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楊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高中作文教學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更是旨在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這既符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高中學生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核心素養(yǎng)中學生所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入手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使學生能對接觸到的事物進行深入的思考辨析,使他們以辯證的眼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進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奠定基礎。
“思辨”是思考辨析、弄清楚的含義,“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能力?!八伎肌奔捶治?、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辨析”即辨別分析,能夠將條理說得清、道得明。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當中,要運用一定的理念對某一種社會事件進行甄別和判斷,也就是要求我們對事物進行理性的思考、辨析。思辨性語文教育對于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來說,是強調對于文化認識論的教育。同時,作文教學與學生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辯證關系。把學校當中的思辨性教育與中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相結合,旨在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思辨能力指的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理論思維能力。該能力凸顯的是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慎思明辨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是高中作文教學的現(xiàn)實需要和內在要求。一方面,高中語文教育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和家長往往只重視孩子的分數,以分數劃分“好學生”和“壞學生”,卻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思辨能力缺乏、思維僵化、思想桎梏,最終導致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過于保守,不善于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學生也早已習慣性地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奴役性”。長此以往,學生缺乏理性的精神,無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邏輯思考,也無法敏銳地洞察事件發(fā)生的根源。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側重點往往放在寫作的結果上,卻忽視寫作創(chuàng)作的過程——教師對學生進行精神引領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對于學生寫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心靈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領。縱觀以上問題,本文提出高中作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在中學作文教學尤其高中階段,教師應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及途徑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對于教師而言,要不斷地進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通過對經驗的總結與積累,去尋求最為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方法。有鑒于此,提出以下幾種在作文教學中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最佳的思維方式即“對某個問題進行反復的、認真的、不斷的深思”,該觀點強調了思辨的具體性、深刻性。提高學生作文思辨能力并非按部就班,切勿按圖索驥、生搬硬套,教師應當在閱讀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滲透思辨能力的相關內容,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與學生的特點,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通過對某種現(xiàn)象的評價準確地表明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價值觀并列舉相關依據是高中生作文寫作的核心,如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中提出,工匠精神的內涵,要將一門技術掌握到爐火純青;要有一流的心性;要發(fā)自肺腑、專心如一地熱愛;要臻于至善、超今冠古地追求;要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要有技進乎道、超然達觀的人生信念,做到以上內容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本文觀點鮮明,論據翔實,既抨擊了社會上存在的浮躁風氣,同時也弘揚了“勞動最光榮”的崇高思想。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須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德育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指導學生深入思考,實現(xiàn)思辨能力的全面提高。
為進一步說明教師指導學生深思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我們以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新高考全國卷Ⅰ)作文為例:
面對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采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
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學校開學有序推遲;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安全“一米線”。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城鄉(xiāng)社區(qū)干部、志愿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y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快遞員頂風冒雨,在城市鄉(xiāng)村奔波;司機夜以繼日,保障物資運輸;教師堅守崗位,網上傳道授業(yè);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傳遞溫情和力量??挂呙芮辛巳藗兊穆?lián)系。
