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藝
(復(fù)旦大學(xué) 哲學(xué)學(xué)院,上海 200433)
“恕”是儒家思想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鬃诱Z曾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遂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子貢問:“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笨鬃觿t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此足見“恕”道在孔門的重要性。
“恕”字于《論語》僅此兩見,一般來說,學(xué)者對“恕”字的理解,大體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強調(diào)的是不應(yīng)將自己不想要的強加給別人,《大學(xué)》稱“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中庸》稱“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均取此意?!盾髯印しㄐ小芬嘟杩鬃又谠唬骸熬佑腥。河芯荒苁?,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在荀子看來,自己不能事君,卻要求臣下可以很好地被自己差遣,這不是恕道;自己不能孝順親人,卻要求孩子孝順自己,這不是恕道;自己不能敬兄長,而要求弟弟聽從自己,這也不是恕道??梢姡〉喇斒遣粦?yīng)以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別人,這層含義可視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延伸。不管是自己“不欲”之事還是“不能”之事,都應(yīng)該“勿施于人”,這體現(xiàn)的是將心比心之后對他人的理解與體諒,并以之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在《孟子》中,“恕”的含義還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面向。孟子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這里的“恕”似乎沒有上述“不應(yīng)”將自己不想要的強加給別人的含義。趙歧釋此“恕”為“忠恕之道”[1],朱子進而釋此曰“推己以及人”[2],從某種意義上講亦取趙歧之意。推己及人,既可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可理解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是借對己的體會從而理解與體諒他人。
不過,《論語》《孟子》《荀子》之論“恕”,大多是只談及“恕”道之為美德的本身,并沒有規(guī)定行“恕”之特定情境。而在《公羊傳》及董仲舒與何休的詮釋中,則力圖彰顯“恕”道是如何在具體的倫理與政治情境中顯現(xiàn)出來,以及在具體情境下如何考慮“恕”與其他原則之間的張力。正如孔子作《春秋》時所說的:“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虼?,透過《春秋》及闡發(fā)《春秋》之微言大義的《公羊傳》,同時借助于漢代《公羊》先師董仲舒與何休等人對《公羊傳》的解讀,我們或許可以對儒家之“恕”道有一更為直觀而又深入的理解。
《春秋公羊傳》經(jīng)傳本身并未提到“恕”字,然其提倡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己有過則治之,人有過可緣情恕之,即孔子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這一點十分明顯地體現(xiàn)于董仲舒、何休等公羊家所理解的《春秋》書法中。而在公羊?qū)W的傳世文獻中,《春秋繁露》最早提及“恕”,并以公羊《春秋》之大義來詮釋恕道。在《春秋繁露》中,《俞序》篇一般被認為相當于全書自序,是說《春秋》之大旨①康有為《春秋董氏學(xué)》之《春秋旨》篇曰:“《俞序》得《春秋》之本?!币姟犊涤袨槿返诙ㄉ虾9偶霭嫔?990年版,第636頁)。蘇輿注《春秋繁露·俞序》篇曰:“此篇說《春秋》大旨,蓋自序之類?!币娞K輿《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139頁)。鐘肇鵬《春秋繁露校釋》亦曰:“似是董子著書之序。”見《春秋繁露校釋(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頁)。。在《俞序》篇的后半部分,“恕”被提到了兩次:
