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宗室宰相人數(shù)再考

      2021-01-11 22:24:33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21年5期
      關鍵詞:新唐書宗室隴西

      袁 亞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中國古代宗室成員出任宰相的歷史,上可溯至先秦,下則及于宋元,而這一現(xiàn)象最為引人矚目的時期莫過于唐代。唐玄宗改革宗室制度,擴大對遠支宗室的任用范圍,為宗室入相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1]。為此,北宋中期參與撰寫《新唐書》的宋祁還撰有《宗室宰相傳》一篇。但是,宋祁所言唐代宗室有九人入相的說法一直受到后世學者的質疑,且迄今為止,學界對該問題仍未達成共識??傮w而言,關于唐代宗室宰相的人數(shù)問題一共有五種觀點,可以概括為“九人說”“十一人說”“十二人說”“十三人說”和“十四人說”。之所以出現(xiàn)不同的觀點,主要原因在于認定唐代宗室宰相的標準不盡相同。宗室和宰相是認定唐代宗室宰相標準的兩個要素,因此,只有明確唐代宗室、宰相二者的具體內涵,才能考證唐代宗室宰相的人數(shù)。以下通過分析關于唐代宗室宰相人數(shù)的五種觀點,分析宗室和宰相二者的具體內涵,進而重新考證唐代宗室宰相的具體人數(shù)。

      一、關于唐代宗室宰相人數(shù)的五種說法

      唐代宗室宰相“九人說”和“十一人說”均發(fā)端于歐陽修、宋祁等人編修的《新唐書》。該書卷131《宗室宰相傳》贊曰:“唐宰相以宗室進者九人。林甫奸諛,幾亡天下。李程、知柔,在位無所發(fā)明。其余以材稱職,號賢宰相。”[2]4518而同書卷70下《宗室世系表下》卻記載:“終唐之世有宰相十一人。郇王房有林甫、回;鄭王房有程、石、福;小鄭王房有勉、夷簡、宗閔;恒山房有適之;吳王房有峴;惠宣太子房有知柔?!盵2]2176由此可見,《新唐書》的兩處記載是自相矛盾的,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新唐書》的編修方式。在編修《新唐書》時,“宋歐是分工負責制,宋完成列傳部分,歐完成紀志表部分。全書由歐陽修領銜進上,但對宋稿未加刪定?!盵3]所以,《新唐書·宗室宰相傳》的“九人說”是宋祁秉持的觀點,而《宗室世系表》的“十一人說”是歐陽修的看法?!蹲谑沂老当怼酚涊d的十一位唐代宗室宰相分別是李林甫、李適之、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石、李福、李回、李宗閔、李知柔,而《宗室宰相傳》卻沒有收錄李林甫、李宗閔二人。重視歷史人物的道德修養(yǎng)是《新唐書》的編撰原則之一,往往將道德品質的高低作為評價唐代人物的重要尺度。宋祁創(chuàng)立《宗室宰相傳》,其目的之一就在于褒揚唐代宗室宰相的歷史功績,李林甫不入《宗室宰相傳》是因為其“奸諛”的政治品質,而李宗閔不入《宗室宰相傳》則是其參與黨爭之故。

      不過《新唐書》問世后,宋祁的“九人說”并不占主流(張邦煒先生則贊同這一說法)[4]67,贊同歐陽修“十一人說”的學者比較多。例如,兩宋之交的鄧名世以及南宋人王應麟就完全承襲了歐陽修的觀點[5];馬端臨在其所著《文獻通考》中專列“唐宗室宰相凡十一人”條,即亦贊同“十一人說”[6]。到了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也秉持這一觀點[7];錢大昕也認為唐代宗室宰相有十一人,但其所言的十一人中并不包括李福,而是將李麟納入其中(《廿二史考異》卷50《唐書十》)[8]743-744。

      宋人王觀國持“十二人說”,他提出唐代“宗室宰相實十有二人,《世系》謂十一人者,無李麟”[9]。學者雷艷紅也持“十二人說”,認為《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下》漏載了李麟[10]。因此,在“十二人說”的語境下,唐代宗室宰相則包括李林甫、李麟、李適之、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石、李福、李回、李宗閔、李知柔。

