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體育公共資源配置的研究述評

      2021-01-12 02:08:27張鳳彪朱溶霞
      湖北體育科技 2021年11期
      關鍵詞:體育場地公平性資源配置

      張鳳彪,朱溶霞

      (湖南工業(yè)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株洲412007)

      2021年3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堅持新的發(fā)展理念,轉變發(fā)展方式,推動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更為安全的發(fā)展[1]。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是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前提。2016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在《體育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指出,人民群眾對體育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與體育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2]。2017年1月,國務院在頒布的《“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guī)劃》中指出,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規(guī)模不足、質量不高、效率低、發(fā)展不平衡等短板[3]。其根本原因在于體育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缺乏公平性??梢姡匾曎Y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已經成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時代的主題。因此,在體育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體育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是各級體育行政部門亟需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國內學術界對體育資源配置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以中文核心期刊為檢索范圍,以“體育源配置”為主題詞,通過共性研究分析與總結,最終以效率與公平為主線,且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fā),遴選最為貼切的文獻50余篇。在研究方法來看,依據方法論選取主要數據包絡分析(DEA)及改進模型CCR、BBC,基尼系數、泰爾指數、德爾菲法等;在研究領域上看,考慮到體育場地是開展體育活動的基本要求,也是近年的研究熱點,則選擇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場地3個領域;在研究內容上看,依據“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選取指標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提升路徑4個方面?;诖耍疚膶w育資源配置的概念、意義、公平與效率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和比較分析,總結了我國體育公共資源配置研究中形成的共識、不足及展望,以期對我國體育公共資源配置領域的研究有全面的把握,并對后續(xù)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1 關于體育資源配置概念與意義研究

      1.1 關于體育資源配置概念研究

      學術界主要從投入要素和構成條件兩個方面對體育資源概念進行界定。從投入要素角度分析,體育資源是指參與體育活動投入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要素,如物力、人力、財力、時間、信息、組織等資源[4-5]。從構成條件角度分析,體育資源是指從事體育生產或體育活動所利用或可資利用的各類條件[6]。其中,體育資源可分為群眾體育資源、競技體育資源和體育場地資源。群眾體育資源是指群眾體育發(fā)展所需的各種要素及投入,主要包括有形和無形資源[7-8]。競技體育資源是指競技體育發(fā)展所需要的的各類天然、經濟、社會等要素或條件的支持[9]。體育場地資源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角度界定。廣義體育場地資源是體育場地建設中所需的各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總和;狹義體育場地資源是指專門為一個地區(qū)建設和管理體育設施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要素的總和[10]。

      學術界關于體育資源配置概念的界定主要聚焦在需求角度,并從3個層面進行分析。一是滿足體育發(fā)展需要[11],即體育資源配置就是指通過對體育資源在各種不同使用方面之間的分配,以最大程度滿足體育發(fā)展需要的過程。二是滿足人民體育需求[12],即體育資源配置就是通過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體育活動之中,讓體育資源真正的發(fā)揮作用,借以滿足人民體育需求。三是滿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需求[6],即體育資源配置是指將體育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進行分配,以滿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使體育資源發(fā)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

      綜上,不管從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還是體育場地資源上,學者們普遍是從其基本要素和內容實質2個方面論述。他們對體育資源要素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主要從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組織、時間、制度等要素著手,然后在這些要素下再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并在體育資源的根本屬性、物質形態(tài)、本質特征等方面,對其進行科學合理歸類。為提高體育資源配置的效率與公平,本文認為體育資源配置應將稀缺的體育資源在各個方面進行分配,最大限度發(fā)揮體育資源的作用并滿足各類需求。

      1.2 關于體育資源配置意義研究

      學術界更多地從社會公平角度關注弱勢地區(qū)和群體的體育資源配置的意義。一是從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角度研究認為,推動城鄉(xiāng)公共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既有利于改進鄉(xiāng)村人居環(huán)境,又有利于促成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13]。二是從促進農村體育發(fā)展角度研究認為,農村地區(qū)的體育資源配置對于農村地區(qū)體育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增強廣大農民的體質,加快推動國家綜合性體育強國的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因此,建立一種適應我國新農村公共運動的資源供應與配置方式,并將其融入到新農村的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中,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主義體育事業(yè)和新農村經濟與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發(fā)展[14]。三是從促進少數民族體育發(fā)展研究認為,擁有較好的體育資源配置,是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體育事業(y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qū)體育與社會和諧、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15]。四是從促進僑鄉(xiāng)體育發(fā)展角度,學界用社會資本理論作為視野,呈現僑鄉(xiāng)社會資本在僑鄉(xiāng)社會體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為新時期優(yōu)化整合我國體育資源配置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16]。