故世子曰:“功及子孫,光輝百世,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惫视柘妊浴洞呵铩吩敿憾匀?,因其國而容天下?!洞呵铩分溃蟮弥畡t以王,小得之則以霸?!蛏莩奘谷藨嵲?,或暴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故子池言魯莊筑臺,丹楹刻桷,晉厲之刑刻意者,皆不得以壽終。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內(nèi)恕,求備于人,故次以《春秋》緣人情,赦小過,而《傳》明之曰:“君子辭也?!笨鬃用鞯檬В姵蓴?,疾時世之不仁,失王道之體,故緣人情,赦小過,《傳》又明之曰:“君子辭也。”[3]157-160
在這段文字中,董仲舒先借世子之語提出“圣人之德,莫美于恕”,而后以“《春秋》詳己而略人,因其國而容天下”來詮釋恕道。清代蘇輿注曰:“略人容天下,所謂恕也。詳己而先治其國,自厚之謂也。已不自治,則無以治人,何容之有?”[3]142頗得董生之意?!洞呵锓甭丁と柿x法》亦曰:“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盵3]244-245可以說這一思想是孔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的延伸,而由《春秋繁露·俞序》篇文本可知,這一思想正體現(xiàn)了董仲舒所要推崇的恕道。
在上面引文的后半部分“恕”再次被提及,則是批評當時諸侯崇尚奢侈,嚴刑峻法,不講恕道,對人責備求全,所以“《春秋》緣人情,赦小過”,這也就是《公羊傳》中提到的“君子辭”。依語義,“緣人情,赦小過”應(yīng)當同樣也是“恕”的體現(xiàn)。而何謂“緣人情,赦小過”,蘇輿則簡要地排比了《公羊傳》傳文及何注,如隱公元年《公羊》何注:“所傳聞之世,外小惡不書。”莊公七年《傳》:“一災(zāi)不書?!薄豆颉泛巫ⅲ骸懊骶硬灰砸贿^責人?!盵3]143董仲舒是漢初公羊?qū)W的重要經(jīng)師,將《公羊傳》與《春秋繁露》中《春秋》相關(guān)文本互相發(fā)明,無疑是理解董仲舒思想、理解《公羊傳》的重要途徑。在《春秋》的背景下,“緣人情,赦小過”以及“《春秋》詳己而略人,因其國而容天下”不只是空洞的說理,其背后的例證有著具體的情境和細致的闡釋。并且,由這兩種體現(xiàn)恕道的事例,我們還可以推演出與之義理相似的其他事例,探討其是否也是恕道的體現(xiàn)。
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篇盛美恕道,稱“《春秋》詳己而略人,因其國而容天下”。然而,何謂“己”與“人”,又何謂“其國”與“天下”,我們則需要回到《公羊傳》來理解。
隱公元年,“公子益師卒”。傳文:“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焙涡葑⒃唬骸坝谒鶄髀勚?,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nèi)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盵4]38《公羊傳》有“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之說,何休遂因之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分為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之三世,而此三世,又是《春秋》之新王從衰亂之時代逐漸建立起禮法秩序的一個過程,也是《春秋》王者之禮法秩序由魯國漸及于諸夏,再由諸夏漸及于夷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因不同世代的特征不同,王者治法也有所不同。在最初的所傳聞世,亦即衰亂世,王者是“詳內(nèi)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等。所謂“內(nèi)”與“外”,在衰亂世,“內(nèi)”指的是魯國,而“外”則是諸夏其他國家。這也就是《春秋繁露·俞序》篇所言之“己”與“人”,“其國”與“天下”。而所謂“書”與“不書”,即意味著治其惡與不治其惡。所謂“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指王者之治世,“內(nèi)”有過則詳而書之,即治其惡;“外”有過則忽略不書,即不治其惡,這也就是所謂“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
