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張瓊 李養(yǎng)軍 張少波
海綿狀血管瘤是眼眶內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fā)于肌錐內,但眼眶骨內海綿狀血管瘤在臨床上少見。國內報道病例較少。自2013年-2019年就診于我科的眼眶海綿狀血管瘤患者173例,其中6例為骨內海綿狀血管瘤,現(xiàn)將其發(fā)病特點及影像學特征進行分析總結。
6例眼眶骨海綿狀血管瘤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右眼4例,左眼2例,患者平均年齡51.7歲(37~61歲),腫瘤分別位于額骨1例、顳骨1例、上頜骨2例、蝶骨1例、顴骨1例。目前平均隨訪37.8月(5-79月)。
例1女性,40歲。因“左眼眉弓腫物4年”為主訴于2013年3月入院,全身檢查未見異常,雙眼視力1.0,雙眼前后節(jié)未見異常,左眼眉弓上方皮膚腫脹隆起,按壓可觸及一質硬腫物,邊界不清,不可移動,無壓痛,皮膚無異常,經CT檢查可見左側額骨一邊界清楚腫物,重要呈磨玻璃樣,周邊骨質變薄,MRI可見其內等T1,長T2,STIR高信號影,邊界清晰,且腫物可明顯均勻強化(圖1)。手術切除后病理為左側額骨海綿狀血管瘤。
例2男性,61歲。因“右眼眉弓腫物1年”于2014年4月入院,全身檢查未見異常,雙眼視力均0.8,可見右眼眉弓處皮膚隆起,按壓可觸及邊界不清,質硬腫物,不能移動,無壓痛,表明皮膚無異常改變。余雙眼檢查未見異常。眼眶CT可見右眼外上方顳骨骨質內異常信號影,骨窗可見腫物邊界清楚,周邊骨質輕度硬化,中央骨質呈蜂窩狀改變(圖2)。經手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右側顳骨海綿狀血管瘤。
例3女性,37歲。以“右眼外下方腫物半年”于2016年7月入院,全身檢查無異常,雙眼視力均為1.0,右眼外下方皮膚腫脹隆起,按壓可觸及質硬腫物,邊界不清,無壓痛,表面皮膚無異常改變。右眼輕度向內上移位,雙眼前后節(jié)未見異常。眼眶CT可見右眼眶外下方上頜骨內一邊界清楚腫物,密度同周邊骨質,骨窗可見腫物內部呈磨玻璃樣改變(圖3)。經手術切除后病理結果證實為右側上頜骨海綿狀血管瘤。
例4女性,60歲。以“右眼眉弓腫物2年”為主訴于2017年2月入院,全身檢查無異常,雙眼矯正視力1.0,可見右眼外上方皮膚腫脹隆起,壓迫眼球向內下方移位。按壓可觸及質硬腫物,邊界不清,壓痛不明顯,皮膚無異常改變,眼球運動自如,雙眼視力均為1.0,余檢查未見異常。眼眶CT可見右眼蝶骨內異常信號影,骨質呈膨脹性改變,邊界清楚且輕度硬化,腫物中央呈蜂窩狀,MRI可見腫物在T1表現(xiàn)為中信號,T2為高信號,且邊界清晰,臨近骨質皮質變薄,病變內部均勻,可見斑點,可均勻顯著強化(圖4)。手術切除眶內部分腫瘤及骨質,病理診斷為右蝶骨海綿狀血管瘤。
例5女性,57歲。以“左眼瞼下方腫物1年”為主訴于2019年4月入院,全身檢查未見異常,雙眼視力1.0,左眼下瞼外側可觸及質硬腫物,約2 cm×3 cm大小,固定。CT可見左眼眶外下壁局部骨質呈膨脹性改變,其內可見點片狀高密度影。MRI提示類圓形T1低、T2高信號影,邊緣呈小顆粒狀突起(圖5)。手術切除可見腫瘤累及骨質疏松,出血,病理診斷為左上頜骨內海綿狀血管瘤。
例6女性,55歲。以“右側額部腫物2年”為主訴于2019年5月入院,診斷:右眼眶腫物。全身檢查未見異常。雙眼視力1.0,右眼外下方眶緣可觸及質硬腫物,CT提示右眼眶外側壁近顴骨處骨質局限性增大,其內密度不均勻(圖6)。經手術切除后病理為右顴骨海綿狀血管瘤。
圖1 左側額骨海綿狀血管瘤(A:CT組織窗表現(xiàn)為高密度影,B:CT骨窗呈磨玻璃樣改變 C:MRT1腫瘤表現(xiàn)為低信號,D:T2表現(xiàn)為中高信號 E:增強MRI可見腫瘤顯著強化) 圖2 右側顳骨海綿狀血管瘤CT表現(xiàn)(A組織窗:腫物呈不均勻高密度影,B骨窗:腫物呈磨玻璃樣) 圖3 右側上頜骨海綿狀血管瘤CT表現(xiàn)(A組織窗:腫物呈高密度影,B骨窗:腫物顯示呈磨玻璃樣) 圖4 右蝶骨海綿狀血管瘤(A:CT表現(xiàn):右側蝶骨腫瘤呈蜂窩狀改變,B:MRI T1腫瘤表現(xiàn)為中信號) 圖5 左上頜骨內海綿狀血管瘤(CT可見左眼眶外下壁局部骨質呈膨脹性改變,其內可見點片狀高密度影,A:水平位,B:冠狀位;MR類圓形T1低、T2高信號影,邊緣呈小顆粒狀突起,C:水平位,D:冠狀位) 圖6 右顴骨海綿狀血管瘤(CT提示右眼眶外側壁近顴骨處骨質局限性增大,其內密度不均勻,A:水平位,B:冠狀位)圖7 骨海綿狀血管瘤病理表現(xiàn):主要由成熟骨板骨小梁組成,間隙內為大小不一的半透明薄壁,血管腔內充滿紅細胞,內襯內皮細胞,管腔環(huán)繞平滑肌及成纖維細胞,無完整的包膜。(A:HE染色X400,B:免疫組化圖)