      通過以上分析和總結,體育資源配置的意義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角度展開論述。在宏觀上,體育資源配置推動了體育事業(yè)與社會經濟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對體育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在中觀上,體育資源配置可以有效地拉近城鄉(xiāng)差距,實現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在地域上,可以進一步拉近東、西、中三地的資源配置差距,實現資源的合理規(guī)劃和公平有效利用。從微觀上,體育資源配置合理有效能夠保障人人擁有體育鍛煉的權利,滿足人們最基本的體育需求。總之,體育資源配置通過滿足人們體育發(fā)展需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實現全民參與體育,助力全民健身、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戰(zhàn)略的實現。

      2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研究

      2.1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研究

      2.1.1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指標選取研究

      多數學者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及其改進模型CCR、BBC等對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研究,但是在指標選取上存在較大分歧。圍繞著人力、物力、財力,張瑩[17]等選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體育設施、經費投入作為投入指標;以體育人口、體質達標率和體育經營收入作為產出指標。圍繞著人力、財力,余平[18]等選取財政投入和創(chuàng)世界紀錄次數作為投入指標,以每萬人獲世界冠軍數和體育達標人數作為產出指標;王菁[19]等選取行政機關人員、群眾體育支出、體育彩票等為投入指標,選取全民健身活動組織、路徑、體質監(jiān)測人數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等為產出指標;張偉[20]等選取體育行政機關人數,社會體育指導員數、教練員以及體育經費支出等作為投入指標;把國民體質監(jiān)測合格率、運動員發(fā)展人數作為產出指標。 僅以財力為投入指標,柳暢[21]等、李燕領[22]、邱鵬[23]、邵偉鈺[24]等選取場地設施、體育社會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國民體質監(jiān)測4個作為產出指標;李欣[25]等選取體育設施面積,新增路徑、監(jiān)測站點數量和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年度體質監(jiān)測受測人數與組織活動次數為產出指標;袁春梅[26]等選取的投入產出指標與作者李欣等很相似,但是所有指標考慮了人口的因素,即以人均或每萬人作為單位。研究發(fā)現,同一指標用于投入或產出指標,沒有固定模式;總量指標和人均指標反映投入產出的標準不同;由于不同特征維度的選取,導致投入產出指標數量過量或不足,不利于定量評價。

      2.1.2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研究

      從現有研究看,學術界發(fā)現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所存在的問題大同小異,但對于影響因素的研究可謂眾說紛紜。

      張偉[20]、李燕領[22]、邱鵬[23]、袁春梅[26]、陳華偉[27]等均認為體育資源配置有效性偏低,區(qū)域差異明顯,且呈現東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的趨勢。張瑩[17]、游國鵬[28]等認為,體育資源配置存在明顯的投入冗余、產出不足現象。王菁[19]具體指出,體育行政人員編制和從業(yè)人員人數兩項指標存在較大冗余。段冬旭[29]等在研究中發(fā)現,投入資源的實際財務結構不合理、場地和基礎設施資源的嚴重短缺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不足也可能是導致投入過程冗余、產出不足的原因。

