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無形
古人的首服包括冠、帽、巾,樣式繁多,做工精細,戴帽為了御寒,戴冠以顯身份地位,而戴巾,有它實用之處,也一度成為富貴的象征。如今的古裝劇人物常在額前系一條巾飾,被稱為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眉勒。從這一細帶中,可以窺見古人的習俗與風貌。
《后漢書·輿服志》中有記載:“北方寒涼,以裘皮暖額,附施于冠,因遂變成首飾,以既抹額之濫觴?!笨梢娔~最早的功能是保暖御寒。早期抹額做工較為簡單,由動物皮毛制成;有些也用植物制成以便狩獵時偽裝自身;后來寒冬難耐,古人還用絨、毛氈等保暖材料制作,又在布條里添置棉絮,稱其為“暖額”。
民間勞作時要求服裝輕便,于是抹額也被百姓用于束發(fā)。田間的百姓用一布條將碎發(fā)壓住,以防頭發(fā)散落或是被風吹亂遮住眼睛。
行軍打仗的武人也常佩戴抹額。古時軍中存在“軍容抹額”一詞,有將抹額作為武士儀仗、部隊標識的含義。早在堯舜時代,抹額就是軍隊的代表性服飾之一;到了唐宋時期,它成為士兵幞頭(包頭的軟巾)內(nèi)所襯的頭飾,而且官階越高,所用工藝和色彩就越高級,比如宋代的教官用紅繡抹額,而招箭班戴紫繡抹額。
然而,抹額所具備的實用性,在發(fā)展與傳播的過程中漸漸被美觀性取而代之。明清時,抹額的“專屬”使用者轉(zhuǎn)變?yōu)榕?。人們也逐漸關(guān)注起抹額的外觀。它的長度一般規(guī)定在40到50厘米,兩端寬度有2.5到5厘米,中間寬度可達11厘米。從它的兩端、中部的粗細可將其分為四類:等寬或中間寬、兩邊窄;兩邊上翹;中間窄、兩邊寬;中間細又長、兩邊逐漸變窄。
同時,抹額的外觀變得精美,僅僅是用于制作的布類就有棉布、錦緞、絲綢等,富貴人家有時還會為它鑲上珠石、繡上彩繡,《紅樓夢》中這樣描寫了寶玉出場時的服飾:“頭上戴著束發(fā)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鄙踔猎诨始?,繡工們會摘取翠鳥身上的羽毛來裝飾抹額。
此外,它的形制也越來越奢華,用布條圍住額頭,再用彩棉縫制花樣已經(jīng)是最簡單的制作。通常是裁紗成條狀,再置于眉間,而更為復雜的還有用絲加上珠寶懸于額間,或是編成發(fā)網(wǎng),再綴上寶石。抹額從簡潔粗糙的一條布帶,轉(zhuǎn)變?yōu)槿彳洝⒐饣?、奢華的美麗飾品,最終喪失了作為軍隊標識的作用,成為達官顯貴彰顯財富的象征。
后來抹額甚至成為了女紅的一種,主要體現(xiàn)在刺繡上。繡工們善于從自然中提取具有美好寓意的元素來裝點它。繡在抹額上的繁雜圖案中,常見的有牡丹、鴛鴦、鯉魚戲蓮等,寄予著古人追求富貴、期許愛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