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玲
(廣東職業(yè)技術學院 經(jīng)濟管理系,廣東 佛山 52804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jīng)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舊立新”理念[1],對新職教理念下高職課程建設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課程建設是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課程學習是保障高職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重視高職學生課程學習,加強課程建設,提高課程質量,是新職教理念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和緊迫任務[2]。通過以“知識分享”為核心理念的課程建設供給側改革,實現(xiàn)課程學習的按需服務,實現(xiàn)高職學生“泛在學習,自主學習”的目標,可有效化解課程建設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實現(xiàn)從單向的教學灌輸?shù)綄W生自主學習的轉變。
我國教育改革一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課程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分析高職學生的特點。高職課程建設既要尊重高職學生的多元化和差異性,也要遵循高職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設計他們喜歡的基于工單式的自主學習、基于證據(jù)的智慧學習和無邊界限制的泛在學習等學習方式。
在新職教時代,隨著各級各類網(wǎng)絡學習平臺的普及,以及大量網(wǎng)絡教學資源庫的開發(fā),高職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課堂時間,而是呈碎片化的特點。用餐時間、睡覺前,甚至是游戲間隙等碎片化學習的特點,有別于以前教師教和學生學都是按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學習計劃進行,具有既定的整體規(guī)劃的特點的。學習時間的碎片化容易導致學習思維的碎片化,從而使所學知識呈碎片化的離散分布,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引導以使其知識體系“重構”。
新職教時代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再滿足教師教什么就學什么,他們追求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權利,包括學習時間的自主權、所學內容的自主權和學習方式的自主權。學生們學習時間上希望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實訓室,放在具體工作的場景里;學習內容上更多是希望能解決自己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的內容;學習方式上希望更多地自己動手,基于工作場景的親身體驗,而教師只是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服務者。
新職教時代的高職學生從小就熟悉智能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的使用,網(wǎng)絡世界對于他們來說有時候比現(xiàn)實世界更熟悉。隨著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5G、物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他們不再滿足于我能用這些移動設備做什么,而是追求這些移動設備能為我做什么。由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大量高效的模擬學習場景,是他們開展泛在學習的有效支持。
高職課程建設供給側改革是以“知識分享”為核心理念,從教育生產這一端進行的結構性調整[3],其要求是立足高職學生職業(yè)生涯能力培養(yǎng),從高職院校課程供給一側,主動適應高職學生學習時間呈碎片化、學習需求呈個性化、學習場景呈泛在化的特點,提高課程建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確保課程建設結構合理、保障有力,使課程供給更好地適應新職教時代高職學生需求結構的變化。
教學是高級別的信息交互活動。有研究表明,在這個過程里,教學場景所包含的時空越延展,信息越豐富,互動越充分,教學就越有成效。針對目前高職課程教學中理論與實踐銜接還不夠緊密,缺乏場景依托;教學場景相對分離,空間功能單一;學生參與實踐機會和空間不足等問題,需要重造高職課程教學交互式網(wǎng)絡學習平臺。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通過課程教學實踐探尋采用什么樣的教學資源呈現(xiàn)方式和教學過程的組織實施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高職院校課程教學質量。
理想的學習過程應該是:課堂教學越來越少,自主學習越來越多;講授越來越少,師生交互越來越多。針對高職學生厭學,學無意義感;學生對未來工作世界認知不足;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缺乏合成與驗證等問題,需要著手重構學習過程。讓學習在對話中進行,讓能力在協(xié)商的流程中進步,努力實現(xiàn):知識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學”會的;能力不是教師“講”會的,而是學生“做”會的。
在以往的學習關系中,我們習慣于教師講,學生學;教師演示,學生跟著做,教、學、做成了三件有著先后順序的相互隔離的事情。現(xiàn)實中,當喜歡不確定性的學生群體遭遇習慣于確定性的教師群體時,結果必然是“不滿意”。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重建學校社群的新關系。要讓學生明白,學習不僅是我思的結果,也是我參與的過程;要讓教師明白,學生的學習,教師不應該是主體。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教育的“新供給方式”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服務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新供給方式”做好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各項資源和交互的服務工作。
