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隴右才女江瑞芝及其詩歌

      2021-01-08 23:43:32楊東興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隴右小草詩人

      楊東興

      (西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實行了一系列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興辦教育的舉措,先后經(jīng)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恢復與發(fā)展,至乾隆年間,出現(xiàn)了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局面。在此時代背景下,清代文壇不僅男性文學創(chuàng)作蓬勃發(fā)展,而且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現(xiàn)了一大批如徐燦、章有湘等聞名全國的女性詩人,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的閬苑。就地域而言,隴右地區(qū)經(jīng)濟與文化也獲得了極大發(fā)展。清王朝建立以后,陸續(xù)對甘肅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改衛(wèi)軍為屯丁,使衛(wèi)軍家屬紛紛來甘;廢除甘肅的鹽牧地,把過去占為牧場的耕地還給農(nóng)民;在蘭州設立‘市官役監(jiān)’,專門管理甘肅商業(yè),逐步放寬貿(mào)易范圍,取消貿(mào)易禁令,甘肅商業(yè)得到繁榮,特別是河西商業(yè)盛極一時,促進了甘肅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吸引了大批外地商人來甘經(jīng)商和開發(fā)農(nóng)業(yè),大量移民的涌入,使河西地區(qū)漢族人口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1]404此外,“入清以來,書院教育在清廷的鼓勵下步入快速發(fā)展階段。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命各省省城設立書院,并給予1000兩白銀作為開辦營建的費用。由是,甘肅各類書院蓬蓬勃勃發(fā)展起來,成為當時效果最好的教育形式”。[1]449-450這些為文人學者的成長、文學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提供了經(jīng)濟基礎與文化氛圍,所以,吳鎮(zhèn)、吳之廷、張澍、邢澍、楊于果、李南暉等一批名震全國的文人學者應運而生,或結社,或雅集,詩酒唱和,隴右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繁榮局面。當然,除男性文人外,清代中期隴右地區(qū)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出現(xiàn)了如江瑞芝、陳秀全、陳秀勤等優(yōu)秀的女性詩人。其中,江瑞芝最為突出。

      一、江瑞芝及其家族

      江瑞芝,生于雍正二年(1724),卒于嘉慶七年(1802),字天香,甘肅靜寧人,著有《蟬鳴小草》一卷。江瑞芝出生于靜寧文化世家江氏家族,“其祖錠,康熙癸巳科恩貢,其父自岷,雍正丙午科舉人”。[2]264江瑞芝自小跟從父親讀書學習,聰明穎悟,頗有收獲。據(jù)《劉氏家譜》載:“氏天性聰慧,父教之讀書,輒過目成誦;授之講義,即能領悟?!盵2]264及長,適劉元公。劉氏也是清代靜寧一大文化家族。江瑞芝在劉家除孝敬長輩、勤儉持家之外,尚讀書不輟,不廢吟詠。據(jù)《甘肅新通志·人物志·烈女三》載:“江瑞芝,字天香,靜寧江自岷女,副貢劉曰萃之母。幼從父學,性頗穎慧。及父官天津,女紅之暇,博覽群書,尤耽吟詠,著有《蟬鳴小草》行世,后適劉,克盡婦道?!盵3]晚清民國時期甘肅著名學者王烜在《歷代甘肅文獻補錄稿》中言江瑞芝:“女紅之暇,即博覽群籍。嘗慕古之才女,往往以詩名世,遂潛心探索,日事吟詠,集為《蟬鳴小草》?!盵4]江瑞芝在劉家生有四子:長子劉曰觀、次子劉曰豫、三子劉曰復、四子劉曰萃,皆秉承家教,幼學詩書,斐然成才。其中,尤以第四子劉曰萃(1762~1819)穎悟俊雅,有古君子之風,是清代隴右著名詩人,著有《三梅齋詩稿》傳世。據(jù)《靜寧劉氏家譜·劉曰萃傳》載,劉曰萃:“性聰敏,器識高邁,幼承母教(母江氏瑞芝,著有《蟬鳴小草》),讀書甚博,工詩文,善書畫,箸有《三梅齋詩稿》?!盵5]劉曰萃詩歌或抒懷抱,或寫鄉(xiāng)情,情感真摯,風格曠達,是其自身性情、家族文化、隴右地域文化三者完美融合的精神體現(xiàn),頗有可觀。江自岷官天津時,江瑞芝曾攜兒子赴天津,與父親團聚。居二年后,因公婆年老,返回家中,上奉養(yǎng)長輩,下教導子侄。江瑞芝晚年居鄉(xiāng),與其夫劉元公詩文唱和,堪稱隴上一段佳話,既有漢代秦嘉、徐淑之流風,亦有宋代趙明誠、李易安之遺韻。

