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健
(甘肅順達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某黃土隧道出口端右洞右導坑施工至掌子面樁號K101+464,其他導坑掌子面樁號見下圖,累計進尺102 m。換拱施工至K101+494斷面,完成拱頂段工字鋼拆除工作后,現(xiàn)場施工人員開始鑿除右導拱腰部分工字鋼,此時拱頂部分開始出現(xiàn)掉渣,隨后塌方工況不斷加劇,持續(xù)約10多分鐘,最終塌方貫通至地表,導致隧道右洞地表出現(xiàn)塌坑,塌坑尺寸約16 m×16 m×6 m,且周圍發(fā)現(xiàn)5條裂縫,另有2條老裂縫,初步估算此次塌方量約1 500 m3。
(1)注漿加固和止水帷幕孔注漿
注漿加固和止水帷幕孔注漿的加固范圍為K162+450~+515,共計348個孔。位置為隧道兩側,在距離隧道邊墻外1.0 m處設第一排,向外0.5 m間距設置第二排,兩排鉆孔縱向沿線路方向間距均為0.75 m,兩排注漿孔呈梅花狀布置。
(2)注漿加固一區(qū)
本加固區(qū)位置為隧道右線YK162+450~+464,除注漿加固和止水帷幕孔以外,孔橫向間距為1.5 m,沿線路走向縱向間距為1.5 m,呈梅花狀布置,共計208孔。
(3)注漿加固二區(qū)
本加固區(qū)位置為隧道右線YK162+464~+478,除注漿加固和止水帷幕孔以外,孔橫向間距為1.5 m,沿線路走向縱向間距為1.5 m,呈梅花狀布置,共計210孔。
(4)注漿加固三區(qū)
本加固區(qū)位置為隧道右線K162+478~+489.5、K162+492.5~+515,除注漿加固和止水帷幕孔以外,孔橫向間距為1.0 m,沿線路走向縱向間距為1.5 m,呈梅花狀布置,共計719孔。
(5)注漿加固四區(qū)
本加固區(qū)位置為隧道右線K162+489.5~+492.5,除注漿加固和止水帷幕孔以外,孔橫向間距為1.0 m,沿線路走向縱向間距為1.5 m,呈梅花狀布置,共計87孔。
施工期間設置一條環(huán)向排水溝,該排水溝根據(jù)現(xiàn)場地形修筑,以確保地表排水暢通。待地表注漿完成并整平場地后,完善地表排水、截水體系,以防止地表水下滲。地表水溝采取截水溝尺寸為0.6 m×0.6 m,長約300 m,采用M7.5漿砌片石砌筑。
由于洞頂?shù)匦屋^為復雜、植被發(fā)育,需要修筑施工便道,便道以清表浮土、場地平整、壓實為主,便道寬約6 m,長約1 000 m。
施工階段由于開辟施工便道和施工場地,對地表植被破壞嚴重。施工完成后,需進行地表復綠,復綠面積約5 556 m2。
本工程采用地質鉆和潛孔鉆兩種成功工藝。其中地質鉆采用跟管鉆進或水泥漿護壁的鉆孔方法,在強風化破碎巖層中采用二次成孔的方法;潛孔鉆采用二次成孔的方法鉆孔。
注漿孔深度30~50 m,孔深大,鉆孔終孔直徑φ108,開孔直徑根據(jù)具體孔深確定。鉆孔深度應根據(jù)鉆孔位置和洞體位置,精確計算,并在現(xiàn)場測量嚴格控制。
控制注漿段在孔底注漿區(qū)。采用直徑為76 mm,壁厚為6 mm的無縫鋼管進行注漿,注漿孔分布在鋼管的四周,并且在管頂6 cm下的位置布置直徑為8 mm的孔眼,并且采用專業(yè)的膠帶進行密封。鋼管的外壁采用鋼絲進行除銹,確保鋼管的清潔,滿足與水泥的粘結力。并且采用直徑60 mm,壁厚為4.5 mm的鋼管套人到直徑76 mm的鋼管中,在連接處進行焊接。
