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浩
(淮陰師范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日本學者石川禎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史》中說,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道聽途說”。意思是說,“相約建黨”是“孤證,不足信”,中共黨史強調“相約建黨”說,有為自己“貼金”之嫌。這種說法是違背史實的。其實,從陳獨秀1920年2月逃離北京,李大釗在護送途中,二人就“相約建黨”了。其后,陳獨秀在上海的家中與來滬送湖南籍赴法勤工儉學的毛澤東見面,陳委托毛回湖南籌建中共黨組織。毛澤東回湖南后,又與在法國的蔡和森書信往來,談建黨的事。1920年冬,湖南長沙的中共早期組織在新民學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1920年4月共產國際遠東局派魏金斯基到北京,約見了李大釗。經李大釗介紹,魏金斯基到上海會見了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沈雁冰、邵力子、戴季陶、沈玄廬等人。經兩次座談,于1920年8月在上海老漁里2號正式成立了上海中共早期黨組織。此前因組織名稱有分歧,陳獨秀致信李大釗,后接受李大釗意見,將該組織定名為“共產黨”。1920年8月,陳獨秀寫信給北京的李大釗、張申府,建議他們在北方發(fā)起建立中共組織。1920年10月,中共北方黨組織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成立。1920年夏,李漢俊從上海寫信給董必武,陳獨秀也派劉伯垂去武漢。劉伯垂帶著一份成立于1920年6月的“上海共產黨”的黨綱去見董必武。不久,在武昌撫院董必武的家中,武漢中共早期黨組織成立。1920年陳獨秀還致信譚平山、譚植榮、陳公博,約他們在廣州組建黨組織。陳獨秀1920年12月到廣州后,廣州的黨組織成立。還有,陳獨秀1920年6月約旅日回國探親的施存統(tǒng)(又名施復亮)加入剛成立的“上海共產黨”。陳約施在旅日的中國學生中建黨,并委派施與周佛海為“駐日代表,聯(lián)系日本同志”。旅日黨的早期組織于1921年4月在日本成立。在中共上海早期黨組織成立的影響下,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成立了山東黨的早期組織。以上事實散見于中共黨史著作及《毛澤東年譜》《毛澤東傳》《周恩來年譜》《周恩來傳》等文獻。事實說明,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相約建黨”,雖然缺乏如石川先生所說的過硬的原始文獻佐證,但“相約建黨”是歷史事實,不容懷疑。
周恩來參與了黨的早期組織創(chuàng)建,是中共早期領袖人物之一。周恩來參與黨的創(chuàng)建相對較遲。1920年12月,張申府受聘到法國里昂中法大學任教,臨行前與陳獨秀見面,陳委托他籌建黨的旅歐組織。張到歐洲后,先發(fā)展劉清揚、周恩來入黨,后通過陳獨秀與趙世炎、陳公培等人接上關系。不久,張申甫、趙世炎、周恩來共同努力,1921年春在法國創(chuàng)建了中共旅歐支部。趙世炎任書記,李維漢任組織委員,周恩來為宣傳委員。他們是中共旅歐早期黨組織的負責人。當然,周恩來介入“相約建黨”的工作,有一個曲折的過程。這段故事還得從李大釗于1920年8月在北京陶然亭約周恩來等人談“標明主義”的事說起。
1.這次活動是周恩來等覺悟社成員發(fā)起的,但研究者大都在認識和評價上沒有將這件事提升到應有的高度。1920年8月初,覺悟社舉辦年會,出席者14人。周恩來在會上發(fā)表講話,重在指出五四運動后應把全國青年進步組織聯(lián)合起來采取共同行動。他把講話的宗旨概括為“改造聯(lián)合”4個字。8月16日,周恩來與覺悟社成員11人出席陶然亭五社團聚會。五社團為少年中國學會、曙光社、人道社、青年工讀互助團和覺悟社。石川的書中說“好像是由天津的覺悟社牽頭”[1]105。實際上會議的程序也證明了這一點。會上劉清揚說明了宗旨;鄧穎超介紹了覺悟社一年來的活動;周恩來作主旨發(fā)言,重復了覺悟社年會上“改造聯(lián)合”的主張;然后請李大釗就五四運動后革命青年社團向何處去作指導——李大釗著重強調“標明主義”的必要;最后討論通過《改造聯(lián)合宣言》和《改造聯(lián)合約章》,并提出“到民間去”的號召[2]43-44。
