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哥哥
很多古裝劇里都會出現(xiàn)“免死金牌”,那么歷史上真的有這種東西嗎?如果有,真實的“免死金牌”是什么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一下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中的錢镠(liú)鐵券。
鐵券是皇帝頒發(fā)給王侯功臣們的憑證,用來證明一定的特權(quán)。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據(jù)記載,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就頒發(fā)過鐵券,但鐵券在當(dāng)時更多是榮譽的象征,并沒有實際的作用。到了唐代,鐵券有了免罪的功能。明代初年,鐵券制度更加完備。不過,鐵券的免罪功能也是有限度的,擁有者一旦觸犯皇權(quán),鐵券的免罪功能也就失效了。
右邊這件鐵券的主人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建立者錢镠。錢镠鐵券看上去臟兮兮的,像一塊瓦片,長52厘米,寬29.8厘米,最重要的是上面鐫刻的333個字,文字內(nèi)容大致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記錄了皇帝頒賜鐵券的時間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記述了受賜者的功勛業(yè)績,第三部分寫明了鐵券包含的免死的特權(quán)。
這位叫作錢镠的人,從唐昭宗那里獲得了這件鐵券。他本人如果犯了死罪可以免死九次,子孫后代如果犯了死罪可以免死三次。唐昭宗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唐代末年社會動亂,錢镠手中的軍權(quán)很大,皇帝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錢镠為自己效力。估計這也是皇帝的無奈之舉吧。
這件鐵券一直被錢镠的后代妥善保存著,但也經(jīng)歷過“九死一生”的坎坷。它曾因戰(zhàn)亂遺失,又被人從河里找回,還曾七次被不同的皇帝借進宮中觀賞,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借去看過兩次,清代的乾隆皇帝還寫過《觀鐵券歌》。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錢氏子孫將鐵券藏在家中園內(nèi)的深井里,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才取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錢氏子孫將鐵券捐獻給了國家。
這件珍貴的文物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滄桑,雖然很多字跡已經(jīng)模糊,但依然向我們講述著歷史的變遷與錢氏家族的故事。如果你感興趣,不妨去中國國家博物館找找這件“免死金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