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1968年1月21日,一架載有4枚核彈的美軍戰(zhàn)略轟炸機,在模擬攻擊蘇聯(lián)的飛行訓練中起火,最終墜毀于北極冰原之上,釀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核危機。
今年10月5日,美國政府對外公布了美軍儲備的核武器總量:截至2020年9月30日,包括現(xiàn)役和非現(xiàn)役的軍事裝備在內,美軍總共保有3750枚核彈,這一數量比2019年同期的3805枚有所減少。
據美國《談兵》雜志報道,在冷戰(zhàn)形勢嚴峻的1967年,美軍保有核彈的數量一度達到31255枚的峰值。到1989年柏林墻倒塌時,美軍保有核彈的數量縮減至22217枚。核武器的作戰(zhàn)部署和日常維護是極為復雜和危險的工作,必須慎之又慎,也成為武裝部隊的沉重負擔。冷戰(zhàn)中后期,美軍核武庫的規(guī)模不斷縮小,這與發(fā)生在1968年初的一起教訓慘痛的事故有很大關系。
這起事故的親歷者阿爾弗雷德·阿莫里歐少校,從充滿刺鼻濃煙的B—52G轟炸機的駕駛艙彈射出去后,這架燃燒著的B—52G墜向北極地區(qū)被冰層覆蓋的拜洛特島。與此同時,美軍位于格陵蘭島西北部的圖勒空軍基地響起了刺耳的警報聲——美軍得知了“載有核彈的戰(zhàn)略轟炸機墜毀”的驚人消息。
在傘降過程中,阿莫里歐以為,“最糟糕的情況已經結束了”。但是他想錯了。只見失控的B—52G在他以西約10千米處墜地,瞬間化作一團火球。突然,墜機處出現(xiàn)了明亮的白色火光,其亮度蓋過了飛機墜毀時所燃起的橘紅色火焰?!皦牧耍 卑⒛餁W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他知道,這意味著核彈內置的高爆炸藥(用于引爆核彈)發(fā)生了爆炸,情況十分危急。
阿莫里歐事后回憶:“高爆炸藥爆炸數秒后,巨大的沖擊波將我的降落傘推向遠處。所幸,我最終平安落地。我詛咒這次飛行任務,但是要感謝核彈系統(tǒng)精良的設計——意外爆炸并沒有引爆核彈。否則,非但我們所有機組人員都將命喪當場,而且美國核彈在蘇聯(lián)‘家門口’爆炸,必將引發(f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
1966年4月,墜海的美軍核彈被打撈出水
最終,阿莫里歐及其他5名跳傘的B—52G機組成員平安落地,有一名機組成員不幸遇難。在美國戰(zhàn)略空軍司令部(SAC)的檔案中,這起事故被標注為“冷戰(zhàn)期間美軍最危險的事故”。
導致這起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美蘇之間的戰(zhàn)略對峙。冷戰(zhàn)爆發(fā)后,SAC迅速強化核攻擊力,以應對蘇聯(lián)核武器的發(fā)展。1959年,SAC部署了第一枚洲際核導彈。它還擁有戰(zhàn)略防空雷達以及數十架搭載核彈、隨時準備“攻擊蘇聯(lián)”的B—52戰(zhàn)略轟炸機。
1958—1968年,美軍的一部分B—52轟炸機專門執(zhí)行戰(zhàn)略值班任務,以防“敵國對美國突然實施核打擊”。每個值班單位一般裝備15架B—52轟炸機,其中的三分之一連同配屬的機組成員,實現(xiàn)24小時待命。機組成員每周進行一次輪換,每架B—52的輪換時間為30天。處于戰(zhàn)備待命狀態(tài)的B—52加滿燃料,掛載核彈,所有系統(tǒng)均調試到位。一旦接到作戰(zhàn)警報,飛機在15分鐘內便可升空。
在核戰(zhàn)爭背景下,戰(zhàn)略轟炸機迅速出動的意義非常重大。一旦基地遭受敵方的核打擊,飛機越早升空規(guī)避,就越能遠離殺傷范圍,并展開有效的反擊。
后來美國空軍對B—52轟炸機的“15分鐘反應時間”感到不滿。從1963年1月開始,美軍為每架B—52都安裝了一對引擎啟動器,使其能夠在緊急情況下更快地發(fā)動引擎,將反應時間縮短到兩分鐘。這使B—52能夠從缺少電源車和地勤設備的機場快速起飛。
