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
明清時期,玉器的琢治技術(shù)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小如玲瓏剔透的佩飾,大至宏偉壯觀的玉山,無不精美絕妙,令人嘆為觀止。當時,琢玉主要地區(qū)在江南一帶,而最重要的琢玉地點就是蘇州。據(jù)宋代《吳郡志》載,早在唐、五代時期,蘇州就有琢玉的工坊和名藝人了。在明清時期,蘇州是一座商業(yè)經(jīng)濟十分繁榮的城市,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經(jīng)濟的發(fā)達,促進了各種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制玉業(yè)也不例外。蘇州的琢玉工藝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技術(shù)基礎十分雄厚。明代時,蘇州的琢玉工坊已名震京師。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就盛贊過蘇州玉工,“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蘇州的琢玉工藝在當時被推為全國之首,對明代玉器工藝的發(fā)展和提高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蘇州最初沒有專售玉器的店鋪,玉匠在家琢成玉器后,每逢市集,就聚到閶門外吊橋旁,擺設玉器攤。當時蘇州民間用玉風氣很盛,普通市民無論男女,大都有一枚壓發(fā)和挖耳勺。富人家中,則既有隨身佩戴的各種玉飾,又有琳瑯滿目的玉制小擺設。玉器還作為財富的象征,成為巨豪夸奇斗富的奢侈品。
蘇州琢玉業(yè)的空前繁盛,造就了一批身懷絕技的玉匠,代表人物有賀四、劉諗、陸子剛等人,以白玉、琥珀、水晶、瑪瑙琢成精巧的小品,譽滿天下,其中最著名是明代晚期極負盛名的治玉高手陸子剛。在傳世的明清玉器中,有一些刻有“子剛”或“子岡”款的玉器,這類玉器構(gòu)思奇巧,制作精致,成為人們所喜愛的珍品。這“子剛”與“子岡”就是陸子剛。陸子剛是蘇州太倉人,生活在明嘉靖、萬歷年間。明萬歷年間的《長物志》在講述當時琢玉名匠時曾提及陸子剛。明陸繼儒的《妮古錄》記載:“乙未(1547年)十月四日,于吳伯度家,見百乳白玉觶,觶蓋有環(huán)貫于把手上,凡十三連環(huán),吳門陸子剛所制。”可見陸子剛大致活躍在15世紀中葉的蘇州玉肆行,但具體生卒年月無法確知。傳說陸子剛私自在一件龍形玉器上刻了“子岡”款,后被人告發(fā),冒犯了皇上,被秘密賜死。
《蘇州府志》和《太倉州志》中,都有一些關(guān)于陸子剛制玉絕技的記載。據(jù)說陸子剛琢制的水仙發(fā)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毫發(fā),深受當時婦女的推崇,“價一枝值五十六金”。徐渭《詠水仙》贊嘆道:“略有風情陳妙常,卻無煙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終難似,愁殺蘇州陸子剛。”凡玉器的琢治一般用砂碾,而陸子剛獨用刀雕刻,他死之后,這手絕技也就失傳了。由于陸子剛技藝高超,出類拔萃,得到了明代皇帝的賞識,將其調(diào)入宮內(nèi)供事。傳說有一天,皇帝想試試陸子剛的才藝,拿出一個拉弓引弦用的玉扳指,讓他在扳指上雕出百駿之圖。一個玉扳指不過拇指大小,如果真要在扳指表面雕出一百匹奔騰的駿馬,那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到,但陸子剛卻滿口應承下來。幾天后,陸子剛將雕成百駿圖的玉扳指呈上?;实圩屑氁豢矗庵干喜o百駿,僅有三匹駿馬,以及崇山疊巒和大開的城門。這三匹駿馬中,一馬正向城門飛奔,一馬已到城門下并向城里奔跑,另一匹在山谷中僅露馬頭。陸子剛在極有限的畫面上,巧妙運用虛擬手法,寓百駿于想象之中,完美地表現(xiàn)了畫面主題。于是皇帝對子剛的構(gòu)思設計大加贊賞。
明清時期,上流社會形成一股收藏古玩的風氣,同時代名人的作品也在此之列。一些著名工匠因身懷絕技而成為社會名流,陸子剛屬當時玉匠中頂尖人物,因此他的作品的價格往往比一般玉器要高數(shù)倍。到了清代,帶有“子剛”款的玉雕作品更是人們競價追逐的對象。
目前所能見到的帶有“子剛”或“子岡”款的玉器很多,僅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數(shù)10件,國內(nèi)外其他博物館及私人手中亦收藏不少。但明清時期偽制、仿制同代工藝品成風,因此帶子剛款的玉器仿制的也很多,傳世的子剛款玉器中有一部分確系出自陸子剛之手,但絕大多數(shù)是后人仿制的。