2.陶然亭五團體聚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會議,它與中共成立前的“相約建黨”有無關聯(lián)?李大釗與俄方來華的代表是否參與了組織和安排?這從魏金斯基1920年8月17日給俄方領導的相關報告中可見端倪。報告稱:8月16日至8月18日,北京的少年中國學會、曙光社、人道社、天津的覺悟社以及青年工讀互助社等五團體,在北京陶然亭以及北京大學圖書館召開了發(fā)起“改造聯(lián)合”的會議[1]105。魏金斯基當時在上海。他的報告寫于會議進行中的8月17日。石川先生指出,這個報告有“預測”和“夸大”的嫌疑。然而魏的報告中時間、地點、會議主旨都與實際相吻合,這只能說明他與李大釗等人會前進行了協(xié)商并作了具體安排。韓素音的書中大致揭示了這種幕后的聯(lián)系:“當年8月,周恩來和11名覺悟社社員到北京,在陶然亭公園里同少年中國學會……四個團體的青年一起座談……李大釗……發(fā)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講話。周恩來的答詞顯得不太自然……李大釗征求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的意見。周和其他潛在的共產黨員被叫到北京大學會見一名俄國教師。恩來沒有給這位俄國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于是,其他青年,而不是周恩來,被挑選送往莫斯科接受訓練?!盵3]53這段話中“共產國際代表”“莫斯科”等用詞并不很準確,但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李大釗和俄方來華同志與五團體8月16—18日一系列活動的關系。
魏金斯基的報告另一個重點是,“一系列學生會議”旨在“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青年聯(lián)盟”。石川先生對這一名稱有頗多微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會議的宗旨在于建立統(tǒng)一的青年組織。從魏金斯基的報告中“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步調確實加快了”這句話可以知道,一系列學生會議是為了給中國共產黨成立作鋪墊[1]104。
3.李大釗“標明主義”的指導意義本質上就是“相約建黨”的明示,是目標鮮明的試探或動員。李大釗這樣做的根據(jù)是,《改造聯(lián)合宣言》和《改造聯(lián)合約章》基本反映了當時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也接近在中國組建共產黨組織和人員素質的要求。這一點在前引韓素音的那段話中已經揭示了?!案脑炻?lián)合”是周恩來在8月初覺悟社年會上發(fā)言的中心詞。覺悟社年會與五團體聚會有怎樣的關系,覺悟社怎么成為牽頭單位,上述幾種文獻沒有說明這一點,但僅從“改造聯(lián)合”這四個字就可以看出周恩來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4.“標明主義”是李大釗向周恩來等進步青年“相約建黨”提出的建議,但因周恩來等未作出積極回應而未能達成“相約”目標。不論“相約”成功與否都有其特定的價值。周恩來面對李大釗的“相約”沒有作出積極回應,與毛澤東這一年沒有隨同湖南籍蔡和森等一同赴法勤工儉學,一個是不盲從,一個是注重國內的事務;一個出國,一個不出國。雖選擇不同,但共同點都是獨立自主。石川先生說中共黨史強調“相約建黨”,“意圖是”強調中共創(chuàng)建不是受共產國際指使,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1]89。中國共產黨早期兩大代表人物建黨初就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一特征,雖然是小細節(jié),但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這個重大問題上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的一個道理:內因是根據(jù),外因是重要的條件。這種獨立自主精神,此后貫串中共百年歷史。它的意義是,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史這個問題上,無須用“相約建黨”說來為自己“貼金”。