      南宋的謝維新持“十三人說”,他在介紹《新唐書·宗室宰相傳》時說道:“唐宰相以宗室進者九人,林甫奸諛,幾亡天下,程、知柔在位,無所發(fā)明。林甫在《奸臣傳》,知柔相昭宣,附惠宣太子輩傳后,止敘七人。然李麟乃懿祖后,李逢吉、李蔚俱隴西同系,李宗閔出鄭王房,李揆亦出隴西。宰相共十三人,不作傳。”[11]據(jù)此記載,只能確定李林甫、李麟、李適之、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石、李福、李回、李宗閔、李知柔為宗室宰相,而另外一位是李逢吉、李蔚、李揆中的哪一人,則難以斷定。

      宋人王明清持“十四人說”,分別是李林甫、李適之、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石、李回、李知柔、李麟、李逢吉、李蔚、李宗閔、李揆[12]。

      綜上諸說可見,學者們對李林甫、李適之、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石、李回、李宗閔、李知柔這十人的宗室宰相身份沒有異議,爭論的焦點是李麟、李福、李逢吉、李蔚、李揆五人。但這并不能說明李林甫等十人一定全部是宗室宰相,對于他們的宗室宰相身份,仍需作進一步的考證。

      二、李逢吉、李蔚、李揆不是唐代宗室

      (一)九族五服不能作為認定唐代宗室的標準

      唐承隋舊,以宗正寺作為管理宗室事務的機構,該機構最高長官為宗正卿?!短屏洹酚涊d,宗正卿“掌管九族、六親之屬籍,以別昭穆之序,紀親疏之列”[13]?!八^九族是指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而六親則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14]73簡而言之,屬籍可劃分為兩種,即皇族屬籍和外戚屬籍(唐代統(tǒng)治者有時也賜姓李氏于異姓功臣和少數(shù)民族首領并將其編入皇族屬籍。不過,一般意義上的皇族屬籍仍然是以血緣為標準劃分的)[15]。外戚顯然不是宗室,唐代宗室指的是被編入皇族屬籍的成員,即當朝皇帝九族以內的男性親屬。雖然《唐六典》以九族五服作為認定宗室的依據(jù),但在這一制度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不是當朝皇帝九族親屬的人卻仍然被視為宗室的情況,最典型的莫過于李麟被玄宗視為宗室一事。李麟為玄宗朝末期的宰相,其“裔出懿祖,于屬最疏”(《新唐書》卷142《李麟傳》)[2]4663,“懿祖”是高祖李淵的曾祖父李天賜。史載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玄宗入蜀避難,在宰相韋見素、房琯、崔渙、崔圓相繼被派遣至身在靈武的肅宗身邊后,“玄宗以麟宗室子,獨留之”(《舊唐書》卷112《李麟傳》)[16]3339??梢娎铟腚m不是玄宗的九族親屬,但仍被其視為宗室?!短屏洹肥窃谛谑谝庵戮幾模跃抛逦宸墙缍ㄗ谑业墓俜綐藴?。但是,玄宗自身卻不完全認同這一標準,因此我們不能以九族五服作為界定唐代宗室的唯一尺度。

      為了說明這一問題,還需要分析唐代前期的追尊活動。在中國古代,追尊先祖是當朝皇帝宣示本朝正統(tǒng)地位以及個人統(tǒng)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終唐之世,唐代皇帝一共舉行了四次追尊活動。

      武德元年(618)六月,唐高祖李淵“追尊高皇祖瀛洲府君曰宣簡公;皇曾祖司空曰懿王;皇祖景王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皇考元王曰元皇帝,廟號世祖”[17]。李淵將這次追尊活動的范圍限定為“四親”,即他的高祖李熙、曾祖李天賜、祖父李虎、父親李昺。以李淵本人為參照,李熙恰好是其五服親屬的上限。在此次追尊活動中,李淵的父親李昺和祖父李虎都獲得了帝號和廟號,曾祖李天賜、高祖李熙二人分別獲得懿王、宣簡公的尊號,可見這是根據(jù)他們與李淵的血緣關系遠近而決定尊號高低的。按照九族五服的制度,凡是李熙的后代都屬于宗室。

