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學 賈拴柱
打造高效課堂、智慧課堂,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無數(shù)專家、名師也都有精彩的論斷和相關的論著,我也一直不懈地探索著其中奧義。作為一名政治教師,特別是在教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后,我越發(fā)感受到辯證思想的精妙,不僅僅是學習考試的需要,更能夠指導我們的教學和人生。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中也要堅持辯證的思想,平衡好各種關系,才能真正構建起高效課堂,這也是課堂教學的大智慧。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談一下我的理解。
情境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和前提。特別是在當前課程改革、高考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無情境不教學,無情境不命題”已經(jīng)成為廣泛共識,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教學效果的好壞。什么才是好的情境呢?依我個人理解,好的情境既要能夠引人“入境”,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又要能及時“出境”,回歸到問題的理解和內(nèi)容的掌握。思想政治課堂與時代關系密切、與生活息息相關,這都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利條件,可以利用一些時政熱點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小活動,消弭距離感。
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3.1維護秩序》這一框題時,某教師首先設置了一個熱身游戲“幸福拍拍手”,起初學生拍手毫無節(jié)奏、一片混亂,然后他們開動腦筋自行摸索規(guī)則、統(tǒng)一口號和指令,從而達到有節(jié)奏拍手的效果。這個小游戲的設計,既能夠起到“熱身”作用,又不會過于繁雜,教師調(diào)控起來靈活自如,簡單高效。
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遞和獲取變得輕而易舉,我們能夠迅速獲取各種鮮活的素材,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使之豐富多彩。但是如果盲目使用各種素材,在豐富課堂的同時也很容易讓課堂走向另一個極端——素材堆砌而缺乏深度挖掘,眼花繚亂而缺乏深度思考,這是我們所不愿意見到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地使用教學素材呢?我認為,核心原則是服務于課程的主題,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來增加或刪減素材,盡可能對經(jīng)典素材多維度挖掘,設置有效的問題來充分發(fā)揮其價值。充實不等于繁雜,如果走馬觀花、盲目堆砌,最終是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合理把握好教學素材的使用量,并加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才能使每一種素材充分發(fā)揮其價值,也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2.2享受學習》關于“學會學習”的內(nèi)容時,某教師設計了“觀我之生活·談你之感悟”的活動,通過分享自己的四個生活片段,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談自己的感想,并據(jù)此歸納總結“如何學會學習”。這一系列的設計是對真實的生活情境進行加工處理,很容易拉近師生距離,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廣泛聽課學習也是教師成長的一項必修課,特別是對于剛剛踏上教學之路的青年教師來說顯得格外重要。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有的老師語速較快,緊鑼密鼓,一刻不停,最后匆匆忙忙完成了授課任務;有的老師語速較慢,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卻也能夠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其實二者并不矛盾,語速的快慢只是一種外化的表現(xiàn),每個教師都有不同的特點,課堂的整體節(jié)奏也是因人而異的。課堂的節(jié)奏是否合理,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只要是符合課程的相關內(nèi)容、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師的個人特點,就可以說是比較適當?shù)墓?jié)奏,快與慢都有道理,都會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是無論什么內(nèi)容的課程、什么類型的學生、什么風格的教師,都需要注意的一個深層次問題是,是不是做到了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那么究竟什么時候該快,什么時候該慢呢?