      《蟬鳴小草》正是江瑞芝早年吟詠的結集,初為其父江自岷所刊。據(jù)江自岷《〈蟬鳴小草〉序》載:“余用是重其請,并憐其苦心,匯為小草,題曰‘蟬鳴’,刊訂而什襲之?!盵2]250可惜的是,此版后經(jīng)戰(zhàn)火而毀。直至光緒年間,江瑞芝侄曾孫江樹蕙重新刊刻《蟬鳴小草》,才得以流傳至今。關于此,江樹蕙《復刻〈蟬鳴小草〉記》寫道:“蟬鳴小草,余姑曾祖母瑞芝所著也,余高祖隴溪公初刻于乾隆壬申,行世已久。后伊子孫書香繼世,先嚴以版歸劉氏收藏,孰意后嗣不謹,原版為土匪焚毀,余不忍沿沒前人苦心,因復鐫之。是為記?!盵2]251據(jù)此可見,江氏家族后世子孫心系先輩名山事業(yè)、傳承家族文化的良苦用心。江瑞芝詩歌雖僅存八十余首,且多為年輕時所作,但其題材豐富,風格多樣,語言典雅,尤以情動人,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經(jīng)聲名卓著。清代貴州著名詩人章世熹《蟬鳴小草敘》云:“余與公,分屬寅好,誼等兄弟,欲以賢淑媛詩為天下后世閨秀法?!盵2]249

      “公”指江瑞芝之父。章氏此言雖不免溢美之詞,但江瑞芝詩歌既是繼漢代徐淑之后又一隴右文學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古代女性文學中的珍品,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應該予以特別關注與研究。

      筆者認為,江瑞芝能夠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與她自小所受家族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細言之,江氏家族文化教育中特可注意者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達開放的教育觀念。江自岷身處傳統(tǒng)社會中能夠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所囿,認為當世女子不讀詩書是一件極不好的事,故而特別重視女兒瑞芝的讀書與教育。江自岷在《〈蟬鳴小草〉序》中云:

      今之教家者,曰男攻詩書,女勤織纴。似乎詩書之業(yè),非女子所宜親者。乃稽古才媛淑女,如伏女傳經(jīng),蘇蕙織錦,韋宣文之授《周禮》,曹大家之續(xù)《漢書》,俱能彪炳史冊,膾炙人口,為千古閨閣名范,詎不學而能之乎?后世好事者流,撰為佳人才子之說以傳奇,每借邪詞艷曲為花前月下之盟,遂使鮮識者藉為口實,謂女子之不宜讀書識字也,豈其然乎?不知邪正之行,本于性,成于習,在教家者之得其道耳。彼“三百篇”中,不乏女子之詠,是詩書立教,圣賢原不為女子靳也。[2]250

      不難看出,江自岷不滿“男攻詩書,女勤織纴”的時俗對女性的規(guī)訓,而希望自己的女兒能以蘇蕙等古之賢女為榜樣,讀書識字,涵養(yǎng)情性。正是江自岷異于時俗、通達開放的教育觀念,促使其從小就教女兒“以《小學》《孝經(jīng)》、四書及《內(nèi)則》《內(nèi)訓》《烈女傳》諸書,使其陶镕德性,冀將來不替婦道爾”。[2]250二是重禮崇孝的教育實踐。時下翁先生在《江瑞芝生平述略》中言江自岷:“其為人,忠信孝悌,頗有口碑。且復意氣嫻雅,磊落不羈,詩文之外,兼擅琴書,是江瑞芝成才的啟蒙人,女兒心中的偶像?!盵6]江自岷為人磊落倜儻,立身處世以“忠信孝悌”為準則,自然而然以此作為教育子女的思想依據(jù)。這種重禮崇孝的家族文化在江瑞芝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據(jù)《劉氏家譜》載,江瑞芝“事祖父母曲盡孝道,相夫子以敬,與叔妹以和,且教習詩禮,次第授以室家,聘奩之物,無所薄厚,內(nèi)外咸服其德”。[2]264

