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蔣培峰
摘要:論文主要通過作者負責的雄安新區(qū)容東片區(qū)G組團九年一貫制學校項目,回顧其全過程設計及建設經歷,以及多年從事中小學建設項目的設計經驗總結,從多個方面論述了在我國教育2035規(guī)劃綱要的引領下,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下中小學規(guī)劃設計的思考過程,指出現代中小學設計的核心原則在于校園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要與學校的教學管理模式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模式相互契合,用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為學校師生設計出可以滿足交流、學習、生活的社會交往化場所的校園建筑環(huán)境,同時以建筑技術作為基礎,設計出滿足個人成長和生活需要的理性的、安全的、便利實用的校園建筑環(huán)境。針對經濟發(fā)展的趨于穩(wěn)定和諧的新常態(tài)下,國內教育界開始在對傳統教育模式已經開始自省并逐步改變,作者作為教育建筑的設計者也深刻的認識到通過建筑空間、行為模式等科學設計方法,再到設計實踐的不斷科學數據及經驗總結與更新。
關鍵詞:規(guī)劃要點;設計要點技術要點規(guī)范要求設計標準標準化
一、中小學設計基本原則
中小學建筑設計應遵循以下設計原則:滿足教學功能要求;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校園本質安全,師生在學校內全過程安全。校園具備國家規(guī)定的防災避難能力;堅持以人為本、精心設計、科技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滿足保護環(huán)境、節(jié)地、節(jié)能、節(jié)水、節(jié)材的基本方針;并應滿足有利于節(jié)約建設投資,降低運行成本的原則。
二、中小學設計總圖及場地工程設計標準
1、建設地點周邊環(huán)境狀況:根據不同的項目工程確定項目所在地,說明用地周圍的交通環(huán)境以及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高壓電線、長輸天然氣管道、輸油管道嚴禁穿越或跨越學校校園;當在學校周邊敷設時,安全防護距離及防護措施應符合相關規(guī)定。通過是實地調研確定建設用地的形狀,用地的地形、地勢等情況以及周圍是否存在自然資源等。嚴禁建設在地震、地質塌裂、暗河、洪澇等自然災害及人為風險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標的地段。而且還要充分確定場地內部是否存在建筑物、構筑物等,是否存在自然水系和有價值的植被或者保護對象。
2總平面設計:我國中小學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規(guī)則式、不規(guī)則式、混合式。整個校園的建筑,旨在體現出一種建筑、空間、環(huán)境之間高度一體化的設計效果。
3、交通組織:建設用地應有良好的交通條件,有條件時宜設置臨時停車場地;周圍存在城市道路時,根據道路來設置學校出入口位置;考慮在校園內做到人車分流,達到安全性。同時,校園內道路設置可滿足消防車通過、撲救及回轉。
4、建筑空間設計:在中小學建筑設計中,教室不僅僅是一個授課空間,還是空間復合化使用的場所。例如:討論交流空間、多媒體視聽空間、圖書閱覽空間(相對獨立的圖書角)、生活輔助空間(進餐、清潔、飲水、儲藏等)、展示空間(班級文化、教學成果、信息發(fā)布等)以及有歸屬感的附屬活動空間(學生之家、班級客廳等)等,此外,還包含有“導師角”,滿足其備課、批改作業(yè)、答疑、學習、休息等功能需求。在中小學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可以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教室空間可分隔,以滿足小班制教學,在必要空間內考慮無梁樓板。項目也應充分考慮了室內其他類型空間的靈活分隔,可以分為永久性和臨時性,其中以臨時性的分隔方式為多,包含輕質隔墻、活動隔斷、落地玻璃、軟性幕簾等,除了分隔空間和視線外,還會考慮到隔聲的需求。同時,在除普通教室外的實驗室、藝術教室、校本教室內往往含有復雜的水、電、風、機械手臂等設施,其主要路由從教室頂部垂下,這樣課桌椅可以完全不受其限制進而靈活擺放。在走廊空間的設計中,可以分為線性空間和節(jié)點空間,前者整合了更衣、儲藏、文印、飲水等功能;后者作為答疑、討論、閱讀、休憩使用,局部做了通高、錯層處理,使其靈活通用。由于走廊公共性高,噪聲問題凸顯,故其吊頂和墻壁多用吸聲材料。此外,還通過吊頂對照明、消防、設備管線、電氣橋架等問題一并整合。在設計過程中還可以根據現有空間創(chuàng)造含有多層級的公共空間,可舉辦小型的講座、表演、會議、聚會、展覽等公共活動。
