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瑤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景德鎮(zhèn),333000)
中華文化之花——彩陶。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我國先民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勞動、生息、繁衍,而當制陶業(yè)發(fā)展成為原始手工業(yè)的一個重要部門,制作陶器也發(fā)展成為了一項專門技術,主要由有經(jīng)驗的婦女擔任[1]。隨著素陶器的使用發(fā)展,出現(xiàn)了更加符合我國原始先民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情趣相結合的彩陶,而優(yōu)美絢麗的彩陶在我國的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僅代表著其自身精湛的藝術成就和珍貴的文化價值,而且在世界的遠古彩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我國的彩陶文化,歷史悠久且源遠流長。彩陶從七千多年前的出現(xiàn),一直在之后長達五千多年的時間里興起、繁榮再到衰退,形成了一個完整且成系統(tǒng)的彩陶發(fā)展史。我國彩陶的分布范圍:從北到南跨連著黑龍江、黃河、長江和珠江等流域,自東海之濱橫貫整個中原地區(qū)、陜甘青地區(qū),西至新疆天山南北,東南達福建、臺灣、廣東等地,西南到四川、西藏地區(qū)等[2]。
正是陶器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原始先民進入到了新石器時代,其也是適應以農業(yè)生產(chǎn)為主要的原始先民完成氏族部落的定居生活的需要而產(chǎn)生。在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有飲食用、盛水用、貯藏用、烹飪用的器皿,在日常生產(chǎn)活動中有紡輪、銼、彈丸、網(wǎng)墜、刀、拍等分別用來捻線、揉皮、狩獵、捕魚、收割、制陶的工具,還有用以裝飾或玩樂的環(huán)、簪以及陶質玩物,這些帶有紋樣繪制的彩陶,不僅是當時的先民們最高的智慧結晶和較高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而且也代表著當時的制陶最高工藝水平。
換句話說,彩陶是在制陶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的質變產(chǎn)物,它要求生活在那時的原始先民要熟練的掌握顏料運用,而我國早期彩陶上彩繪的顏色多呈褐紅色,主要著色劑是鐵[3],便說明我國原始先民已經(jīng)掌握運用此技術;同時彩陶的興起還要當時的原始部族具備較高的燒制技術,也可以為了避免出現(xiàn)因陶器的低溫而出現(xiàn)的彩繪料脫落,而所進行燒制的陶窯必須具備密封程度強且窯溫高的燒成條件。整體來說,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后一階段彩陶出現(xiàn)且發(fā)展的較緩慢,但到了晚期,專業(yè)陶工和制陶技術的發(fā)展,彩陶進入了蓬勃發(fā)展的新階段[4]。
存在于甘、青、寧地區(qū)以素陶為主的齊家文化大致和山東的龍山文化、河南的龍山文化(也被稱作后崗二期文化)、陜西的龍山文化(又被稱客省莊二期文化)等文化同期。同時,齊家文化因為最早在甘肅省廣河縣的祁甲坪被發(fā)現(xiàn)而被命名,因其分布范圍廣大,且以素陶為主,故本文采納張朋川先生對齊家文化中與彩陶有關的部分進行分組進行敘述。值得注意是,目前我們稱之為的“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從甘肅武威以東到陜西和甘肅的交界地帶,往南到青海的西北部和四川的北部,向北達到寧夏南部和內蒙古西南部。但是,分布在這一廣大地域的齊家文化遺存的文化面貌差異大,故將現(xiàn)在稱之為“齊家文化”的不同地區(qū)的彩陶面貌分為以下六組。
此組文化遺存主要分布于甘肅和寧夏的涇、渭河上游。陶器器型以單耳壺、單或雙大耳杯、喇叭口藍紋罐或甕、敞口盤或盆、夾砂大口深腹罐、高領高檔單耳鬲等最有特色,且這一時期的陶器以素陶為主,只有少量的彩陶和彩繪陶。彩陶器形有厚胎垂腹雙大耳罐、單耳杯、喇叭口罐和下腹施藍紋的壺等,彩陶多以濃厚的紅色繪成,有的在表面還施黃色陶衣。彩陶的紋樣簡單,有網(wǎng)線紋、三角折線紋、大三角紋和寬帶紋等。我國的學者普遍這一文化遺存的代表以鎮(zhèn)原常山下層遺址為代表,因此也可以稱作“常山下層文化”,文化年代距今約五千年左右,文化遺存較其他遺存偏早,從大地灣文化的晚期遺存可知,兩者文化有密切的聯(lián)系。