      由此可見,江氏家族通達開放的教育觀念與重禮崇孝的教育實踐培養(yǎng)了江瑞芝重視家族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這既是江瑞芝對其家族文化品格的傳承,也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當然,江瑞芝除了將重禮崇孝的家族文化品格付之于一生的立身處世之外,也將其帶到了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具體體現(xiàn)為詩歌中濃郁真摯的思親懷鄉(xiāng)之情。

      二、江瑞芝詩歌的題材內(nèi)容

      詩歌是作家思想情感的產(chǎn)物,反之,我們可以通過詩歌了解作家心態(tài)、價值取向、人生態(tài)度。朱光潛先生《詩論》云:“詩對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創(chuàng)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潤滲透?!盵7]江瑞芝今存詩歌,大體包括思親懷鄉(xiāng)、詠物抒懷、紀行懷古等方面,既是我們了解江瑞芝思想情感與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江氏家族文化與清代隴右女性文學的重要文獻。

      (一)思親懷鄉(xiāng)

      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重視家族文化的民族,中國人具有重視親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代文人學者或謀生,或游歷,或仕宦,或貶謫,心中難免掛念家鄉(xiāng)、親人。作為詩人,自然把對家鄉(xiāng)、家人的懷念之情付之以詩歌。江瑞芝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接受了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其中“孝”文化在江氏思想意識中占有很大成分,如《贈別》云:“我輩生非圣與賢,詎能事事盡無愆。百行自古孝為首,五德從來仁占先。莫謂過微終不改,須知善小亦當遷。愿君重此千金語,勿作秋風過耳邊?!盵2]262不難看出,江瑞芝不僅以“孝”文化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而且以此勸勉他人。江自岷中舉之后,在天津等地為官,常常思念家鄉(xiāng)與親人,當他從天津轉官至歸化時,便寫信召女兒與外孫赴任所團聚。彼時在靜寧的江瑞芝得信之后,既滿懷喜悅又略帶憂愁,喜悅的是可以與父親團聚;憂愁的是離家遠行不免長途跋涉,況且?guī)е⒆?,更重要的是與家中親人相距萬里。最后,江瑞芝還是帶著孩子離開出生成長的家鄉(xiāng),遠赴天津。江氏抵達父親任所后待了兩年,終因公婆身體欠安而還鄉(xiāng)照顧。值得稱道的是,江氏在離家的這段時間寫了許多懷念親人、家鄉(xiāng)的詩歌,十分動人,如《秋日思親》其一云:

      春去而今秋又臨,蓼煙桐雨倍關心。離情自古人同有,別恨誰知我獨深。一片斜暉連遠樹,數(shù)聲啼鳥接清砧。書成欲向何人寄?淚灑西風望斷岑。[2]253

      首句先說自己離家已經(jīng)一年,點明離家的時間,為后文表達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埋下伏筆。接著又說“離情”雖為任何人所共有的一種普遍情感,但自己的思念之情卻“獨深”,表達了詩人異于平時的感慨與思念。詩人于夕陽西下時,放眼望去,萬籟清寂,樹木朦朧,“數(shù)聲啼鳥”攪亂了此時的寧靜祥和,遙望關山渺渺難尋,思念親人而不得見,種種心緒集于一點,沉潛胸中,可謂欲哭無言、欲訴何言?此詩以動襯靜,以鳥聲之啼,寫人內(nèi)心反復纏綿之情,給人一種切身之感,極為感人。再如其二云:“忽驚塞雁報清秋,問母帛書肯寄不?云外長風吹六翮,一飛千里到滄州?!盵2]253詩人聽到大雁的啼叫,雖然明知與親人相隔萬里,但還是想著遠方的親人是否會有書信寄來,以慰思念之苦。此詩語言雖樸素平實,情感卻真摯動人。再如《長武原》云:“煙籠長原曉氣涼,旅行到此頓思鄉(xiāng)。回頭不見青山色,舉目唯瞻紅日光?!盵2]256詩人遠離家鄉(xiāng),放眼望去故鄉(xiāng)之人、之景已看不見,唯有一輪“紅日”懸掛天空,以眼前之景寫離別后之思鄉(xiāng)之情,情感率真直白,毫無斧鑿痕跡。再如《春雁》云:“健翮拂春云,橫空題大字。奈何西地來,未有尺書寄?”[2]258此詩當寫于天津。詩人看到“西來”的大雁,想起遠在西北的家鄉(xiāng)親人,問是否有“尺書”寄來?再如《春柳》云:“綠柳盡含煙,絲垂署院前。開眸見春色,回首憶秦川。”[2]258詩人看到“署院”中的柳樹,想到了家鄉(xiāng),語言極為平實質樸,卻于字里行間寄托著對家鄉(xiāng)親人濃郁的思念。此外,還有《春憶》《高平感懷》《抒懷》等,皆表達對親人、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質樸真切,感人肺腑。

