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游戲是孩子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主要內容。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游戲成為具有發(fā)展價值的課程?游戲課程化不失為一條有效路徑。我們走近一線幼兒園,看看他們在實踐中收獲的智慧。
◎對話+共構:課程生長點從哪里來
踐行游戲課程化之初,如何有效捕捉孩子的學習生長點,是教師遇到的難題之一,也成為教師教研攻關的重要課題。我們以“‘辣疙瘩’的小種子”為例,談談教師如何開啟從“視而不見”到“敏感捕捉”幼兒學習生長點的課程之旅。
芒種時節(jié),菜園里一株株金黃的“辣疙瘩”莖稈兒在風中搖曳,孩子們用小手撫摸著一串串鼓鼓的種莢,興奮而好奇。佳佳笑著說:“這里面是不是有小寶寶呀?”寧寧摸著說:“里面好像裝著巧克力豆兒?!薄鎸⒆觽兊暮闷嫘?,教師心中并未泛起漣漪。像這樣的一幕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尋??梢姡瑓s因教師缺乏捕捉學習生長點的敏銳度而錯失了生發(fā)課程的機會。
辣疙瘩,學名根用芥菜,雖是常見的咸菜品種,但大多數(shù)人對它的生長一無所知,更沒有見過它的種子。那一串串小種莢,承載著孩子們對探尋自然世界的渴望。如何以此為“敲門磚”,叩開孩子們持續(xù)探索的大門,值得我們去深思和實踐。面對問題,我們開始了合作教研。
一段孩子們爭相撫摸“辣疙瘩”種莢的視頻拉開了教研帷幕。這段小小的視頻引發(fā)了教師們的熱議:一草一木皆生命,卻沒有被我們看見;孩子的興趣盎然,卻沒有被我們讀懂??匆娭?,孩子的學習生長點可以有哪些?教師們通過視頻觀察、傾聽和分析,生長點在追尋孩子興趣的過程中變得清晰可見。孩子們的探索在進行中,我們逐漸聚焦于兩個關鍵要素:對話+共構——重視師幼間的有效互動,呵護孩子自主探究的需要。
在“‘辣疙瘩’的小種子”探究活動中,如何快速收獲種莢、怎樣將種子與種莢分離、碌軸如何使用、怎樣清理種子里夾雜的種皮、哪種篩子能更好地分離種皮、種子來年播種的條件有哪些等生長點,在師幼共構下變得豐滿而有價值。由此生成了一條學習鏈,亦將壽光極具影響力的種植文化與游戲融合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園本課程。
教研中,我們將孩子“收獲—脫粒—分離—再種植”的過程性材料進行分享,并鼓勵教師聚焦關鍵問題,構建課程發(fā)展梯度,形成課程脈絡網(wǎng)格。在追隨孩子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更加堅定地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在與孩子的對話交流中,教師漸漸掌握了提問分享的策略與技巧;在教研中思路越辯越明,教師逐漸明晰了游戲課程化實施的路徑和方法。(山東壽光文正教育集團上海公館幼兒園 張麗、張叢)
◎“筷”樂時光引發(fā)的思考
開啟“筷”樂時光。老師在午餐時拿出筷子,翔翔睜大眼睛,驚奇地問:“今天用筷子吃飯嗎?我不會哦。”幾位孩子也著急地說:“我們只會用勺子吃飯?!边€有的孩子拿著筷子和筷子筒滾來滾去地玩,有的孩子把筷子當作樂器敲得叮當響……孩子們既興奮又苦惱。龍龍看到苦惱的翔翔,對他說:“我在家學會了用筷子吃飯,很簡單,我來教你?!庇谑怯心S袠拥禺斊鹆诵±蠋煛:⒆觽冊囍每曜?、用筷子,各種姿態(tài)都有。飯后,孩子們還七嘴八舌地談論著筷子。老師因勢利導,一段“筷”樂時光開啟了。
筷子成了游戲材料。既然孩子們有興趣,老師就把洗干凈的筷子拿到了游戲區(qū)。在孩子們手里,筷子變成了游戲材料。有的用筷子進行拼搭,有的將筷子做成手工制品,有的把筷子當成夾、打、敲、拍、量、攪拌的工具。老師思考:孩子們這么興致勃勃,哪種玩法更有利于他們的發(fā)展呢?環(huán)顧一周,老師看到用筷子拼搭和夾彈珠的孩子最多,于是用投票的方式把孩子們分成兩組。拼搭組又自發(fā)分成了兩組,分別搭建寶塔,比賽誰搭得更高;夾彈珠組自發(fā)分成三組,開展了夾彈珠計時比賽。這邊大家出主意、想辦法,那邊大家專注地計時、數(shù)數(shù)。活動延續(xù)了數(shù)天,孩子們吃飯時使用筷子的能力迅速提高。