此組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甘肅中部的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之間,也就是鳥鼠山一帶。這一組文化遺存的彩陶較多,常見器形有喇叭口雙腹耳壺,壺頸粗短,腹部近球體,常在腹中部繪有一圈附加堆紋或在腹下繪斜行藍紋,多為橙黃或橙紅色泥質陶,醬紅色花紋且紋樣簡單明了;頸部有的不繪花紋,有的繪一圈貝紋;圖案主要裝飾在腹部,以復線的交叉紋為主題花紋,其間再填上貝紋、卍形紋、曲折紋等紋飾,但圖案在腹下部的位置都不做整齊的收結。此組彩陶上的復現(xiàn)交叉紋、連貝紋、縱列曲折紋都極具特點。
此組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肅洮河和黃河流域,以廣河祁甲坪為代表。此組彩陶的彩繪皆為褐紅色,多以勻細的線條構成紋樣;彩陶的器形以雙肩耳低領圜底罐為特色,圜底的底部裝飾很細的繩紋,且以在領部內外繪倒三角網(wǎng)紋為特征。而繪制在卵形和球形的腹部上的花紋連續(xù)繪至近底部處,用平行線將圖案橫分成二至四層,且間繪正倒相間的重疊三角線紋,此紋樣的尖角為像橡木紋的實體三角紋,這也是此組的特征花紋之一。最值得注意的是,距今約四千五百六十年左右的此文化陶器和銅器的花紋互相影響,表現(xiàn)在耳部和耳下側多裝飾回紋和凹凸紋等,這些花紋和銅器表面的花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此組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洮河下游及黃河、湟水流域,以樂都柳灣為代表,距今約四千年左右。彩陶器物以雙大耳高領罐和雙大肩耳折腹罐為主,也多用醬紅色繪彩。器腹上的圖案較簡單,主要花紋有三角形、菱形網(wǎng)紋、菱塊和棋盤格紋,彩陶的年代可能偏晚。
此組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蘭州以西至河西走廊東端,以武威黃娘娘臺遺址為代表。器形以雙肩耳直短領小罐和豆為主,彩繪多為黑和深褐色,少量紅色,且都單獨使用 。此組彩陶花紋變化較多,雙肩耳小罐的領部花紋以菱格網(wǎng)紋為主。主要的紋樣皆繪于腹部、圖案布局基本分兩類:一類是以菱形紋為主題直列于中間,兩邊對稱地飾菱格網(wǎng)紋或凹形網(wǎng)紋,并以復道直線作間隔;另一類圖案布局以正倒三角形為骨式,中間填充角形紋等紋樣。這組彩陶在器型上與河西走廊上的馬廠晚期的彩陶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然而花紋卻與四壩文化的彩陶花紋極為相似,因此此期的彩陶在年代上也比較偏晚。
由于柳灣組和黃娘娘臺組的齊家文化彩陶和馬廠晚期的彩陶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齊家文化是馬家窯文化或馬廠類型的繼續(xù)和發(fā)展。[5]本文同張朋川先生的觀點一致,認為處于齊家文化邊遠地區(qū)的柳灣和皇娘娘臺出土的彩陶,不能被看做是典型的齊家文化彩陶的代表。因為在甘肅省東部的馬家窯類型之后,出現(xiàn)了所謂的齊家文化,而在甘肅中部的河西走廊東段、青海的西北部,在馬家窯文化類型以后還發(fā)展出了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因此可以說在這一時段內,齊家文化先后與半山和馬廠類型共存。[6]而常山,祁甲坪等組的彩陶自身特征鮮明,看不出與馬廠彩陶有什么相同之處,因此很難說此文化是從馬廠類型發(fā)展而來的。
此組彩陶以小口高領圜底罐為主要特征,此種罐有單耳和雙耳;陶質為含細砂的橙黃色陶,罐身最寬處在肩部,以醬紅色繪花紋,在近口沿和頸肩之交處飾一圈菱形紋,肩部飾正倒相間的三角紋,頸、腹部間隔繪細長的并列倒三角紋。
總而言之,被稱之為齊家文化的各組彩陶,其相似之處表現(xiàn)在彩陶多用紅色,花紋以正倒相間的三角紋、菱格紋、回紋、凹凸線紋和網(wǎng)格紋為主,腹下部的圖案多不收結?;y造型主要以直線和三角形塊組成,且整體的造型風格周正、嚴密。
被稱之為齊家文化的彩陶的主要花紋,包括網(wǎng)帶紋、菱格紋,以及單獨使用紅色彩繪,這些花紋都與河南和山西的龍山文化的彩陶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也可以看出啊這些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同時,在祁家坪、秦魏家、皇娘娘臺等齊家文化的遺址中,還出土了青銅器,這也表明齊家文化大量的使用青銅已經(jīng)進入了青銅時代;在廣河祁家坪、永靖大河莊和秦魏家、武威皇娘娘臺、樂都柳灣等齊家文化的墓地中,也有較多的男女合葬墓,因此,綜合上述這些文化遺存,可以得出齊家文化有的正在向階級社會過渡,有的經(jīng)過一段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了階級社會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