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政策機制分析

      2021-01-03 14:04白利友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民族政策一直是學術界關注度頗高的研究領域之一。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締造新中國的歷史征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在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上探索并確立了民族政策。對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來說,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這一主線對民族政策及其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堅定不移堅持黨的民族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借助民族政策機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了當前民族政策研究需回答的問題。

      一、黨的民族政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政策機制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國家為解決民族問題和處理民族關系而做出的政策設計。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尤其是注重依托民族政策來解決好民族問題。早在1928年7月9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民族問題的決議案》,就指出“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大會認為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問題(北部之蒙古、回族、滿洲之高麗人、福建之臺灣人,以及南部苗、黎等原始民族,新疆和西藏)對于革命有重大的意義”[1]87。中共六屆二中全會討論組織問題結論中也指出:“少數民族問題,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此次全會還要求“各地黨部應特別注意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及風俗習慣,以供給黨關于少數民族策略決定的材料”[1]109。

      在黨領導團結各民族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進程中,民族政策的取向和定位愈發(fā)清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周恩來同志在做《關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的起草經過和特點》的報告中,就新民主主義的民族政策問題進行說明時就指出:“其基本精神是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必須反對各民族的內部的公敵和外部的帝國主義。而在各民族的大家庭中,又必須經常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傾向”[2]。歷史證明黨在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上的民族政策探索與實踐,成功解決了各民族同胞跟黨走、做一家,并在平等、團結、互助基調下締造和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本性問題。

      民族政策具有時效性?;蛘哒f,特定時期的民族政策,往往會受到特定民族關系的影響,通常著眼于彼時的民族工作,著力解決的是特定時期的民族問題。但無論何時,在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和正確的政策框架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來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是民族政策的政策功能得以發(fā)揮的基本前提。對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民族政策無疑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國家建設中協調民族關系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政策資源,也是黨領導和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政策抓手。民族政策還具有延續(xù)性。任何一個時代的民族政策,都不可能孤立于歷史而存在,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歷史延續(xù)的影響。其中的那些被歷史和實踐檢驗所證明的正確的民族政策,一脈相承的延續(xù)是民族政策得以持續(xù)發(fā)揮作用的根本保證。民族政策需在一脈相承中與時俱進。民族關系在發(fā)展,民族問題在變化,國家建設的任務也在不斷調整,這就需要民族政策根據國家發(fā)展和時代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需要。這一主線,為民族工作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歷史使命,同時也給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在根本上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怎樣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來謀篇布局開展民族工作,這既需要民族理論做出科學闡釋,也需要民族政策提供相應政策支持。就當前來說,更需要民族政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fā)揮新的更大的機制性作用。首先,是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破解難題、解疑釋惑、厘清認識、廓清迷霧和為民族工作的創(chuàng)新探索提供政策依據或政策指向,以確保民族工作的正確工作方向。其次,是要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民族工作提供政策抓手,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早地破題答卷,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最后,是要挖掘民族政策蘊含的寶貴政策資源,使民族政策機制同其他機制協調配合,形成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民族工作的合力。歸根結底,就是要“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3]。

      二、民族政策蘊含的機制優(yōu)勢

      民族政策機制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機制,本身蘊含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政策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則給民族政策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與其他機制相比,民族政策機制具有獨特優(yōu)勢。民族政策的機制優(yōu)勢,在根本上得益于黨領導民族工作的政治優(yōu)勢、統一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的多民族優(yōu)勢以及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制度優(yōu)勢等所產生的合力。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3],決定了新時代民族工作“舉什么旗”,確保了在國家治理中民族政策基本價值取向的總基調和延續(xù)性,也保證了探索和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政治方向。多民族的基本國情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民族政策的基本“家底”,為民族政策不斷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統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政策優(yōu)化動力。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則在頂層設計上規(guī)定了處理民族問題的政策設計和政策策略“走什么路”。

