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宇
昨晚,住在鄉(xiāng)下的外婆給我打電話,讓我今天回老家參與一項重要活動,但電話里她沒有明說是什么事,讓我既好奇又興奮。
今天一大早,媽媽開著車和我急匆匆往鄰近蘇通大橋的老家趕。媽媽一停好車,我就迫不及待地沖進院子,只見水泥地面上擺放著滿滿六大盆泡著水的糯米。我一下子猜到了,今天的重要活動是——做米酒!
大約在一個月前,我就看到外婆在曬稻谷、碾糯米,她告訴我,這些是做米酒的原料,由于釀酒周期長,所以得早些準備好。
半開的廚房門朝外散著蒸汽,廚房里更是“云霧”繚繞。我迫不及待地鉆進了這片“云霧”里,定睛一看,外公外婆和幾個親戚正在灶臺周圍忙碌著。他們見到我,笑瞇瞇地問要不要給他們幫忙,我急忙說:“趕快安排任務(wù)吧!”
外婆讓我?guī)退蛳率?,我一邊細細觀察做米酒的過程,一邊不時向外公外婆請教。原來,做米酒真是個技術(shù)活呢!
首先,要把糯米浸泡在水里八小時左右,然后把水瀝干,倒入大蒸籠。大蒸籠有半米多高,可以裝下三十多斤糯米。
接著把蒸籠放在灶臺已經(jīng)盛放八成水(水已經(jīng)燒開)的鐵鍋上,鐵鍋的四周要用厚一點的毛巾圍?。ㄗ屨艋\受熱均勻、不漏氣),再用大火燒上二十多分鐘,待到濃濃米香撲鼻而來的時候才可以出籠。將蒸籠從灶臺上搬上搬下可是體力活,由我又高又壯的外公來完成。
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將米冷卻,外公把蒸籠抬到一個大水缸上面,朝蒸籠澆了好幾盆冷水,這是第一次冷卻。接著再把這些糯米倒入一個大扁盤里,用大鏟子反復翻轉(zhuǎn),這是第二次冷卻。等到糯米降到合適溫度的時候,外公就向米里撒酒曲準備發(fā)酵。
與此同時,外婆端了三大盆熱水倒入釀酒的大缸,這叫“暖缸”。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外婆告訴我,如果缸里的溫度太低,酒的質(zhì)量就會受影響。
將糯米倒?jié)M整個缸的三分之二時,要在缸的中間挖一個上寬下窄喇叭狀的小窟窿。這是用來透氣的,外婆說一定要筑結(jié)實,以免造成“塌方”事故。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給釀酒的大缸蓋蓋子??蓜e小看這個步驟,學問可多呢!室外為0℃左右的時候,就要用厚厚的稻草編織的蓋子來蓋;如果是20℃左右,只需用薄薄的布蓋。接下來,就是等待大米發(fā)酵了,這個等待的過程得十天半個月。
媽媽告訴我,她小時候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在大人做米酒的時候,她在一旁做粢飯團。于是,學著媽媽的樣子,我也盛出一大碗熱騰騰的米飯,體驗了一回做粢飯團的樂趣,辛苦一天的外公外婆嘗到我的手藝后笑得合不攏嘴。
冬天,因為有忙碌的家人,有熱鬧的習俗,一點都不覺得寒冷。我和外公外婆說好,下回,我還要和他們一起蒸年糕。
發(fā)稿/莊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