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玉 李君
摘 要:藝術和社會之間相互影響,社會的環(huán)境影響著藝術家,從而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內容,或者說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而藝術又反作用于社會,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中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引起社會的關注。但相比之下,其中藝術對社會的影響是顯得力不從心的,并且中國的當代藝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正處于一個更加失衡的狀態(tài)。
關鍵詞:當代藝術;社會;藝術創(chuàng)作
一、社會對藝術的影響
藝術家生活在社會中受到社會的影響是必然的結果,很多社會的大環(huán)境都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創(chuàng)作題材。社會環(huán)境會影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社會問題會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社會參與到藝術中來。
20世紀以來的藝術是多元化的、全球化的,從英國藝術家基思.泰森的2007年的大型裝置作品《大面積陣營》中,可以很好的解讀到這一點。作品中每個單元都分別指涉某種可在自然世界、科學、流行文化、消費品、藝術史或其他資源中辨識出的事物,參觀者可以任意選擇多個路徑在地面上的立方體之間穿梭,作為再現(xiàn)百科全書的一種三維模擬板,《大面積陣列》提出世間萬物都可以在沒有等級結構的約束性和單一性下被鏈接起來,任何信息都可以存在于巨型網絡中:人人都可以在任何地點進入信息流,并通過鏈接在多重通路中移動,創(chuàng)造出潛在異類元素的綜合體;任何人都能搜索、復制、操控、添加和傳輸信息。
村上隆將日本的漫畫文化成功介入藝術推向了國際舞臺,并獲得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他的作品里面夾雜著日本的流行文化、日本的社會現(xiàn)狀。村上隆說:“日本的美術作品很難被世界所認同,既然如此,何不刻意取材自非日本‘藝術’的媒體,用它的自我表現(xiàn),來喚起西方美術當中的‘藝術’這個概念本身的革命… …”。
謝德慶是早在1978在美國進行行為藝術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多,只有六件,并且每次作品都是以年為時間單位的。他的五個一年計劃分別是:不說、不讀,并斷絕與外界的一些來往,在籠子待上一年;一年中每小時打卡一次;一年中在外生存,不進入任何室內空間;與另一位女性藝術家在腰間栓上8英尺的繩子一起生活一年,但不能相互接觸;不談、不看、不讀藝術,也不進入畫廊或博物館,只是生活一年。之后他便進行了最后一個作品——十三年計劃:即他將在接下來的13年中堅持做藝術但不發(fā)表,直到時間結束他才公開它的內容和意圖。謝德慶的藝術取得了成功,并受到了來自醫(yī)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和關注,但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還有他的創(chuàng)作背景條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
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不僅影響了藝術的創(chuàng)作,甚至是決定了哪些東西可以稱之為藝術品,而哪些不能稱為藝術品。
二、中國當代藝術與社會相互影響的失衡
藝術和社會之間互相影響,藝術影響社會的發(fā)展,社會也影響了藝術的發(fā)展,兩者互相影響。但是藝術對社會的影響卻顯得有些失衡。尤其是當代的中國,藝術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的影響,但藝術對社會的影響顯得微不足道。
王慶松被冠以“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類的稱號。他的作品《跟我學》也是中國照片拍賣最高的作品。他的大量作品都是取材自社會的,這是社會對他的影響。再反過來看王慶松對社會的影響,好像卻沒有那么多。他的作品很少被普通人知道,對他作品了解的人是小眾人群,王慶松的個人網站總共只有30多萬的流量。這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特例。
蒼鑫的行為藝術或許可以更好的看到這個問題。他用舌頭去添各種事物,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他將自己作為當代中國特殊的人文生態(tài)背景下的一個獨特樣本而存在。在當代中國,文化的整體割裂與文化母本不清,以及文化殖民后的精神斷裂層與文化堰塞湖現(xiàn)象,導致了文化藝術的整體力量單薄、思維跨度狹窄、精神表述含混不清的病理性反應。具體到實際表現(xiàn)上,則出現(xiàn)用知識代替思考、用武斷抹滅常識,然而知識儲備的越多,其垮塌的危險系數(shù)越高。可怕的是,身邊不乏有這樣的人們頻頻出現(xiàn),洋洋自得以為“高峽出平湖”,風景獨好。
另外,媒體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的,當藝術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時,會受到對大眾影響較多的媒體的關注,但這些媒體由于缺乏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或受到功利性的制約,他們往往喜好恭維藝術家,挖掘是藝術家的生活,而不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
這種當代中國藝術和社會相互影響的失衡其實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人們對文化對藝術的漠視,對藝術教育的缺失帶來的理解偏差也是這種現(xiàn)象形成的重要原因?,F(xiàn)今在經濟迅猛發(fā)展的中國當代社會,人們關注更多的不得不是錢、房、車,在這種以錢為所有衡量標準、以物語為生存標準的社會下生存,沒有錢就是沒出息的價值觀變成了一種普世價值觀。使得對文化對藝術的關注大大減少,藝術和文化在這種扭曲的價值觀面前什么都不是。使得藝術作品和普通人的接觸面變小,減弱了藝術對社會的影響。
然而當今的中國對于文化、藝術的冷漠有很多原因,其中另一個“并發(fā)癥”是藝術教育的缺失。從小學到高中對藝術的教育都是漠視的,即使是以藝術生的身份參加高考的人,受到的所謂藝術教育大部分也只是畫畫素描水粉,只是應付高考的方式罷了。由于藝術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人對藝術的理解有偏差。雖然對于基礎藝術教育和藝術類高考這嚴峻的實際問題已經被各種專家提出,但至于其實質性的改革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至于當代藝術,人們依然認為當代藝術是精英文化,使人們對已成為大眾文化一部分的當代藝術依然是仰視的態(tài)度,也很難理解當代藝術,妄自菲薄的認為自己看不懂藝術是正常的,從而更不關注藝術甚至是反對藝術的存在形式了。
結語
本應該屬于大眾文化的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中似乎發(fā)生了扭曲,當代藝術的受眾群體是極少數(shù)的,其中包含著投機者、藝術家、關注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和學者,還存在著對藝術膜拜頂禮的人。然而有些諷刺的是,這種中國當代藝術的現(xiàn)狀——中國當代藝術與社會相互影響之間的失衡,同樣還是受到社會的制約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