      1.政策實踐優(yōu)勢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探索實踐長達百年之久,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優(yōu)勢。這些實踐,可謂起步早、探索實踐時間長,盡管其間也曾有過曲折,但總體上為把握民族問題和做好民族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特別是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實踐,為增強各族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奠定了堅實基礎。豐富的民族政策實踐中,不僅增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中華民族話語,還使得中國共產黨同中華民族以及同新中國之間在話語和政治實踐中的聯系更加緊密。如在“盧溝橋事變”的第二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向全國發(fā)出了抗戰(zhàn)宣言,向全國同胞呼吁:“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并號召“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4]343。而且,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在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過程中,就明確了“我們的任務,是領導一個幾萬萬人口的大民族,進行空前的偉大的斗爭”[4]533。而一切為革命而斗爭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4]663。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更是專辟一章來闡釋新中國的民族政策,明確了“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的總基調。民族政策實踐的一大優(yōu)勢,還在于在解決民族問題的探索實踐中找到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剛剛召開的中央民族工會會議上指出:“回顧黨的百年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盵3]

      2.政策體系優(yōu)勢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黨的民族政策已形成了旨在促進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價值取向,并涵蓋了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各項事業(yè),包含了民族區(qū)域自治、民族政策法規(guī)、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及支持民族地區(qū)改革發(fā)展等在內的民族政策,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民族政策體系。這種涵蓋范圍廣的體系性民族政策,在最大限度地保持政策延續(xù)性的同時,更容易在一以貫之的政策實踐中形成累進和疊加效應。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中國的民族政策體系“它不是簡單的各種政策的堆砌,或者累加,而是根據民族工作的實際需要不斷地優(yōu)選、完善與組合,使民族政策體系長期處于高效運行狀態(tài)”[5]。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民族工作久久為功,特別是在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加鞏固、中華民族大家庭更加和諧、有效應對民族領域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挑戰(zhàn)等方面,更需要民族政策提供全面有力的體系性支持。

      3.政策執(zhí)行優(yōu)勢

      民族政策得以成功實踐,還得益于中國民族政策的執(zhí)行優(yōu)勢。為推動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實現全國一盤棋自上而下的政策執(zhí)行,我們在政府機構中專門設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民族工作部門,構建了專門的民族政策執(zhí)行體系1928年7月10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就指出:“為在其他民族工農分子中用其民族語言以便于工作起見,于當地委員會之下設立少數民族工作部。少數民族工作部,應在當地黨部指導和監(jiān)督下工作。”詳見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88。。為“將民族工作放在統戰(zhàn)工作大局下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更好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更好協調處理民族工作中的重大事項”,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fā)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國家民委歸口中央統戰(zhàn)部領導機構調整后,中央統戰(zhàn)部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方針,研究擬訂民族工作的政策和重大措施,協調處理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根據分工做好少數民族干部工作,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依法管理民族事務,全面促進民族事業(yè)發(fā)展等。參見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為進一步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民族工作,國家民委的內設機構已經做出了相應調整,如將“監(jiān)督檢查司”調整變更為“民族團結促進司”,將“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調整變更為“協調推進司”,其職責為:承擔指導、協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統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出有關政策建議;承擔民族法律法規(guī)和民族政策執(zhí)行情況的督促檢查工作;承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關研究基地、實踐基地建設工作,組織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研究工作。中國的民族政策機制的執(zhí)行優(yōu)勢,還在于結合了自查和督查的民族政策執(zhí)行情況的監(jiān)督檢查。這種模式,同民族法規(guī)監(jiān)督檢查一道,確保了民族政策、民族法規(guī)的貫徹執(zhí)行和糾錯糾偏。健全的民族政策執(zhí)行體系和民族政策貫徹執(zhí)行檢查糾偏機制,為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執(zhí)行保障。

