里假設(shè)《說文》段注的反切讀音為卷字的最初讀音,即巨員切[jhuan35]。理由如下,同源字在進行詞義引申的時候,通常只是字形的部分改變,字音多相同或相近,只有在某一條引申脈絡(luò)上,同源字由于經(jīng)過多次引申,與母字相距較遠,可能發(fā)生讀音的改變,但大多數(shù)引申方向上孳乳產(chǎn)生的同源字的讀音與母字保持一致。通過上文我們總結(jié)拳、鬈、蜷、觠、棬的讀音都是[jhuan35],即段注的反切讀音——巨員切,只有捲的讀音是[juan214],即《說文》大徐本的反切讀音——居轉(zhuǎn)切。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卷”作為同源字的母字,它的讀音應(yīng)當(dāng)是段注的反切讀音——巨員切,即《廣韻》的群紐,平聲,仙韻。而我們的猜測也有相關(guān)材料加以佐證。我們說作為同源字之一的捲字,《說文》:“捲,……一曰捲收也?!鄙衔囊烟峒?,但徐鉉在給該字做注時補充道:“今俗作居轉(zhuǎn)切,以為捲舒之捲?!?“今俗作”三個字已經(jīng)清晰表明捲字一開始的反切讀音也不是居轉(zhuǎn)切,筆者推測很有可能是跟它的母字卷保留相同的讀音即居轉(zhuǎn)切,可能在后來演變中,因為社會約定俗成的讀音,將捲字改為居轉(zhuǎn)切,即《廣韻》見紐,上聲,狝韻。
筆者在理清卷的同源字讀音之后,得以試著分析卷字的詞義引申脈絡(luò),在此之前我們需要補充說明一點:同源詞是在同一引申系列中的,只是因為分形而切斷了引申義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卷字的詞義引申方向必定跟上文的一系列同源字有關(guān)。
卷字本義為膝曲,此義后另加義符足部寫作“踡”,后又規(guī)范書寫為“蜷”,反切讀音巨員切。卷字從膝曲引申泛指彎曲,曲折(有卷者阿,飄風(fēng)自南。傳曰:“卷,曲也”)。 卷字在此往下引申有三個方向,第一個引申方向是手之卷為拳、木之卷為棬、角之卷也為觠。第二個方向是發(fā)卷之卷即鬈。(《說文》:“鬈,發(fā)好也?!毙戾|曰:“發(fā)柔好也?!保┕湃苏J為好的頭發(fā)應(yīng)該彎曲柔順,而不是堅硬挺直,由頭發(fā)的美好義,繼續(xù)引申便是泛指美好的樣子,即“婘” ,“有美一人,碩大且卷”。第三個引申方向也是最為復(fù)雜的方向,首先卷由彎曲引申為舒卷義,再繼續(xù)引申用作動詞,指把片狀物彎轉(zhuǎn)成圓筒狀或半圓形,此義后另加義符手寫作“捲”來表示,如今簡化仍用“卷”。繼續(xù)引申為名詞,也指彎轉(zhuǎn)成圓筒狀的東西,如鋪蓋卷兒等,再引申用作量詞,用于成卷的東西:一卷布, 再引申為書于簡帛可捲謂之卷,最后引申為書籍義,如手不釋卷。
經(jīng)過筆者的推演,卷從最初的膝曲義引申到跟書籍義有關(guān),這個詞義引申脈絡(luò)有沒有文獻加以佐證呢?答案是有的,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說:“書于帛可捲者謂之卷。”(清)章學(xué)誠則更有詳細的說法,他在《文史通義》里說:“向、歆著錄,多以篇卷為計。大約篇從竹簡,卷從縑素,因物定名,無它義也。而縑素為書,后于竹簡,故周、秦稱篇,入漢始有卷也。”(筆者譯:劉向、劉歆在著書時,把篇、卷同時作為書目的計量單位。大約是篇作為計量竹簡的單位而得名,卷作為計量縑帛的單位而得名,通過所計量書籍的材質(zhì)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稱,沒有其他別的造詞義了。但是縑帛作為書寫材料要晚于竹簡,因此周、秦稱篇,到了漢代縑帛作為書寫材料,才稱作卷。)在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一點就是書卷之卷最初來源是縑帛可以捲舒,它在漢代作為書寫材料,帛書材質(zhì)很軟,可以用手捲舒,于是本作“膝曲”義的卷字沿著“可舒卷”的引申方向進行引申,再用帛書寫成的文章可以卷起來計數(shù),卷字作為帛書的計量單位,慢慢地發(fā)展成了書籍的代稱,于是便有了書卷之卷。