總之“相約建黨”是史實。南陳北李1920年有無“相約”并不是本質,本質是從此以后僅一年多時間,全國各地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紛紛建立起來了。不是南陳北李就是北李南陳相約,或是蔡毛、陳董、李董相約。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相約”中創(chuàng)立起來了,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周恩來在旅日期間,受新中會影響,參加其活動,并在該組織的學習活動中作過“哲學的思想,科學的能力”的演講。不久回國,在五四運動中創(chuàng)辦《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報》,宣傳“民主: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們的箴言”,率先舉起陳獨秀首倡的“民主科學”這面當時紅遍中國的大旗。
五四運動期間(1920年5—6月),周恩來被捕。在獄中,他先后五次宣講馬克思主義,分別是5月28日、5月31日、6月2日、6月4日、6月7日。內容依次是:①經濟史與馬克思傳記;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③唯物史觀與階級斗爭史;④資本論與剩余勞動、剩余價值;⑤資本論與資產集中論[2]41-42。
周恩來創(chuàng)辦《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報》,宣傳民主與科學、革心與革新,積極向《益世報》《新民意報》投稿,組織學生社團開展演講、宣傳與編演現(xiàn)代文明劇等活動,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做喚起民眾的工作。旅法期間,他在天津《益世報》上發(fā)表時評,揭露北洋軍閥政府向法國政府出賣鐵路修筑權、印花稅、驗契稅的陰謀,致使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他非常重視引導公眾輿論的重要性以及在新聞媒體中塑造形象的巨大力量。
主要是組織學生社團活動。后來社團發(fā)展為革命青年知識分子的組織,聚集了一大批先進青年。這一做法一直延續(xù)到周恩來旅歐期間。覺悟社是五四時期天津革命青年的核心組織,當時一些社會活動家曾贊揚這些革命青年是天津的“小明星”。天津覺悟社與長沙《湘江評論》一南一北,相互呼應,產生很大影響。在中共早期烈士中,從覺悟社走出來的有多名,如黃愛、馬駿、郭隆真、于方舟。旅歐黨組織中則有蔡和森、趙世炎、王若飛、向警予、孫炳文、陳延年、陳喬年等人。旅歐黨組織還為黨和軍隊以及國家建設培養(yǎng)了一大批棟梁之材,如朱德、鄧小平、李富春、聶榮臻、李維漢、陳毅、蔡暢、李立三等。從這方面說,在中共早期黨組織中,難以找到與旅歐黨組織相匹敵的。這與周恩來非凡的組織才能與人格魅力有關。
覺悟社公開半公開的組織活動形式很特別,也很有見識,這為其后黨組織的秘密活動積累了經驗。
利用有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學習會,提高組織成員的思想理論素養(yǎng),同時開展反對無政府主義、國家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基爾特改良主義的斗爭,特別是對中國的改良主義、?;手髁x、無政府主義的批判,是很有針對性的。它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鍛煉了成員的斗爭精神。這種學習的、戰(zhàn)斗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好學風,有力地促進了旅歐黨組織的發(fā)展。
在中共早期的領袖人物中,周恩來較早倡導大聯(lián)合,倡導革命武裝的重要性。周恩來積極串聯(lián)法、德、比、英等國的中國學生,參加旅歐學生反對北洋軍閥政府與法國當局相勾結的賣國行徑;還與國民黨派往法國組建國民黨歐洲組織的代表合作,發(fā)展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提出“不走到第一步,何能走到第二步”的鮮明主張——這是建黨初期反對黨內關門主義與投降主義,正確闡述民主革命與共產革命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共早期在實踐與理論上的一大貢獻?!吨芏鱽韨鳌分赋觯贻p的周恩來“有如此深刻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4]95。