      4.政策認同優(yōu)勢

      民族政策還是黨和政府聯結各民族干部群眾的紐帶,事關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多年來的民族政策實踐,在各族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中奠定了堅實的認同基礎。隨著一系列專項規(guī)劃的實施和西部大開發(fā)、興邊富民行動、促進民族地區(qū)和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規(guī)劃、精準扶貧等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的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成效如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五個自治區(qū)和貴州、云南、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份2018年至2020年的總體經濟增長幅度均超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50多元增長到2020年的24 534元。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光輝篇章》,http://wwwxinhuanetcom/2021-08/12/c_1127753430htm不僅極大地縮小了族際之間的發(fā)展差距,也從整體上打牢了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特別是“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的實現,全國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了整族脫貧[6]。這些由民族政策或其他關涉少數民族的國家戰(zhàn)略所產生的政策效應,恰恰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不斷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必不可少的認同心理資源,也從另一個側面折射了民族政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所蘊含的政策認同優(yōu)勢。

      5.政策比較優(yōu)勢

      相比世界上不少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政策所帶來的社會撕裂、種族歧視、國家分裂等亂象,中國的民族政策在當今世界的多民族國家中的比較優(yōu)勢顯而易見。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qū)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為核心和基本內容的民族政策,既是原則,也是優(yōu)勢,更得到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2018年3月最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就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fā)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憲法第五十二條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國家還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一優(yōu)勢就在于,不僅在法律和政策上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權利,維護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在國家結構形式上結合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實現了統一和自治的結合。國家還采取對口支援、加大對民族地區(qū)的支持力度,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繁榮。

      不過也要看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無論對民族政策還是對民族工作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命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許多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在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實踐中去守正創(chuàng)新、破題答卷。在貫徹執(zhí)行民族政策和開展民族工作過程中,更需要廓清迷霧、厘清誤區(qū),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三、民族政策機制的功能及其發(fā)揮

      依托民族政策機制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進一步從理論研究到工作實踐兩個層面來挖掘民族政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機制功能。當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機制”來審視民族政策時,民族政策在運行過程中所應承載的機制功能就顯得至關重要。或者說,民族政策應適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需要,與時俱進發(fā)揮好政策功能。

      1.規(guī)范功能

      這是民族政策機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應當發(fā)揮的首要功能。這一功能是指,在現行民族政策框架內,民族政策應從提供政策依據、規(guī)范民族工作和民族關系,旗幟鮮明地更進一步向規(guī)范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關系、規(guī)范民族與國家的關系,以及規(guī)范民族事務治理體系中的各級政府事權[7]來拓展其功能。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zhàn)略安排,已基本形成了上下聯動和共同參與的局面,但離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zhàn)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3]尚有差距。作為一個全新的時代命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究竟該如何鑄牢、如何才能鑄得更牢,各地在開展民族工作時難免或多或少存在著誤區(qū)、困惑或問題,這也恰恰說明民族政策需進一步發(fā)揮好政策規(guī)范功能,為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開展民族工作提供政策闡釋,為規(guī)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處理好的諸多關系提供政策依據。

      2.導向功能

      民族政策機制的導向功能和規(guī)范功能相輔相成。所謂民族政策導向功能,就是指民族政策應通過有效的政策運行來發(fā)揮好政策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引導地方特別是民族地區(qū)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的放矢開展民族工作,引導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面臨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和國家建設的任務,民族政策的導向雖略有不同,但總的來看,民族政策無論在價值取向、行為導向和思想意蘊方面,都需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發(fā)揮好政策導向功能。在價值取向層面,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應成為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價值。在行為層面,既需要引導各族干部群眾自覺維護民族團結、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成為自覺的集體行動。在思想意蘊層面,同時還需引導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引導各民族及其成員正確看待本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本民族與中華民族的關系,引導各民族成員正確處理本民族的族體利益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

      3.調適功能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今世界上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團結和諧的民族關系是不斷調適、不斷維護和不斷鞏固的結果。民族政策需適應新時代民族工作特別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需要而做出必要的適應性的調適。從這一意義上說,民族政策機制的調適功能,就是指要在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前提下,在保持現行民族政策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的情況下,結合民族工作、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需要,對其中一些不合時宜的政策功能適時做出適應性的調適和糾偏校準。對民族政策的功能進行調適,并非是在民族政策運行中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出的權宜之計,而是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需要,對現有民族政策進行完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種調適,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是實現、維護和發(fā)展各民族根本利益、具體要求利益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內在要求,是建立在利益一致性基礎上對“多”與“一”做出的利益關系調適。