將經(jīng)濟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機制、優(yōu)化課程教學方式、革新課程教學師資和革新課程教學評價的供給,從而達到提高新職教時代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
課程建設本質上是圍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而展開,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資源供給一方面要根據(jù)專業(yè)崗位職業(yè)能力要求,鼓勵高職教師與行業(yè)、企業(yè)專家共同結合真實案例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確保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yè)能力標準一致;另一方面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重造網(wǎng)絡學習平臺,按照“碎片化資源、結構化課程、系統(tǒng)化設計”的建設思路,以高職學生線上線下學習行為大數(shù)據(jù)分析為基礎,充分整合教學圖片、教學文本、教學音視頻、教學動畫等多媒體內容,設置視聽學習、情景測試、自我評測等交互功能,提供內容即時分享、社交情境學習、學習與教學數(shù)據(jù)分析等學習服務。最終形成能夠打破時空局限的學習模式,實現(xiàn)“泛在學習”,并有利于高職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的課程資源體系。
為了滿足高職學生學習需求呈個性化發(fā)展的特點,確保他們學習時間的自主權、所學內容的自主權和學習方式的自主權的需求,高職院校必須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機制供給。一方面建立校內外專家及學生代表共同參與的對課程目標、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及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等課程建設內容的內部審核機制,確保課程建設供給側改革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建立開放的選課機制,要讓學生有選擇教師的自主權,有選擇是參加課程學習還是自主網(wǎng)絡學習的自主權。
教學方式是在一定教學原則指導下的師生互動作用的教學活動,具有較明顯的教師個人獨特風格,對學生掌握知識的進度和深度具有較大影響,對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具有較大影響[4]。高職教師在課程教學方式的供給上必須堅持需求導向,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優(yōu)化課程教學方式供給。一方面,以交互式網(wǎng)絡學習平臺為依托,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混合運用任務驅動式、啟發(fā)式、小組討論式、案例分析式和慕課翻轉式等不同的教學方式,重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4]。通過線上和線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小組長帶領團隊探究式學習等方式,努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動專業(yè)社團、技能競賽、社會調查研究、大學生科技節(jié)等第二課堂的對知識體系重構、實踐能力拓展和綜合素質提升的輔助作用,切實增強高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下發(fā)的《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fā)〔2019〕4號)第十二條提出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5]。根據(jù)通知精神,革新高職課程教學師資隊伍供給的路徑有:首先,在教師供給的源頭上主要從具有3年行業(yè)、企業(yè)工作經(jīng)歷的高技能人才中招聘;其次,通過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定期選派教師國內外研修訪學、國培省培計劃等方式構建全方位的專業(yè)教師培訓體系[6];最后,可通過推動行業(yè)、企業(yè)高技能人才與高職教師的雙向流動、構建模塊化教學師資團隊、改革教師年度考評和職稱評聘向課程教學骨干傾斜等系列措施引導高職教師素質提升。
要破解目前高職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中考核形式單一、考核內容單一和成績構成單一的問題,不能照搬本科、研究生階段的學分制,需要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建立符合高職教學特點的形式多樣、操作簡單和切實有效的綜合考評機制。
一方面對標專業(yè)職業(yè)崗位標準建立規(guī)范的免修免試機制,抓住國家大力推行職業(yè)院校1+X證書的契機,建立以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各級各類專業(yè)技能競賽、參與社會實踐或專業(yè)社團等可追溯、可查詢的學習成果為依據(jù)的課程免修免試機制;另一方面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并加強階段考核與結果考核的銜接機制,將階段考核融入最終結果考核的整體真實項目或具體工作崗位中[7]。同時,要注重將高職學生職業(yè)道德教育貫穿課程教學始終,最終實現(xiàn)課程教學的育人價值。
新職教時代,高職院校應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經(jīng)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舊立新”理念,開展新職教時代高職課程建設改革,主動適應高職學生學習特點,提高課程建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確保課程供給更好地適應新職教時代高職學生需求結構的變化,有效化解課程建設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提高高職教育教學效果,這也正是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