      咸亨五年(674)八月,高宗李治也開展了一次追尊活動,此次“追尊宣簡公為宣皇帝,懿王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為文武圣皇帝”(《舊唐書》卷5《高宗紀下》)[16]99。前面提到,在武德元年的追尊活動中,李淵祖父李虎的廟號為太祖,而這次卻出現(xiàn)了李淵的廟號由太祖轉變?yōu)楦咦娴那闆r。那么,從李淵貞觀九年(635)五月去世到咸亨五年八月這幾十年間,有沒有李淵被追尊為太祖的記載呢?為了考證這一問題,我們將有關追尊李淵的記載列舉如下:

      (貞觀九年)群臣上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舊唐書》卷1《高祖紀》)[16]18。

      (貞觀九年)冬十月庚寅,葬高祖太武皇帝于獻陵(《舊唐書》卷3《太宗紀下》)[16]45。

      (貞觀)九年五月,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謚曰太武,廟號高祖(《新唐書》卷1《高祖紀》)[2]19-20。

      (貞觀九年)十月庚寅,葬太武皇帝于獻陵(《新唐書》卷2《太宗紀》)[2]36。

      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諱淵……貞觀九年五月六日,崩于大安宮垂拱前殿……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高祖神堯皇帝(《唐會要》卷1《帝號上》)[18]2。

      由上述記載可知,“太武”(“大”“太”通)是李淵去世之后的尊號,高宗時將“太武”改為“神堯”。因此,前引《舊唐書》卷5《高宗紀下》中“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的記載是錯誤的,前一個“祖”字為衍字。

      在咸亨五年八月的這次追尊活動中,李熙、李天賜二人都得到了皇帝號。對于當朝皇帝高宗李治來說,其五服親屬的上限為李淵的祖父李虎,李熙和李天賜已經(jīng)不屬于其五服內的先祖,李虎的兄弟及其他旁系的后代也不是宗室。

      神龍元年(705)八月,中宗“親祔太祖景皇帝、獻祖光皇帝、世祖元皇帝、高祖神堯皇帝、皇祖太宗文皇帝、皇考高宗天皇大帝、皇兄義宗孝敬皇帝神主于太廟”(《舊唐書》卷7《中宗紀》)[16]140。這次確定李天賜的廟號為獻祖,但李熙并未得到廟號。對于中宗皇帝來說,其五服親屬的上限為李淵的父親李昺,李昺同父兄弟以及其他親屬的后代都不屬于宗室。

      開元十一年(723)八月,玄宗“尊八代祖宣皇帝廟號獻祖,光皇帝廟號懿祖”(《舊唐書》卷8《玄宗紀上》)[16]185。在這次追尊中,李熙得到了獻祖這一廟號,李天賜的廟號則由獻祖改為懿祖。經(jīng)過這兩次追尊,李淵高祖以下先祖的帝號、廟號終于得以確定。此時,不僅李熙、李天賜不屬于玄宗五服內之祖先,連李虎、李昺也被排除了,宗室只能限定為李淵的后代。

      如果玄宗以后的皇帝都以九族五服作為界定宗室的標準,那么到唐代最后一位皇帝哀帝時期,只有憲宗的后代才能被視為宗室,而憲宗同父兄弟以及其他親屬的后代都不能被稱為宗室了。從這一角度看,九族五服的制度并不能完全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所以,實際上“有唐一代并沒有遵守自漢魏以來只將皇帝九族記入宗室屬籍的慣例,而是遠超過了九代”[14]75。因此,唐代宗室的“外延性”是比較廣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唐代皇帝擴大宗室屬籍范圍上。