以上患者術后隨訪至今均未發(fā)現(xiàn)腫物復發(fā)。
討論:骨海綿狀血管瘤在臨床上發(fā)病少見,約占骨腫瘤的0.7%~1%,多發(fā)生在脊柱骨[1],顱骨及頜面部位少見,顱骨發(fā)病約為0.2%[2],其他部位如顴骨、上頜骨、下頜骨等均有報道[3-6],國內相關個案報道較少[7-9]。眼眶骨海綿狀血管瘤可以發(fā)生在眼眶骨質的任何部位,發(fā)病年齡自8~70歲不等,以40~50歲女性多見[10],與本文中報道情況一致。臨床多表現(xiàn)為緩慢進展無痛性的眶部腫塊,無全身癥狀,發(fā)病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則不同,如位于眶前部,可觸及質硬腫物,不可活動,邊界不清,無壓痛;腫物若位于眶后部則表現(xiàn)為眼球突出、移位、眶壓增高;若累及視神經管,則伴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等癥狀。本文例4病變發(fā)生在蝶骨,腫瘤較大,可見眼球明顯壓迫移位。
骨海綿狀血管瘤發(fā)生在骨質,因此,其X片多表現(xiàn)為骨質有破壞,呈細條狀或蜂窩狀密度影,有時顯示有放射狀條紋。CT檢查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可看到骨質中骨小梁和皮質的特點, 界限清楚,低密度腫塊,磨玻璃樣或蜂房樣表現(xiàn),尤其在骨窗上表現(xiàn)尤為突出[11]。MRI檢查可以觀察到腫瘤與周邊軟組織的關系,且因其血管豐富,MRI檢查則可見T1等信號,T2高信號表現(xiàn),且具有海綿狀血管瘤可以被均勻強化的特點,這一點有助于影像學診斷。
骨海綿狀血管瘤在臨床上需要與多種骨腫瘤相鑒別,如:嗜酸性肉芽腫、動脈瘤樣骨囊腫、骨化纖維瘤、膽固醇肉芽腫等等。Mirra 將骨和軟組織的血管瘤分為五種類型: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 混合型、蜂窩型、組織細胞樣[12]。海綿狀血管瘤是眼眶血管畸形的一種,按血流動力學分類屬于動脈血流類型。骨海綿狀血管瘤因病變發(fā)生在骨質內,因此,病理主要由成熟骨板骨小梁組成,間隙內為大小不一的半透明薄壁,血管腔內充滿紅細胞,內襯內皮細胞,管腔環(huán)繞平滑肌及成纖維細胞, 沒有海綿狀血管瘤的基質成分,無完整的包膜(圖7)。
骨海綿狀血管瘤為良性病變,治療時可以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最有效的治療要考慮完整去除腫瘤并且沒有任何功能、外觀及重要組織的損害。但是,為排除惡性病變而進行穿刺活檢是不建議的,因為可能導致大量出血。對于老年患者或者不適于手術治療的患者,可以選擇給予局部放療,但局部放療具有并發(fā)癥,如皮膚損害,抑制骨及牙齒等發(fā)育、毛細血管擴張癥、放射性白內障等等。因此,局部外放療不適用于青少年患者。
完整的手術切除腫瘤仍為主要的治療方案,手術切除的范圍取決于腫物的大小及部位,可選擇前路開眶或側劈開眶。對于小的腫物,且不影響眼眶的功能及外觀,則建議完整切除。對于巨大的腫瘤,則建議部分切除,且在切除的同時需行眼眶重建以維持外觀及功能。在進行眼眶重建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使用羥基磷灰石、Medpor、骨移植物、鈦板及3D打印的各種醫(yī)用材料等進行重建[13-15]。本文中僅第2例患者因切除范圍大,部分切除后采用Medpor進行眼眶緣重建。因海綿狀血管瘤為血管性疾病,出血多,因此,術中應做好充分準備,電凝止血及骨蠟等均可作為止血方式進行選擇。其他的治療方案則可以選擇血管造影進行栓塞[16,17]。對于不適宜手術切除的腫瘤,術前除行眼眶CT及MRI等檢查外,還可以選擇行血管造影檢查,明確腫瘤血管來源,可以進行選擇性栓塞,部分或全部阻斷來源血管,以達到治療目的[18,19]。同時,這一方法同樣適用于巨大的腫瘤術前選擇性栓塞,達到減少術中出血的目的。
骨海綿狀血管瘤為良性骨腫瘤,預后均較好,本文中報道的六例患者,在術后長期隨訪期間,均未發(fā)現(xiàn)腫瘤的復發(fā)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