為什么要“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春秋》隱公十年,“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辛已,取防”。傳文曰:“《春秋》錄內(nèi)而略外,于外大惡書,小惡不書,于內(nèi)大惡諱,小惡書?!焙涡葑⑨屨f:“于內(nèi)大惡諱,于外大惡書者,明王者起當先自正,內(nèi)無大惡,然后乃可治諸夏大惡,因見臣子之義,當先為君父諱大惡也。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者,內(nèi)有小惡,適可治諸夏大惡,未可治諸夏小惡,明當先自正然后正人?!盵4]106在何休看來,王者之禮法秩序,要從魯國而漸及諸夏,那么意味著魯國不能有大惡①魯所以無大惡者,《春秋》為君父諱,所謂“內(nèi)大惡諱”是也。,才可能治諸夏之大惡,故諸夏大惡書;同時因為在衰亂世,魯國尚存在小惡,雖可以治諸夏之大惡,但不能治諸夏之小惡,所以外小惡不書。此即《大學(xué)》所謂“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之意。此亦與前文所引《荀子》文本含義相似,不以自己“不能”之事要求他人,待自正無小惡然后才能正人之小惡。
隱公二年,“春,公會戎于潛”。何注曰:“凡書會者,惡其虛內(nèi)務(wù),恃外好也。古者諸侯非朝時不得逾竟。所傳聞之世,外離會不書,書內(nèi)離會者,《春秋》王魯,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也?!盵4]47如何休所言,經(jīng)文書“會”,便體現(xiàn)《春秋》的譴責之意,一則“虛內(nèi)務(wù),恃外好”,二則非朝時逾境為失禮。在《公羊》家看來,在所傳聞世,《春秋》書內(nèi)離會,不書外離會。“離會”即兩國之相會,書內(nèi)離會,是對魯國之批評;不書外離會,是對諸夏之寬恕。這便是己正而后方可正人,不以自己尚未做到的高標準要求他人,是以何休說“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于此一義,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義法》中亦有言曰:“小惡在外弗舉,在我書而誹之?!盵3]249
又隱二年,“九月,紀履緰來逆女”。傳曰:“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始不親迎,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則曷為始乎此?讬始焉爾。曷為讬始焉爾?《春秋》之始也。”何休注云:“《春秋》正夫婦之始也。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和,君臣和則天下治,故夫婦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內(nèi)逆女常書,外逆女但疾始不常書者,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也?!盵4]53《春秋》所以記載紀國大夫履緰來為國君逆女,是因為這是進入《春秋》以來第一次國君婚禮之不親迎。出于對亂禮開端的重視,《春秋》記載了紀國的這一小惡以示譴責。然考諸《春秋》常例,魯國逆女常書,而外逆女本不當記錄。在何休看來,這樣的詳內(nèi)略外的書法,同樣體現(xiàn)了“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精神。
公羊家以為,孔子作《春秋》是為萬世立法。為了秩序法度的公平公正,就需要在過錯與處罰之間建立必要的關(guān)聯(lián),這是政治的要求。但同時,公羊家又從“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角度,緣魯國在所傳聞世尚未“自正”之實情而赦諸夏之小惡。緣實情而寬恕之例不僅于此,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中提到“緣人情,赦小過”的“君子辭”,亦本之于《公羊傳》,何休則予以了更多的闡發(fā)。
《春秋》桓公十三年,“三月,葬衛(wèi)宣公”。何休注曰:“背殯用兵而月,不危之者,衛(wèi)弱于齊、宋,不從亦有危,故量力不責也?!盵4]180《春秋》記載,桓公十二年十一月,“丙戌,衛(wèi)侯晉卒”。依禮,諸侯死后需殯五月,至十三年三月乃“葬衛(wèi)宣公”。又依禮制,殯期要守喪禮,不可用兵出戰(zhàn)或出會諸侯,否則《春秋》以為不孝①如僖公九年,宋襄公背殯參加葵丘之會,何休即說:“襄公背殯出會宰周公,有不子之惡。” 見《春秋公羊傳注疏》第412頁。。然葬衛(wèi)宣公在三月,二月時經(jīng)文書“己已,及齊侯、宋公、衛(wèi)侯、燕人戰(zhàn),齊師、宋師、衛(wèi)師、燕師敗績”,則衛(wèi)侯背殯出戰(zhàn)明矣。對于背殯出戰(zhàn),《春秋》“書日”以危之,如桓公十五年書“夏,四月,己已,葬齊僖公”,何休注曰:“當時而日者,背殯伐鄭,危之。”[4]184而葬衛(wèi)宣公此條卻仍依葬諸侯之常例,并沒有在書法上體現(xiàn)對背殯出戰(zhàn)的譴責?!洞呵铩分圆蛔l責衛(wèi)背殯用兵,何休認為,衛(wèi)國弱于齊、宋,衛(wèi)侯出兵實是被齊、宋裹挾,不敢不從,因而《春秋》考慮實情,恕衛(wèi)背殯用兵之過,不書日以危之,此謂“量力不責”②董仲舒于此與何休的理解略有出入:“茍能行善得眾,《春秋》弗危,衛(wèi)侯晉以立書葬是也?!币姟洞呵锓甭读x證》第69頁。。