就故宮藏的這批子剛款玉器而言,大部分是清宮舊藏,有壺、杯、洗、盤、墨床、筆格、筆添、磬、佩、璜、帶鉤、簪等??钭R有陰有陽,有篆隸亦有楷體,圖案題材也多種多樣,風格淆雜,琢制水平高低相差懸殊,做工均無一相似。
一般來說,清代仿制品都為“子岡”款,而且有明顯的清代玉雕風格,較易識別。有一些明代前期的子剛款玉器,器物制作年代與陸子剛生活時代不符,款為后加的。還有的玉器,款識為“子網(wǎng)”“子崗”等,是否為陸子剛所制玉器,尚難斷言。傳世還有一種子剛款的玉牌子,為長方形、圓形或橢圓形,一面刻詩文,一面刻畫,并鐫名款,均為淺地子陽文,材質(zhì)精細,清新淡雅,頂端有孔可佩戴??傊?,陸子剛琢玉真品傳世并不多,它具有明顯的明代制玉特征,如器形都為生活用器,多用連環(huán)鎖鏈;紋飾圖案多為長壽吉祥和龍鳳麟螭一類的神獸;制法上用淺浮雕、淺地子、剔地陽文、鏤雕以及規(guī)整中略帶粗獷的琢痕,地子凹凸不平等等。
下面介紹兩件帶有子岡款的玉雕作品:
玉“合巹杯”
玉質(zhì)呈青色,高7.5、橫寬13厘米。杯由兩個直筒狀圓形器連接而成。底部有6個獸首足,杯體腰部上下各飾一周繩紋,作捆扎狀。杯體一面圓雕一鳳作杯把,另一面浮雕盤繞爬狀的雙螭。兩螭之間的繩紋結(jié)扎處上有一個方形圖章,上刻隸書“萬壽”兩字。杯的一側(cè)刻詩一首:“隰隰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釣其廣樂?!蹦佟白T拭鳌比?,詩上部有“合巹杯”三字。杯的另一側(cè)亦刻詩一首:“九陌祥煙合,千香瑞日明。愿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痹娚喜坑小白訉啤比?。此器雕琢古樸典雅,又刻有著名詩人和書法家祝允明的詩句,實為罕見的傳世之寶。從紋飾和銘文來看,這件玉杯是貢給某帝王結(jié)婚用的重要禮品。
玉環(huán)把杯
玉質(zhì)呈白色,連蓋通高10.5、口徑6.8厘米。1962年出土于北京小西天一座清墓中。杯體為圓筒形,由杯身和蓋兩部分組成。蓋頂正中有一個圓形紐,上面飾水渦紋,靠近外沿有三個圓雕的臥獅,成等距離三角形排列,每兩獅間各陰刻一個獸面。蓋沿邊緣陰刻云紋,杯體表面以蠶紋作錦地,隱起螭虎和夔鳳紋。杯底為平底,外側(cè)有三個獸狀足。杯身有一個環(huán)形把,作象形,象鼻內(nèi)彎成一孔,可持用。把下有剔地陽文篆書“子岡”兩字。頂紐和把上原有穿嵌的活環(huán)套,但已丟失。從造型和紋飾來看,該器是仿先秦漢代的同類器物制作的。此杯主人是清康熙年間一品官索額圖的幼女黑舍里氏,夭亡時年僅7歲。葬于康熙十四年,估計此杯是作為墓主人生前珍愛的物品陪葬入墓的。子岡款的玉器出土極少,因此這件玉杯是研究子岡款玉器難得的實物資料。
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破壞了全國經(jīng)濟,玉器生產(chǎn)也是難以幸免。但是皇家總是例外的,蘇州玉工因手藝精巧,引起了皇家的注意。清王朝自建國以來,在其內(nèi)廷機構(gòu)便集中了一批工匠,成立宮廷手工業(yè)機構(gòu),為其制造典章文物和生活需要服務。順治初成立養(yǎng)心殿造辦處,康熙初年又成立了武英殿造辦處,康熙四十七年春武英殿造辦處各作歸并養(yǎng)心殿造辦處管理。雍正帝上臺后,擴大了作坊,宮廷在養(yǎng)心殿造辦處設玉作,下令征調(diào)蘇州玉匠到宮中任職。雍正元年《養(yǎng)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檔》中就有玉作,毋庸置疑玉作也是從康熙時期沿襲下來,并非雍正年間新設。這時玉作玉匠可能來自蘇州,因玉材來源困難,新作玉器很少,主要是收拾新玉、瑪瑙、蜜蠟、銀晶、珊瑚、碧璽、壽山石、青金石、松石、孔雀石等多種美石和寶石等材料。這時皇帝需要玉材還要向外地采買。雍正十年,胤禎命內(nèi)大臣海望寫信給內(nèi)務府總管年希堯和蘇州織造郎中海保,“將好玉材料尋些送來”。說明清宮玉石收藏甚少,不夠使用。這時玉匠大多來自蘇州,如:楊玉、許國正、陳廷秀、都志通、姚宗仁、韓士良、鄒學文、黃國柱、施仁正、陳宜嘉、王斌、鮑有信、顧觀光、倪炳南、朱云章、張家賢、朱彩、金震寰等等。這些玉匠不僅手藝精巧,有的還擅長鑒定(如都志通、鄒學文、陳廷秀、黃國柱、姚宗仁),這批“好手玉匠”的另一任務,就是指點“學手玉匠”學習制玉并提高技術(shù)。
