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甘肅景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21人遇難。圖為5月23日凌晨,消防救援人員搜救失聯(lián)人員。
在氣候專家眼中,2021年是非常極端的一年。
一開年的那場刺骨寒潮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然而2020/2021年的冬季卻是個暖冬。
隨后,幾乎每個月都有極端天氣出現(xiàn)——春季北方遭遇近10年來少有的強沙塵暴;4月至9月,我國出現(xiàn)中等強度以上龍卷風次數(shù)17次,超常年平均;7月,鄭州最大小時降雨量突破我國內陸地區(qū)歷史極值;9月至10月上旬,北方地區(qū)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這一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fā)、多發(fā)、強發(fā)、廣發(fā),重大氣象災害頻現(xiàn),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造成嚴重威脅。
172人參賽,21人遇難。一場已經舉行了數(shù)屆的馬拉松越野賽,竟然有超過10%的參賽人員遇難。
5月22日9時,來自全國各地的172名越野跑運動員,踏上了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舉辦的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征途。這段坡陡彎急、險峰林立的賽事,曾被中國田徑協(xié)會授予“自然生態(tài)特色賽事”“中國馬拉松銅牌賽事”。
然而,開跑僅3小時,“有幾個人已經沒有意識,口吐白沫了”“速來救援”“CP2山頂”等消息,便在該賽事工作群中炸了鍋。
本該被塑造成美好的城市故事,最終卻釀成令人扼腕的事故。唯有痛定思痛,才能避免悲劇重現(xiàn),并積極前行。
事故發(fā)生后,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啟動應急預案。隨后,甘肅省委、省政府成立現(xiàn)場指揮部及7個工作組。但5月23日9時許,指揮部確認,遇難人數(shù)達到21人。
起初,突發(fā)的極端天氣被認為是這場“奪命”越野賽的“元兇”?!氨荣愡M行到中午,百公里越野賽高海拔賽段20公里到31公里處突遭災害天氣,短時間內局地突降冰雹、凍雨并伴有大風,氣溫驟降?!卑足y市市長張旭晨在新聞發(fā)布會上鞠躬道歉,并表示該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地區(qū)天氣突變發(fā)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同一天,賽事運營方負責人張小燕接受采訪時,亦將問題指向極端惡劣的天氣,并強調“這種天氣很罕見”。此后不久,當?shù)卣脱a償問題和遇難者家屬展開談判。
“罕見的極端天氣”,能為一場體育賽事中超過12%的死亡率負責嗎?“極端天氣出現(xiàn)不可控,但高風險運動項目的管理監(jiān)督不能失控。”5月24日,中紀委網站文章指出,作為專業(yè)程度要求極高的極限運動賽事,這場比賽各項組織工作是否達標,必要的安全保障是否到位,以及地方政府在此類賽事上的指導與監(jiān)管是否缺失等等,均面臨反思和追問。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舉辦的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
事發(fā)后,甘肅成立了省委、省政府聯(lián)合調查組,同時邀請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氣象局的馬拉松賽事專家和氣象專家參與調查。從立項招標、應急保障、賽道設計、賽事組織到后期救援,原來這項賽事的諸多環(huán)節(jié)都出現(xiàn)了疏漏。
6月11日下午,甘肅省召開發(fā)布會,通報白銀景泰“5·22”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責任事件調查和處理結果。通報指出,調查認定,這是一起由于極限運動項目百公里越野賽在強度難度最高賽段遭遇大風、降水、降溫的高影響天氣,賽事組織管理不規(guī)范、運營執(zhí)行不專業(yè),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的公共安全責任事件。
根據調查組結論,甘肅省決定對事件中違紀、職務違法、涉嫌職務犯罪的27名公職人員嚴肅追責問責,其中包括5名省管干部和22名非省管干部。
如果沒有這場事故,人們談及馬拉松、越野跑等體育賽事,更多是一種贊賞。近年來,以馬拉松為代表的戶外賽事,不僅吸引著全國的體育運動愛好者,甚至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的“體育名片”,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進一步展示魅力。