      史籍所見唐代擴大宗室屬籍范圍之舉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高宗時期,第二次是在玄宗時期。永徽二年(651),高宗將已被除去屬籍的疏屬宗室重新編入宗室屬籍,重入屬籍的疏屬宗室達三百余人(《唐會要》卷65《宗正寺》)[18]1141[19]。不過,由于史籍缺載,我們無法洞悉這些疏屬宗室與高宗血緣關系的遠近情況。天寶元年(742),玄宗下敕曰:“涼武昭王孫寶以下,絳郡、姑臧、敦煌、武陽等四房子孫,并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盵20]但是,隴西絳郡、姑臧、敦煌、武陽四房子孫并不屬于宗室,原因有二:第一,李唐世系中李熙之前的世系可能是偽造的,將所謂出自涼武昭王的隴西四房之后視為宗室是站不住腳的(陳寅恪先生認為,李唐皇室并非出自隴西李氏,而是源自趙郡李氏;張金龍進一步闡釋了陳寅恪的觀點,他認為李唐之世系,李熙以下的世系是可靠的,但李熙以上男、女世系皆是偽造)[21];第二,假定隴西四房與李唐皇族存在血緣關系,涼武昭王是李淵的十一世祖,不過隴西四房之后雖然也是涼武昭王的后裔,但他們并不是高祖李淵的五服親屬,與玄宗之間的血緣關系已經(jīng)非常疏遠,玄宗將他們歸為宗室顯然不妥。既然如此,玄宗為何還要將絳郡、姑臧、敦煌、武陽四房子孫編入宗室屬籍呢?從表面上看,這樣做是出于“以明尊本之道,用廣親親之化”[20]的目的,實際上卻是借此籠絡隴西李氏。

      關于隴西四房的宗室身份問題,清代學者錢大昕曾說:“隴西李氏宰相十人。武陽房有迥秀,姑臧大房有義琰、蔚、揆、逢吉,丹陽房有靖、昭德;又有道廣、元紘、晟。”(《廿二史考異》卷50《唐書十》)[8]746可見,錢大昕已經(jīng)注意到了唐代宗室宰相與“隴西李氏宰相”二者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其所提及的十位“隴西李氏宰相”皆不屬于宗室宰相。而宋人王明清則恰恰混淆了宗室與“隴西李氏”的含義,將唐代宗室的范圍延及于“隴西李氏”。毋庸置疑,王明清所秉持的“十四人說”是錯誤的,其所提及的李逢吉、李蔚、李揆屬于隴西李氏姑臧大房,并不屬于唐代宗室。

      (二)唐代墓志所見宗室概念之上限

      墓志是古人追念逝者、表達哀思的重要文體之一,也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史料?!爸袊怪鹃_始形成與使用是在西晉時期,即距今1700年左右。其正式定型則要到南北朝時?!盵22]及至唐代,墓志已經(jīng)發(fā)展到成熟階段?,F(xiàn)存的唐代墓志,數(shù)以千計,有關唐代宗室的墓志數(shù)量也非??捎^。

      從唐代墓志可以發(fā)現(xiàn),唐人心目中所認同的宗室皆未超出懿祖李天賜一系子孫的范圍。如《唐故朝議郎行汴州司倉參軍員外置同正員隴西李府君及夫人南陽張氏墓志》載:“府君諱頡,皇室之枝。六代祖后魏定州刺史諱乞豆,即太祖景皇帝母弟也?!盵23]貞元129,1932墓主李頡,是懿祖第三子乞豆的后裔。懿祖共三子:“長曰起頭,長安侯,生達摩,后周羽林監(jiān)、太子洗馬、長安縣伯,其后無聞;次曰太祖;次乞豆?!?《新唐書》卷70上《宗室世系表上》)[2]1957也即懿祖的后代實際上只保存下來兩支,太祖李虎以及乞豆。乞豆生前官至北魏定州刺史,故他這一支宗室子孫便被稱為定州刺史房,屬于宗室五十九族[13]中的一支。由此可以確定,李麟系定州刺史房宗室。墓主李頡死于德宗貞元年間,與當朝皇帝德宗的血緣關系已經(jīng)非常疏遠,但仍被時人視為“皇室之枝”?!痘饰鍙氖遄婀梳橹菟臼繀④姼怪尽贩Q:“公諱濤,皇唐太祖景皇帝六代孫也。”[23]大歷035,1783墓主李濤死于大歷九年(774),與代宗皇帝的血緣關系已經(jīng)非常疏遠,但墓志的作者仍然以代宗皇帝的從叔祖稱之,顯然也是將其視為宗室?!短乒食h郎守尚書比部郎中上柱國賜緋魚袋隴西李府君墓志銘》曰:“公諱蟾,字冠山,景皇帝八代孫,淮安王之后,族系源流,著在國牒?!盵23]大和058,2137可見墓主李蟾雖為疏屬宗室,但宗室身份在時人心中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維唐元和三年歲次戊子隴西李卅娘之墓》曰:“卅三娘小字汧國,時年十七,即景皇帝之后,大鄭王亮之孫?!盵23]元和022,1964又《唐前試大理評事兼監(jiān)察御史孫公亡妻隴西李氏墓志銘》曰:“祖母夫人姓李氏,其先隴西人也。系于皇族,即大鄭王之后。”[23]大中095,2323墓主為大鄭王的后裔,與當朝皇帝宣宗的血緣關系也已非常疏遠,但墓主仍被墓志撰寫者稱為皇族。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認為不能以九族五服作為判定唐代宗室的標準,而是應將是否為懿祖李天賜之后作為判定唐代宗室的上限,也即凡是懿祖之后皆屬唐代宗室。因此,李逢吉、李蔚、李揆三人不是唐代宗室,李林甫、李適之、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石、李福、李回、李宗閔、李麟、李知柔十二人是唐代宗室。