      通過對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影響因素的分析,可總結以下幾點:1)就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張偉[20]、邱鵬[23]、袁春梅[26]、游國鵬[28]等多數學者認為,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對公共體育服務效率有顯著的正影響。但也有部分學者提出相反意見,諸如陳華偉等[27]提出經濟水平較高的省份在配置過程中也存在著資源浪費和配置的不合理的現象。而王菁[19]和李欣[25]等學者認為僅僅依賴資金投入來提高效率是很難實現的,必須依靠供給側改革,尋求生態(tài)化、集約型、高效率的供給方式。同時,張瑩[17]等、李燕領[22]等認為一個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程度對于體育公共服務效率的影響并不明顯。2)就體育經費投入規(guī)模,部分學者認為體育經費的投入規(guī)模將對體育公共服務的效率產生顯著的負調節(jié)效應。邱鵬[23]等認為可能是體育財政資金缺乏科學合理的監(jiān)督管理和績效評價,易造成資源閑置或浪費;袁春梅[26]等認為,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還與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投入的結構性偏移有關;而張瑩等[17]認為群眾體育經費投入規(guī)模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作用不明顯,原因是在投入方向上存在盲目性,沒有從群眾體育的實際需要出發(fā)。3)就公眾受教育水平與效率關系,邱鵬[23]等認為在我國大專學歷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與公共體育服務財政支出效率呈顯著正相關,而李燕領[22]等的觀點與此相反,認為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水平還不高或各地公眾的體育權利意識仍較為薄弱。此外,陳華偉[27]等提出這種影響很有可能就是教育經費支出效應發(fā)生了滯后、體育運動在我國的教育中被重視的程度不足所導致。4)就財政制度與效率的關系分析,李燕領[22]、邱鵬[23]等均認為財政撥款的情況和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績效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且沒有顯著性。但是財政分權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公共體育服務效率的提高。5)從人口密度的角度來看,有學者認為,人口對體育公共服務效率的影響為明顯的正相關或負相關作用,如袁春梅[26]等認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qū),體育公共服務往往效率較高。而邱鵬[23]等與前者研究結果相反。也有學者認為人口密度水平與公共體育服務效率之間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如李欣[25]、游國鵬[28]等都認為住宅區(qū)居住地和其他體育設施之間的距離問題會影響到體育設施的利用率,若在城市中人口密集度更高的地方頻繁使用這些體育設施,則會使管理的復雜性增加,反之則會降低效率。

      2.1.3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徑研究

      專家學者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提出了建議:首先,建議人們要樹立良好的體育價值觀,各級政府要重視公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強公民體育意識,以期實現教育與經濟發(fā)展的良性互動[22-23]。那么,當人們的體育意識逐漸提升,就會主動投入身體鍛煉,則需要更多的專業(yè)性強的體育人員或者社會體育指導員在體育工作上給予幫助。因此,部分學者提出要加強體育宣傳和組織建設,如組織開展社會體育指導人員的培訓工作,加大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力度等[26-27,29]。其次,目前我國群眾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還很不健全,需要繼續(xù)加大對群眾體育的財政投入,建立健全財稅制度,完善動力機制[26]。一是在資金投入規(guī)模上,要實現從"粗放型"到"節(jié)約型"發(fā)展的新方式,優(yōu)化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結構[17]。二是在資源配置結構上,不僅僅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供給端的資源配置,激勵各類體育協會、社團及其他群眾性體育企業(yè)積極參與到群眾性體育,開展一系列的傳統(tǒng)群眾體育運動[28]。而且要重視群眾體育事業(yè)費和競技體育經費的分配比例,且地方政府對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權力要有較大幅度地增加[22,27]。最后,以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作為基本保障,建立公平合理的監(jiān)管制度。例如,在財政投入方面,建立財政支出增長機制,使之與財政支出、體育事業(yè)支出同步協調增長,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的發(fā)展提供更多財政補助和保障[22-23]。與此同時,應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財政投入對策,加強對群眾體育的財政管理,通過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方式來改善和提高其財政投入的效率[24]。此外,還建議通過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以確保資金投入[25]。學者們認為像這樣制定科學、配套的體育財政政策和法規(guī),可加強對公共體育服務財政資金的監(jiān)管和資源管理,防止公共體育資源閑置和浪費[23,26-27]。

      2.2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2.2.1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指標研究

      學術界一般運用基尼系數、泰爾指數和德爾菲法對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指標研究。 張偉[6]、袁春梅[26]、朱焱[30]、鐘武[31]、江廣金[32]、胡娟[33]等分別對我國整體和湖南、江西、江蘇等省市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進行指標遴選,主要圍繞人力、物力、財力3個維度進行指標考核。如袁春梅[26]等選取了體育事業(yè)經費支出、群眾體育場地面積、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3個指標。在此基礎上,江廣金[32]、鐘武[31]等在組織(活動)維度上選取體育社團數量、體育文化室等指標。另外,胡娟[33]等也在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資源分別選取了指標,以人均或萬人作為單位。此外,還有學者對全國和城鄉(xiāng)公共體育資源綜合配置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他們選取的指標覆蓋范圍廣,除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資源外還涉及了信息、制度等資源,且設立的指標更加全面、系統(tǒng)化。如朱焱[30]在財政上細分到政府撥款、體彩公益基金、社會贊助。張大超[34]等還選擇了組織活動開展情況及其建設、信息設施建設及服務、群眾體育政策法規(guī)和組織規(guī)章建設等指標。