      (二)詠物抒懷

      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不僅直接表達所思所感,而且更多的是借助富有鮮明特色的意象傳達之,這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中國古代詩歌中借物抒懷之作的興盛。江瑞芝今存詩歌多為詠物之作,其中尤以詠“花”最多。如《蘭》云:閑庭種植兩三叢,好待幽香馥夢中。不共凡花爭艷質,清操曾入孔絲桐。[2]255蘭花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以其固有的姿態(tài)與特質被視為高潔的象征。此詩為江瑞芝詠物之作的典型代表。詩人盛贊家中所植溫婉和淑的蘭花,且高度肯定了其“不共凡花爭艷質”的高貴品質。詩人看似寫花,實則借蘭花寄托自己獨立自守、清高自愛的人生理想與價值追求。再如《梅》云:

      逼寒籬落一枝開,誰遣東風著意催?幾種冰姿呈皎潔,十分幽質出塵埃。暗香縹緲侵羅帳,疏影參差上鏡臺。未似羅浮山下月,噍嘈翠羽耳邊來。[2]255

      此詩寫梅花盡管為“東風”所催,但依舊凌寒而開、傲然獨立,呈現(xiàn)出“皎潔”的姿態(tài)。詩人看梅花從整體著眼,抓住了它在月光襯托下的冰潔姿態(tài),表面雖寫梅花之態(tài),實則表達自己高潔的情趣。再如《蕨》云:

      金莖初露帶春煙,野岫盈盈紫色鮮。承露未伸仙女掌,擎天先出小兒拳。調羹雅稱歸金碗,為粉何妨薦綺筵。猶憶夷齊曾采食,留名青史至今傳。[2]252

      “蕨”是一種野菜。詩人先從外形著手描寫“蕨”:鮮美燦燦,十分可人。接著將其比作“仙女掌”“小兒拳”,捕捉細心,刻畫生動,讀此詩如“蕨”在眼前。最后兩句通過寫商逸民伯夷、叔齊采摘“蕨”的典故,贊揚二人的高貴品德與凜然氣節(jié)。其他如詠動物之《籠中促織》中“莫言羈縻飛難去,潛養(yǎng)清操志不同”,[2]257《籠雀》中“勸爾安心且耐守,養(yǎng)成六翮好凌霄”。[2]260詩人看似勉勵“促織”與“雀”,實則告訴自己要潛心沉靜,精心修煉,涵養(yǎng)情志。

      (三)紀行懷古

      江瑞芝從小熟讀古代先賢烈女事跡,學養(yǎng)甚高,且曾攜子遠赴天津,故詩集中除以上思親懷鄉(xiāng)、詠物抒懷之作外,還有一些紀行懷古的詩歌,如《登歸化署樓》《六盤曉行》《過邠州大佛寺》《長武原》《老龍頭吊古》《望姜女墳》《姜女祠》等,或紀行程中所見所聞,或贊美古人崇高的氣節(jié),如《六盤曉行》云:

