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柳宗元與陶淵明詠史詩的同與異

      2021-01-10 23:54:28吳奕昕
      西部學(xué)刊 2021年24期
      關(guān)鍵詞:詠史詩柳宗元陶淵明

      摘要:柳宗元與陶淵明都創(chuàng)作了特點突出的詠史詩,陶淵明身處晉宋之交的矛盾心理、柳宗元仕宦中唐的坎坷經(jīng)歷都使二人詩作既具有相似之處,也體現(xiàn)出各自的獨特性。陶、柳二人關(guān)注相似的歷史人物,卻各具態(tài)度、立場;二人均觀照自身、以古寫今,卻形成了不同的風(fēng)格、內(nèi)涵;二人皆不改初衷,卻擁有彼此不同的堅守,陶淵明堅定“固窮”操守,柳宗元重在政治抱負。實際上,陶淵明、柳宗元詠史詩特征的形成和不同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個體人生際遇、詩人接受的思想等因素均有關(guān)聯(lián)。

      關(guān)鍵詞:陶淵明;柳宗元;詠史詩;同與異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4-0147-04

      陶淵明、柳宗元①詩歌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自古便受到廣泛關(guān)注。早在宋代,蘇軾便將陶、柳并提,嚴羽、黃庭堅等人也曾指出柳詩“效陶淵明”。柳宗元的詩歌創(chuàng)作應(yīng)與陶淵明存在相似之處。陶、柳二人的人生經(jīng)歷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陶淵明因?qū)ι鐣x擇歸隱田園,柳宗元長期被貶、顛沛流離,二人均具有不落流俗的氣質(zhì)與波折的仕途。陶淵明和柳宗元都創(chuàng)作了特點突出的詠史詩,本文以陶柳的詠史詩為中心,探析二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同與變,并進一步觀照其思想情操與人生態(tài)度。

      一、同樣的對象、不同的角度

      (一)關(guān)注的歷史人物相近

      陶柳詠史詩關(guān)注的歷史人物十分相似,詩中選取的人物不僅較為一致,還具有比較相近的特質(zhì)。

      首先,陶、柳詠史詩選取的人物主題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如同題詩《詠荊軻》均寫荊軻;《詠三良》均寫奄息、仲行、針虎。其次,選取的人物具有相似的特質(zhì)。一方面,他們大多是為國奉獻的賢明之士:荊軻面臨亡國之危奉命刺秦;三良也都是秦國杰出的人才;夷齊、屈原、樂毅等人同樣都是青史留名的賢能之士。另一方面,他們都因各異的原因走向了悲劇性結(jié)局,如荊軻為國犧牲、三良殉葬穆公等。由此可見,陶、柳關(guān)注的歷史人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以悲劇英雄為主。

      (二)看待歷史人物的態(tài)度不同

      受外在環(huán)境和個人性情的影響,二人對待歷史人物的具體態(tài)度不同。陶淵明對詩中人物多持欣賞、仰慕的態(tài)度,詩歌議論少而描寫多,注重形象塑造和美感傳達,具有鮮明的審美化傾向。例如,《詠荊軻》運用“哀風(fēng)”“寒波”等詞,以極富感染力的優(yōu)美筆觸著力渲染易水送別的悲壯氣氛。運用大量的感性筆墨塑造荊軻形象,主觀情感傾向突出。詩人以“凌厲”“逶迤”等詞極寫荊軻的雄壯勇猛,以秦王的“怔營”[1]350反襯荊軻的豪邁;《詠三良》《詠二疏》《讀山海經(jīng)》等詩同樣致力于塑造血肉豐滿的生動形象。

      和陶淵明不同,柳宗元對人物多持評判、審視態(tài)度,更注重敘事、議論?!对伹G軻》集中寫刺秦的過程及后果,并引曹沫之典襯托荊軻之愚。《史記》載:“曹沫劫齊桓公,求魯侵地,已盟而釋桓公”[2]390,此事最終以“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盡復(fù)予魯”[2]637圓滿收尾。然而,荊軻效仿曹子的行為卻反致“夷城芟七族,臺觀皆焚污”[3]743。柳宗元指出,秦王以“詐力”吞并天下,必然不會歸還土地,行刺之舉實屬有勇無謀。整體來看,柳詩渲染、抒情少而敘議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柳宗元共情少旁觀多,以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審視眼光辨析史實,在關(guān)照傳統(tǒng)史觀的同時保留個人觀點,具有相對客觀、平和的史觀。