      2.2.2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研究

      從宏觀分析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水平均衡性,目前我國公共體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差距有逐年明顯縮小的趨勢,但整體差距仍然很大。另外,盡管我國體育資源的總體增長趨勢明顯,并且具有較高的流動性,但我國體育資源的配置水平仍將長期處于中、低級水平。

      從微觀分析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水平均衡性,發(fā)現各地區(qū)指標的均衡化程度不一,存在組織管理較不規(guī)范、存在重量而不重質、城鄉(xiāng)差距明顯、低數量級等現象,而出現資源均等化水平差異主要存在以下原因。第一,地區(qū)之間存量和增長速度的差異[30]。第二,區(qū)域內(省間差異)的不均等[26]。第三,沒有合理運用政府、市場和社會合作三者為主體的機制[33]。從省間差異看,可從體育經費投入、體育社團組織、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工作人員等方面分析。如江西省體育經費狀況相對不公平,而體育社團、社會體育指導員、場地面積等狀況相對公平[32]。相比于江西,湖南省資源配置整體處于較不公平狀態(tài)[31]。江蘇省體育從業(yè)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規(guī)模的均等化程度較高??傮w上看,體育經費指標在各省均處于不公平狀態(tài),其余體育社團組織、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工作人員數量規(guī)模等指標的均等化程度不一。

      2.2.3 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改善路徑研究

      綜合學者們的觀點,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改善路徑可從以下兩個部分進行剖析:一是政府職責方面。首先,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激活資源供給的活力,促進資源的均衡配置;調動各方利益主體的積極性,規(guī)范體育市場運行,提高資源的有效供給[30]。其次,重塑政府職能,全面樹立公平分配意識;綜合考慮各方利益訴求,積極完善公平分配機制;及時調整結構,不斷提高公平分配效率[31]。再次,體育公共服務資源的數量、規(guī)模和種類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規(guī)劃并制定最低配置標準,加強監(jiān)管和落實,逐漸完善公共體育服務保障體系,增強地方優(yōu)勢和特色[26,33]。最后,深化群眾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管理[32]。二是市場經濟方面。因各地區(qū)體育資源不平等,差異化明顯。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進一步加快資源域間流動,優(yōu)化資源配置結構,促進區(qū)域協調發(fā)展[30],還要凝聚社會力量,全面推進體育資源整合,從而建立多元經濟保障體系[31]。這樣不僅解決了各地區(qū)稀有資源短缺問題,還有利于促進區(qū)域間經濟文化的交融。

      3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研究

      3.1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效率研究

      3.1.1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效率指標選取研究

      學術界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以及改良的CCR、BBC、交叉效率模型、Malmquist指數法和DEA-SBM模型等多種分析方法對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研究。這里把投入產出指標分為兩類,一種是投入型指標,一種是產出型指標。前者如游國鵬[35]等選擇了奧運會項目數、管理人員、教練員、運動員總數和經費投入作為投入指標,獎牌積分為產出指標。后者如張俊珍[36-37]等選取教練員、運動員、后備人才、輔助人員數(人力資源),項目總數、場館總面積、器材與裝備數(物力資源),(非)經費支出額(財力資源)作為投入指標;同時把新增的投入指標中人力資源、獎牌數、全國排位、體育彩票銷售額和體育產業(yè)增值額作為產出指標。還有鄒月輝[38]等選出包括經費、教練員數量、社會保障及體育場館投入作為投入指標,優(yōu)秀運動員和獎牌數量作為產出指標。

      3.1.2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效率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研究

      學者們對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效率這方面研究涉及的范圍較小,對研究廣度延展至某省乃至全國的地域性研究,總結學者觀點主要發(fā)現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我國競技體育訓練效益偏低,東、中、西部地區(qū)出現了不均衡現象[35]。第二,就投入冗余而言,社會保障投入下全國競技體育經費財政和人力資源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其中西部地區(qū)冗余最多,其次為東部、中部和東北地區(qū)[38]。其中,以陜西省為例,競技體育資源配置的效率總體水平偏低,且區(qū)域差異顯著,大多數城市都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并認為之所以存在市區(qū)內DEA無效,主要歸結于規(guī)模化效率低下所致[37]。

