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潛心研究教育,他在擔任育才學校校長時,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一個男同學拾起一塊磚頭想砸另一個同學,他及時制止了,要這個學生到他辦公室去。這個同學到了陶先生的辦公室,陶先生并沒有疾言厲色地批評他,而是從口袋里掏出一顆糖,說:“因為你很尊重我,這顆糖是獎給你的。”然后掏出第二顆糖,對這個學生說:“因為你很守時,準時到了我的辦公室,這顆糖是獎給你的?!边@個男同學一臉茫然,不知所措,這時,陶先生掏出第三顆糖,說:“因為你有正義感,想幫助被欺負的同學,這顆糖獎給你。”這時,這個同學深受感動,泣不成聲,哽咽著說:“我知道我錯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呀……”陶先生掏出第四顆糖,說:“因為你敢于承認錯誤,這是我獎勵給你的糖,我的糖果獎完了,我們的談話也就結束了?!?/p>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果的這個故事,我深受震撼,被陶先生的教育智慧深深折服。多么不動聲色的愛的教育啊!面對孩子犯的錯,他沒有一味的批評,厲聲責罵,而是選擇充分地尊重孩子,充分地相信孩子有強大的自省能力。在肯定學生中,讓學生自己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這種教育效果比起簡單粗暴地說教和批評要好得多。批評孩子,否定孩子的某種行為容易損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里,也會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抵觸老師的教育。陶先生的這種愛的教育藝術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不禁想到了我的一位叫小明的學生。
小明,—個不能正常與老師和同學溝通,上課喜歡自言自語,偶爾尖叫、喜歡下座位的患有自閉癥的孩子。每次面對我苦口婆心地教誨,他總會眼神飄忽不定,就算點頭答應,沒過多久就又沉浸到自己的世界中去了。老師們都拿他沒有辦法,只求他在課堂上能安靜地坐著,盡量不要影響其它同學學習。而目前,正有一件棘手的事困擾著我。
學校慶祝六一兒童節(jié),舉辦“班班有歌聲”的合唱比賽,在練習的時候,吳明總是東張西望,找不著調,有時還會擅自離開排練的位置在教室里游蕩。每次批評教育他,讓他好好排練他都不配合。他能參加合唱比賽嗎?萬一他在比賽的時候尖叫或者隨意在舞臺上走動怎么辦?……我不敢想像那個混亂的場面,別說得獎了,就是能正常演唱完都成了奢望??墒?,當我讀完《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果》的故事后,我的思緒發(fā)生了變化,我決定給他一個嘗試的機會,只要他愿意表演,我就讓他和同學們一起上臺,他雖然沒有其他孩子唱得好,但他也是班級的一員,他有表演的權利。比賽前一天的午后,我拉住小明的手,問吳明:“你愿意參加合唱比賽嗎?”雖然他的眼神無法與我直視交流,但我清晰地聽到他說:“我愿意,我想上臺表演。”我從口袋掏出一顆糖遞給他,說:“這顆糖獎給你,因為你很勇敢。加油,我相信你是最棒的!”
終于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輪到我們班表演了,在上臺前,我緊緊地握住了小明的手,輕聲對他說:“吳明,老師相信你一定會認真表演的。加油!你是最棒的!”隨著動人的旋律,孩子們很快就融入到了表演的狀態(tài),孩子們穿著閃亮的禮服,一個個昂首挺胸,面帶燦爛的笑容,演唱的聲音是那么清脆悅耳,觀眾席上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我的視線掃過整個舞臺,最后把目光定格在站在最后一排右邊第二個位置的吳明身上。只見他站得直直的,跟著節(jié)拍大聲地唱著歌,小臉不知是因為緊張還是用力太猛漲得通紅。雖然他的眼神還有些飄忽,但如果不仔細看也感覺不到太大的異樣。他太棒了!我在心里由衷地為他感到驕傲!
經過這次合唱比賽事件,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需要老師們的呵護。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擁有一顆愛心。正如教育家冰心所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師教育的源泉,有了愛便有了一切?!睅椭⒆?,教育孩子,靠的不是說教,不是斥責,而是發(fā)自內心的愛。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不能只停留在一句口號,只有落實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落實到我們和學生的點滴相處中,才能樹立起這樣的理念。我們應該時刻警醒:孩子雖然年齡小,處于發(fā)育階段,但他已具備了和我們成人一樣的感知能力。面對學生,我們如果少一些疾言厲色的訓斥,多一些尊重與關愛,就會在心靈的交流碰撞中喚醒每個孩子內心深處積極向上的種子。
愛,是理解,是等候,是一個贊賞的眼神;愛,是寬容,是鼓勵,是一個溫暖的懷抱。教師的愛就像一束陽光,灑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教師的愛就像甘甜的雨露,滋潤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