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一次,老師在游戲分享活動臨近結束時,組織大家做了一個小游戲:桌上有兩堆筷子,每堆十根。老師說:“一根筷子,我們能把它折斷嗎?”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老師邀請說“能”的孩子上來拿一根筷子,然后想辦法把筷子折斷。另一堆筷子,老師用繩子綁在一起問大家:“誰能把它折斷?”孩子們都搖頭表示不能。同樣都是十根筷子,為什么前面容易折斷而后面不能呢?這引發(fā)了孩子們關于團結等問題的熱烈討論。
筷子里的中國文化。一天,依依說跟媽媽去吃牛排,用的不是筷子,而是刀叉,邊說邊比畫起來。這引發(fā)了孩子們的討論:吃西餐到底是用刀叉還是筷子。有的說:“吃西餐要用刀叉。”有的說:“外國人才用刀叉,我們中國人要用筷子。”“外國人用筷子嗎?”“筷子是怎么來的?”……帶著孩子們的疑問,老師安排大家一起觀看了關于筷子里的中國文化的動畫片,并發(fā)起了一個家園互動小調查,探究筷子的歷史及功能、中西餐具差異等。(福建省漳州市幼兒園 巫燕華、蘇星瀾)
◎竹林探秘——體驗探究中的無限延伸
竹林里的望聞問切。溫大附幼坐落在小區(qū)的花園旁,花園里有一大片竹林。正值三月,陽光明媚,老師帶領孩子們來小花園里活動。隨著一聲歡呼,孩子們沖進小花園,四處散開。玩著玩著,孩子們漸漸分成了三隊:撿竹葉、找竹筍、爬竹竿。孩子們像在叢林探秘,“望”竹子的各種長相、“聞”竹林里的氣息、“問”竹與筍的關系、“切”竹子的軟硬老嫩。
視頻拓展體驗。第二天,老師做好準備,打算師幼同觀《竹子生長全過程》視頻。觀看前師幼團討:昨天竹林探秘,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關于竹子我們還想知道什么?前一個問題,因為體驗過,孩子們表達踴躍;后一個問題,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為觀看視頻做了鋪墊。老師一邊聽,一邊在小白板上記下孩子們的發(fā)現(xiàn)和問題。團討結束前,老師對記在小白板上的問題又梳理了一遍,并特意提到問題是誰提出的,充分尊重孩子的“知識產(chǎn)權”。視頻觀看就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始了,孩子們全神貫注。觀后的討論分享更熱烈了。
再返竹林。孩子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竹林里又多了好多筍,還有些筍正從地下鉆出來,冒出尖尖的頭。一個孩子高喊:“這棵新竹超過我了,竹子為什么長這么快呢?”另一個孩子答道:“昨天視頻里說,竹子的根叫竹鞭,在地底下要長好幾年,然后鉆出地面的春筍就長得很快了?!薄按蠹铱炜矗@是不是竹鞭?”一個孩子大聲喊。回到教室后,老師讓大家把最想表達的內容畫出來。有的畫竹筍,有的畫新竹,還有好多孩子畫了不易看到的竹鞭。
我們還想去竹林。有個孩子說昨天晚飯吃了竹筍,一下子把大家又拉到了竹子的話題上。老師提議,有小朋友發(fā)現(xiàn)新竹長得比自己高,到底高了多少,大家可以去量一量。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測量工具、記錄本和筆。全班分成了兩撥:挖筍組、測量組。大家興高采烈地出發(fā)了……午餐,孩子們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覺得春筍的味道特別鮮美。
探究無極限。接下來的幾周,孩子們依然沉浸其中。他們尋找生活中的竹制品,如竹篩子、竹衣架、竹筏等。于是一個大膽的念頭生成了:何不舉辦一個竹制品展覽會,讓全園小朋友都能增長知識。說干就干,孩子們搬成品、拍照片、畫畫……一個像模像樣的竹制品展覽會開展了。
孩子的好奇心是無限的,竹子的話題也是無限的。在無限的游戲鏈中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世界,這正是游戲課程化的妙處。(溫州大學附屬實驗幼兒園 陳嫻)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