      二、同樣的觀照、不同的情緒

      (一)觀照自身,以古寫今

      陶淵明、柳宗元的詠史詩繼承了左思詠史以詠懷的傳統(tǒng)。陶詩的借史抒懷歷史上早有評述,如溫汝能評《詠荊軻》:“觀此篇可以知其志矣。”[1]353詩人通過寫刺秦悲劇寄托生不逢時的慨嘆。陶淵明還在《讀史述九章》序中注“有所感而述之”[1]448,可見詩人對人物進行了有意識的揀選。詩人著力刻畫夷齊、箕子等拒絕與新政權(quán)妥協(xié)之人,正是為了強調(diào)“恥事二姓”的決心。

      柳詩同樣具有觀照自我的特征?!对伹G軻》中,柳宗元對刺秦的反對態(tài)度和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現(xiàn)實有關(guān)。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同唐皇室的矛盾愈演愈烈,行刺命官事件頻繁發(fā)生,柳宗元于是借《詠荊軻》進行批判。同樣,《詠三良》寫其殉主,實寫王叔文等能人志士追隨順宗而死;歌頌其忠烈,實則悼念為革新犧牲的志同道合者?!对伿贰分袠芬阒叶灰傻脑庥龈呛土谠獰o辜遭貶的經(jīng)歷極為相似,詩人以樂毅之悲寫個人之哀。

      (二)風(fēng)格不同,內(nèi)涵各異

      詩歌是創(chuàng)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具有鮮明的主體特征。陶柳詠史詩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思想內(nèi)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首先,陶柳詠史詩的風(fēng)格有所不同。陶詩于平淡中隱豪放,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平淡自然是陶淵明詩歌的主要風(fēng)格,其詠史詩也具有這一特征,如《擬古·其五》語言不加矯飾,意境清新自然,以樸素言辭描摹清幽環(huán)境,以脫俗景物與高雅行為烘托隱士志趣之高潔。然而,陶淵明的詠史詩還展現(xiàn)出少見的豪放特征。《詠荊軻》一改平淡之風(fēng),如“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一句通過夸張極寫荊軻義憤填膺之態(tài);“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敘事節(jié)奏驟快,以極富張力的詞句描寫荊軻大義凜然的身姿。全詩筆力遒健,豪放之氣顯露無余。

      和陶詩相比,柳詩于內(nèi)斂平靜中藏激越,具有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柳宗元的詠史詩大多較客觀地敘述議論,個人情緒流露少。例如,《詠史》前六句敘史事,后兩句發(fā)議論,未作過多渲染烘托,語氣較為內(nèi)斂,情感稍趨平靜?!对伹G軻》和《詠史》相似,通過敘議結(jié)合客觀中肯地進行評價,少見情緒波動。但是,《詠三良》中蘊藏了不平之氣,詩末直抒胸臆,流露出激越的情感,激烈直白地為三良伸冤,在內(nèi)斂平靜的基調(diào)中隱藏了慷慨的一面。

      其次,陶、柳詠史詩的內(nèi)容存在差異,二人詠史的目的和寄托并不相同。陶淵明在詩中多刻畫激流勇退的“有時而隱”之人,如《詠二疏》寫功成名就后辭官還鄉(xiāng)的疏廣、疏受。詠史組詩《詠貧士》同樣歌詠了一系列骨氣清高的貧士形象,除一、二兩首自詠外,剩余五首分別贊美了阮公、榮臾、黔婁、袁安、張仲尉、黃子廉六位貧士。此類人物得到詩人的重視并非巧合,他們和陶淵明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困境有所關(guān)聯(lián)。《詠貧士》約作于詩人晚年時期,陶淵明在詩中直言務(wù)農(nóng)之艱苦,如《詠貧士·其二》寫冬日的院落荒涼枯敗、嚴寒砭骨,嚴峻的現(xiàn)實使人連詩書都不愿再翻。然而,貧困并非詩人面臨的唯一困難,從“知音茍不存,己矣何所悲”[1]330可見精神孤獨同樣折磨著詩人。陶淵明在詩末對自己的寫作動機作出解釋:“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既然世間知音難尋,便在歷史中尋覓志同道合之人,用先賢往事證明并肯定自己安貧固窮的決定,以期重新高揚理想。