      三、李福、李知柔不是唐代宰相

      “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上,除了遼代之外,‘宰相’一直只是一個習慣用語,用以指輔佐皇帝行使權力,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吏,而從來不是一個正式官名?!盵24]中國古代的宰相以他官兼領,只是用以表明身份的稱號,其使職特征是非常明顯的。唐代初年,往往以中書令、尚書左右仆射、侍中為宰相。自太宗時期產(chǎn)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一職銜以來,宰相制度的使職化傾向越來越明顯[25]?!啊瓜唷翘瞥腥~(主要是唐朝后期)節(jié)度使加宰相銜的稱謂。而自玄宗以后,中書令、侍中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真正的宰相,故所謂使相,即是節(jié)度使加‘中書令’、‘侍中’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銜的稱謂?!盵26]“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號的普遍化以及“使相”的擴大化,實際上折射出唐代后期宰相制度漸趨定型的發(fā)展軌跡。李林甫、李適之是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入相,天寶元年二月,侍中改稱左相,中書令為右相,時任中書令的李林甫的相銜也改成右相;同年八月,李適之以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的官職升為左相。李麟、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宗閔、李石、李回入相時間晚于李林甫、李適之,他們的宰相頭銜皆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新唐書》卷131《宗室宰相傳》中記載的李福乃是李石之弟,其宗室身份毋庸置疑,至于是否入相則需要考證?!杜f唐書》卷172《李石附弟福傳》、《新唐書》卷131《宗室宰相傳》均未載李福入相事跡,其他史籍也不見載。就現(xiàn)存史料而言,李福在其政治生涯中僅僅充任過使相,較早記載此事的是五代時期的孫光憲。孫光憲《北夢瑣言》卷3《李氏瑞槐》言:“唐相國李公福……同堂昆弟三人,曰石、曰程,皆登宰執(zhí),唯福一人,歷鎮(zhèn)使相而已?!盵27]“歷鎮(zhèn)使相”指的是李福曾在擔任劍南西川、山南東道二鎮(zhèn)節(jié)度使時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稱號。王明清認為唐代宗室宰相不包括李福,可能就是因為李福僅擔任過使相之緣故。

      再看李知柔的情況。李知柔的宗室身份確定無疑,但其是否入相需要討論。翻檢史籍,關于李知柔入相的記載僅見于《新唐書》卷81《惠宣太子業(yè)附嗣薛王知柔傳》:“加累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詔營緝太廟,判度支,充諸道鹽鐵轉運使。昭宗出莎城,獨知柔從,乘輿器用庖頓皆主之,大細畢給?!盵2]3603從“加累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來看,李知柔似乎曾在昭宗時期入相,但通過分析《唐摭言》以及《太平廣記》的記載,便可推翻這一直觀性認識?!短妻浴肪?《敕賜及第》載:

      王彥昌,太原人,家世簪冕,推于鼎甲。廣明歲,駕幸西蜀,恩賜及第。后為嗣薛知柔判官。昭宗幸石門時,宰臣與學士不及隨駕,知柔以京尹判鹺,權中書,事屬近輔,表章繼至,切于批答。知柔以彥昌名聞,遂命權知學士,居半載,出拜京尹。又左常侍大理卿,為本寺人吏所累,南遷[28]。

      《太平廣記》卷183《貢舉六》載:

      王彥昌,太原人。家世簪冕,推于鼎甲。廣明歲,駕幸西蜀,敕賜及第。后為嗣薛王知柔判官。昭宗幸石門時,宰臣學士不及隨駕,知柔以京兆尹權中書,事屬近輔,表章繼至,勤于批答。知柔以彥昌名聞,遂命權知學士,居半歲,出拜京兆尹。加左常侍大理卿,為寺胥所累,南遷[29]。

      盡管上引《唐摭言》與《太平廣記》文字稍有差異,但所敘事跡并無二致。從兩段材料看,昭宗出京避難時,宰相與翰林學士等近臣未能及時跟隨,而李知柔恰好隨昭宗出幸,所以昭宗令李知柔以京兆尹之本官暫時負責中書事,這與真正入相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故錢大昕評價說:“以嗣王權知中書事,非真當國。”(《廿二史考異》卷53《唐書十三》)[8]784顯然,《新唐書》稱李知柔為宗室宰相的說法是錯誤的。

      歐陽修、宋祁是《新唐書》的主要編撰人,他們不可能不知曉李福只充任過使相、李知柔僅以京兆尹判中書事的歷史真相,但為何仍然將二人視為宗室宰相呢?這與編修《新唐書》的政治背景有直接的關系。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對威脅皇權的近支宗室嚴加控制成為唐代帝王的一貫政策,而對于遠支宗室則采取了較為寬容的政策,不但給予他們仕進的機會,而且不對宗室入相設置制度性的障礙。北宋繼承了唐代尤其是唐中后期的宗室制度,但又對宗室制度進行了改革,發(fā)展出一套具有趙宋王朝特色的宗室制度。宋代皇帝不僅對近支宗室嚴加防范,對遠支宗室的防范程度也空前提高[4]49-90。在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宋代宗室的仕進之路困難重重,具有卓越政治才干的宗室難以施展自身的才華。在這種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歐陽修、宋祁等人創(chuàng)立《宗室宰相傳》,在一定程度上有著諷刺宋代皇帝不重用本朝宗室的政治意向。因此,歐陽修、宋祁看重的是李福、李知柔的唐代宗室身份,宗室的宰相之名比宰相之實更加重要。

      綜上所述,李福、李知柔雖然是唐代宗室,但由于李福只充任過使相、李知柔僅以京兆尹判中書事,故二人并未真正入相。李逢吉、李蔚、李揆三人雖然擔任過宰相,但他們并不屬于李唐宗室。因此,李福、李知柔、李逢吉、李蔚、李揆五人皆不是唐代宗室宰相。唐代宗室宰相共有十人,按照入相時間的先后,他們分別是李林甫、李適之、李麟、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石、李回、李宗閔。按照房支劃分,十位唐代宗室宰相分屬六房:郇王房的李林甫、李回,鄭王房的李程、李石,小鄭王房的李勉、李夷簡、李宗閔,恒山王房的李適之,吳王房的李峴,定州刺史房的李麟。

      猜你喜歡
      新唐書宗室隴西
      甘肅隴西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及對策
      新西部(2022年3期)2022-04-13 22:20:53
      甘肅隴西液氫生產(chǎn)及碳減排示范基地項目開工
      四川化工(2022年1期)2022-03-12 04:26:56
      宋代宗室經(jīng)濟狀況與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論
      北宋宗室任官制度變遷考
      睿智與穩(wěn)?。航庾x兩唐書中的狄仁杰
      科學與財富(2018年9期)2018-05-14 02:36:36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唐貞休世系再考
      敦煌學輯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3:11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求是學刊(2017年2期)2017-04-07 10:14:54
      淺談隴西秧歌的變化
      清代閩西的族產(chǎn)種類——以寧化安遠的《隴西李氏八修族譜》為例
      潮州市| 普陀区| 巴东县| 界首市| 分宜县| 长宁区| 邢台县| 博白县| 法库县| 电白县| 苏州市| 黔西县| 宝山区| 泸水县| 镇江市| 南涧| 诸暨市| 乌兰县| 寻乌县| 小金县| 彩票| 武城县| 宁津县| 芦山县| 伊通| 卓尼县| 宽甸| 应用必备| 辽中县| 花莲县| 临江市| 勃利县| 嵊州市| 桦川县| 敦煌市| 阆中市| 益阳市| 卢龙县| 高清| 桑日县|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