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瀚 高 娜
(國防科技大學 文理學院,湖南長沙 410074)
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是高校的核心課程。自《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公布實施以來,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教社科〔2015〕2號)、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教社科〔2015〕3號)等文件,對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出了全面要求。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要重視啟發(fā)性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將案例教學法引入思政課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但當前教學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尤其是在案例選擇上的隨意性,導致案例教學實際效果不佳。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確定案例選擇的統(tǒng)一標準,對充分發(fā)揮案例教學法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教學以實現(xiàn)某種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最早由哈佛大學法學院蘭德爾教授提出,該方法最初被應用于法學課程的教育,后因其教學效果顯著而被廣泛應用于醫(yī)學、管理學、心理學、市場學等領域的教學活動之中[1]73。案例教學法具有直觀性、互動性和啟發(fā)性三個特征。案例教學的直觀性是指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對案例的現(xiàn)場展示、學生對案例的課堂討論更加直觀地感受案例教學內容,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綜合運用課件、多媒體等展示方式,將案例生動、具體地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很快對所講授的內容獲得感性認識;案例教學的互動性是指教師在組織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發(fā)表意見并與學生交流信息、思想碰撞的教學形態(tài),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實現(xiàn)師生良性互動,學生在分析和討論案例時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出疑問和反饋信息,教師也可以及時作出回應,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節(jié)奏;案例教學的啟發(fā)性是指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使學生能夠利用案例驗證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利用案例的經驗教訓提高學生理性認識、升華學生道德思想的教學狀態(tài)。案例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實現(xiàn)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廣泛參與,學生在討論案例時可以暢所欲言,充分展現(xiàn)自身的知識和個性,表現(xiàn)自身的能力和素養(yǎng),它不僅有助于教師考察學生的能力,便于因材施教,而且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的核心理論課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思政課堅持一元化的指導思想,雖然思政課內容構成繁雜,但它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思政課教學的根本指導思想,并貫穿于思政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二是思政課堅持一元化的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政治立場是堅持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高校思政課必須堅持這個立場,堅持反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三是思政課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們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高校思政課必須利用這兩個工具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組織教學活動[2]67。思政課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教學方法在整體上更偏重理論教學,也導致了教學形式僵化、格式化嚴重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不利于思政課程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立場,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選擇、運用、呈現(xiàn)和分析案例,幫助大學生理解思政課教學內容,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引入案例教學法對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意義在于:
第一,它可以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案例教學法注重案例的呈現(xiàn),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可以使思政課的理論教學更加生動和深入,師生通過案例的分析和研討,實現(xiàn)了雙向的互動和交流,改變了以往僵化的課堂氛圍,容易形成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第二,它可以提高思政課的抬頭率。學生抬頭率不高一直是高校思政課課堂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一方面是課程本身理論性太強,授課較為枯燥,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對思政課不太重視,覺得學而無用。在思政課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案例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抬頭率[3]99。
第三,它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思政課以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為根本目標,但僵化呆板的理論灌輸方式,不但不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還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案例教學法注重通過案例去講道理,利用案例進行道德升華,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邏輯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辯證性地分析問題,在解決案例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知識結構和道德素養(yǎng),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思政課的案例教學涉及案例選擇、案例討論、案例總結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案例選擇指選取適當?shù)陌咐┙虒W之用;案例討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案例的思考、分析、辯論等課堂活動;案例總結指教師就學生對案例討論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和升華的教學活動。做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準備和實施工作,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本條件。
一、案例選擇環(huán)節(jié)。對于任何課程來說,選擇合適的案例是案例教學法面臨的首要問題。特別是思政課,具有很強的理論相關性,具有教學價值的案例,就必須要與課程中的理論內容密切相關,只有選擇這樣的案例,教師才可以通過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理論。如何選擇案例,選擇什么樣的案例,都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考驗。
