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歌山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作者體會】講好故事,是新聞人的初心
又想起當初接到這個采訪任務時的情景,在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等央媒報道過之后,我們地方媒體才開始跟進采訪。面對一篇極有分量的“命題作文”,那種動力和壓力同在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得獎以來,確實收獲了很多褒揚之詞。越是此時,越需要客觀理性地分析和解剖。往往一件被視為佳作的作品,不是說完美到無懈可擊,而是在某一方面令人印象深刻。題材并不是我們的主動發(fā)現(xiàn),那么能值得“稱道”的就只有故事和寓意了。
的確,在采訪中我們發(fā)掘出了這件批復故事背后的很多新意:它成就了一門好家風的傳承,它成了常講常新的黨課素材,它把“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好作風帶到基層干部的工作中……把27年前一件往事的陳述語態(tài),通過巧妙的角度,表達成“進行時”狀態(tài),使之具備了新的要素,這點值得肯定。
節(jié)目開篇通過一位黨校退休老師的講解,用習近平總書記對霍州署衙“清慎勤”牌匾的闡述把聽眾的思維先引到霍州,這個線索的發(fā)現(xiàn)無疑也是寶貴的。而有了這層鋪墊,習近平總書記和霍州三位基層干部的往事才徐徐展開,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講述方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廣播這種媒體的傳播方式,因為不可視,我們始終要牢記“鉤住”聽眾的耳朵,把握著講故事的節(jié)奏和張力,這樣一來,10分鐘體量的作品不僅信息量大,而且內(nèi)涵豐富。
在整篇稿件中,我們始終保持克制,不煽情,不渲染,讓事實說話。直到最近,霍州市委黨校的退休教師王文明給作者發(fā)來微信,他說這篇作品的傳播讓他感到自己的工作被得到了最大認可,這是對他一生最高的褒獎。
突然之間,有一種激動之情涌上心頭。好故事是用來打動人的,但首先要打動自己。
評委點評
周躍敏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江蘇省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第七屆理事會主席、江蘇省政協(xié)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10分24秒,由山西廣電報送的《一件批復映初心》并不長,卻給評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篇報道講的是山西霍州三名基層干部27年前出差途中,從福州買了“臥鋪大巴”票去溫州,卻被騙上了車況極差的普通客車,車主還態(tài)度惡劣,他們一氣之下寫了封“中共福州市委書記收”的投訴信。很快,他們就收到了回函,隨后的一系列處理反饋讓他們深受感動。這位批復回函的福州市委書記,就是習近平同志。27年來,當事人之一的張玉生和他的老同學王文明,一直以總書記的批復,作為常講常新的黨課教材,激勵自己,教育大家。
評委在評議這件作品時一致認為,不可多得的題材、生動鮮活的故事和耐人尋味的寓意,是這件作品最寶貴、最顯著的特質(zhì)特征。雖然制作談不上精良,時效也算不上及時,但它的價值和意義卻非同一般。尤其是報道播出的時間,正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第二批主題教育活動在全國深入開展,黨員領(lǐng)導干部可以從中更加深刻地領(lǐng)悟我們黨的宗旨和使命。
三個“想不到”,使27年前的這一題材至今讓當事人難忘。第一個“想不到”:當時寫投訴信僅僅是為了解氣,沒想到很快收到了福州市委的回函,而且時任市委書記習近平批示了;第二個“想不到”:不但退回了多收的33.6元的車票錢,當時威脅三位當事人的車主還寫了檢討、被罰款150元;第三個“想不到”:事后,《福州晚報》還發(fā)了報道,舉一反三,整頓交通秩序,取締了十個非法售票點。這一系列“想不到”的背后,折射的是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這件作品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以故事的形式來講新聞。人物的個性、情感,通過細節(jié)描繪躍然紙上。比如,張玉生當年寫投訴信,動機很簡單——“咱們不能白白受這個委屈”“起碼對自己有個交代”。這件事很快過去了,但對張玉生的影響是終生的。他后來當宗教局長時,一個老百姓的小孩被放炮炸傷眼,他一直過問到把賠償要回來,接著又把孩子家長找來問,“你滿意不滿意?不滿意我還給你處理”。這和當年投訴信的后續(xù)處理何等相似!從這個情節(jié)中,受眾可以深切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題材再難得、故事再生動,提煉不出鮮明的主題,也難以感染打動受眾。這件作品的標題《一件批復映初心》,雖然直白了些,但緊緊扣住“批件”和“初心”兩個關(guān)鍵詞,直奔主題,直抒胸意,倒也干脆明了。報道由27年前的那個福州故事引出,寫了王文明“已記不清多少次在霍州署衙講黨課”,寫了福州回信“成了張玉生一家的傳家寶”,寫了張家兩代人對工作對生活的態(tài)度。這些描述進一步烘托深化了“初心”和“使命”這一主題,使報道更具感染力、親和力和回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