然而,本該被塑造成美好的城市故事,最終卻釀成令人扼腕的事故。唯有痛定思痛,才能避免悲劇重現(xiàn),并積極前行。
悲痛的情緒還未消散,7月,鄭州又遭遇罕見大暴雨。
“我在地鐵里,水快到脖子了,求助求助求助!”7月20日晚,一個名叫“小佩”的網友在微信朋友圈求救,她所在的鄭州地鐵5號線海灘寺站到沙口路站隧道內出現(xiàn)積水。當天,迅疾傾覆而降的雨水在下午4—5點的一小時內達到峰值,降雨量高達201.9mm,一舉刷新“全國國家級氣象站一小時降水紀錄”。而按照一般標準,日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就已經算是特大暴雨。
這場特大暴雨其實是從7月18日凌晨開始的,當天就達到暴雨級別。據鄭州氣象局數(shù)據顯示,從17日20時到20日20時,三天總降雨量為617.1mm,而鄭州平均全年降雨量只有640.8mm。這意味著,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其中,小時降水、單日降水均突破自1951年鄭州建站以來60年的歷史紀錄。
根據《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有關規(guī)定,國家防總決定于7月21日3時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關于此次極端強降水的成因,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分析師朱定真分析道,首先有臺風影響,臺風“煙花”雖然距離我國還有近一千公里,卻遠程控制了河南暴雨。在“煙花”和副熱帶高壓的氣流引導下,大量的水氣通過偏東風源源不斷從海上輸送到陸地,在河南集結成雨。從地形上來看,偏東氣流在河南遇到太行山和伏牛山后,在山前出現(xiàn)輻合抬升,地形導致降雨范圍集中,雨勢更強。再從大氣角度分析,大氣環(huán)流形勢穩(wěn)定,導致降雨持續(xù)時間長。
而讓公眾產生疑問的是,這場極端暴雨事先有沒有做出準確預警?鄭州氣象局官方微博發(fā)文稱,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尺度、不同空間尺度影響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它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xiàn)“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xiàn)的范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fā)生的準確位置。從整個世界來看,暴雨預測的準確率也一直不高,屬于世界難題。即使是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24小時的暴雨預報準確率也僅達22%~23%。
暴雨預報本身有難度,而中國北方地區(qū)的暴雨比南方暴雨更難預報。原因在于,北方下暴雨的概率小,區(qū)域性暴雨一年就一到兩次。同時,長江流域梅雨形成有其規(guī)律可循,北方尤其是華北處于冷暖空氣都比較活躍的交接面,每一次形成暴雨的天氣系統(tǒng)都不盡相同。因為北方暴雨發(fā)生概率小,造成的災害也不如華南和長江流域大,對北方暴雨研究也相對較少。
從央視新聞的直播中可以看到,鄭州市內寬闊的馬路變成河道,成排轎車漂浮在泥黃色積水中。多路段水流湍急,行人需拽著繩子、一個接一個逃出積水洼地,水已經沒過成年人大腿。
據8月2日第十場“河南省防汛救災”新聞發(fā)布會消息,截至8月2日12時,河南省因災遇難302人,50人失蹤。其中,鄭州市遇難292人,失蹤47人。
但暴雨無情,人有情。在關鍵時刻,也涌現(xiàn)出了挺身而出舍身忘己的英勇救援場面——
一位身披雨衣的年輕人在過馬路時被湍急的水流沖走,眼看就要消失不見,路旁的一位大哥三步并作兩步快速趕到他身邊一把拉住,然后互相攙扶著趟過了馬路;在暴雨的持續(xù)沖襲下,很多路面出現(xiàn)了坍塌,有一位媽媽帶著兒女便掉入了泥坑中,小朋友情況危急已經被淹沒,路過的市民一起齊心協(xié)力把他們拉了出來,媽媽跪地感謝;一幢大樓里有多名被困者,外面的水已經沒過腰線,有十幾位群眾自發(fā)聚集起來,用一根麻繩連接上了樓內的被困者,營救的群眾雖然狼狽地站在水中,卻整齊地喊著“一二”的口號,一同使勁,一起拉繩,最終將樓內被困者救了出來;在小區(qū)居民即將要被大水沖走之際,社區(qū)工作人員用橫幅將人救起;腿腳不方便的老人被困屋內,路過的人相互攙扶著走到屋里將老人背起,然后又一同將老人送往安全的地方;鄭州的街頭,人們一起抱團喊口號過馬路;志愿者們推行被困的汽車;路面被淹,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冒雨攔截車輛告訴他們不要過去;有群眾自發(fā)用鏟車接送人……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相互的攙扶,相互的拉一把,組成了這座被大雨肆虐的城市中最讓人感動的畫面,更不用說人民子弟兵了。
經歷特大暴雨席卷后,鄭州以比想象中更快的速度有序恢復正常,但引發(fā)的反思遠未停止。