三、豎向設計設計標準
豎向設計是按照總體規(guī)劃要求,考慮項目的建筑功能布局,結合場地地貌條件特征、施工與技術條件,為了滿足總平面道路交通、場地排水、建筑布置的安全和維護、改善景觀等多方面的綜合性場地的豎向設計與作圖工作。豎向設計包括對自然地形進行利用和改造,以確定場地坡度和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等主要內容。豎向設計應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措施,盡力做到使雨水就地滲入地下或儲存利用。豎向設計內容與要求,首先應確定場地四角坐標及豎向控制設計高程,爾后是合理選擇和設計場地的地面形式。場地設計高程要與周圍環(huán)境的現狀高程(如周圍的城市道路標高、市政管線接口標高等)、與規(guī)劃控制高程之間要有合理的銜接;還應利用地形地貌,減少土石方改造量,方案的選擇過程必須考慮防洪排澇設防要求。
四、中小學主要教學空間程設計標準
1.普通教室:普通教室內單人課桌的平面尺寸應為 0.60m×0.40m。普通教室內的課桌椅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中小學校普通教室課桌椅的排距不宜小于 0.90m,獨立的非完全小學可為 0.85m;2)最前排課桌的前沿與前方黑板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2.20m;3)最后排課桌的后沿與前方黑板的水平距離如下:小學不宜大于8.00m;中學不宜大于 9.00m;4)教室最后排座椅之后應設橫向疏散走道;自最后排課桌后沿至后墻面或固定家具的凈距不應小于 1.10m;5)中小學校普通教室內縱向走道寬度不應小于 0.60m,獨立的非完全小學為0.55m;6)沿墻布置的課桌端部與墻面或壁柱、管道等墻面突出物的凈距不宜小于 0.15m;7)前排邊座座椅與黑板遠端的水平視角不應小于 30°。普通教室內應為每個學生設置一個專用的小型儲物柜。
2.科學教室、實驗室:科學教室和實驗室均應附設儀器室、實驗員室、準備室??茖W教室和實驗室的桌椅類型和排列布置應根據實驗內容及教學模式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雙人單側操作時,兩實驗桌長邊之間的凈距不應小于0.60m;四人雙側操作時,兩實驗桌長邊之間的凈距不應小于1.30m;超過四人雙側操作時,兩實驗桌長邊之間的凈距不應小于 1.50m;2)最前排實驗桌的前沿與前方黑板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2.50m;3)最后排實驗桌的后沿與前方黑板之間的水平距離不宜大于11.00m;4)最后排座椅之后應設橫向疏散走道;自最后排實驗桌后沿至后墻面或固定家具的凈距不應小于 1.20m;5)雙人單側操作時,中間縱向走道的寬度不應小于0.70m;四人或多于四人雙向操作時,中間縱向走道的寬度不應小于0.90m;6)沿墻布置的實驗桌端部與墻面或壁柱、管道等墻面突出物間宜留出疏散走道,凈寬不宜小于 0.60m;另一側有縱向走道的實驗桌端部與墻面或壁柱、管道等墻面突出物間可不留走道,但凈距不宜小于 0.15m;7)前排邊座座椅與黑板遠端的最小水平視角不應小于 30°。科學教室并宜在附近附設植物培養(yǎng)室,在校園下風方向附設種植園及小動物飼養(yǎng)園。冬季獲得直射陽光的科學教室應在陽光直射的位置設置擺放盆栽植物的設施??茖W教室內實驗桌椅的布置可采用雙人單側的實驗桌平行于黑板布置,或采用多人雙側實驗桌成組布置。科學教室內應設置密閉地漏。實驗室又分為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生物實驗室、綜合實驗室、演示實驗室等。