乾隆元年于圓明園如意館設御用作坊和畫院,開始專為乾隆琢玉。據(jù)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乾隆要造辦處收貯各色玉塊呈覽,當時司庫白世秀將各色玉石10塊,并碎玉66塊,進交太監(jiān)高玉等呈覽,乾隆只相中白玉1塊,可見乾隆初年清宮收藏玉石的家底之薄。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因“玉匠短少,活計甚多”,通過太監(jiān)胡世杰轉(zhuǎn)奏,“準許外雇幾個匠役成做”。這些玉匠也可能來自蘇州。所謂“玉活甚多”,是乾隆嗜古成癖,熱衷于玩鑒賞考古玉,并積極的提倡做假古玉,如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七日,命新做白玉仙人、白玉馬各1件,俱燒漢玉,配文雅座,而且還要照《考古圖》的顏色燒造。并命在碧玉虎右腿里懷刻“十三”,配座要秀氣,上面刻隸字“宣和御玩”,底面刻篆字“伯時珍藏”。這顯然是仿漢宋古玉之作。乾隆幾度下旨招蘇州玉工到北京,專為皇家貴戚琢制和田美玉。一部分蘇州玉工從此落籍在北京,不再返回故鄉(xiāng),他們所懷的絕技,也就傳授給了北京人。以前北京前門一帶的玉工,大多是蘇州玉工傳授的手藝。乾隆皇帝常常把精美的玉料,畫樣后發(fā)往蘇州,令在專諸巷加工制造。乾隆十八年四月,由姚宗仁在銀庫玉石內(nèi)挑選玉101塊,其重4428斤,可做碗120件,卓木120件。乾隆帝準做玉碗100件,玉卓木100件,這批玉活也由南邊蘇州承做。據(jù)統(tǒng)計,乾隆時蘇州向?qū)m廷供奉玉器50次,數(shù)量達397件,深得乾隆帝的贊賞,這就是說乾隆初年蘇州織造已有了自己的玉作,專為皇家琢碾玉器。
明清以來,以閶門為中心,在專諸巷和吊橋一帶,興起了200多家琢玉工場,琢玉工匠近千人,形成了獨立的行業(yè)。他們以周宣王為祖師,在周王誕辰之日,展出各自的作品,進行觀摩切磋,市民爭相參觀、盛況空前。蘇州琢玉業(yè)最盛世,沙沙琢玉之聲晝夜不停,毗戶可聞。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碧玉蟾,它曾被供奉在蘇州玉業(yè)公所—周王廟內(nèi)。蟾蜍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辟五兵,鎮(zhèn)兇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之神物,所以周王廟在出會時,還得抬著它云游蘇州的大街。蘇州琢玉的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精選用料。玉匠在看到一塊光滑如石頭的玉璞時,能判定它里面玉質(zhì)的優(yōu)劣,百無一失,常常擇優(yōu)采玉;二是細致琢磨。無論器物大小,都潤滑平整,拋光晶亮,充分顯示出玉質(zhì)內(nèi)在美的特性,給人一種溫潤柔和,嫩如嬰膚的感覺;三是器物造型精美新穎,富有創(chuàng)造性。無論圓雕,還是平雕作品,都很優(yōu)美別致。圖案線條剛?cè)峤Y(jié)合,婉轉(zhuǎn)流暢,毫不拖泥帶水,不留碾琢痕跡,很難找到敗筆之作;四是高超的琢玉功力,特別是在琢制高難度的體輕薄胎作品上更顯示出嫻熟的技藝。作品厚薄均勻,透明感強,配以凹凸起伏的花紋,極富立體感;五是在細小局部處理上,給人以“方寸之間見天地之闊”的感覺。特別是小件玉器,經(jīng)精工細琢,雕得玲瓏剔透,鏤空、活環(huán)、套鏈等工藝運用巧妙,富有立體效果。
蘇州制玉業(yè)對其他地區(qū)的玉雕業(yè)發(fā)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清代與蘇州玉雕齊名的揚州玉雕業(yè),就是在蘇州玉雕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揚州是南北大運河的要沖,又位于長江北岸,交通便利,因此在明清時期成為兩淮鹽運的中心,商業(yè)十分發(fā)達。清乾隆時,由于從大運河運輸大型玉料過長江到蘇州不方便,于是這些玉料便卸在江北的揚州,再從蘇州抽調(diào)玉工到揚州為乾隆雕玉山子,于是便形成了揚州玉雕業(yè)。
揚州琢玉業(yè)以琢治巨型玉器而聞名天下,所雕之器構(gòu)思新穎,設計嚴謹,氣勢奔放,別具一格,充分體現(xiàn)了揚州玉工出色的創(chuàng)造力和高超的技藝,也奠定了揚州琢玉業(yè)在琢玉史上所占的特殊地位?,F(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揚州巨型玉雕主要有大禹治水圖玉山、會昌九老圖玉山、丹臺曉春圖玉山及秋山行旅圖玉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