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首先教師應提出問題,使學生明確出題人的出題意圖是什么。首先,學生應對這段文字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這個過程類似于教師在教授學生閱讀的時候,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為文章劃分層次。這時學生腦中會初步形成對材料的框架。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這是一道給材料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要求學生結合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為題”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閱讀完材料后會形成這樣的結論:第一段材料,是對整則材料的總括。它包含三個層次:“面對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交代宏觀背景,“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采取防控措施”,交代國家面對疫情的應對理念和應對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承上啟下。第二、三段分別闡釋了“疫情中的聯(lián)系”。學生通過分析得知人們擴大距離是為了阻斷病毒,共同防疫。人人參與,守望相助,拉近彼此的距離,同樣也是為了防疫。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深思,啟發(fā)學生認識到疫情當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既需要人們之間空間上留有距離,也需要彼此的心靈相互靠近。在學生深思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而且做到了思政教育走進課堂,使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大愛理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啟發(fā)誘導學生深度思考,旨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摒棄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中“唯成績論”“死讀書”“讀死書”的錯誤觀點,將教學的重點放到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方面,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能夠從宏觀和微觀等不同的角度、視野中思考、探究問題,從而回歸到語文學習,尤其作文材料的分析學習,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的作用上來。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的教學方式充分凸顯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既響應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要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政策的號召,也是促進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改革的有效方式。
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過程中,就要特別強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到本質。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閱讀新聞活動,對近期社會上討論的熱門話題進行交流討論,先讓學生掌握新聞內容,闡述自己的觀點,再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完善自己的觀念和看法,通過熱點話題進行分析辯證,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品質。教師積極引領學生運用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的觀點看待問題,逐步地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分析問題,避免孤立地看問題。例如:針對近期新聞報道比較多的“醫(yī)生手術后喝葡萄糖水誰付錢”這一報道,將這一話題交給學生討論,讓學生透過醫(yī)生手術后喝葡萄糖水這一現(xiàn)象看本質。首先,學生想到的是為什么喝葡萄糖水而不能喝正常的飲用水的原因。學生也許會想到是由于手術室是無菌空間,正常飲用水不能進入手術區(qū),其次還能聯(lián)想到醫(yī)生由于連續(xù)工作身體透支,正常的飲用水無法滿足能量供給造成的。但這不夠全面,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從醫(yī)院收費機制、醫(yī)患矛盾、人文關懷等方面分析。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交流如雨滴般無聲勝有聲,一滴一滴默默地流墜,碾著時光的足跡,最終滴穿了人與人之間如磐石般堅硬的隔閡?!苯處煴小霸趯W術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育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如開展讀書交流會、辯論會等活動,對于學生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大有裨益。教師可以在作文教學中引入辯題,如“人的成功是能力重要還是機遇重要”的關系話題,如關于“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哪個更重要”的爭論,“當代社會更需要通才還是專才”的爭論,“思想與行動對我們來說哪個更重要”的討論。通過以上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要想使學生寫作有足夠深刻的立意,應當不斷地問“為什么”,由“為什么”引出學生心底的“為什么”。教師組織此類作文教學活動目的培養(yǎng)是學生學會運用辯證的思維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文教學中自覺地將學與思相結合,將語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促進寫作論據充滿邏輯性和豐富性,使文章選題立意更加嚴謹,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再現(xiàn)相應生活情景、場面,使之“場景化”。這種“情”不是“為文造情”,而是循“充分揣度情境——情感溝通——進一步說理”的路徑來說理。當學生閱讀完給定材料后,腦海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一定的框架,通過對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想象,進而掌握其中的內涵。教師在該環(huán)節(jié)當中,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發(fā)揮想象力,通過續(xù)寫訓練的方式來鍛煉學生假設性的思維能力。例如,小說《邊城》最后寫道: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學生給其續(xù)寫不同的故事結局。學生完成這一訓練的關鍵在于能夠抓住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設定為后續(xù)發(fā)展方向并沿著這種思路去寫作,而不是蒼白無力、平鋪直敘地論述。
1.抓住課本內容,搜集知識和寫作思路
學生光讀課本是不夠的,必須要讀透!例如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我與地壇》這篇課文中,我們能感受到文章在景物描寫和往事追憶中穿插了許多富有哲理的語句,這可以作為理解作者思考“生與死”的突破口,閱讀時要重點關注。同時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學會與作者“對話”,形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文章結構上除了對生命的思考,還有一條線索是對母親的懷念。學生欣賞并學習作者是如何在清明如靜水般的行文里,表達誠摯感情的,積累結構和情感上相互呼應這種構思方法。
2.抓住零碎時間,進行有效閱讀
高中階段功課繁重,幾乎很少有大量的時間去進行課外閱讀,但是我們可以擠出一些零碎的時間用來閱讀一些簡報、瀏覽一些熱點新聞等等。讀到好的素材就把它積累下來,慢慢地充實自己的“素材庫”,以便在寫作過程當中使文章更加飽滿、有深度。
3.激發(fā)學生熱情,實現(xiàn)素材積累效果
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教師應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學生真正地投入到搜集素材當中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通過網絡、書籍、電視等途徑自行積累素材,通過以上方式可加深理解和記憶,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教師與學生兩者都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應得以足夠的重視。教師倡導學生獨立思考、擴大課外閱讀量、擴寬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積累文學知識、豐富思維底蘊,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養(yǎng)成思辨的習慣。
在作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yǎng),這對教師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挑戰(zhàn),更是一種機遇與鍛煉。語文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