3.計算機教室:計算機教室應附設一間輔助用房供管理員工作及存放資料。計算機教室的課桌椅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單人計算機桌平面尺寸不應小于 0.75m×0.65m。前后桌間距離不應小于 0.70m;2)學生計算機桌椅可平行于黑板排列;也可順側墻及后墻向黑板成半圍合式排列;3)課桌椅排距不應小于 1.35m;4)縱向走道凈寬不應小于 0.70m;5)沿墻布置計算機時,桌端部與墻面或壁柱、管道等墻面突出物間的凈距不宜小于 0.15m。
4.美術教室、書法教室:美術教室應附設教具儲藏室,宜設美術作品及學生作品陳列室或展覽廊。中學美術教室空間宜滿足一個班的學生用畫架寫生的要求。學生寫生時的座椅為畫凳時,所占面積宜為 2.15㎡/生;用畫架寫生時所占面積宜為 2. 50㎡/生。美術教室應有良好的北向天然采光。當采用人工照明時,應避免眩光。美術教室應設置書寫白板,宜設存放石膏像等教具的儲藏柜。在地質災害多發(fā)地區(qū)附近的學校,教具儲藏柜應與墻體或樓板有可靠的固定措施。書法條案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條案的平面尺寸宜為1.50m×0.60m,可供 2 名學生合用;2)條案宜平行于黑板布置;條案排距不應小于 1.20m;3)縱向走道寬度不應小于 0.70m。書法教室內應配置掛鏡線,掛鏡線宜設高低兩組。
5.音樂教室:音樂教室應附設樂器存放室。各類小學的音樂教室中,應有 1 間能容納 1個班的唱游課,每生邊唱邊舞所占面積不應小于 2.40㎡。音樂教室講臺上應布置教師用琴的位置。中小學校應有 1 間音樂教室能滿足合唱課教學的要求,宜在緊接后墻處設置 2 排~3 排階梯式合唱臺,每級高度宜為0.20m,寬度宜為 0.60m。音樂教室應設置五線譜黑板。音樂教室的門窗應隔聲。墻面及頂棚應采取吸聲措施。
6.舞蹈教室:舞蹈教室宜滿足舞蹈藝術課、體操課、技巧課、武術課的教學要求,并可開展形體訓練活動。每個學生的使用面積不宜小于6㎡。舞蹈教室應附設更衣室,宜附設衛(wèi)生間、浴室和器材儲藏室。舞蹈教室應按男女學生分班上課的需要設置。舞蹈教室內應在與采光窗相垂直的一面墻上設通長鏡面,鏡面含鏡座總高度不宜小于 2.10m,鏡座高度不宜大于 0.30m。鏡面兩側的墻上及后墻上應裝設可升降的把桿,鏡面上宜裝設固定把桿。把桿升高時的高度應為 0.90m;把桿與墻間的凈距不應小于 0.40m。舞蹈教室宜設置帶防護網的吸頂燈。采暖等各種設施應暗裝。舞蹈教室宜采用木地板。當學校有地方或民族舞蹈課時,舞蹈教室設計宜滿足其特殊需要。
7.勞動教室、技術教室:小學的勞動教室和中學的技術教室經根據國家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并設置教學內容所需要的輔助用房、工位裝備及水、電、氣、熱等設施。中小學校內有油煙或氣味散發(fā)的勞動教室、技術教室應設置有效地排風設施。中小學校內有震動或發(fā)出噪聲的勞動教室、技術教室應采取減震減噪聲措施。部分勞動課程、技術課程可以利用普通教室或其他專用教室。高中信息技術課可以在計算機教室進行,但其附屬用房宜加大,以配置掃描儀、打印機等相應的設備。
8.合班教室:各類小學宜配置能容納2個班的合班教室。當合班教室兼用于唱游課時,室內不應設置固定課桌椅,并應附設課桌椅存放空間。兼作唱游課教室的合班教室應對室內空間進行聲學處理。各類中學宜配置能容納一個年級或半個年級的合班教室。容納3個班及以上的合班教室應設計為階梯教室。階梯教室梯級高度依據視線升高值確定。階梯教室的設計視點應定位于黑板底邊緣的中點處。前后排座位錯位布置時,視線的隔排升高值宜為0.12m。合班教室宜附設1間輔助用房,儲存常用教學器材。合班教室課桌椅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每個座位的寬度不應小于0.55m,小學座位排距不應小于0.85m,中學座位排距不應小于0.90m;2)教室最前排座椅前沿與前方黑板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2.50m,最后排座椅的前沿與前方黑板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18.00m;3)縱向、橫向走道寬度均不應小于0.90m,當座位區(qū)內有貫通的縱向走道時,若設置靠墻縱向走道,靠墻走道寬度可小于0.90m,但不應小于0.60m;4)最后排座位之后應設寬度不小于0.60m的橫向疏散走道;5)前排邊座座椅與黑板遠端間的水平視角不應小于30°。