(2)常壓注漿段在孔底注漿區(qū)以上至孔頂,采用Φ50 mm×4.5 mm的普通鋼管,鋼管連接采用Φ60×4.5 mm的無縫鋼管套接,將Φ50插入Φ60 mm內(nèi),環(huán)縫處焊接,接頭鋼管長度120 mm??刂谱{段與常用注漿段采用采用Φ60×4.5 mm的鋼管套接,環(huán)縫處焊接。
(3)底部及頂部加工。對于鋼管的底部,采用厚度為5 mm的鋼板進行焊接,確保焊接后的密實度。在頂部對稱焊接兩個直徑為14 mm的螺母。
(4)鋼管對中。為了確保鋼管的位置居中,應該確保密封膠帶不被損壞,并且間隔2~3 m 的位置安裝一個對中架,方便對中。
注漿順序遵循2個原則:一是,“先外后里”的原則,即從注漿區(qū)外圈鉆孔開始,逐排向里推進;二是,“跳孔注漿”的原則,即隔2孔注漿1孔的原則。嚴禁在洞頂某一區(qū)集中注漿。
(1)一次常壓注漿
①制漿。采用水泥配置水泥漿,對于水灰比應該控制在0.45~0.5之間,采用攪拌設備對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充分并過濾后倒入到泥漿池中,并且還要對其進行攪動,避免沉淀離析。
②注漿。注漿塑料管應該固定在鋼管內(nèi),與鋼管一起進入到孔中,并且深入到孔底。從孔底向上反復壓漿,將孔底的水或泥漿壓出來,至孔口返出正常的水泥漿液。注漿設備采用灌漿泵,從注漿泵到孔口用內(nèi)徑φ20 mm的高壓液壓軟管輸送漿液。注意控制流量,防止堵塞管路。
③注漿量及注漿壓力。一次注漿為常壓,當孔口返出正常漿液時即停止,如果出現(xiàn)漿液凝固收縮回落到孔口以下,要及時粘土填平。
一次常壓注漿原則上注滿為止,若出現(xiàn)不能注滿等異常情況,以設計注漿量為上限,超過設計注漿量即停止注漿?,F(xiàn)場出現(xiàn)注漿異常等現(xiàn)象應及時向現(xiàn)場技術員反映情況。
(2)二次劈裂注漿
①配合比。二次注漿水灰比為0.7~0.9,現(xiàn)場拌制應過秤計量,準確配比。
②注漿量和注漿壓力。二次注漿采用間歇式注漿,一般一孔分4~5次完成注漿。注漿壓力0.5~3 MPa(管口)。二次劈裂注漿時原則上注滿為止,若不能注滿,采用間歇注漿的方式,最終總量超過設計注漿量的3倍即停止注漿?,F(xiàn)場出現(xiàn)注漿異常等現(xiàn)象應及時向現(xiàn)場技術員反映情況。
③注漿時間。二次注漿為劈裂注漿,采用間歇式注漿,間歇時間為2~4 h,當注漿孔填滿漿液或不易進漿時停止注漿。由于深部水泥漿體凝固時間較慢,應盡量加大注漿間隔時間,一次注漿后間隔12~24 h進行二次注漿。
(3)注漿參數(shù)
根據(jù)試驗結果:一次常壓注漿水泥∶水(質量比)=1∶(0.45~0.5),壓力0.3~0.5 MPa,每孔的注漿量為鉆孔體積的2~3倍。二次劈裂注漿水泥∶水=1∶(0.6~0.8),終壓2~3 MPa,每延米平均漿液量約為0.25~0.3 m3,由于注漿段地層巖性復雜,最終發(fā)生注漿量以現(xiàn)場確認為準。一、二次注漿間隔時間、注漿壓力、注漿量,特別是控制注漿的操作方法需根據(jù)現(xiàn)場具體情況綜合確定。
該黃土隧道塌方出現(xiàn)后,沒有人員傷亡,并及時進行了相應的處理,確保了后續(xù)的順利施工,同時,為類型項目的塌方處理積累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