例如:在問題設置上,當處理一些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預習或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就可以回答的比較簡單的問題時,教師就沒有必要故意等上幾分鐘,或者故意設置一些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即問即答”的形式;而在需要學生深度思考、歸納總結、合作探究的問題上,就要舍得給學生時間,要耐心等待學生自主思考琢磨、小組交流研討,從而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觀點和想法。課堂的一大忌諱就是,先“作秀式”的設置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但是當學生表達觀點和想法時,教師又沒有耐心去聽學生的意見,甚至完全不聽,就直接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這樣的“偽討論”“偽分享”“偽解答”,為了完成任務而匆忙應付,恰恰失去了教育教學的寶貴契機。
傳統(tǒng)課堂中往往充斥著“一言堂”的現(xiàn)象,教師就像一個“演員”,在講臺上充分花樣翻新、施展魅力,然而很多時候,作為“觀眾”的學生卻毫無反應,甚至很厭煩。在當今的時代背景和教育發(fā)展形勢下,這樣的課堂早已沒有了市場,我們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應該作為“演員”孤芳自賞,而應該充當“導演”的角色,組織學生們積極參與、充分展示,融入到課堂中來。正所謂“教學相長”,課堂不應該是教師獨自表演的秀場,而更應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場所。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學生提供“劇本”,引導學生“入境”;通過有效問題的設置和創(chuàng)新的活動設計來引導學生們在特定的情境下去思考、去演繹,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獲得更加深刻準確的認知,提升探究、運用、合作、歸納等多方面的能力,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完美統(tǒng)一,從而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6.1走近老師》這一框題時,為了增進學生對教師職業(yè)的認同感,某教師在課堂中設計了“三行情書”的活動,動員學生充分發(fā)揮智慧和才華,表達對老師們的尊重和熱愛之情。教師巧妙設計這一小活動,學生藏在心中的情感被喚醒,用古風、現(xiàn)代、文藝、霸氣、哲理、抒情等各種風格表達尊師愛師之情,拉近了師生距離,密切了師生情感。同時,這更能展現(xiàn)出教師善“導”的功力,教師的精巧構思,體現(xiàn)了教師的藝術高超。學生的精彩呈現(xiàn),則充分展現(xiàn)了學生的智慧。
只要有中考、高考等選拔性考試的壓力,我相信沒有人不在乎成績和分數(shù),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所以很多時候,為了追求好成績、高分數(shù),我們一味地追求快節(jié)奏、大容量、高密度,不斷在課堂中講授知識、傳授方法、拓展提升等,恨不得將畢生所學在一節(jié)課內(nèi)傳授給學生,最終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其實,教師給得多,學生不一定就掌握得多,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程度來合理設計課堂內(nèi)容,一旦內(nèi)容過多理解不透,做成“夾生飯”,為日后的復習也帶來很大的障礙。
例如:在講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6.2股票、債券和保險》這一框題時,某教師除了講授課本上的知識以外,還進行了大量的拓展和補充,如股票的分類、股市的常見名詞、債券的多種分類方式、債券的收益率計算、保險的類型、選購保險的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本意是豐富課堂內(nèi)容,吸引學生興趣,拓寬學生視野,但是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很多名詞對于學生來說艱澀難懂,聽不懂就會讓學生失去興趣;大量的拓展又會喧賓奪主,沖擊本課主體內(nèi)容,學生不知道該掌握哪些內(nèi)容,失去了學習的重心,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堅持適度原則,基于課程需要、學情分析來科學合理地設置課堂內(nèi)容,才是明智之舉。
前面我們探討了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素材的使用、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教師角色的扮演和學習內(nèi)容的安排,這些都是影響課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這一切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指向?qū)W生的收獲:學生有沒有收獲?學生收獲了什么?學生是怎樣收獲的?既然如此,我們也可以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反向考慮幾個問題:我想讓學生收獲什么?我想讓學生怎樣去收獲?如果能確定本節(jié)課的終極目標和實現(xiàn)路徑,據(jù)此來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做到主題明確、主線清晰、主體突出,就有助于提升課堂的效果,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而不是流于形式走走過場。
一堂課,短短四十分鐘,想要上好,沒有那么容易。不僅需要科學創(chuàng)設情境、恰當使用素材、巧妙把控節(jié)奏、分清師生角色、合理安排內(nèi)容、注重學生收獲,而且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nèi)パ心ヌ剿?。堅持辯證思想,構建智慧課堂。實踐永無止境,探索永無止境,對于構建高效課堂、智慧課堂的探索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