      從宏觀分析影響競技體育資源配置的效率的因素,一是學者鄒月輝等[38]提出把社會保障考慮到競技體育效率影響中,發(fā)現社會保障投入對競技體育效率評價具有較大影響。二是游國鵬等[35]認為影響我國競技運動整體訓練效益的主要因素是資源管理水平。三是張俊珍等[37]指出還與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扶持政策和措施執(zhí)行力等因素相關聯。通過微觀分析,從投入產出效益的視角來看,運動員、教練員、項目數、獎牌數、場館面積和經費支出等因素對競技體育資源配置的影響最為顯著。

      3.1.3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徑研究

      關于進一步提高體育競技資源配置效率的途徑,本文將從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進行總結。從內部看,一是全面整合競技體育內部資源,努力調整其體育資源配置的投入規(guī)模,由"粗放型"資源投入逐漸向"集約型"資源投入進行融合轉變。二是在深入推進體教融合時,不僅僅要完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管理模式,還要不斷提高教練員的執(zhí)教管理水平,以共建、共管與共享原則推進競技體育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與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整體效率的持續(xù)提升[36-37]。三是通過調整奧運項目數和精簡管理人員,作為提高各省區(qū)市競技體育訓練效率的著力點;四是建立健全競技體育訓練效益評價機制,完善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機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35]。從外部看,其一,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體制創(chuàng)新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自主運行的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方式[37]。其二,重視競技體育社會保障并且加大運動員社會保障力度,可促進東中西部合作,實現競技體育均衡發(fā)展[38]。

      3.2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3.2.1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指標研究

      王良?。?9]等利用洛倫茲曲線、基尼系數、錫爾指數和加權變異系數、李強誼[40]等采用熵權綜合評價法、Dagum基尼系數和非參數估計法選取指標,主要從體育人力、物力、財力3個層面選擇指標。其中有教練員人數、運動員人數、體育學校機構數、體育服務單位數、體育事業(yè)經費等指標相同,只有少數指標略有不同,一是體育局系統(tǒng)科研人員數[39],二是優(yōu)秀運動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從受教育程度角度選取該指標[40]。

      3.2.2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研究

      從我國整體和省域研究競技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存在問題和原因,李強誼[40]等發(fā)現,在我國體育資源配置總體差距呈現先大后小的演變趨勢,西、東、中地區(qū)差距依次減小,并在全國和西部地區(qū)出現了極化現象。目前我國體育資源配置狀況流動性差,將長期處于中、低水平。而區(qū)域之間的差距是導致我國體育資源配置水平空間不均衡的重要因素。王良健[39]等研究發(fā)現,我國省際體育資源按人口分布配置公平性較差;相對地,經濟發(fā)達、體育基礎雄厚、競技體育實力較強的地區(qū)擁有更多的資源,體育資源配置不公的現象日漸突顯。其原因是由資源匱乏、市場化的影響、地域差異等構成。此外,各省份的體育資源配置與其經濟發(fā)展水平、教育水平、體育基礎、競技體育實力有著密切的關系。

      3.2.3 競技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改善路徑研究

      依據學者的觀點,主要從政府和市場角度提出相關建議。從政府角度,提議調整體育支出結構,加大對經濟落后和體育事業(yè)總體水平不高地區(qū)的財政支持力度;打破競技性體育專業(yè)人才流動壁壘;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兩全公平和高效,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化機制及市場運作;對體育資源稀缺、競技水平不高的省份,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競爭項目[39]。從市場角度,提出引導體育資源跨地區(qū)、跨行業(yè)的流動,匯集社會力量,廣泛動員體育資源[40]。從以上看出,政府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研究

