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默凡
諧音梗是當下公共交流中的一種常見語言技巧,不管是“吐槽大會”這樣的娛樂節(jié)目,還是公眾人物的微博發(fā)言,或者朋友圈的狀態(tài)發(fā)布,隨處可見諧音梗的身影。每年的網(wǎng)絡流行語評選,也少不了“諧音梗”的加入:2018年的“沖鴨(沖呀)”,2017年的“筆芯(比心)”,2016年的“藍瘦香菇(難受想哭)”……
諧音梗貌似最近幾年才紅火起來,其實背后的語言學原理并不新鮮。語言使用要遵循經(jīng)濟原則,語言符號不可能做到一個語音形式對應一種意義,往往存在同音多義的情況。這就催生了大量的諧音現(xiàn)象,最常見的恐怕就是雙關——使用一個形式卻同時具有兩重含義。劉禹錫膾炙人口的《竹枝詞》就用到了諧音雙關:“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諧音“情”,既表示天氣的變化,又代表了感情的起伏,意味悠長,耐人尋味。很多民俗中的“討口彩”現(xiàn)象也利用了諧音規(guī)則,如藏在新房被褥里的“棗子、花生、桂圓、瓜子”諧音“早生貴子”,春節(jié)倒貼福字諧音“福到了”。民俗中還有一些語言禁忌,背后的道理也是諧音,如送禮物時不能給別人“送鐘”(送終),戀人不能“分享一個梨”(分離),等等。
今天的諧音梗,同樣也是利用一音多義的語言單位制造出來的,和之前的雙關修辭和民俗諧音本質(zhì)相同,但用法略有區(qū)別。首先,諧音梗往往只有諧音,沒有雙關。也就是說,字面意義本身沒有表達價值,只是利用同音關系帶出隱藏的意思。比如“鏢局幫妖怪運送鹽的時候需要很多輛馬車,因為妖鹽貨重(妖言惑眾)”,在這個諧音梗里,“鏢局送鹽”之類只是一個鋪墊,是沒有表達價值的,真正的表達重心在于諧音的“妖言惑眾”。其次,諧音梗沒有民俗心理基礎,既不是祈福也不是禁忌,只是一種語言游戲。比如網(wǎng)上流傳的“土味情話”很多就利用了諧音梗,“三十晚上的鞭炮再響,都沒有我想你那么想”,“響”諧音“想”,純粹就是一個搞笑。
如何說出高明的諧音梗?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盡量利用遙遠聯(lián)想,把不相關的語義內(nèi)容組合到一起,讓人覺得異想天開,妙趣橫生。比如“被你贊過的朋友圈,叫甜甜圈”,兩個“甜甜圈”,一個是食品,一個是朋友圈,語義相去甚遠,卻巧妙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創(chuàng)新性。另一個就是向雙關修辭學習,努力使字面意義和隱藏意義都和語境相關,就會使人覺得構(gòu)思巧妙,含義豐富。比如牛年的新年祝?!芭^D(zhuǎn)乾坤”,既有“鼠去牛來”的意思,又有“扭轉(zhuǎn)乾坤”的意思,含義豐富。再比如牛年的另一句諧音梗祝?!猦appy new(牛)year,就更巧妙了,new和“牛”跨語言諧音,而且new year和牛year雙關,可算是諧音梗中的精品了。
(摘自“咬文嚼字”微信公眾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