      和陶淵明有所不同的是,柳宗元回顧歷史的目的在于自傷、自憐。柳詩選取的人物均是身負奇才卻結(jié)局悲慘的先賢,這和詩人的仕宦經(jīng)歷有關(guān):柳宗元早年進士及第、政績斐然,然而革新的失敗使他一夜間淪為“于眾黨人中,罪狀最甚”[4]481者。他曾描述自己凄慘的處境:“殘骸余魂,百病交集,痞結(jié)伏積,不食自飽?;驎r寒熱,水火互至,內(nèi)消肌骨,非獨瘴癘為也?!盵4]480(《寄許京兆孟容書》)因此,柳宗元有意選取悲劇性人物進行刻畫。在柳宗元看來,忠良之士自古便難以才命兩全,無數(shù)有志之人竭忠盡智卻往往事與愿違。千百年來,這一悲劇性的輪回似乎從未結(jié)束,如今也使他空有報國之心,卻無實踐契機。柳宗元的詠史詩普遍以超越時空的眼光關(guān)注不同人物的相似結(jié)局,并對此種悲劇性的生命意蘊進行思考,將古人悲劇和個人際遇相結(jié)合,借歷史典故寄托個人傷懷,柳詩因此具有濃厚的托古自傷色彩。

      由此可見,盡管陶、柳的詠史詩都具有以古寫今的特征,二人的詩歌風(fēng)格與思想內(nèi)涵仍存在差異。陶詩在平淡的表象下潛藏豪放暗流,意圖以史自慰;柳詩在內(nèi)斂平靜的敘述中掩蓋激越情緒,目的在于托古自傷。

      三、同樣的堅定、不同的信念

      (一)堅定不移,不負初衷

      陶、柳詠史詩的精神內(nèi)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人都始終堅定自己的立場和初心。陶淵明在《詠史·其一》中便強調(diào)了自己對初心的堅守:詩人以孤云、孤鳥喻己,流露出悲涼孤勇的心境。即便面對知音難覓的炎涼境遇,詩人仍“量力守故轍”[1]330,不改初衷,所行之路注定艱辛孤獨,也無須感傷。

      蕭統(tǒng)《陶淵明傳》中記載陶淵明曾身染重疾,臥床數(shù)日未得進食,卻仍然回絕了刺史檀道濟的幫助,這實際上表現(xiàn)了陶淵明拒絕和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階層合作的立場。即便在溫飽不保的晚年,陶淵明仍堅守“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于朝市”[1]388(《感士不遇賦》)的氣節(jié),以“吾駕不可回”[1]243(《飲酒·其九》)的決絕態(tài)度行事。《詠貧士》其四寫黔婁之事,《高士傳》載黔婁貧困至衣不蔽體仍不愿出仕,這和陶淵明拒絕擔(dān)任州召主簿、著作佐郎的經(jīng)歷相似。陶淵明一生不愿折節(jié)從政,始終安貧樂道、堅守本心,其堅定和黔婁如出一轍。

      柳宗元被貶后詩歌多抒愁苦之情,其悲哀不僅來自于委身荊蠻的惆悵,也和詩人對理想信念的考量堅守有關(guān)。他所面臨的不僅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更是“罪謗交織,群疑當(dāng)?shù)馈盵4]480(《寄許京兆孟容書》)的社會環(huán)境,在承受政敵誹謗帶來的精神壓力的同時,還因山水阻隔和戴罪之身無法同舊友聯(lián)絡(luò)。即便如此,柳宗元仍未拋棄從前的理想信念,被貶永州時,他曾作《籠鷹詞》剖明心跡。同時,他也在《詠史》中發(fā)議論:“豈不善圖后,交私非所聞。為忠不顧內(nèi),晏子亦垂文。”[4]742他知曉行忠義之事就須有犧牲覺悟,因為朝夕的浮沉便動搖、退縮實屬懦弱?!捌埵叵仁ブ?,由大中以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nèi)?!盵4]519-520(《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盡管遭受了無數(shù)打擊排擠,詩人仍然堅守信念、矢志不渝。在對理想的堅守上,陶、柳是極其相似的。

      (二)陶淵明君子固窮,柳宗元堅守理想

      陶、柳雖然都秉持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具體追求卻有所不同。陶詩具有“固窮安貧”的主題,在陶淵明流傳至今的詩歌中,約三分之一的作品和“固窮”有關(guān),這一主題又集中表現(xiàn)在《詠貧士》組詩中:其一寫詩人愿守“寒與饑”;其二極寫生活貧寒;其三直言富足生活并非自己追求之“道”;其四寫黔婁安貧;其五詠贊袁安與阮公,寫詩人經(jīng)歷內(nèi)心斗爭后仍決定固窮;其六追慕張仲尉安貧守節(jié)之風(fēng),其七以“固窮”收束全篇,可見《詠貧士》組詩基本以“固窮”串聯(lián),詩人借古抒懷,陳述“固窮”信念。