二、案例討論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部分,案例討論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案例教學的成敗。這個環(huán)節(jié)對于教師掌控課堂把握節(jié)奏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應當主動將課堂交給學生,調動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熱情;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握討論的方向,引導學生圍繞案例的中心議題發(fā)言和辯論,確保案例討論走在正確的軌道。
三、案例總結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案例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評和總結,特別是應對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的獨到見解和好的思想及方法加以肯定,同時也應當對一些錯誤消極的觀點加以指正,最后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案例歸引到理論和知識本身,對理論知識進行再次升華。也可以要求學生課后就自己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辯論中的收獲及存在的疑問和問題進行總結,并有針對性地給學生釋疑,這樣就可以有的放矢,提升教學效果[4]37。
在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案例選擇環(huán)節(jié)是任何適用案例教學法的課程都要優(yōu)先解決的首要問題。特別是思政課,由于課程本身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抽象性和系統(tǒng)性,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對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如何選擇案例,選擇什么樣的案例,案例選擇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思政課的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應當遵循以下幾個標準。
一是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主要指案例所涉及的人物、事跡、爭議、內容、思想等方面能夠準確反映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具有典型的代表性[5]206。典型案例具有涉及關系全面、涵蓋知識點豐富、具有代表性、能夠引起廣泛思想共鳴的特征。這些案例一方面廣為人知、說服力強,另一方面具有代表性、教育性強,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在思政課的案例教學中,選擇與教學內容契合的典型案例,不但可以系統(tǒng)考察和鍛煉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內容,還可以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是真實性。案例的真實性是提升案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真實案例的好處在于,它源于生活現(xiàn)實,反應現(xiàn)實生活,是真實情境的描述。它反映出來的問題,很可能就是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或在將來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6]93。真實的案例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邏輯,不僅更容易使學生信服,而且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現(xiàn)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所選取的案例如果是正面的,就會激起學生的責任感和進取心;所選取的案例如果是負面的,也可以增強學生的鑒別力,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鑒。在思政課的案例教學中,選擇真實的案例,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案例本身的關注熱情,也會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程本身的認可度,提高學生思想上的共鳴,起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三是針對性。案例要根據(jù)所講授的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不能脫離教育對象,也不能偏離教育主題。要針對大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針對性地選擇開放性的案例,使學生能夠充分參與討論,發(fā)揮自身的個性和思維能動性;要考慮到大學生的知識構成和知識背景,針對性地選擇更易于發(fā)揮大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的案例,使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提高自身的素質;要密切聯(lián)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7]158,選取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新思想、新觀念、新做法,使學生能夠直面復雜的現(xiàn)實,提高認識能力和辨識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案例的選擇也不能千篇一律,還要針對教師的個人特點和風格選擇案例。
四是貼近性。案例的貼近性是指案例涉及的人物、關系、環(huán)境、時代、思想等內容與教學對象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高校思政課選擇的案例應當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相對于遠離大學生日常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的案例,那些發(fā)生在大學生身邊的、貼近大學生活的、對大學生具有影響的、現(xiàn)實感更強的案例,更能讓大學生感到真實、真切,也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討論熱情和學習興趣。因此,思政課在選擇案例時應優(yōu)先選擇那些與大學生思想、行為、知識構成相關,與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貼近的案例。
五是時代性。思政課的內核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學內容應當緊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個時代主題。因此思政課的案例選擇,應當緊扣時代主題,緊貼時代脈搏,富有時代氣息。即使是一些典型案例,本身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如果年代久遠,從中學教育就被反復使用,學生已經司空見慣,就不會引起共鳴。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及時發(fā)掘具有時代特征,能夠引起共鳴的典型案例。
六是啟發(fā)性。案例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它要求通過案例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同時還要給學生一定的啟發(fā)和感悟。啟發(fā)性是案例教學的靈魂。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啟發(fā)性的案例,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案例反映出來的深層的價值和思想問題,更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境界,引導學生踐行。因此,思政課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重視探索案例的啟發(fā)性價值,即案例能否給學生帶來一種精神上和價值觀方面的啟示,如體會到做人的道理、學會生活的經驗、帶來心靈的啟示或是獲得道德的升華[8]33,要優(yōu)先選擇那些教育性強、有一定深度、啟發(fā)性大的案例。