      4.動員功能

      民族政策的實施離不開在全社會實施廣泛深入的政策動員。各族群眾既是民族政策的利益攸關者,更是民族政策的支持者和政策動員的響應者。民族政策機制的政策動員功能,就是要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民族工作的過程中,在全社會調動一切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資源和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工作格局。民族政策機制的政策動員功能發(fā)揮,具體來說:一是要調動資源,在民族工作大格局下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的水平和能力。二是要凝聚人心,在開展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中使人心歸聚。三是要尋求合力,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根基,匯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力量。而政策動員功能發(fā)揮,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族地區(qū)基層政權的動員能力,這是確保民族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不折不扣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設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基本保證。

      民族政策機制的功能,是基于民族政策優(yōu)勢可挖掘的潛在功能。要使民族政策機制的優(yōu)勢真正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能,最終還有賴于這些功能的發(fā)揮。而要發(fā)揮好民族政策機制的功能,還需關注和重視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著力解決好民族政策機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如著力做好民族工作領域現行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和政策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對那些明顯過時現如今已嚴重脫離實際的規(guī)章和文件,應及時適時廢止。如在有的地區(qū)的民族工作領域,20世紀70年代的政策文件至今依然還發(fā)揮著效力。對地方民族工作部門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政策精神和政策尺度把握不一,或因缺乏明確政策依據不知所措等問題,則應著力提高地方特別是基層民族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民族政策機制同其他機制的配合協調問題。民族政策不僅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其他機制探索提供政策依據,還要同這些機制協調配合,精準發(fā)力,形成合力。三是要處理好政策宣傳、政策闡釋和政策動員的關系。要緊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厘清認識、廓清迷霧,準確把黨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系列重大戰(zhàn)略部署落到實處。

      四、適應新時代民族工作需要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

      關于中國民族理論政策的發(fā)展和完善,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不少論爭,也不乏批判和質疑。其中的一些建設性論爭,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希望民族理論政策更加科學和優(yōu)化,更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旨在推動民族工作不斷向好發(fā)展。而其中的一些批判和質疑,若不加以回應和厘清,則有可能干擾視聽而反受其亂,甚至極有可能失語而不利于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體系構建,以至于在民族理論政策話語競爭中授人以柄而陷于被動。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總結我們黨70年來的成就和經驗時曾指出“堅持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使黨的民族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盵8]這一成就和經驗,實際上也揭示了“推動民族政策創(chuàng)新發(fā)展,貴在‘去就有序,變化因時’”[9]。這也為推動民族理論政策理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起到了定紛止爭和明辨方向的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給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如民族理論政策究竟該如何適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需要,如何破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面臨的困境和難題,如何引導各地區(qū)因地制宜探索和創(chuàng)新民族工作,如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理論政策支撐等。要回答好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與時俱進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這是將民族政策機制功能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效能的基礎和前提。

      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首先要正視民族問題,并用歷史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民族理論政策。民族問題是具體的、歷史的,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當今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民族問題,解決民族問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待民族問題,我們既不能夸大其辭放大問題,也不宜輕描淡寫回避問題,而是要科學準確地評估民族問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當今世界的多民族國家中,都沒有一成不變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需適應民族工作和國家治理的需要而不斷發(fā)展。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不是要另起爐灶,更不是改弦更張,既不能走既以證明行不通的老路,也不能走西方國家那些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子。相反,我們應在整個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審視中華民族的長遠發(fā)展,從黨治國理政和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因應時變而不固守成規(guī),循序漸進穩(wěn)步推動中國民族理論政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