      相對于陶淵明對政治的有意疏離,柳宗元在詠史詩中表現(xiàn)出了對政治理想的堅守,并流露出“怨而不懟”的情緒。《詠史》寫樂毅之事:前三句寫樂毅功勛卓著,第四句寫世態(tài)驟變,樂毅本一心為國建功立業(yè),未料奸佞作梗。這既是樂毅之悲,也是柳宗元之悲:因小人作祟,一夜之間壯志幻滅、舊友凋零,詩人因此懷有無限悲怨。盡管如此,柳宗元仍引用了晏子之典。《晏子春秋》曾載晏嬰之言:“忠臣不避死,諫不違罪?!盵5]柳宗元的情感仍是平和的,即便遭到了如此巨大的打擊,他依舊強調(diào)自己忠于朝堂的立場,認為君主不用是小人構(gòu)陷導(dǎo)致的,即“誰顧蠢蠕群”。詩人在對奸佞之徒表示輕蔑的同時,指出自己的忠心從未改變,從而流露出幽怨卻不至于鋒銳的“怨而不懟”之感。

      盡管被貶多年,柳宗元卻始終不改入世渴盼,依舊具有強烈的從政熱情。他在詩中多次表露了入世的心愿:《冉溪》強調(diào)自己為報國“不復(fù)為身謀”,卻淪為被軟禁于南疆的囚犯。詩中用樊重之典,《齊民要術(shù)》載:“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盵6]詩人愿學(xué)樊重忍辱負重,希望通過努力實現(xiàn)抱負。可見柳宗元即便被貶多年也未改積極入世的初衷,對于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仍滿懷希望。

      因此,陶、柳雖都保持著堅定的態(tài)度,但是二人堅守的志操是有所區(qū)別的。陶淵明飽受貧寒折磨,于是著力推崇“固窮”;柳宗元被貶南夷后抱負落空,卻仍堅守入世濟民的理想抱負。

      四、陶柳詠史詩差異的成因

      陶柳詠史詩差異的形成和社會現(xiàn)實、人生際遇、思想接受均有關(guān)聯(lián)。陶淵明一生漂泊于改朝易代的混亂時局中,有學(xué)者認為,陶淵明代表性的詠史詩也多作于朝代之交。劉履推斷《詠貧士》作于晉宋易代之際,此時皇室和門閥的矛盾激化,發(fā)生了殷仲堪、桓玄等人的謀反。宗室內(nèi)部的沖突頻發(fā),如晉武帝與司馬道子兄弟之間的矛盾。再加上門閥貴族任人唯親,階級矛盾更加尖銳,陶淵明終于逐漸堅定了歸隱的決心。義熙元年,他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令,之后便返歸鄉(xiāng)野,不再為官。然而,歸隱后的陶淵明并未尋到理想的恬淡心境,這與劉裕的行為有關(guān)。據(jù)《資治通鑒》載,劉裕對晉恭帝采取了斬草除根的手段:“兵人逾垣而入,進藥于王。王不肯飲……兵人以被掩殺之。”[7]這一行為無疑觸犯了陶淵明的底線。易代之后,他多次借詩對劉裕的行為提出控訴,如《述酒》隱晦地披露了劉裕的惡行,對晉的覆滅表達了無限悲慟。沈約曾言:“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唯云甲子而已?!盵8]可見陶淵明對新朝始終心存芥蒂。既然與社會始終無法和解,詩人便怒而抽身、退居山野,寧可忍受貧困也不仕新朝。但是,農(nóng)耕生活的貧困、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始終困擾著陶淵明。他只能追慕先賢遺風(fēng)聊以自慰,將對時局的憂患和深沉的感慨寄于詩中,陶詩于是在平淡自然之外顯露出激昂豪放的一面。

      陶淵明的詠史詩創(chuàng)作還受到了儒道思想的影響。“固窮”一說來自《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盵9]陶淵明早年主要接受儒家教育,他也在詩文中多次提到儒家思想:“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1]257(《飲酒·十六》)、“先師遺訓(xùn),余豈云墜”[1]14(《榮木·其四》)。道家思想也對陶淵明產(chǎn)生了影響,如《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盵1]414這種順其自然的觀念和道家思想相呼應(yīng)。由上可見,陶淵明深受儒家和老莊影響,既安貧固窮又灑脫處世,他的詠史詩因此多言“固窮”,灑脫恬淡。

      柳宗元的詩歌特點和其家族出身、仕途經(jīng)歷有關(guān)。他出身于沒落貴族世家,家風(fēng)“世德廉孝,飏于河滸”[3]182。其父柳鎮(zhèn)不僅“守正為心,疾惡不懼”[3]184,還知識淵博:“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于內(nèi)而文于外,垂聲當(dāng)時。”[3]182(《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其母盧氏知書達禮,曾擔(dān)任柳宗元的啟蒙恩師:“太夫人教古賦十四首,皆諷傳之?!盵3]204(《先太夫人河?xùn)|縣太君歸祔志》)柳宗元自小便獲得了深厚的儒學(xué)思想熏陶,父親的為人亦影響了他堅韌剛直的性格。

