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華
摘要:目的 分析肺腺癌血管生成采用多層螺旋CT的可行性。方法 將30例肺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于2018.1-2021.10收治我院,予以所有患者多層螺旋CT,以手術病理檢查為金標準,分析患者接受檢查方式后的實際效果。結果 肺腺癌灌注值在單光子發(fā)射體層攝影測量范圍內。P<0.05。結論 經研究證實,肺腺癌生成采用多層螺旋CT是確實可行的,能夠通過計算肺腺癌灌注值以及強化值,研究肺腺癌患者的血管生成,在臨床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肺腺癌;多層螺旋;血管生成;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臨床相關研究已能夠證實腫瘤是血管生成依賴性的一種疾病[1]。腫瘤血管生成主要指新生血管形成于現(xiàn)有血管上的一個特殊過程。此類新生血管能夠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以及血管灌注值、血溶劑的變化,從而誘發(fā)血流模式的變化,形成CT強化基礎[2]。肺癌作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病發(fā)率在近年里逐漸呈上升趨勢,其病理類型主要以腺癌最為常見。目前臨床血管生成量化的實際標準主要以微血管密度計數為準,以此能夠對肺腺癌血管生成的相關動態(tài)CT圖像開展研究,其CT圖像參數主要包括平均通過實踐以及強化值、灌注值等。隨著近幾年臨床醫(yī)學研究的不斷完善,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已逐漸從單純體動形態(tài)學信息的CT發(fā)展為能夠成像腫瘤血流動力學信息的CT,同時被臨床成為功能CT。研究表明[3],多層螺旋CT因具有放射劑量小以及時間分辨率高、掃描速度快等優(yōu)勢,能夠對肺腺癌血管生成進行更好的評價。鑒于此,本文旨在肺腺癌血管生成采用多層旋螺CT的可行性加以分析,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納入我院2018.1-2021.10收治的30例肺腺癌患者,予以所有患者多層螺旋CT的,以手術病理檢查為金標準,男女患者各有15例,年齡50-80歲,平均(65.19±1.27)歲,肺結節(jié)直徑≤4cm,平均(2.19±0.14)cm。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納入標注:(1)均為孤立肺結節(jié)≤4cm;(2)無對比過敏患者;(3)能夠配合醫(yī)療人員開展掃描著;(4)患者基本資料與病歷資料完整;(5)未存在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
剔除標準:(1)肝腎以及心腦等臟器功能不全者;(2)無法配合檢查者或對此次檢查存在禁忌癥者;(3)意識模糊存在精神障礙者;(4)研究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東芝多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檢查(日本東芝生產),檢查時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并囑患者做深呼吸,心態(tài)保持放松,待患者呼吸調整趨于平穩(wěn)后,將螺距保持在0.938:1為宜,掃描時間控制為0.8s,掃描厚度為2.5mm,矩陣521×512,將平掃視野控制為50cm;在患者前臂肘靜脈處使用19G靜脈團注90ml的碘海醇,將注射速度盡量控制在每秒3ml,注射完成后,按照掃描儀器進行正常掃描,連續(xù)對患者進行掃描,其范圍包括:連續(xù)平掃患者肺腫瘤病灶;予以患者薄層靶模式進行掃描,參數設置為:間距1mm、層厚1mm、電流90mA、電壓120kv。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進行相關操作,使用1.3-1.5ml/kg碘海醇增強掃描,將速率設置為3.0-3.5ml/s,予以靜脈期70s及動脈期30s掃描,將檢查圖像處理好后,運用多平面重組、容積成像,結合橫斷面CT圖像分析評價診斷結果。
1.3觀察指標
使用隨機軟件對灌注平均通過時間以及灌注值進行計算,以此獲得灌注平均通過時間以及灌注值。腫瘤時間減去密度曲線最大斜率之和等于腫瘤灌注值。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30例患者灌注值平均為3.28±0.12ml-min-1kg-1,平均通過時間為7.61±1.28s,詳情見表1。
3討論
3.1肺腺癌血管生成意義