      薇垣一點曙光寒,帶露驅車過六盤。云擁半山知馬健,風來對岸怯衣單。千峰翠色平眸覽,四野煙嵐俯首觀。此去天津何處是?舉頭遙望路漫漫。[2]256

      六盤山在今寧夏、甘肅境內(nèi),山路崎嶇蜿蜒,為天下名山。由首聯(lián)可知,詩人離家時為夏天清晨,攜子“驅車過六盤”,放眼望去,盡管山峰青翠,“四野”嫣然,景色宜人,但因為離家遠行,目的地天津一眼望不見,加之冷風吹拂,心中不免迷茫。此詩將離家的憂愁與六盤山清晨的景象融為一體,景中融情,情中見景,別具一番特色。再如《姜女祠》云:

      “尋夫絕塞苦難禁,賴爾綱常一片心??上韮A愁不盡,卻憐名在化偏深。芳流萬載崇遺祠,節(jié)炳千秋動悲吟。滄海桑田終有變,貞魂不泯在高岑?!盵2]259

      詩人站立于姜女祠旁,想到姜女其人雖已遠去,但她的風骨隨著歲月流逝,不僅沒有被人們忘記反而歷久彌新,以至流傳萬載。江氏從小喜讀有關先賢烈女的著作,耳濡目染,自然十分推崇傾慕他們的節(jié)義遺風,并以此為自己思考與為人處世的思想準則??傊?,江瑞芝詩歌題材除思親懷鄉(xiāng)、詠物抒懷、紀行懷古之外,還有贈答、悼亡之類,如《贈秦安何世嫂夫人》《挽郭伯母》《壽章母》《和六叔榆關即事原韻》等,皆情感真摯動人,藝術成就較高。

      三、江瑞芝詩歌的藝術特色

      江瑞芝詩歌雖今存不多,但題材內(nèi)容豐富,藝術成就較高。章世熹在《蟬鳴小草敘》中評價云:“音節(jié)凄清,婉轉篤摯,有迴風流雪、落花依草之致?!盵2]249清代隴右著名詩人李星漢也說:“批閱再三,見至性所發(fā),纏綿悱惻;才思所溢,清新敏妙?!盵2]250具體言之,江瑞芝詩歌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即情感的真摯與風格的多樣。

      (一)語言平實,情感真摯

      詩歌作為語言的藝術,以情感真摯為貴。袁行霈先生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寫道:“鑒賞中國古典詩歌,不僅要著眼于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個方面融合的程度?!盵8]江瑞芝詩歌最鮮明的特色是其中蘊含著真摯的情感,且多體現(xiàn)在思親懷鄉(xiāng)、贈答送別之作中。關于此,其父江自岷寫道:“余喜而披閱之,見其思親述懷之什,出以至性纏綿?!盵2]250這類“至性”之作在《蟬鳴小草》中比比皆是,如《夢次妹瑞蘭》云:“系念不忘姐妹情,夢中攜手與通行。覺來輾轉增惆悵,窗外雞聲報四更?!盵2]253此詩當作于離家之時,詩人與妹瑞蘭相隔兩地,思念非常,故夢見與瑞蘭相攜同行。詩人因為思念的深切,所以夢見的更是異常真切?!坝X來輾轉增惆悵”一句,將一個人因想念而生夢,夢醒不得見的真切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非有切身體會者不能道。再如《隆德道中別母口占》其二云:“說道萱堂赴遠行,匆匆不盡別離情。滿川草色紅如許,都是思親淚染成?!盵2]253詩人離家去天津與父親團聚,與母親灑淚相別,望著“滿川”花草,真是一步一回頭,一淚一相思。讀此詩,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內(nèi)心的不舍與悵惘。再有《之父任,別潘舅母并諸姊妹》云:“我去心偏急,臨岐復暗傷。征途如箭速,離恨等天長。夢寐常相憶,嬉游幸勿忘。暫時遙望處,只有樹蒼蒼。”[2]256這首詩是詩人與姊妹們臨別之際的囑咐之言?!皦裘鲁O鄳洠矣涡椅鹜?,樸素真切感人。

