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紅
【摘? ?要】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弱化課堂邊際,打破單科教學模式的小學教育綜合化大趨勢的推動下,學校建構了“跨學科”“融學科”和“超學科”三類多學科課程融合遞進樣式。實踐中,學校通過此遞進式課程的實施,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使學生從“學會者”逐步成為“會學者”。該課程還拓寬了教師的教學視野,讓學教方式更科學,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進而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質。
【關鍵詞】課程融合;跨學科;融學科;超學科
日常教學中,分科教學與學生整體發(fā)展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弱化課堂邊際,打破單科教學模式的小學教育綜合化大趨勢的推動下,探索如何通過校本課程促進多學科融合,是學校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圍繞多學科課程融合樣式進行的研究很多,圍繞課程融合的層次設計及有效提煉等方面的研究較少。學校通過研討、分析,嘗試在實踐中探索出能促進多學科間相互滲透,實現(xiàn)多學科課程內容融合的教學方式。學校遵循課程結構內容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設計原則,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建構了“跨學科”“融學科”和“超學科”三類課程融合的遞進樣式,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有效地優(yōu)化了學教方式,培養(yǎng)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跨學科:指向重難點突破的不同學科內容整合
跨學科指的是基于學科本身,又跨越學科界限,整體架構課程的課程融合方式。具體來說,就是找到各學科的知識交叉點和共同點,并基于此將不同學科的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制定可兼顧各學科特征的整體教學目標,而后設計融合課程。這類課程可以減少學科間的交叉重復,實現(xiàn)學科間的相互融通。它的價值主要指向所涉及學科的核心知識技能,重在突破各學科教學的重難點。從“融合度”來看,跨學科屬于課程融合的第一層級。
(一)操作樣式
這類課程的設計實施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為確定融合主題。不同學科的教師在梳理各自學科的課程標準和學科教材內容后,通過交流找到能進行跨學科課程融合的“點”,而后確定研究課題。第二步是確定融合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融合主題后,不同學科的教師圍繞主題,對各自學科的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將其細化為若干個子目標(有時子目標還可繼續(xù)分解為若干個次子目標),然后對不同學科教學目標中的交叉點、相似點進行梳理,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第三步是根據(jù)目標確定課程內容并設計教學材料,而后進行落地實施。
(二)操作案例
“拍皮球”是體育與音樂兩種學科的“跨學科”融合課程。在集體教研時,一年級的體育教師和音樂教師發(fā)現(xiàn),體育教學中有《籃球—按節(jié)奏拍球方法》一課,音樂學科中有《拍皮球》這節(jié)課。由此,兩門課的教師找到了兩個學科的融合點,確定了兩個學科的融合主題——“拍皮球”。
之后,教師將音樂與體育學科的課時目標進行細化、分解、整合。他們將音樂學科中的“用靈巧的聲音演唱,表達歡快情緒”的目標與體育學科中的“掌握控球、接球、持球、低運球等技術”的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整合后的目標為“隨著音樂節(jié)奏控制球,發(fā)展節(jié)奏感與快速反應能力”;將音樂學科中的“感知二拍子和休止符”與體育學科中的“能做出有節(jié)奏的拍球運動”整合為教學目標“用拍球動作的節(jié)奏來表達音樂二拍子與休止符”;將音樂學科中的“用小樂器感知節(jié)奏”與體育學科中的“掌握持球的方法,訓練拍球的手型”整合為教學目標“在拍皮球的速度變化中感知節(jié)奏,用持球法表示音的高低”??梢姡瑑砷T課的教師在實踐中圍繞節(jié)奏與運動,既完成了兩門學科各自的教學任務,又實現(xiàn)了音樂與體育的跨學科融合。
(三)融合效果
跨學科課程基于不同學科教學的重難點,通過創(chuàng)設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中理解、掌握、運用知識,獲得不同學科的核心知識技能。學生在突破學習重難點的同時,體會到了不同學科知識間的整體性。
二、融學科: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學科融合與滲透
融學科是指以某一學科為核心,融入不同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課程融合樣式。這種融合樣式在強調本學科知識建構與應用的同時,通過設計驅動任務,促進學科之間的相互交融。這樣的課程超出了用單一學科知識解決本學科問題的范疇,凸顯出了學科間相互融合與滲透的效果。它的價值主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屬于課程融合的第二層級。
(一)操作樣式
設計這類課程時,可以以某一學科課程為主載體,先由學科教師提出主要構想,而后由不同學科教師共同商議主題。主題確定后,不同學科教師從各自的學科出發(fā),基于主載體學科的教材內容,共同確定教學目標和研究方法。各學科教師通過討論、整合,設計出在解決核心學科問題的同時融入不同學科學習內容的課程。融學科以“融合·滲透”為主要方式,由此促進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達到學科互補的目的。
(二)操作案例
“光與影”是以浙美版《美術》五年級下冊《光與影》一課為主學科課程,融合科學、語文、音樂而形成的融學科課程樣式。該課以“感知光影的變化,創(chuàng)作光影美術作品;探究光影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表達學習感受;用光影變化表現(xiàn)音樂節(jié)奏”為教學目標,以達到學科互融的目的。