美軍B—52轟炸機的戰(zhàn)略值班任務,以從1958年開始實施的“鉻圓頂”訓練計劃作為支撐?!般t圓頂”訓練計劃的核心目標,是模擬出動B—52轟炸機,經北極航線對蘇聯(lián)實施核打擊。B—52的訓練航線從北美洲東部開始,經紐芬蘭和冰島到格陵蘭島,途中穿越美國阿拉斯加。這條訓練航線經過北極,接近蘇聯(lián)邊境。通過該項訓練,美軍希望B—52戰(zhàn)略轟炸機部隊能夠具備“快速攻擊蘇聯(lián)本土”的能力。
在這項訓練中,B—52轟炸機和機組成員的負擔相當重,地勤人員的工作量也十分巨大。B—52的飛行訓練一般持續(xù)6—10小時,個別情況下時間會拉得更長。訓練不分晝夜,且非常貼近實戰(zhàn)。訓練內容包括導航、低空突防、投彈、空中加油等科目,有時也進行高空投彈訓練和夜間導航訓練。B—52的轟炸目標既包括固定標靶,也包括移動標靶。訓練評估小組使用電子計分系統(tǒng)對投彈過程進行評估。有時,美軍還會為飛行員安排折磨人的“一觸即起”式(即降落后不經休整馬上再度起飛)訓練,以考驗他們在極端作戰(zhàn)環(huán)境中的抗壓能力。
為配合執(zhí)行“鉻圓頂”訓練任務,1960年秋,美軍花費5億美元在格陵蘭島西北部的圖勒空軍基地新建了大型雷達預警裝置。
通過“鉻圓頂”訓練,美軍認為B—52轟炸機具備了飛越北極攻擊蘇聯(lián)的能力。1961年8月,SAC開始執(zhí)行代號“鐵頭”的任務:一批B—52轟炸機在圖勒空軍基地附近空域輪流值班巡航,其巡航高度達到1.06萬米。每架飛機均搭載實戰(zhàn)型核彈。
1952年4月,美軍研究人員觀摩B28FI型核彈試爆
SAC旗下的美軍第380戰(zhàn)略轟炸機大隊,負責在圖勒空軍基地執(zhí)行“鐵頭”任務。該部隊裝備了當時B—52轟炸機家族中的最新型號——B—52G。
1968年1月21日早上,紐約北部陽光明媚。一架隸屬于美軍第380戰(zhàn)略轟炸機大隊的B—52G從這里出發(fā),前往圖勒空軍基地附近執(zhí)行戰(zhàn)略值班巡航任務。這次飛行任務的代號為“廢材14”(這起事故后,美軍戰(zhàn)略轟炸機部隊再也沒有使用這類帶有戲謔意味的行動代號)。
這架轟炸機的呼叫代號為“流浪者28”。機組成員原定為6人:機長豪格、副機長雷納德、雷達觀測員霍普金斯、導航員克里斯、電子系統(tǒng)軍官馬爾克斯以及炮手斯內普。因這次飛行任務的航程較長(往返飛行的總時長超過24小時),上級為該機組增配了第二副機長——阿莫里歐少校。
“流浪者28”搭載了4枚核武器——B28FI型氫彈。1968年時,執(zhí)行戰(zhàn)略值班巡航任務的美軍B—52戰(zhàn)略轟炸機,均搭載該型核彈。每枚B28FI型氫彈長3.6米,重1043千克,爆炸威力相當于145萬噸TNT炸藥,足以毀滅一座大型城市。它可以在空中引爆,也可以被設置為在觸地后引爆。
為了滿足長途飛行的需要,機組成員將食品、電熱睡袋甚至電烤箱都帶上了“流浪者28”。據阿莫里歐回憶:“北極地區(qū)天氣寒冷,給B—52G的能源系統(tǒng)帶來很大壓力。機上有太多的裝備需要供電才能正常運行——輪休的人鉆進電熱睡袋休息,點心要用電烤箱加熱,這消耗了很多電能。因此,飛機的能源系統(tǒng)將發(fā)動機產生的熱量回收,供機組人員取暖。這為事故埋下了隱患?!?/p>
“流浪者28”飛行約5小時后,一架KC—135加油機為其加油。之后,阿莫里歐接替第一副機長雷納德,后者去休息艙吃了些點心,然后鉆進睡袋休息了。
空調系統(tǒng)將飛機發(fā)動機產生的熱氣傳輸至駕駛艙座椅的下方,供人員取暖。因該系統(tǒng)長時間超負荷運轉,且機上熱量傳導不均衡,導致傳輸熱氣的塑料管溫度不斷升高,最終自燃。駕駛艙內的機長和副機長感到越來越熱,而其他艙室中的機組成員卻冷得直打哆嗦。雖然大家對此感到不解,但都沒有多想。
下午4時,終于有人聞到焦味,并看到白色煙霧——這是駕駛艙供暖系統(tǒng)的塑料管自燃產生的。大家慌忙尋找火源。機艙內的煙霧越來越濃,伴隨著刺鼻的氣味。很快,導航艙內的電纜被引燃,導航員克里斯朝著機長豪格大喊:“火勢失控了!”