類似的例子又見襄公十五年,“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傳曰:“其言至遇何?不敢進也?!焙涡葑⒃疲骸氨粩?,不敢進也。不言止次,如公次于郎以剌之者,量力不責,重民也。”[4]836齊侯圍成,魯襄公前往救援,但到遇地,即不敢進兵。如果《春秋》要譴責魯襄公之畏敵不前的話,當書“公次于遇”以刺之。然而,何休以為,魯襄公之不敢進,是因為“兵不敵”,因此,《春秋》因魯襄公之重民命而“量力不責”,僅書“至遇”,而不書“次于遇”,即對魯襄公之畏敵不前不加譴責。
對于在某些具體情況下不得已而犯下的錯誤,《公羊傳》亦以同情之心予以寬恕,傳文中亦以“君子辭也”書之。桓公十八年,《春秋》經(jīng)書“冬,十有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傳曰:“賊未討,何以書葬?讎在外也。讎在外,則何以書葬?君子辭也?!盵4]193按:魯桓公為齊襄公所弒,國君被弒,為先君復(fù)仇是臣子的責任。隱公十一年傳云:“《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盵4]109也就是說,國君被弒而臣子不能討賊,臣子不能盡臣子之心,是為“無臣子”,故《春秋》以不書先君之葬的方式表達對臣子的譴責。但魯桓公被齊人所殺,仇人并未服罪,而《春秋》卻書“葬我君桓公”,沒有通過去葬以譴責臣子,《公羊傳》認為,這是“君子辭”。所謂“君子辭”,何休注曰:“時齊強魯弱,不可立得報,故君子量力,且假使書葬?!盵4]193魯桓公被弒,魯臣子當向齊襄公復(fù)仇。然緣實情,其時齊強魯弱,實力相差懸殊,魯實無力報仇。故《春秋》體諒其力所不及之不得已,便通過書“葬我君桓公”的方式,恕臣子之不討賊不復(fù)仇之過。這是君子量力知其不可能做到復(fù)仇,而為之加“君子辭”??梢哉f,這也是“量力不責”的另一種表達。
又宣公十二年,“春,葬陳靈公”。傳文曰:“討此賊者,非臣子也,何以書葬?君子辭也。楚已討之矣,臣子雖欲討之,而無所討也?!盵4]660-661陳靈公為夏征舒所弒,而宣公十一年經(jīng)文記載“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征舒”,明夏征舒已被楚莊王治罪。于是陳國臣子雖有討賊之心,卻無賊可討,故《春秋》不以臣子不討賊而不書葬以苛責之,其書“葬陳靈公”,即恕臣子之不得已的“君子辭”,此正如徐彥疏所說:“君子恕之,不復(fù)責臣子矣?!盵4]661
除此之外,《春秋》對于因未蒙教化以致無知而犯錯,亦為之設(shè)身處地地以同情之心諒解而薄責之。隱公元年,魯隱公為魯國諸大夫所擁立,而《春秋》以大夫擅立國君為惡③如隱公四年,“衛(wèi)人立晉”。《公羊傳》說:“立者,不宜立也?!庇终f:“眾雖欲立之,其立之非也。”何休注曰:“凡立君為眾,眾皆欲立之,嫌得立無惡,故使稱人,見眾言立也,明下無廢上之義,聽眾立之,為立篡也?!币姟洞呵锕騻髯⑹琛返?3頁。,然《春秋》經(jīng)傳于此并未責隱公。何休解曰:“諸大夫立隱不起者,在《春秋》前,明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盵4]16即以為魯隱公被立之惡發(fā)生在《春秋》教化之前,可以不追治未蒙教化而導(dǎo)致的惡行。何休還援引《論語·堯曰》中孔子所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一句來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4]16。又昭公十六年,“楚子誘戎曼子,殺之”。《公羊傳》曰:“楚子何以不名?夷狄相誘,君子不疾也。曷為不疾?若不疾,乃疾之也?!盵4]966按昭公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經(jīng)書楚子之名,而“楚子誘戎曼子,殺之”不書名者,傳文認為是夷狄相誘,所以君子不疾,又說此不疾,實乃疾之,所以然者,是因為楚與戎皆不知中國之禮義,所以如何休所說的,“顧以無知薄責之”[4]966。
從上述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文的“君子辭”,董仲舒之“緣人情,赦小過”,何休所謂“量力不責”,這些可恕的事例背后都有著相當一致的思考方式,即為當事人設(shè)身處地地加以考慮,以同情之心寬恕因種種不得已的因素而造成的過失。從某種意義上講,此亦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體現(xiàn)。由前文所引《公羊傳》可知,董仲舒所言恕道落在《春秋》之中,往往體現(xiàn)為對所犯惡行的寬恕。而被《公羊傳》寬恕的情境除這兩節(jié)提到的文本外,還有一類非常重要的文本沒有提及,便是對賢者所犯惡行的寬恕。