周恩來出身于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受封建文化、進化論、改良主義的影響較重。直到五四時期,他才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與宣講馬克思主義,但他當時并未下決心選擇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他與毛澤東大約同時,即到1920年春夏,還沒有擺脫改良主義、進化論的影響。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前引1920年8月16日在覺悟社等平津五團體舉行的陶然亭“茶話會”上,李大釗強調應標明“主義”[4]60,這其實是李大釗與周恩來等“相約建黨”的指導意見,可惜當時周恩來因為糾結于中國革命應選擇英國式的“漸進”,還是俄國式的“暴動”,沒有積極回應李大釗。他也是因為這個問題下決心去歐洲考察學習的。前引韓素音的書中提到,李大釗與周恩來“相約建黨”,對周恩來沒有回應不滿意,又通過共產國際代表再約周恩來等11名覺悟社社員去北大見俄籍教師柏烈偉。周的表現(xiàn)沒有給這位俄國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但李大釗十分看重周恩來“這位年輕人潛在的組織才能,他的能言善辯和超凡的魅力對于一個正在醞釀中的政黨來說是非常寶貴的”[3]53-54。為了回應李大釗和柏烈偉,周恩來下決心去了歐洲。但他到了歐洲,不去學校,不去工廠,卻奔赴生活費最昂貴的倫敦,實地考察這個進化論發(fā)源地和“漸進式”議會民主的典型國度。經過實地考察,他認識到英國漸進式的道路“欲其求免于貧困也難矣”[4]65,顯然不適合中國。英法等列強之間的相互爭奪是“世界禍亂之源”,而“俄國則在以世界革命之思想,鼓動其民族之真正獨立”[2]49。經過比較,周恩來最終確定“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4]71。周恩來對信仰的認定,從旅日到旅歐,中間經過五四運動的鍛煉,反復推求比較了好幾年,才確定下來。他的推求,既有對他國如日本的、法國的、英國的推求,也有對中國國情的推求;他的比較,不僅有對他國與中國,而且有對他國與他國的比較。抉擇的標準是看是否適合中國,能否解決中國貧窮進而騰飛世界的問題。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此后貫穿他的一生,這是他的成功之本,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有人認為旅歐支部的成立,受到了法國共產黨的影響。韓素音指出,這種看法是“膚淺”的。因為當時法共內部分歧嚴重,為此曾受到過列寧的批評。在法共的文獻中,只有一處提到周恩來等幾人出席法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次會的開幕式。[3]72-73
周恩來不具備赴日、赴歐考察學習的家庭經濟條件,是他經過多方努力,又得老師、親友的資助才成行的。其間,他有一次比較好的就業(yè)機會。他從日本回國探親,去了哈爾濱,他的弟弟周恩壽及南開同學引薦他去哈爾濱一所學校教書,薪水也很好,但周恩來婉拒了。其后赴日本便參加了新中會的活動。不久后“回國圖他興”。本想去南開大學讀書,但他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五四革命運動,不久被捕入獄。他自己說“思想顫動于獄中”,一種革命意識的萌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從此他就逐步走上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4]60他的選擇體現(xiàn)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濟世窮”的勇于擔當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這就是陳晉同志用周恩來自己的話所指出的“寧務其大,不務其小”[5]的道理。
1922年周恩來的女友張若名被選為代表出席俄共(布)代表大會,后身份暴露被追捕,加上來自黨內“左”的同志追究其家庭出身的壓力,她不聽周恩來的反復勸告,憤而選擇脫離中共早期組織“少共”。周恩來從革命大局著想,犧牲了他與張的戀情,轉而與鄧穎超通信。這一段故事,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來》的書中有記載[6]。生命與愛情,在革命者面前“二者皆可拋”,周恩來做到了!這種人生抉擇,既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敢擔當,也是不顧一切包括犧牲愛情的無私奉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從六個方面稱周恩來是杰出楷模,其中就有這一條。在周恩來一生中,這是很突出的一個方面,也是他堅守樸實、追求崇高,最終走向人生巔峰的秘訣所在。自覺革命、自我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有三個關鍵詞:選擇、修正、完善。