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姚雨
納稅是每個公民應(yīng)盡的義務(wù),但對女性來說,負擔似乎更重一些。因為,對她們而言,不管有沒有收入,都有一種稅逼著她們兢兢業(yè)業(yè)當一輩子的“納稅人”——這就是我們本文要談的“粉紅稅”。
生而為人無罪,身為女孩有“稅”?
自帶顏色的“粉紅稅”,到底是個什么“稅”?
它指的是在購買同一件商品時,女性要比男性多付的錢。如果男女付的錢一樣,那么女性版的商品質(zhì)量往往要差一些。
試著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吧:去理發(fā)店里做頭發(fā),對男性而言,四五十塊錢的“洗剪吹”已然十分高端,但對女性而言,動輒上百卻是家常便飯——雖然女性的發(fā)量相對較多,但僅僅是“洗剪吹”,真的就該有如此大的價差嗎?
這類容易被忽略的價格差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同一品牌的女裝往往比男裝更貴;2020年“雙11”活動期間,知名護膚品牌SK-II分別針對男女性推出洗面奶,在售價上女款比男款貴20元。
在食物上,這種差異更加鮮明:外賣軟件中,某餐品增加了“女士愛吃”字樣,就比同款食物貴了5元;某校食堂推出“男生飯”和“女生飯”,單價分別為“男生0.5元/100g”“女生0.3元/50g”,食堂負責人的解釋是,女生飯量少、胃口小,此般分量可以節(jié)約糧食——但這卻也在無形中,提高了女生的吃飯成本。
美國消費者協(xié)會曾對5大類397種產(chǎn)品的價格做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美國的“粉紅稅”基本覆蓋了全年齡、生活各方面的產(chǎn)品和服務(wù):女性服飾的干洗價格比男性要高64%;女性個人護理產(chǎn)品的“粉紅稅”差不多占售價的13%;女性服飾的價格平均比男性的要高8%……總體而言,女性產(chǎn)品價格更高的情況占了42%,而男性的同等情況僅占18%。
這些鮮少被關(guān)注到的價格差,早已薅了你身上不少的“羊毛”。
“粉紅稅”殺傷力有多強?可能要為此支付68萬元!
如果從今天開始,少買化妝品、只買平價衣服、絕不沖動消費,是否就一定可以避開“粉紅稅”呢?答案是否定的,“粉紅稅”往往會伴隨女性一生。從孩童時期買玩具,到老年時買拐杖,女性幾乎都會受到“粉紅稅”的綁架。
美國媒體Bankrate對這筆錢進行了粗略計算——
童年時期,女孩玩具比男孩玩具的價格平均高出11%,整個童年的玩具支出方面,女孩的“粉紅稅”大概可以達到6755美元;青春時代,女生服飾比男生服飾的售價平均高10%,累計“粉紅稅”達24318美元;踏入職場,相關(guān)女性日用品價格比男性的要高48%,“粉紅稅”可達40530美元;進入中老年后,女性的拐杖都比男性的要貴12%,就連90歲以后可能用到的成人紙尿褲這類觸及生存底線的產(chǎn)品,都存在2%的“粉紅稅”……
如果按人均壽命75歲來算,美國女性一生至少要交10萬美元(約68萬人民幣)的“粉紅稅”。微小的價差,竟成了一筆巨額支出。雖然這些只是國外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但商家的定價策略與國別無關(guān),我們每個人都深受影響。
“粉紅稅”的背后:“價格歧視”與“剩余價值”
“粉紅稅”的本質(zhì),其實是微觀經(jīng)濟學(xué)原理中的“價格歧視”行為。
所謂“價格歧視”,是指針對同一商品,商家劃定不同的價格。價格歧視分為三種:一級價格歧視,即完全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即分段價格歧視;三級價格歧視,即針對不同市場或者不同人群的價格歧視。
要理解上述“三級”的不同,得先理解一個叫“剩余價值”的概念。
“剩余價值”是指針對某一商品,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和其實際支付價格間的差值。通俗地講,消費者買一件衣服,心理價位是1000元,而實際只花了600元,那么400元就是消費者的剩余價值——相當于可以被商家榨取,但沒被榨取的部分。上述三個級別的價格歧視,從三級到一級,商家從消費者身上榨取到的剩余價值是越來越多的。
“粉紅稅”的目的,就是通過做符合女性審美的商品包裝,讓她們心甘情愿支付那一筆可以承受的額外費用。從這一點看,有個領(lǐng)域的“粉紅稅”其實是相對較少的,那就是電子科技領(lǐng)域。比如手機、電腦等產(chǎn)品,其核心價值在于功能性,不存在通過加蕾絲邊、加包裝等額外手段增加賣點,頂多在機身顏色上做做文章,而僅僅改變外觀,顯然很難直接“收稅”——不同顏色的同款手機價格一致,就是一個現(xiàn)實的證明。
所以,真不是女性天生“敗家”,實在是商家過于精明,把她們原本能省的錢全給“騙走”了。
“粉紅稅”的其他名字:“殺熟”“第二杯半價”
男性們別高興得太早,“粉紅稅”只是價格歧視的一種,生活中,價格歧視的現(xiàn)象不分性別、不分領(lǐng)域,換著名字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比如,曾被曝光的滴滴打車“殺熟”行為,就是相似的套路——打車頻次越多,車費越高。因為打車次數(shù)多,表示該消費者坐車需求穩(wěn)定,對這類人漲價,他們也不會輕易改變出行方式,自然就可以順利榨取其剩余價值了。
還有我們熟悉的“第二杯半價”,它看似以“量”換“價”,但如果要買第三杯,店家卻不會給予優(yōu)惠;加之平日大家往往是隨到隨買,多以“單身”形式消費,這種做法毫無疑問也是對“單身”的“高價歧視”。
價格歧視的“坑”無處不在,套路面前,男孩女孩沒什么不同。我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也要小心別讓自己的錢包被“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