      4.1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效率研究

      4.1.1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效率指標選取研究

      絕大多數學者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改進模型CCR和BCC以及Tobit回歸模型和Super-SBM模型對體育場地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研究。其中有少數專家對體育場地面積和體育場地建筑面積大小進行研究,兩者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張鳳彪、于文謙等[41-42]以體育事業(yè)經費為視角,選取相同的投入指標,即政府財政撥款、單位自籌資金和體彩公益基金。但其產出指標略有不同,張鳳彪等[41]選取建筑面積和場地面積作為產出指標,而于文謙等[42]把體育場地面積、室內和室外體育場地數量作為產出指標。前一種觀點是可以直接決定投入的高低,后一種觀點是可以決定公共體育場地的實際使用情況。結合如今現實情況,向群眾免費開放和低收費開放的大型體育場館很少,其體育場館開放面積小,開放的規(guī)模效益差等問題十分突出。例如,學者李震[43]等對我國大型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情況進行指標研究,它的投入指標主要圍繞財政、物質和開放時間3個方面進行指標選取,即支出合計(場館部門為開展業(yè)務活動和基本建設項目的開支)、室內外場地面積、全年對外開放天數、每周、每天以及公休每天對外開放時間;而產出指標則主要圍繞賽事活動、健身運動和收益,3個方面來選擇,即舉辦體育賽事活動、其他體育和文化活動的次數、體育健身技能培訓和運動健身指導的人次以及收入合計。

      4.1.2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效率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研究

      體育的發(fā)展主要依賴于體育場館及場地設施,但是大部分地區(qū)在場地的資源配置上都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從整體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場地資源的配置效率相對較低,而且省市之間的配置效率差異較大。在內因方面,有體育財政配置規(guī)模的不合理、財政管理資源的缺乏和資金投入的不足;在外因方面,主要是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密度和地域面積等因素對場地資源配置效率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42]。從局部看,以遼寧省為例,各類型城市不同公共體育場地建設效率差異較大,且公共體育場地建設綜合效率較高。通過研究發(fā)現影響場館建設的綜合效率的因素較多,即場地面積、人員投入與其呈負相關,場地數量、社會捐贈、運營收入、其他資金與其呈正相關[41]。另外,有學者對大型體育場館的開放效率進行了研究,發(fā)現場館免低開放量少、室外場地投入冗余多、體育健身指導人次產出不足等問題[43]。

      4.1.3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徑研究

      目前,對有關體育場地資源配置與效率改進的解決途徑主要是從制度政策和技術經營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是制度政策方面。首先,提議各地區(qū)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體育場地投入政策與配置方案,其次,健全場地投資制度與監(jiān)管體系,并構建場地投入績效與評價機制,從而有效提升我國體育場地資源配置效率[42]。二是技術運營方面。提出要努力改善場(館)的運作管理和提高服務水平,提高純技術效率。同時還要擴大場(館)的有效供應和免費低收費補貼范圍,使規(guī)模報酬不斷增加,以提高規(guī)模效率[43]。

      4.2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4.2.1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公平性指標研究

      專家學者皆采用基尼系數從人力、財力、物力和制度4個維度進行指標選取研究,其選取的指標基本一致。如:朱焱[44]等通過對體育場館面積、場館數量(室內、室外)、場地財政資金、場館管理者和場館對外開放等指標的分析??芙≈遥?5]選取了體育場地從業(yè)人員、體育場地面積、體育場地投資、體育場地開放4個指標,構建了分析體育場地資源配置的指標體系。

      4.2.2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公平性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研究

      從全國范圍看,體育場地經費投入與室內體育場地資源配置非常不均衡,東部地區(qū)要明顯優(yōu)先于全國其他地區(qū)。體育場地的面積和數量、管理者、開放場地面積等資源配置相對平衡,但人均占有場地面積和場均管理者較少,室內外場地配置結構安排不合理,場地開放的使用效率低等問題依舊顯著[44]。從局部看,以福建省為例,體育場地從業(yè)人員、體育場地投資配置處在不均衡狀態(tài),福州市、廈門市和泉州市遠遠超過其他區(qū)市。體育場地面積與體育場地對外開放都處于相對合理的狀態(tài),但后者的使用效益低[45]。此外,學者們一致認同影響我國體育場地資源的均衡配置與區(qū)域人口、經濟、地理面積等因素緊密相關。

      4.2.3 體育場地資源配置公平性改善路徑研究

      本文從政府、市場和制度機制3個層面探討了體育場館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問題: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引導場館資源配置的均衡發(fā)展;二是發(fā)揮市場功能,提高場地資源供給的社會經濟效能;三是加強生態(tài)管理,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促進體育場地資源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健全監(jiān)管機制,強化制度監(jiān)督,以有效促進公共體育服務在我國的均衡發(fā)展[44-45]。