那么書卷之卷的讀音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筆者認為書卷之卷的讀音應(yīng)該是居倦切;見紐,去聲,線韻,用國際音標表示即為[juan53]。之所以這樣注音,是因為筆者認為在詞義引申過程中發(fā)生了破讀。破讀就是古人采用改變字的讀音的辦法來表示詞義和詞性的轉(zhuǎn)變,這種音隨義轉(zhuǎn)的現(xiàn)象,也叫讀破。破讀的音變主要是聲調(diào),而且大部分是把原來的平聲(或上聲、入聲)字變讀為去聲字。
在上文,筆者也大略提到了篇與卷的區(qū)別,篇是書寫于竹簡之上的?!墩f文·竹部》:“篇,書也。”段注:“書也,書箸也。箸于簡牘者也,亦謂之篇。古曰篇,漢人亦曰卷,卷者,縑帛可捲也。從竹,扁聲?!敝诤啝┲袭?dāng)為篇,簡牘作為反映在“篇”字上的本義相聯(lián)系的那個具體事物,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這一形象遠比詞的概括的抽象意義更為重要,因為往往就是它決定了詞義的特點和引申的方向,因此篇字當(dāng)與刀刻竹簡義有關(guān)。談到篇字,就不得不提到編字。因為篇、編二字不僅有共同的聲符“扁”,而且二字的聲母分屬幫母和滂母,同為唇音且韻母疊韻,還有兩字的本義更是都與竹簡這一具體形象有關(guān),音近義通,因此篇編極有可能是同源字。編在《說文解字》中是:“次簡也?!痹偌由暇幰彩且粋€形聲字,從糸,扁聲。甲骨文“編”字從糸、從冊,會以絲次第竹簡而排列之意?!墩f文》篆文變作從糸、扁聲。不管其字形如何演變,其本義都是編排竹簡,有順次排列之義。如《穀梁傳·桓公元年》:“《春秋》編年,四時具而后為年?!币虼耍覀兺茢啵浩肿鳛榫幾值耐醋?,應(yīng)該也有按次編排之意。材料佐證如下:
(清)章學(xué)誠 在《文史通義》中這樣論述:“篇之為名,專主文義起訖(古人之于言,求其有張有序而已矣。著之于書,則有簡策標其起訖,是曰篇章),而卷則系乎綴帛短長,此無他義?!薄捌?,“按次編排”,用“策”標識各篇的起點和終點,因此有了“主文義起訖”的職能。而卷無“按次編排”之義,卷的長短只跟書寫的縑帛有關(guān),因此不一樣篇章可以同卷,而同一篇章也可以置于不同卷中,即子卷。這就為后續(xù)二字的使用埋下了隱患。
在上文中,我們談到了篇卷二字作為不同的書寫載體和計量單位而各有使用的場合——簡牘文字是先在竹簡上書寫,后綴連成篇,它特別注重文章的完整性;而縑帛囿于自身尺寸所限,又無法拼接,故書寫文章過短時,一卷或包含幾篇文章,當(dāng)書寫的文章過長時,一卷無法謄寫一篇文章,一卷反而是一篇文章的子卷。
從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篇因注文義起訖,注重篇章完整性的作用而優(yōu)于卷。卷作為帛書的計量單位時,猶有一席之地。但當(dāng)造紙術(shù)的普及,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使得紙質(zhì)書的出版成本越來越低,因此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冊”來計量紙質(zhì)書。如一卷書等于一冊書,那么卷和冊的作用就重疊了,如果卷冊的含義不同,我們在冊與篇之中徒增卷的計量單位,勢必會造成混淆,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篇卷一詞合用當(dāng)為書籍義講,這并無問題,但這一詞匯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二字或合用或單用,或?qū)α⒎植蓟蚱叫蟹植?,使得二字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也給大家查閱古籍、翻譯古文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特別是在等到紙制書的計量單位“冊”的面世,我們查閱文章需要具體到某冊某卷某章,但實則某冊某章即可,卷作為書籍的計量單位的作用在當(dāng)代已大大削減,因此筆者主張在以后的詞匯使用過程中只保留“篇卷”一詞,卷在單獨使用時只是作為普通的量詞使用,不能因泥古而使用卷作為書籍的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