選擇是實事求是地選擇,要以客觀實際為根據(jù),大方向不能錯。大方向不錯不是說不需要調整,因為客觀實際在不斷地變化,需要因變化而作適當修正。完善也是修正,修正利于目標的實現(xiàn)。周恩來一生有六次重大選擇:一是離家去東北,二是旅日,三是“回國圖他興”,投身五四運動,四是旅歐,五是認定馬克思主義終生不變,六是戀愛婚姻的正確抉擇。除了第一次屬于被動性選擇,其余五次都與他參與建黨有關。尤其是在職業(yè)的選擇、馬克思主義的認定和愛情婚姻的抉擇上,慎而又慎、獨立思考、反復推求比較——包括普通職業(yè)與職業(yè)革命家的比較、英國與俄國道路的比較、革命者意志堅定與否的比較。在黨的早期重要人物中,有些人憑一時沖動或者受裹脅,糊里糊涂地入黨,結果有的不久便脫黨、掉隊或者走向反面。而周恩來一旦認定主義就“一定不變了”。如他自己所說,白色恐怖下沒有膽怯過,沒有動搖過,這與他最初的選擇極慎重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慎初”的說法,周恩來行穩(wěn)致遠,道理就在于“慎初”——初心的慎重抉擇。
選擇(抉擇)是一種理性驅使的判斷。它標志著人生成熟的層次性,這種層次性取決于自覺與自我。周恩來的幾次人生選擇,第一次離家是自覺,但不能算自我,其余都屬于既自覺又自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定,是自覺、自我的艱難抉擇。選擇馬克思主義就意味著把自己的一生包括生命交給黨和人民。有人說愛情是最自私的,可周恩來不是這樣的。他寄給鄧穎超暗示求愛的明信片印有盧森堡、李卜克內西的照片,寓意是希望像他們那樣一同走向絞刑架。這是一種高度自覺、自我的犧牲精神、奉獻精神,也是擔當精神。抉擇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擔當是領導者最可貴的品質,周恩來在建黨早期,就錘煉了自己的這種領導者的風范。
周恩來的自覺革命、自我革命精神,還表現(xiàn)在他的人生成長模式的自我設計、自我實現(xiàn)、自我完善上。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倡導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社會改良主義,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幻想。馬克思主義者的自我完善是指革命者自覺地在革命實踐、在群眾斗爭中“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其核心理念就是周恩來自己說的“自我”“自覺”“革心革新”。赴歐前夕,青年周恩來整理出青少年時期完整的人生檔案(學習生活資料),交給一位同學保管,后輾轉到同學柴孺瞻手上,新中國成立后經張濟、劉焱等人轉交給中央辦公廳,周恩來逝世后由鄧穎超交給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李海文:《關于周恩來日記等早期文獻發(fā)現(xiàn)的經過》,《李海文致汪浩、張紅安信》。周恩來早期文獻表現(xiàn)了周恩來精于設計、精于總結的人生特點?!霸O計”“總結”,適時“修正”和“調整”,是共產黨人自覺革命、自我革命必不可少的人生歷練。
成為職業(yè)革命家的周恩來還把他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模式帶進了黨的組織。他在處理順直省委、江蘇省委問題時,堅決地改變了向忠發(fā)、李立三追責與“打板子”的處罰性做法,代之以政治引領、大道理管小道理、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和考驗干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正確做法。后來他又將這一經驗運用于處理“二月來信”到“九月來信”紅四軍前委領導層分歧問題,取得了我們黨從古田會議的成功到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以及大革命失敗后黨組織第一次復興的巨大成功。后來又在遵義會議上在這一經驗基礎上,用和平、民主、團結、批評、民主集中制方式,實現(xiàn)了黨的最高領導層權力的交替——偉大的歷史性轉折??谷諔?zhàn)爭中,經延安整風,毛澤東將這一經驗概括為“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成為中國共產黨自覺革命、自我革命的模式。自覺革命、自我革命不僅是周恩來在黨建思想方面的重要貢獻,而且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