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照成 王全杰/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150069
1.1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目前最常見的免疫方法,該注射方式易于操作,經過簡單的培訓學習即可獨立完成。在進行操作時,要考慮進針的位置,同時也要注意角度及深度。注射位置通常選擇頸部肌肉。進針的位置在耳根后5cm,距背中線3cm。此區(qū)域為臂頭肌,進針的角度要平行于地面,對于進針的深度要因豬而宜,進針過深和過淺都會影響免疫的效果。豬只皮膚的下面是脂肪層,脂肪層非常厚,里面血管分布較少,如果將疫苗注射到此層,將影響疫苗的吸收,進而產生膿包,造成感染。所以要根據豬只的肥瘦,選擇適宜大小的針頭。
1.2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在實際生產中,應用并不多,主要是由于皮下組織對疫苗的吸收緩慢,需要經過毛細血管才能進入血液,借助血液的循環(huán)流動到達淋巴器官,發(fā)揮免疫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含油佐劑的疫苗不能皮下注射,易引起局部感染,并且豬只疼痛反應較重。在養(yǎng)豬過程中,豬瘟的超免及驅蟲通常采用皮下注射。
1.3 后海穴注射在日常養(yǎng)豬過程中,用于防控豬腹瀉的疫苗免疫一般采用后海穴,此穴位能更好的激發(fā)豬只的腸道黏膜免疫。首先將豬只的尾部提起,豬只的尾根和肛門中間會形成凹陷,對凹陷部位消毒,進針時要與直腸平行或者稍微向上,一定不要向下進針,這樣容易將疫苗注入直腸,導致免疫失敗。對于不同階段的豬進針的深度也不同,一般來說母豬與公豬進針深度為4cm 左右;育肥豬在2 ~4cm 之間;保育豬進針深度為1 ~1.5cm。
1.4 胸腔注射采用胸腔注射的疫苗目前來說只有喘氣苗,這種注射方式能使疫苗更好更快的到達靶器官發(fā)揮作用,使免疫效果達到最佳。胸腔注射通常選擇豬的右側胸腔,進針的位置位于倒數第6 根肋骨前緣,首先對進針位置消毒,進針時將皮膚向前移動1cm 左右,進針后回抽注射器,確定為真空后再進行緩慢注射。
1.5 噴鼻免疫眾所周知,對于仔豬偽狂犬病的防控,比較關鍵的一種免疫方式是噴鼻免疫,即在仔豬初生后的3d 內,使用豬偽狂犬疫苗進行滴鼻。滴鼻免疫可以避免仔豬體內母源抗體的干擾,能夠快速有效得起到占位效應,使仔豬在早期能夠抵御偽狂犬野毒的侵襲。
2.1 豬群健康狀況的確定任何疫苗在免疫前,首先應該確定豬群的健康狀況,豬群是否健康直接關系到疫苗免疫的成敗。當豬群處在發(fā)病或者亞健康狀態(tài)時,豬只無法承受來自疫苗免疫帶來的機械應激以及疫苗的刺激,這樣的豬只在進行疫苗免疫時,很容易造成豬只的應激甚至死亡,即使沒有出現應激的癥狀,豬只的免疫系統也是處在低效的狀態(tài),對于疫苗的應答也會非常弱。
2.2 免疫時間的選擇在進行疫苗免疫之前,一定要考慮環(huán)境的溫濕度。在炎熱的夏季,一定要避開溫度較高的時間,選擇10:00 之前和15:00 之后比較適宜,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豬只的熱應激。在寒冷的冬季及陰冷潮濕的季節(jié),一般選擇在中午進行疫苗免疫。
2.3 免疫期間藥物的使用豬場的常用藥物有很多是能夠產生免疫抑制的藥物,如磺胺類、氟苯尼考等,這些藥物會抑制豬只免疫系統的運行,進而影響免疫系統對疫苗的應答。另外對于細菌類疫苗的使用,要考慮抗生素對疫苗產生的影響,在細菌苗免疫完1 周之內,禁止使用抗生素;在病毒弱毒疫苗免疫完1 周之內,禁止使用抗病毒類的藥物。為了減少疫苗免疫誘發(fā)的機體應激,可以在免疫前及免疫后向飼料或者飲水中添加多維,這樣既可以降低豬只的應激反應,同時補充了營養(yǎng)元素,使機體能更好的產生抗體。
2.4 避免兩種疫苗同時免疫由于當前豬場面臨的問題比較復雜,需要防控的疾病比較多,所以需要免疫的疫苗種類也是非常多。豬場在制定免疫程序時,要綜合自身豬場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進行免疫,但是一定要把最基礎的疾病防控好,包括豬瘟、偽狂犬及口蹄疫。然后在根據豬場的發(fā)病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疫苗免疫。兩種疫苗的免疫時間要間隔一周,避免產生互相干擾作用,尤其是兩種弱毒疫苗的免疫。
疫苗接種作為豬場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其所需要的專業(yè)操作標準非常高,操作的是否規(guī)范直接關系到免疫的成敗。對于豬場整體來說,在疫苗免疫的基礎上,一定要做好消毒、監(jiān)測等防疫措施,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做好綜合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