對賢者所犯惡行的寬恕,這種寬恕,在《公羊傳》中主要表現(xiàn)在“為賢者諱”?!爸M”是《春秋》的特殊書法,有避忌、隱諱之義,即有所顧忌不敢說或不愿說,從而隱諱某些言語或舉動①在《公羊傳》中,不敢說或不愿說而為之諱,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意味著寬恕,反而是以“諱”的方式指出錯誤。?!豆騻鳌氛J為“諱”的對象主要有三,閔公元年傳文曰:“《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4]350清代孔廣森曰:“尊者有過是不敢譏,親者有過是不可譏,賢者有過是不忍譏,爰變其文而為之諱。”[5]尊者之過不敢譏、親者之過不可譏,并沒有實質(zhì)上寬恕惡行,可以說均沒有“恕”的意味。而賢者之過不忍譏,在具體文本中,則可能有因賢者之賢而寬恕其過失的含義。不過,問題似乎沒有這么簡單,《公羊傳》中“為賢者諱”的寬恕并不能夠完全等同于恕道。
我們不妨以《公羊傳》對齊桓公的論述來作為考察的對象。齊桓為五霸之首,能尊王攘夷襄助中國,《公羊》許之為賢君。但齊桓公之一生,實不乏惡行。莊公三十年秋七月,經(jīng)文記載“齊人降鄣”。傳文說:“降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桓公諱也?!盵4]330齊桓公事實上是取人之邑,經(jīng)文不書“齊人取鄣”,卻書“齊人降鄣”,便是以諱的方式,不直書其事以譴責齊桓公取人之邑這一惡行,而用“降”之一字,似乎表明齊桓公以其美德使鄣地之人自愿來服。而《春秋》所以掩齊桓公擅取人邑之惡,何休注曰:“時霸功足以除惡,故為諱。言降者,能以德見歸,自來服者可也?!盵4]330功惡相除是《公羊傳》常見的思維方式。當功大于過時,便可為之諱去惡行,使若無罪。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多少可以認為,《春秋》是以“諱”的方式寬恕其惡行。但同樣是齊桓公的惡行,如閔公二年,《春秋》書“齊人遷陽”,經(jīng)書“遷”字,徐彥疏之曰:“陽為小國,齊人遷之,亦是遷取王封,當與滅人同罪?!盵4]351可見《春秋》對于齊桓滅陽,卻本著直書的精神而不為之諱。所以然者,何休注曰:“不為桓公諱者,功未足以覆比滅人之惡也?!盵4]351“齊人遷陽”之不諱,與“齊人降鄣”之諱,背后可以說有著共同的邏輯,就是依照功過相除的原則,分析出是否應(yīng)當寬恕其罪惡。當功不足以除惡則不諱,當功大于過則可諱??梢姡合喑兄陀^計算的一面,并不因齊桓公之后有尊王攘夷、襄助中國之大功,為維護齊桓公的形象而提前為之掩飾惡行。就這一意義上講,諸如“齊人降鄣”之類的為齊桓公諱,雖然也可以說是寬恕其罪惡,但尚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恕道。
齊桓公薨于僖公十七年冬天,而就在同年夏天,《春秋》最后一次為齊桓公諱。僖公十七年,《春秋》記“夏,滅項”。傳曰:“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桓公諱也?!洞呵铩窞橘t者諱,此滅人之國,何賢爾?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腹珖L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4]437-438《春秋》視滅人之國為大惡,但此處經(jīng)文只書“滅項”,而不書“齊人滅項”,《公羊傳》認為這是為齊桓公諱滅人之國。然而,齊桓公既然滅人之國,為何可以被認為是“賢者”而為之諱?傳文回答說:“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腹珖L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边@里《公羊傳》給出的是不同于功過相除的另外一個原則:“善善也樂終?!饼R桓公之善,體現(xiàn)在他有繼絕、存亡之功。“繼絕”是幫助魯國平內(nèi)亂扶立僖公,“存亡”則是存邢、衛(wèi)、杞等國。在“南夷與北夷交,中國不絕若線”[4]391-392的情況下,齊桓公能尊王攘夷,維護諸夏的秩序,可謂功績甚大;同時,他又有殺子糾,滅譚、遂、項等惡行。召陵之盟后桓公漸漸德衰,“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4]415。十四年存杞,經(jīng)文書“諸侯城緣陵”,亦見何休所說“桓公德衰,待諸侯然后乃能存之”之意[4]425。晚年德衰的桓公,其一生之功過是否足以直接計算出功大于惡,傳文在此并未明示①何休注曰:“言嘗者,時桓公德衰功廢而滅人,嫌當坐,故上述所嘗盛美而為之諱,所以尊其德,彰其功。傳不言服楚,獨舉繼絕存亡者,明繼絕存亡,足以除殺子糾,滅譚遂項,覆終身之惡?!币姟洞呵锕騻髯⑹琛返?38頁。這是認為齊桓公功可以除惡。若誠如此,則傳文似乎沒有必要增加“善善也樂終”之義來解此處之諱文。,而僅僅是指出君子“善善也樂終”,樂見賢者能夠終其德行。這一表述是值得注意的。這里我們或許不需要考慮齊桓公之功是否足以除惡,而僅僅在主觀上出于對賢者的成全之心,以“善善也樂終”的期待來成全齊桓公一身之令名。