      (二)借景抒情,風格多樣

      江瑞芝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善于通過景物描寫表達自己的思親懷古之情,往往體現(xiàn)出清新自然與曠達豪放的多樣風格特征。具體言之,江氏多以七言絕句寫景詠物,風格清新自然,如《春詠十六首》《柳》《蕨》等;而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抒情懷古、贈答酬唱,風格曠達豪放,如《登澄海樓》《老龍頭吊古》《題山海關二郎廟》等。江自岷云:“其詠物遣興之章,出以慷慨恬雅,絕無女子脂粉態(tài)?!盵2]250如《春園》云:“芬芳似錦草如茵,妝點園林無限春。雨潤更逢遲日暖,東君應念看花人。”[2]257詩人寫園中豐茂的花草,為園林增添了許多春意與趣味。加之園中花草經(jīng)過雨水的滋潤令人悅目舒心。讀此詩,讓人舒緩自然,忘卻一切憂愁。再如《春夜》云:“歲月如梭不暫留,無端離恨上眉頭。幾回悶坐春燈下,吟詠新詩自解愁?!盵2]258此詩當作于天津。詩人在溫婉清涼的春夜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與景物,不免頓生微愁。再如《登澄海樓》云:

      誰起層樓危岸中,笑言真徹水晶宮。朝看綠浪翻紅日,暮見碧波涌白虹。滾滾有聲憑浩瀚,茫茫無處達艨艟。倚欄追憶秦皇妄,驅石如何到海東。[2]259

      此詩以問起句,氣勢不凡。接著寫自己登上澄海樓的所見:早晨“綠浪”翻滾,傍晚“碧波白虹”,視野開闊,景象壯麗。接著又寫“滾滾浩瀚”“茫茫艨艟”,氣象萬千,恢宏闊大。詩人蓬勃涌動的思緒穿越歷史的層沙,追思“秦皇”彪炳千秋的功業(yè)。隴右地處祖國西北,山川秀麗,文化兼具農(nóng)耕之溫和平實與游牧之昂揚激越,而“創(chuàng)造了隴右文化,又深受隴右文化熏陶的隴右人,其性格特征集中體現(xiàn)了隴右文化的優(yōu)長與惰性。隴右人剛強、勁悍、純樸、誠實,但同時又安貧樂道,易于滿足。這是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雙重合力的結果”。[9]不可否認的是,“隴右地區(qū)歷史文化悠久、類型多樣、底蘊厚重??疾鞖v史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隴右地區(qū)農(nóng)業(yè)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流撞擊,中華文化遠沒有今天如此璀璨奪目、波瀾壯闊”。[10]江瑞芝出生成長于隴右,深受隴右地域文化之浸染熏陶,既有農(nóng)耕禮樂之委婉,也有游牧恢宏之豪放,體現(xiàn)在詩歌中便是清新自然與曠達豪放詩風的并存。

      四、結 語

      有清一代,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取得很高成就。就地域而言,隴右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出現(xiàn)如江瑞芝、陳秀實、陳秀勤等優(yōu)秀女性詩人,非常值得我們重視與研究。而陳氏二人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已故隴右地域文學研究專家李鼎文先生已有論及,如在《清代張掖的女詩人》一文中寫道:“清朝乾隆年間,張掖人陳史和他的兩個女兒陳秀全、陳秀勤都以能詩著稱。這件事在河西走廊來說,要算是空前的?!盵11]179江瑞芝雖處閨閣之中,然受家族文化的熏陶,能詩善文,且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頗高。如上所述,我們無論是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內(nèi)容,還是詩歌的藝術成就來看,江氏及其《蟬鳴小草》在隴右詩歌發(fā)展史及中國古代女性詩歌史上都應占有一席之地。

      猜你喜歡
      隴右小草詩人
      新時代背景下隴右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秦人在隴右的崛起
      絲綢之路(2024年4期)2024-01-01 00:00:00
      小草的煩惱
      哈哈畫報(2022年6期)2022-07-09 09:45:46
      小草受傷了
      牛小草的牛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小草也會疼
      詩人貓
      魏晉南北朝時期隴右的文教事業(yè)及其影響
      海晏县| 霍邱县| 门头沟区| 阜平县| 吉木乃县| 兴隆县| 南乐县| 五台县| 西华县| 凤山市| 同心县| 台南县| 涪陵区| 新巴尔虎左旗| 民勤县| 临高县| 安庆市| 博野县| 三原县| 松潘县| 滕州市| 虎林市| 鸡西市| 阿拉善左旗| 稻城县| 鄂州市| 奈曼旗| 从江县| 海盐县| 南投县| 阜南县| 永定县| 璧山县| 阳泉市| 勐海县| 青岛市| 湘阴县| 化州市| 勐海县| 赣州市|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