      5 共識、不足、展望

      5.1 共識

      從宏觀角度看,體育資源配置是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有利于提高體育資源利用率,有利于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合理利用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國家;從微觀角度看,體育資源配置是向人們提供更好的資源設備和服務,有利于促進人們在生活中合理地利用資源,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滿足其生活需求,使人民生活健康富裕。

      從研究趨勢來看,體育資源配置就效率性和公平性研究而言,效率要遠多于公平性的研究;從理論研究層面逐漸向實證研究層面聚焦,形成理論和實踐相互檢驗,取長補短的良好方式。

      從方法論角度看,體育資源配置所涉及到的方法有數據包絡法及其改進模型、德爾非法、Malmquist指數、層次分析法、基尼系數等方法。從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得知,體育資源配置涉獵到體育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個交叉領域。

      5.2 不足

      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不均衡:對已有研究成果,大部分學者研究體育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問題不夠深入,都只是停留在了理論和模型的構建上,即僅構建指標體系,缺少具有經濟和可行性的地區(qū)實證分析,不能有效保證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雖有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實證分析,但只是對某一省域、區(qū)域等局部范圍,在全國的覆蓋面小,缺乏代表性和普適性。

      體育資源配置的中觀和微觀研究欠缺:合理有效規(guī)劃體育資源配置是我國重要目標,即涉及人均GDP、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等外部條件,又涉及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組織等內部環(huán)境。目前,我國體育資源配置市域和縣域的中微觀視角的研究較少,現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對國家或者全省內宏觀數據進行的分析。因此,有些政策建議也難免帶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從方法論對體育資源配置研究進行研究:體育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研究所運用的方法都有其優(yōu)點和缺陷,還不足以達到完美成效。希望學者能夠繼續(xù)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開拓更加適用的方法,促進體育資源配置研究進一步發(fā)展。此外,關于體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研究,效率性研究的文獻遠比公平性多。其中有關競技體育和體育場地公平性的研究則少之又少。

      研究范式亟待構建和完善:學者們選用的投入產出系統(tǒng)較為復雜,涉及的領域十分寬泛,指標遴選存在較大分歧。由于不同特征維度的指標選取,導致投入產出指標數量過多或過少,不利于定量評價。在體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和提升路徑研究上,學者們的觀點大同小異,總體來說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

      5.3 展望

      首先,加強跨學科交叉研究。本文的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及研究范式都缺乏創(chuàng)新,需要涉獵且融合其他學科,如融合經濟學、管理學、體育心理學、社會學等交叉學科,達到取其長,避其短之效。其次,指標選取和提升路徑上學者們的觀點大同小異,沒有新穎之處。本文建議將關于體育資源配置的多種要素和體制制度根據地域特征分類并統(tǒng)一標準,然后進行全面分析,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出比較可靠的結果,據此我們才能針對性地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措施和相應的對策。今后,應從動態(tài)管理需要的角度,對體育資源配置中的分配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更好地加強定量研究,以在體育資源配置中實現社會效益。最后,強化體育資源配置研究的應用性。市場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也離不開政府的協同治理。從資源配置的公平性、效率性以及市場驅動因素和驅動機制出發(fā),可借鑒國外體育資源配置方面的成功經驗。按照需求導向原則、地域適用原則和機制匹配原則,效益最大化實現政府與市場配置資源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研究制定體育資源市場配置機制的目標任務和主要內容。

      猜你喜歡
      體育場地公平性資源配置
      數讀
      我國制造業(yè)資源配置概述
      一種提高TCP與UDP數據流公平性的擁塞控制機制
      公平性問題例談
      把資源配置到貧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偵查資源配置原則及其影響因素初探
      關于公平性的思考
      遼寧:衛(wèi)生資源配置出新標準
      我國體育場地建設現狀與發(fā)展對策
      石獅市城市發(fā)展與體育場地建設的研究
      大同市| 凤冈县| 杨浦区| 江永县| 阜南县| 余江县| 仁寿县| 屯昌县| 岐山县| 清远市| 陇南市| 浦东新区| 泸州市| 清河县| 资溪县| 噶尔县| 昭觉县| 印江| 宁安市| 河北省| 温泉县| 贡觉县| 武川县| 许昌县| 监利县| 阿勒泰市| 嵊泗县| 洛浦县| 垫江县| 昂仁县| 景洪市| 泰和县| 德格县| 德清县| 灵武市| 兴和县| 辽宁省| 曲松县| 涿鹿县| 尚义县|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