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
1教學理念
在小學階段,數(shù)學學科主要希望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數(shù)據(jù)分析、符號意識、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能力,是一門較為基礎的學科,但是相對的,其本身復雜的知識結構以及計算繁瑣性,也令其具備極強的枯燥特征,假如沿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勢必會令小學生們失去學習興趣,進而導致知識結構脆弱、成績下滑等方面的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學生恐懼數(shù)學。
對于這種情況,老師應當在教學中立足知識點以及課堂核心內容,積極應用趣味性教學方式,打造生動課堂,令學生能夠對數(shù)學知識產(chǎn)生強烈興趣。
2教材分析
《千克和克》一課位于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二單元當中,為獨立單元,知識點難度并不高。結合中小學生數(shù)學學科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本次教學設計中將主要擇取對應教學資料,并配合適當?shù)慕虒W方式進行課堂教學。
3學情分析
我校三年級X班,包括學生xx名。多數(shù)學生掌握較為基礎的數(shù)學素養(yǎng),擁有良好學習習慣,對老師的教學依從性相對較為理想,但是其中有一小部分學生有急于求成的心理;部分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中等,學習習慣中等,有偏科現(xiàn)象,對老師的依從性一般,不過能夠認識到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性,少部分并未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極少數(shù)學生相對調皮,盡管思維活躍,但是不得章法,對老師的依從性也不是十分好,偶見不良學習習慣。
4教學目標
①知識、技能目標:指引學生能夠結合生活情境認知“克(g)”以及“千克(kg)”兩個質量單位,并了解1千克=1000克的換算比例。
②過程、方法目標:借助掂量、估計、稱重等活動形式,建立“1克”和“1千克”之間的質量差異觀念,并以此作為標準判斷物體質量。
③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夠了解不同的質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感受質量單位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感悟數(shù)學知識的實際價值。
5教學重難點
認知“克”和“千克”兩個質量單位,了解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之間的質量差異觀念。
6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構建情境、生活情境教學、主觀探究思考等。
7課時安排
1課時。
8教學過程
階段一:教學導入
老師: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過各種各樣的食品包裝,有沒有注意觀察過包裝上標注的重量?(展示課件:食品包裝,并單獨標注“凈含量”的位置)
學生:(觀察)基本上都寫著xx克。
老師:沒錯,我們吃的東西一般都是較輕較小的包裝,所以使用的是“克”。那么(展示課件:大米、面粉等較重的食品包裝,并單獨標注重量的位置)
學生:(觀察)基本都寫著xx千克。
老師:是的,那么我們單從這兩個課件的照片上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千克”和“克”哪個更重一些?從直覺想一想。
學生:應該是“千克”更大,雖然前面的數(shù)字比較小,但是大米和面粉可比零食要重多了。
老師:說得對(寫板書)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講解的“克和千克”了。
【評析:借助生活情境導入教學,生動且具體,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并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p>
階段二:教學過程
老師:下面老師給大家演示一下“克”和“千克”的概念。
(老師稱兩袋500g的鹽,發(fā)現(xiàn)兩袋鹽重1000g,然后托盤的重量單位是千克指針指向1也就是重1kg,所以1000g和1kg相等)
老師: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明明指向的是1,但是卻等于兩袋500g的鹽呢。
學生:因為1kg和1000g是相等的。
老師:(寫板書)對的。大家還能說一說生活中kg和g為單位的物品有什么嗎。
學生:我的面包袋子上寫著250克。
學生:學校修花壇的時候,工人搬運的水泥袋子上有的寫著50kg。
(下略)
【評析:此階段為借助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驗以及老師的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比例。】
階段三:引導鞏固
老師:(展示課件)現(xiàn)在老師要給大家出一些小問題了,老師給出一個數(shù)字和一個物體,大家嘗試把“克”和“千克”填進去。
(參考:“一根固體膠:30___”、“一袋大米:25___”、“一個面包:400___”等等)
(學生依次完成,可以應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加以輔助)
老師:(展示課件)現(xiàn)在老師的問題要提高難度了,給出單位和數(shù)字都不一樣的兩個項目,大家想一想哪個更重一些,把“大于號”、“小于號”或者“等于號”填進去。
(參考:“3千克___3000克”、“4千克___3999克”、“500克___5千克”、“4500克___5千克”等等)
(學生依次完成,可以應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加以輔助)
結束之后常規(guī)布置課后鞏固和作業(yè)即可。
【評析:應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鼓勵學生們自主解決問題,并嘗試將其和現(xiàn)實生活關聯(lián)起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
9板書設計
《千克和克》
1kg=1000g,1千克=1000克
10教學反思
本次授課結束之后,學生A反饋:基本掌握了“克”和“千克”兩個質量單位以及記憶技巧,了解其在生活當中的實際應用;學生B反饋:掌握“1kg=1000g”,對于質量差異有了新的認知;學生C反饋:數(shù)學原來可以這么有趣,以后更加愿意學習數(shù)學了。
教學過程順利完畢之后,筆者也針對自身的課堂教學加以適當反思,立足優(yōu)勢和劣勢兩個層面加以考慮和思考,總結經(jīng)驗如下:
首先,從優(yōu)勢層面而言。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理想,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實現(xiàn),學生們也從老師構建的教學情境中基本了解“克”和“千克”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和差異,并理解其在日常生活的應用;教學過程也基本上和筆者初期構想相符合,沒有太大的偏移。教學期間,學生學習改變了枯燥乏味的特征,主動性較高,能夠深化理解以及知識遷移。除此之外,該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鍛煉邏輯思維和信息整合能力,有助于為未來的多元化思考和知識推理解決習題和課外生活問題奠定基礎,感悟數(shù)學知識“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過程,這對深化核心素養(yǎng)有較強的實際作用。
其次,從劣勢層面而言??赡芤驗殚L期處于傳統(tǒng)灌輸學習和題海戰(zhàn)術的模式下,部分學生還不是十分適應老師采用的情境教學以及應用的多媒體資源;另外,在探究思考中,有的學生出現(xiàn)了走神的問題,這一問題還有待完善。
整體而言,趣味性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還是有較強促進性的,目前我國“雙減”政策正在廣泛推行和應用,在課堂上積極深化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十分必要。教學始終是有章可循的,不能盲目套用他人的教學方式,避免學生刻板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