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思政課無疑可以起到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但如果運用不好就會適得其反,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需要關注、重視和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思政課的案例教學應當堅持正確的導向。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前沿陣地,我國的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因此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9]99。政治導向性是思教學要堅持的首要原則,思政課課程不僅強調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而且更強調通過課程教學過程塑造大學生的思想,實現(xiàn)德育的效果。因此,思政課的案例教學也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關注改革和社會發(fā)展問題,解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個根本問題。
第二,思政課的案例教學不能脫離教材本身。實踐中的一個教學誤區(qū)是為了案例而找案例,導致思政課案例教學完全脫離教材內容,導致案例分析與講課主旨無關,形成了案例、教材“兩張皮”的情況。實際上,就案例教學的本質而言,案例是為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服務的。案例不能取代教材,也不能脫離教材。因為案例本身不具備體系性和整體性,只憑案例是無法支撐起政治理論課宏大的課程框架的,而且案例的開放性和多元化特征弱化了案例教學本身的思想導向。思政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脫離教材,就沒有了支撐,沒有了理論依據(jù),失去了研討方向,就成為了無本之木,無法實現(xiàn)德育的目標。因此,案例的選取必須以教材內容密切相關,與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完美契合[10]60。只有做到案例和教材兩者兼顧,才能使教材和案例相輔相成。
第三,思政課的案例教學不能全面否定傳統(tǒng)教學的作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的知識傳授為主,是灌輸型的教育。其缺點很明顯:一是形式比較僵化,師生之間的身份差異明顯;二是課堂較為枯燥,缺乏師生互動。案例教學法則更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作用,通過案例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教學形式生動,這些優(yōu)點都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但案例教學也有弊端,案例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xiàn),一方面它不具備傳統(tǒng)教學法所具有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單憑案例的學習很難掌握整個課程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案例教學不涉及理論基礎教育,在缺乏理論支撐的情況下,案例研討很難有深度。思政課中存在大量無法通過案例展現(xiàn)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只能借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加以講授。因此,思政課的案例要依托于理論,且能夠反映理論,被理論所用,教師只有合理把握二者的關系,熟練運用兩種教學方法,使之相互促進和補充,才能達到思政課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
第四,思政課的案例教學應堅持方法多樣、方式多樣、形式多樣的原則。應當明確,案例教學法僅僅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必須與其他教學方法密切結合,整體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思政課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也有很多方式,如事例教學、案例分析、案例觀摩、翻轉課堂等等,案例教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思政課堂不能僅僅局限于其中的一種教學方式,否則也會使案例教學變得單調和僵化;另外,思政課案例教學中案例的呈現(xiàn)也有多樣化的形式,比如可以是圖片、漫畫和圖表,也可以是音頻、視頻和錄像,等等,如果案例教學僅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種形式,則會讓學生感到視覺疲勞,降低學習興趣。因此,只有堅持方法多樣、方式多樣、形式多樣的原則,才能提升思政課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
第五,思政課的案例教學要做到適當性和適度性的統(tǒng)一。由于思政課與一般的專業(yè)課不同,它負有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特殊使命[11]93。所以,在教學活動中,選取的案例要適當,要以正面教育為主,注重在教學中弘揚社會的主旋律。切忌在教學活動中大肆渲染社會的負面現(xiàn)象,向學生灌輸大量的負面思想。即使選擇“反面案例”,也不能局限于批判現(xiàn)實,而應當通過案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情和各種社會現(xiàn)象,學會理性分析,明辨是非,從案例中得到有益啟示。另外,案例教學的運用還應當做到數(shù)量適度和難易適度。將案例引入思政課教學雖然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但如果在課堂盲目地羅列、展示和引入過多的案例,不但會造成學生對案例的疲勞,也會擠占寶貴的理論授課時間,沖淡教學主題[12]110。案例的選擇難易也要適度,案例太簡單,沒有討論性;案例太復雜,超出學生能力范圍,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案例的難度要適中。
第六,思政課的案例教學應當堅持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統(tǒng)一。當前案例教學實施的一個誤區(qū)就是,教師完全將案例放給學生,而放棄了課堂的主導地位。一些老師過分強調學生的教育主體性,一味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在選擇案例時隨意選取與主題無關、教育意義不大的案例,在課堂討論時,也任由學生信馬由韁地討論和發(fā)言,導致案例教學淪為沒有營養(yǎng)的快餐式教育。實際上,案例教學首先要重視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教師應根據(jù)所講授內容的特點和對象的知識結構選擇恰當、典型的案例,在案例研討過程中隨時觀察、了解學生情況,及時引導和把控案例討論的走向,要對研討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修正,對正確的觀點予以肯定,升華案例主題,加深學生理解和認識,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13]82。同時,案例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確立教師知識分享者、學生引導者和啟發(fā)者的身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民主、開放的課堂討論環(huán)境[14]68,實現(xiàn)師生的共同參與和多重互動,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實現(xiàn)案例教學法和思政課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的。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去觀察、思考、探討那些真實的典型案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向課堂主動參與者身份的轉變,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歸根到底,教師是案例教學的組織和實施者,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決定了案例教學法適用的效果。思政課引入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課教師需要有認真鉆研的學習精神,為適應時代發(fā)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符合時代精神、適合課程需要、符合大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現(xiàn)實需求,“活用”“巧用”案例教學法調動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熱情,提升思政課堂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