這時,機艙內已經燃起明火。由于機上載有核武器,豪格想做最后的掙扎,爭取保住飛機。他駕機向圖勒空軍基地飛去,同時將飛機的高度下降至5790米,并向基地呼救。但到下午4時37分,飛機徹底失去控制。豪格不得不下令:全員跳傘逃生!
當時北極地區(qū)正處于冬季的極夜狀態(tài),能見度幾乎為零。沒有人知道跳出機艙后會發(fā)生什么。最終,包括阿莫里歐在內的6人脫險,只有第一副機長雷納德遭遇意外:他在跳出艙門的一剎那,頭部重重地撞擊艙門邊緣,昏了過去。因此,他在墜落過程中沒能打開降落傘,不幸墜亡。
失控的“流浪者28”墜毀在加拿大拜洛特島的冰原上。巨大的慣性使得飛機主殘骸翻滾到封凍的北極灣冰面上。機上的100多噸JP—4型航空燃油被引燃,冒起沖天的火光和滾滾濃煙。更糟的是,一枚核彈內置的高爆炸藥被引燃,隨即發(fā)生了更大規(guī)模的爆炸。阿莫里歐回憶:“我們落地后,想趕過去搜尋核彈,確保它們的安全。但墜機現(xiàn)場的沖天大火使得任何人都無法靠近?!?/p>
第二天,即1968年1月22日早上,一些愛斯基摩人乘坐狗拉的雪橇,先于美軍抵達墜機現(xiàn)場附近。他們走上北極灣的冰面,發(fā)現(xiàn)轟炸機的少量殘骸。之前的熊熊大火燒穿了冰層,“流浪者28”的主殘骸沉入北冰洋。由于有一枚核彈內置的高爆炸藥被引爆,核彈內部的放射性原料發(fā)生了泄漏,造成了一定范圍的放射性污染。
獲悉“流浪者28”墜毀,SAC立即出動“斷箭控制小組”(專門應對核事故的部隊)趕赴現(xiàn)場,并指派霍茲克爾少將全權處理這起事故。
1月22日下午,美軍工程人員在墜機現(xiàn)場附近建立了“霍茲克爾營地”,組織人員打撈“流浪者28”的殘骸,并搜尋4枚核彈的下落。24日,墜機處刮起暴風,核彈泄漏的部分放射性物質被卷上高空,擴大了污染范圍。
在墜機現(xiàn)場,有36名美軍專業(yè)人員及10多名愛斯基摩“志愿者”,共同負責收集轟炸機殘骸,并對現(xiàn)場進行清理。其具體做法是:把被污染的冰塊以及雪團裝進一個個鋼罐加以封存,以防止核污染進一步擴散。
在墜機現(xiàn)場外圍,另有250名美軍人員負責清理核污染區(qū)域,搜尋轟炸機碎片。同時,丹麥政府(格陵蘭島歸其管轄)也派出人員,協(xié)助美軍處理核污染。
直到1968年4月10日,核污染處理和轟炸機殘骸回收工作才基本完成。不過,美軍只找到了4枚核彈中的3枚,有1枚一直未能找到。直到今天,人們也不知道它到底藏在哪里。一些參與清理核污染現(xiàn)場工作的人員,因遭受核輻射而患病。
這起事故令美軍意識到核武器參與模擬實戰(zhàn)訓練的危險性。B—52轟炸機部隊的部分訓練任務被永久終止。隨后,美軍還加強了核武器及B—52轟炸機的安全防護工作。
事實上,冷戰(zhàn)期間,美軍轟炸機墜落并引發(fā)核污染的事故并非僅此一起。1966年1月17日,美軍一架搭載核彈的B—52G轟炸機與一架KC—135加油機在進行空中加油時相撞,雙雙墜毀于西班牙帕洛瑪雷附近。當地1400噸土壤被核彈泄漏的放射性物質輕度污染,最終被運往美國進行封存。機上搭載的一枚核彈沉入大海,最終被美軍潛艇找到,并于1966年4月7日被打撈出水。
作為冷戰(zhàn)時期的美軍主力轟炸機,B—52G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退役。1989年7月,美軍第320戰(zhàn)略轟炸機大隊成為第一支退出現(xiàn)役的B—52G部隊。之后,駐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美軍第43戰(zhàn)略轟炸機大隊于1990年6月解散。美軍發(fā)動海灣戰(zhàn)爭并沒有影響B(tài)—52G的退役進程。剩余的B—52G在1992—1993年間陸續(xù)停飛。到1993年底,只有24架B—52G還在飛行。1994年春,最后一架B—52G退役封存。目前,一些B—52G轟炸機被置于美國各地的軍事博物館中,作為藏品向公眾展示。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