      柳宗元在年輕時便已嶄露頭角?!白雍裆倬簦瑹o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盵10]年輕氣盛的柳宗元26歲便“以博學(xué)鴻詞,授集賢殿正字”[10](《柳子厚墓志銘》),于永貞元年被授禮部員外郎,光明的仕途使柳宗元很早便形成了治世經(jīng)國的理想和強烈的政治熱情。然而,永貞革新迅速以失敗告終,政治失意的柳宗元心有不甘,當(dāng)時許多針對革新的譏諷之語也讓他痛苦萬分,這種無從排遣的郁結(jié)之氣于是在他的詩作中顯露出來。

      儒家思想和良好的儒學(xué)修養(yǎng)同樣對柳宗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唐儒學(xué)漸趨衰微,柳宗元于是致力于儒學(xué)的復(fù)興。他曾言:“然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學(xué)者務(wù)求諸道而遺其辭。辭之傳于世者,必由于書。道假辭而明,辭假書而傳,要之,之道而已耳。”[3]550(《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可見柳宗元主張通過文章使“圣人之道”得以流傳。柳宗元倡導(dǎo)古文運動的目的,實際上也在于“圣人之道”的傳承,可見柳宗元對儒家之道的堅守。由此可見,幼年所受的良好教育、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共同塑造了柳宗元剛健的性格,使他盡管流落南夷,卻始終希望實現(xiàn)兼濟天下的宏愿。

      結(jié)語

      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詠史詩具有一定相似之處。陶淵明身處亂世,柳宗元被貶南夷,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境遇和坎坷的經(jīng)歷使他們只得在進退兩難中尋求立身之地。因此,在詠史詩中,陶、柳均關(guān)注能引發(fā)共鳴的悲劇英雄形象,并借史抒懷、以古寫今。盡管命運多舛,他們?nèi)匀痪哂袌远ǖ囊庵尽H欢?,二人所處的時代與人生遭遇究竟有所不同,陶淵明身處晉宋之交的矛盾心理、柳宗元仕宦中唐的坎坷經(jīng)歷都使陶、柳二人的詠史詩創(chuàng)作存在一定的差異。難以平靜的心緒使陶淵明在平淡中暗藏豪放情懷,而躬耕隴畝的貧寒又讓他不得不以史慰己,以堅定“固窮”操守。無辜被貶的柳宗元始終難忘濟世安民的抱負,只得借詩隱藏激越心緒,并多次強調(diào)對政治理想的堅守。因此,評述詩人的創(chuàng)作時應(yīng)“知人論世”,聚焦具體歷史語境進行辨析。

      注釋:

      ①陶淵明:(約365年—427年),男,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 “田園詩派之鼻祖”。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漢族,河?xùn)|(現(xiàn)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xùn)|”? “河?xùn)|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參考文獻:

      [1]陶潛.陶淵明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柳宗元.柳河?xùn)|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柳宗元.柳河?xùn)|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盧守助.晏子春秋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5.

      [6]繆啟愉,繆桂龍.齊民要術(shù)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7]司馬光.資治通鑒3[M].鄔國義,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301.

      [8]沈約.宋書: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89.

      [9]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83.

      [10]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吳奕昕(2000—),女,漢族,湖南永州人,單位為蘭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

      (責(zé)任編輯:楊超)

      猜你喜歡
      詠史詩柳宗元陶淵明
      柳宗元
      你好,陶淵明
      宋代《春秋》學(xué)對史論體詠史詩的影響
      江雪
      兒童繪本(2019年22期)2019-12-06 07:38:18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詠史詩的哲學(xué)意蘊(外三則)
      中華詩詞(2017年7期)2018-01-22 02:19:58
      早梅(節(jié)選)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不為五斗米折腰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禄劝| 子长县| 上高县| 九江市| 鹿泉市| 兰溪市| 临城县| 泾阳县| 庄浪县| 贵州省| 建宁县| 白水县| 龙岩市| 怀柔区| 图木舒克市| 贵德县| 洛阳市| 民和| 仁化县| 武安市| 桐梓县| 黄山市| 荣昌县| 塘沽区| 建阳市| 潞西市| 密山市| 汉中市| 长沙县| 台湾省| 信宜市| 陇川县| 定远县| 布尔津县| 广州市| 黔江区| 荥经县| 威远县| 四川省| 河南省|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