當合班教室內設置視聽教學器材時,宜在前墻安裝推拉黑板和投影屏幕(或數字化智能屏幕),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小學教室長度超過9.00m,中學教室長度超過10.00m時,宜在頂棚上或墻、柱上加設顯示屏;學生的視線在水平方向偏離屏幕中軸線的角度不應大于45°,垂直方向上的仰角不應大于30°;2)當教室內,自前向后每6.00m~8.00m設1個顯示屏時,最后排座位與黑板間的距離不應大于24.00m;學生座椅前緣與顯示屏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顯示屏對角線尺寸的4倍~5倍,并不應大于顯示屏對角線尺寸的10倍~11倍;3)顯示屏宜加設遮光板。4)最后排座位之后應設寬度不小于0.60m的橫向疏散走道;5)前排邊座座椅與黑板遠端間的水平視角不應小于30°。教室內設置視聽器材時,宜設置轉暗設備,并宜設置座位局部照明設施。合班教室墻面及頂棚應采取吸聲措施。
五、結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我國大力推進雄安新區(qū)建設及對于學校建設的高要求不能看出,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從“能上學”到了“上好學”這個問題上的落實建設階段。教育無疑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基石,建設和經營好一所可以百年樹人的校園不是朝夕之事,其間一定浸潤人文關懷及建筑科學兩方面的不斷積累。時至今日,中國基礎教育建筑的規(guī)劃與設計理應從更高更深的層面來思考和把握兩者的關系。本文從實際項目中總結一定的建筑設計標準來指導后續(xù)中小學項目的設計,希望作為參與我國雄安新區(qū)建設的建筑師,能夠意識到,中小學規(guī)劃設計的核心內容就是在尊重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條件的前提下,需要深刻了解學校校方的先進教育的理念與管理模式,而將校園規(guī)劃設計的建筑硬件場所與校園經營管理及教學模式形成相互默契與完美結合,并關注學校設計的各個細節(jié),就成了學校設計的中心論點,同時不斷重點關注中小學設計標準及技術要點的整理,在綠色校園及智慧校園的設計標準上不斷歸納總結,通過設計標準化的研究提升整體提升國內中小學建筑設計的水平及設計效率,最終逐步實現體現出以人文關懷與建筑科學為基礎,在現代的教育理念下不斷努力總結與探討二者的建筑設計契合點,才能真正讓我國建設處更多符合現代化教育的得到人民認可的中小學教育建筑。
參考文獻:
[1]《河北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綱要》;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
[2]《河北雄安新區(qū)容東片區(qū)G組團規(guī)劃條件》
[3]《北京市中小學辦學標準》及《北京市中小學建設交付標準》
[4](德)Thomas Jocher,Sigrid Loch;Raumpilot:Lernen,Kr?mer,Karl Stgt,德國;2010,第27頁
[5](美)珀金斯(PerkinsBradford)譯者:舒平許良汪麗君,《中小學建筑》,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第10頁
[6]邵興江趙中建,學校建筑:教育意蘊與文化價值,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第14頁
[7]李志民張宗堯,《中小學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第7頁
[8]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加強中小學校園規(guī)劃設計工作的意見〗京教建〔2011〕1號文
[9](日)文部科學省學《學校設施配備指南》,日本,2007,第24頁
作者簡介:李楠,男,1982年7月出生,漢族,籍貫北京,北京市住宅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教育建筑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建筑設計、綠色及超低能耗建筑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