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用手電筒和實物進行自主實驗,探究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了解光影產(chǎn)生的科學原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和藝術創(chuàng)作,最后讓學生將活動的感受、體會整理成文。
整節(jié)課中,科學觀察強化了學生對光影的體驗。學生通過觀察理解科學原理,感知光影變化表現(xiàn)出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在“以美術作品的形式表現(xiàn)光影變化”這一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感知并理解光影產(chǎn)生的原理,通過美術作品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通過文字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描述出來,通過有節(jié)奏地變化光影樣態(tài),將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體現(xiàn)出來。課堂上,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濃郁,他們用心地發(fā)現(xiàn)美、科學地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不斷得到提升??梢哉f,美術的創(chuàng)作要求與科學的光影原理相互交融,課程的融合貫穿全課始終。課堂上還形成了濃厚的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獨立思考到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圍,教學內容也超出了單一的學科范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一步得到提升。
(三)融合效果
將不同學科知識滲透在融學科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有支撐;通過任務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知識建構,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互動的學習中獲得成長和發(fā)展。這種課程融合模式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三、超學科:聚焦真實生活問題的項目化推進
超學科是指聚焦生活真實問題或社會性科學議題等主題,基于多學科知識,旨在解決真實問題的課程融合樣式。超學科課程鏈接學生的真實生活,基于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項目化學習內容。在這類課程中,學生需要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發(fā)展自身的高階思維能力。超學科融合樣式的價值在于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全面育人。這種融合樣式屬于課程融合的最高層級。
(一)操作樣式
超學科課程以真實問題解決為愿景,以項目化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設計這種融合課程時,教師需要以不同學科知識為基礎,融合多學科的教學目標,圍繞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來確定研究主題??梢哉f,超學科構架是一種以學科為基本點,以不同學科的相關目標為基本線,以學科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為基本面,指向全面育人之“體”的教學樣式(如圖1)。
(二)操作案例
“跨越二十四孝橋”是一節(jié)以探索“丁蘭孝橋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為核心,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跨學科課程樣例。課程以丁蘭孝橋為研究主題,輻射至數(shù)學(孝橋的方位與測量)、道德與法治(孝文化的體驗與了解)等學科。各學科主線相互交叉,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面,分別是“注重測量與計算”“踐行尋訪與學習”等。在“訪孝橋·畫孝橋·研孝橋”的進階項目學習活動中,課程結構層層遞進,學生在探索中綜合應用各科知識“跨越”孝橋,解決問題。該課程的目標是全面育人,即在提升學生多重素養(yǎng)的同時,讓學生自主傳承二十四孝橋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其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自豪感。
(三)融合效果
超學科課程讓學生基于真實問題情境,經(jīng)歷項目化學習過程,使學習空間從“一維”走向“多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式、建構式、互動式等學習方式,獲得全面、多元發(fā)展。
多學科課程融合實踐過程中,跨學科、融學科和超學科三類多學科課程融合樣式層層遞進,豐富了課程內容,完善了課程體系,優(yōu)化了學教方式,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學生從“學會者”逐步成為“會學者”,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學習方式從“單一”轉向“多元”。學生的學習力、實踐力、創(chuàng)造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梢哉f,課程融合讓高質量育人的策略更有保障,也讓全面育人的目標在小學課堂中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崔來香.小學課程整合實施的研究綜述[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7):53-55.
[3]周華松.跨越·融合·創(chuàng)生:STEAM課程開發(fā)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8(Z1):42-43.
[4]安桂清.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整合:特征、形態(tài)與維度[J].課程·教材·教法,2018(9):48-54.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丁蘭實驗學校? ?3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