目前腫瘤已被臨床諸多學者證實是血管生成的一種依賴性疾病。且相關研究能夠證明血管生成對肺癌的進展以及生長具有促進效果,與患者的預后存在密切相關[4]。通過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抗血管生成治療能夠對實驗動物的肺癌生長以及血管生長起到一定抑制效果,以此延長其存活期[5]。
3.2動態(tài)CT增強研究
(1)研究的意義與方向:目前臨床血管生成研究已逐漸從實驗室轉變?yōu)榕R床實踐。對此,臨床需嚴格開展血管生成區(qū)的定量與定位,建立臨床癌癥患者血管生成療法的實驗參數。肺癌血管生成應用動態(tài)CT的評估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①證實血管生長抑制療法能夠改變肺癌功能CT參數;②提供相關預后信息;③鑒別良惡性腫瘤。相關學者建議[6],在早期血管生成因素較少情況下研究肺癌患者血管生成的不同組織亞型,能夠便于研究工作的開展。腺癌作為臨床肺癌患者常見病理類型,在肺癌發(fā)生率中約占40%,故通過研究直徑<4cm的腺癌發(fā)現(xiàn),微血管密度計數是血管生成量化的標準,同時能夠借助平均通過時間以及灌注值、強化值研究肺癌患者生存的動態(tài)CT圖像參數,且得知微血管密度計數與動態(tài)CT強化值呈正相關。惡性肺結節(jié)血供在質量中與良性肺結節(jié)相比均存在明顯差異,血管生成區(qū)通過動態(tài)CT進行定量與定位研究,能夠便于臨床開展鑒別診斷。與此同時,另有研究能夠證實[7],通過借助多層螺旋CT放射劑量小以及事件分辨率高、掃描速度快等優(yōu)勢,能夠便于臨床醫(yī)師及時對治療方案作出修改,以此保障治療效果,確?;颊邼M意。本次研究中開展的掃描方式共具有兩個優(yōu)點,其一,間隔時間相對較短,前兩個序列中間隔時間僅為1秒,能夠便于定量評價孤立性肺結節(jié)的血流模式;其二,掃描時間可達9分鐘,能夠便于對臨床對結節(jié)的增強峰值做出準確測量。通過采用19G靜脈注射針頭對患者注射對比劑,能夠有效避免患者不耐受以及血管爆裂等情況發(fā)生。臨床絕大多數患者血管均來源于支氣管動脈,在對比劑注入后,其對比劑達到肺部血管腔時間一般在11-19s,無法準確計算平均通過時間,導致此類患者研究資料無效。在注射對比劑1-2min后,部分患者對比劑分子達到血管外間隙,該種團注方式,僅在注射對比劑后前幾次將血管特征加以顯示。故本次研究中,通過團注方式為患者注射對比劑,便于醫(yī)師在掃描早期時,對比劑能夠快速分布與血管內,減少分布于血管外的可能性,以此能夠準確計算主動脈強化值以及測量時間以及密度曲線等指標。臨床關于腺癌血流平均通過時間的相關研究仍未開展,而本次研究對肺癌平均通過時間測量的結果為(7.61±1.28)d。由此能夠得知,間隔掃描時間在1s左右,以4ml/s的流率開展對比劑注射,能夠有效計算灌注值,為血管生成提供一定幫助。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應用于肺腺癌患者中,通過對其血流平均通過時間加以測量,能夠有效開展肺癌的血管生成研究,為患者后期治療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羅強,鄧紅梅,羅新民,等. 多層螺旋CT影像學表現(xiàn)與周圍型肺腺癌病理組織分化及亞型關系研究[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21,18(5):21-25.
[2]李建華,高潔,李迎峰. 混合性磨玻璃結節(jié)樣肺腺癌的多層螺旋CT表現(xiàn)及其診斷價值[J]. 中國基層醫(yī)藥,2018,25(16):2118-2121.
[3]王樂,朱杰,鄭鵬宇,等. 多層螺旋CT與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對2.0cm以下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1,28(5):545-549.
[4]張曉華,嚴禮劍,黎良山,等. 孤立型肺黏液腺癌多層螺旋CT特點與病理特征的研究[J]. 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8,41(10):870-873.
[5]黃文榮,曾勇,蘇潔敏,等. 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與高分辨率CT診斷周圍型肺癌的應用價值[J].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20,28(11):1925-1929.
[6]賈玉柱,王健,楊光釗. 囊腔型肺癌27例多層螺旋CT影像特征分析[J]. 中國基層醫(yī)藥,2021,28(6):820-823.
[7]劉禮健,賴蘭金,劉周,等. 肺磨玻璃結節(jié)的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tǒng)和多層螺旋CT定性研究[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21,37(1):42-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