正如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原所長程曉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那樣,面對這種特別極端的突發(fā)天氣,鄭州面臨的考驗,其實是一個省會城市在防洪、應急、救災、多部門協(xié)調等方面的綜合管理能力,“當一個城市整個泡在水里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水體帶電,導致人們根本連跑都沒有地方跑。所以為了防止水體帶電,就要去拉閘斷電。但這有可能造成醫(yī)院停電,給病人尤其是ICU里的患者帶來生命危險,所以這就是一個矛盾”。
鄭州遭遇千年一遇大暴雨。地鐵被困者驚魂120 分鐘個矮的水淹到脖子。
11月21日,搜救人員在哀牢山行進。
而就在2021年還剩不到兩個月之際,“失溫”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11月13日,4名地質人員張金榜、楊敏、劉宇、張瑜因為工作需要進入了哀牢山腹地,之后失聯(lián)。在經過超8000人次的8天搜尋,11月22日,4人的遺體被發(fā)現(xiàn)。
此后對于事故的原因,一直都處于調查之中,整個事件可謂撲朔迷離。
直到12月15日,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通報,經公安機關對云南哀牢山因公殉職的4名地質調查人員進行法醫(yī)學檢驗,最后得出的結論是:4人全部因低溫導致心源性休克死亡,排除中毒、機械性損傷死亡的因素。
另據公安、地質、氣象、環(huán)境、通信、林業(yè)、山地救援等領域專家聯(lián)合現(xiàn)場勘察,認為4人殉職原因主要是:長時間爬山導致體力消耗過大,事發(fā)區(qū)域出現(xiàn)瞬時大風、氣溫驟降等原因造成人體失溫。
哀牢山地處云南中部,在當?shù)厝丝谥?,它有兩層含義:一是與村莊緊密相連的哀牢山體;一是山脈深處的自然保護區(qū),當?shù)厝朔Q它為“山心”。
“山心”位于500公里長的哀牢山脈中北段,1988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面積近22萬畝,最高峰海拔3166米。除了擁有豐富的植物、動物物種,哀牢山頂部的森林是中國保存面積最大的中山常綠闊葉林。但人跡罕至,氣候多變,時常有濃霧甚至瘴氣彌漫其中,一般村民很少敢接近“山心”。
哀牢山的雨季一般在10月結束,但今年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雨水特別多。進入11月后,每隔幾天還是會下場雨。霧氣纏繞在山間,雨水來了,霧就更沉,遮住整個半山腰,氣溫隨之低下來。據當?shù)卮迕窕貞洠?名地質調查人員開著兩輛白色越野車來到“山心”入口處時,也是這樣的天氣。
這樣的天氣進哀牢山無疑是危險的。即使是做了20年,每個月平均巡山24天的護林員,也不敢在大雨、大霧天進山。雨水必然伴隨濃霧,保護區(qū)內仿若幻境。彎曲的樹干上覆蓋著經年的苔蘚,抬頭,樹樹相纏,低頭,也難看清楚走過的痕跡。再加上保護區(qū)海拔高,基本在2700米以上,最冷時山頂會落雪。如果沒能及時找到路下山,在野外過夜會有失溫的危險。
據報道,4名地質調查人員所在的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簡稱“昆明中心”),隸屬于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主要承擔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等任務。此次他們前往的6134號樣地,海拔2691米,屬國家森林連續(xù)清查樣地。10月23日,他們聘請當?shù)叵驅б煌M行了前期路線踏勘。11月13日,他們在聘請向導未果的情況下,為盡快完成任務,根據作業(yè)需要,攜帶了RTK、平板電腦、森林羅盤、工兵鏟、砍刀、蛇藥、防熊噴霧、皮尺、充電寶等20余種調查作業(yè)裝備及食品,上山開展工作。殉職時身邊遺留的作業(yè)裝備齊全,背包里尚有食物。配發(fā)的衛(wèi)星電話遺留在車上,未隨身攜帶。
4具遺體被發(fā)現(xiàn)時相距很近,間隔十多米的距離。其中一個人平躺著,衣服往上撩開露出肚皮,嘴角似乎帶著微笑——這是失溫的癥狀。
調查結果顯示,4人殉職的位置山形陡峭、溝壑縱橫,行進異常艱難。從聯(lián)合現(xiàn)場勘察結果看,事發(fā)區(qū)域濕度極大,溫度變化快,小氣候特征明顯,極易出現(xiàn)局部暴雨、瞬時大風、氣溫驟降等惡劣天氣,導致原始森林中長時間大霧彌漫,能見度極低,給方向判別造成巨大困難。
此次事件的結果無疑是令人痛心的,四個鮮活的生命換來的是血的教訓——在大自然面前,每個人永遠都是新手。
不過,記者注意到,在2021年結束進入倒計時之際,最近一個話題沖上熱搜——#這就是中國人的2021#。該話題標簽收錄了這一年以來人們經歷過的大事件和難忘時刻,有恢弘的、偉岸的,也有歷經磨難的;有人收獲幸福,有人經歷艱辛,但依然堅信美好……不管怎樣,我們攜手走過了2021;相信2022,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