昭公二十年,《春秋》記載:“夏,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卑础豆騻鳌返恼f法,曹公孫會實是叛國,然而經(jīng)不書叛,是因為其先人公子喜時有讓國之賢行,公孫會為公子喜時之后,故為之諱。為賢者諱尚有一說,為賢者之子孫諱,則讓人頗難理解?!豆騻鳌方忉屨f:“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賢者子孫,故君子為之諱也?!焙涡葑⒄f:“故以喜時之讓,除會之叛。”[4]977這仍是從功過相除的角度來加以詮釋。但與其說我們可以以一客觀的功過相除的標準來衡量,毋寧說,這里是體現(xiàn)了《公羊傳》作者的一個主觀的美好愿望,希望賢者之“善善也長”,賢者之“善善及子孫”,從而使賢者一脈不被誅絕,而能長久地保有美名。類似的情況也見所謂的“圣人之后”。僖公二十三年“杞子卒”。何休注曰:“始見稱伯,卒獨稱子者,微弱為徐、莒所脅,不能死位。《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貶稱子者,《春秋》黜杞不明,故以其一等貶之,明本非伯,乃公也。又因以見圣人子孫有誅無絕,故貶不失爵也?!盵4]463-464杞國國君不能死位,本當絕,即不僅本人當誅,其后人也不再有繼承君位的合法性。但杞是夏后,乃圣人子孫,所以“有誅無絕”,得以保留爵位書為“杞子”,使得子孫尊榮得以綿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善善也長”“善善及子孫”的體現(xiàn)。
總的來說,《公羊傳》對賢者之惡的寬恕,出于兩種思想,一是功過相抵,一是“善善也樂終”“善善及子孫”。由功過相除而“恕”,事實上是基于一種客觀的計算,計算其功過之大小,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不能算是出于推己及人之將心比心的“恕”道。而出于“善善也樂終”“善善及子孫”的觀點而為賢者諱、為賢者之后諱,以“諱”的方式寬恕賢者乃至于賢者子孫的罪過,則本于一種美好的愿望,主觀上要“成全”賢者。站在儒家立場上看,對他人的“成全”當源自己“欲立”之心的外推,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緣人情以推己及人的恕道體現(xiàn)。
盡管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恕”,但自先秦以來,“恕”的含義便不局限于此。就先秦儒家而言,雖然他們對“恕”的詮釋有所不同,但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的前提,即相信“我”與“他人”人情的共通,從而我們可以借對自己的體會從而理解與體諒他人,并將之落實于行動中。后世儒者之解“恕”,大體上皆立足于此。荀子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荀子·非相》)王弼曰:“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盡理之極也?!盵6]荀子之以己度人、以情度情,王弼之反情以同物,皆得此意。
而在《公羊傳》及董仲舒與何休的詮釋中,這種“緣人情”的體諒依然備受重視。并且,從《公羊傳》及董、何對“恕”道的解讀而言,“恕”從來就不是一個抽象的道德原則,而是具體體現(xiàn)為對別人惡行與過失的寬宥。但是,對于某些惡行與過失,如果無原則地薄責與寬宥,那么,對于謹守禮法的人來講,可能就是不公正的,從而一個正常的政治秩序就有可能遭到破壞。出于制度的公正,規(guī)則的維護,法外開恩的寬恕免罪需要有限定條件。因此,公羊?qū)W的“恕”道既不是對善惡之間含糊其詞,也不是否定公認的善惡評判標準。相反,“恕”是在承認評判標準的基礎(chǔ)上,出于在特定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的將心比心,從而“緣人情,赦小過”,以體現(xiàn)儒家一貫地對他人的理解和體諒。需要注意的是,恕道是“薄責于人”與“躬自厚”的結(jié)合,這才是儒家為人之道。正如董仲舒曰:“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于外?!盵3]249寬以待人的背后是嚴于律己的自我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