      新中國建立后的民族理論政策,曾一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蘇聯民族政策的影響。在民族政策的探索實踐過程中,我們既積累了難得的寶貴經驗,也有過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都是中國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過程中的寶貴財富,需加以辯證看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更需要從中汲取智慧。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民族政策史,以及世界主要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民族政策實踐和經驗,同樣是推動我國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可資借鑒的寶貴理論資源。因而在民族理論政策研究中,加強對中國民族政策史和世界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治理、民族政策的國別比較研究,將有助于汲取歷史智慧和借鑒先進經驗,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為新時期制定民族政策及進行民族工作,提供借鑒或參考”[10],為發(fā)展創(chuàng)新民族理論政策提供豐厚理論滋養(yǎng)。

      推動民族理論政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需注重“中華民族”的文本書寫和歷史敘事。傳統的民族理論政策,其政策對象主要為“多元”意義上一個一個的民族個體,其中主要為少數民族。在民族理論政策話語中,對“一體”或中華民族的闡述明顯不足。為此有學者就曾指出:“現有民族理論應該增加對中華民族的論述”[11]。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了新修改的黨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則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寫入憲法。黨章和憲法兩大政治文本中寫入的“中華民族”論述,可謂里程碑式地增加了中華民族的文本書寫。然而,單在政治文本中加強對中華民族的書寫還遠遠不夠,在此基礎上還應加強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本挖掘和豐富歷史敘事。如在學校教育及教材建設、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中增加中華民族的篇幅,加大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敘事的挖掘整理力度。只有形成立體化的中華民族文本書寫,構建中華民族的話語和敘事體系,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核心的民族理論政策體系。

      推動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要著力構建適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的民族理論政策體系。從長遠來看,民族理論政策體系構建的著眼點尤其值得思考。從堅持黨的領導來看,要著力增強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話語,著眼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需要構建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各族人民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理論政策話語體系。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需要來看,還需著眼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瞻性地構建民族理論政策體系,并在推動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過程中審慎穩(wěn)妥地解決好民族理論政策與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客觀存在的不協調、不適應等問題。推動民族理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還需面向未來可能面臨或出現的風險挑戰(zhàn)來構建民族理論政策體系。如著眼同西方國家的博弈來提升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權和話語交鋒的反制力,著眼維護民族團結需要來提升民族理論政策的約束力,著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來提升民族理論政策統合力。

      總而言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民族政策蘊含著不可替代的機制性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依托民族政策機制,通過挖掘并發(fā)揮好民族政策機制的功能,因應時勢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創(chuàng)新,以此為動力來構建適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的民族政策理論體系。這種構建,既是推動民族理論政策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需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統一戰(zhàn)線工作部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周恩來統一戰(zhàn)線文選[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9.

      [3]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余梓東.論中國民族政策體系與集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4-21.

      [6]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2).

      [7]商愛玲.各級政府事權規(guī)范化:民族事務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著力點[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4):166-171.

      [8]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2).

      [9]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62.

      [10]龔蔭.中國民族政策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7.

      [11]周平.現有民族理論應該增加對中華民族的論述[N].中國民族報,2013-11-08(5).

      (責任編輯:王勤美)

      基金項目: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少數民族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建設研究”(17BZZ021)。

      作者簡介:白利友,男,云南彌渡人,博士,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云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研究方向: 政治學理論、民族政治與邊疆治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政策機制分析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愛的共同體
      哪項世界遺產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
      抗疫中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季札掛劍
      中部非洲共同體內部貿易占比下降至2%
      傳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民族萬花筒
      吉安市| 台北市| 三原县| 鹿邑县| 竹溪县| 淮滨县| 大宁县| 永嘉县| 祁阳县| 疏勒县| 托克逊县| 铜川市| 柘城县| 乌拉特前旗| 城口县| 微山县| 马山县| 阳东县| 大渡口区| 镇平县| 顺义区| 阿瓦提县| 镇平县| 曲阳县| 阳春市| 太仆寺旗| 黔江区| 威宁| 榆树市| 西安市| 城步| 岱山县| 砀山县| 鸡西市| 莆田市| 呈贡县| 辽宁省| 北碚区| 左贡县| 揭阳市|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