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舒
一說到“幼小銜接”,家長們的態(tài)度無外乎兩種。一是提前讓孩子學習小學的部分課程,用拼音班、數(shù)學班、寫字班等培訓課程填滿孩子的周末和暑假,家長們把自己對幼小銜接的焦慮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疏解。另一種則是認為順其自然就好。其實幼小銜接并不是家長們想得那么簡單,也不是那么無足輕重。
首先,幼小銜接既是幼兒園教育的結束,又是小學教育的開始,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要讓孩子能對學習感興趣、活動能合群、生活能有條理,非常自然、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其次,教育這件事,從來就沒有順其自然。完美的教育是讓孩子覺得“一切是順其自然的”。進入小學,孩子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內容、作息時間、自理要求、師生關系、家長和老師的期望值等方面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許多方面都存在著斷節(jié)的問題。因此能否在關鍵節(jié)點進行指引,那就真正考驗父母的功力。
經(jīng)過這幾年與幼兒園家長的交流,結合小學教育教學的工作經(jīng)驗,筆者初步梳理出幼小銜接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路徑:陪伴、習慣與閱讀。
一、基礎:積極正面陪伴
1.激發(fā)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切忌灌輸錯誤思想。每個孩子其實都很希望自己能快點長大,向往新的生活和環(huán)境,進入小學一直是他們所期盼的事情,這是證明他們長大的最好事實,但是家長無意中卻給孩子灌輸了錯誤的思想,用負面的語言嚇唬孩子。如“等你以后讀書就苦了!”“你動作這么慢,到了小學作業(yè)那么多,你可怎么辦?”“你不聽話,以后讓小學老師管你,小學老師可兇了!”“你光玩吧,你玩不了幾天了,到小學有你受的!”其實這些話很多情況下是以一種開玩笑的、調侃的方式說出來的,但在孩子聽來,就會形成對小學的反感和恐懼。
沒有對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的向往,就很難培養(yǎng)起對學習的興趣。因此,筆者建議家長這樣做:
首先,換一種方式,用正面的陽光的話語去引導孩子。平常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時傳遞這樣的信息,“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幼兒園的大哥哥了,再過一個學期就是小學生啦!真了不起!”“我們家要有小學生了,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以后肯定比爸爸媽媽懂的還多!”當孩子拿著書請家長講故事時,可以乘機激勵:“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給我們講故事了。”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對學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
其次,利用節(jié)假日或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校園周邊轉一轉,乘機引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干凈呀!在這里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干?!苯o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讀書的事情,讓孩子和已經(jīng)上小學的小朋友交流,獲取更多有關學校的信息,讓他們對小學生活充滿美好想象。
最后,還可以帶孩子一起去購買學習用品,一起布置學習小天地,讓他們知道上學前所要做的準備,創(chuàng)造出升學儀式感。
2.家長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完成角色上的轉變。上了小學,孩子每天回家都要預習、復習、練習,鞏固這一天學到的知識。家長要做督促和輔導的工作,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容易因壓力而失去耐心,使親子關系變得緊張。所以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也應該有意識的向小學過渡,比如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晚上都安排一定的訓練內容,陪伴孩子一起完成。
二、重點:良好習慣養(yǎng)成
記得一位教育家說過:“養(yǎng)成一種好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yǎng)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小學老師有這樣的共識:入學一個月后,孩子之間的差距會漸漸拉開,這個差距主要是由習慣決定的。因此,提前學習小學課本知識是一種短視性行為,而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比直接灌輸知識給孩子更為有效。
1.養(yǎng)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大人的過分包辦,會使孩子過分依賴大人,尤其是精神上依賴,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就不知道怎么解決,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家長總是怪孩子做不好,卻沒有去尋找根本的原因——孩子沒有得到有效的指導和鍛煉的機會。家長們都知道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但切記首先得教給他們方法,然后嚴格地貫徹執(zhí)行,說到做到,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yǎng)成習慣。
比如,書桌、書架、書包等新事物一到家,可以讓孩子自己先試著整理,如何擺放讓孩子自己做主,然后聽孩子說說為什么這么放,家長再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對其中不太合理的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接下來,每天回來后就讓孩子自己去收拾整理,自己的東西放哪里自己清楚,也就不容易丟三落四了,或者偶爾有忘帶東西也沒有將責任推給家長的借口了。
2.養(yǎng)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有些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時間觀念差,別人用20分鐘完成的作業(yè),他一邊寫一邊吃東西、玩玩具,拖拉兩個小時也做不完,然后就開始想方設法央求拖拉到明后天。通過讓孩子在規(guī)定的一段時間內完成某件事情可以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減少“拖延癥”。
比如學琴的孩子,每天至少要練琴半小時,在練琴開始前,讓孩子先做好準備,一旦開始練琴,就不能以喝水、上廁所等各種借口來回走動。再比如每天練習寫名字二十遍,開始之后就不能離開座位,必須堅持完成任務后才能做別的事情。如果孩子提早圓滿完成任務,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可以讓孩子自由安排,讓他們感到珍惜時間的快樂。
3.養(yǎng)成做事專心的習慣。做事專心是孩子注意力集中的一個良好體現(xiàn),但家長們卻經(jīng)常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如孩子正在專注于拼圖,家長卻硬是遞給孩子一個蘋果,結果孩子放下手中的拼圖吃起了蘋果。又如有些老人心疼孩子,怕孩子餓了渴了,總是在孩子做作業(yè)時噓寒問暖,這樣地打斷看似好意,其實是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很難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孩子專注于某一件事時,家長千萬不要去打斷,鼓勵孩子堅持完成,不要輕言放棄,這樣有助于延長孩子的注意力時間。
三、突破口:堅持親子共讀
家長每天安排固定的10—15分鐘時間,專注而熱情地與孩子共讀,并嘗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么孩子會更加自然、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第一,識字量大,詞匯更豐富。2019年啟用的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學期就要求孩子會認300個字、寫100個字。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文字的復現(xiàn)率,閱讀時文字不斷復現(xiàn),也就不斷鞏固識字。入學前通過親子共讀,讓孩子在溫馨的家長陪伴氛圍中識字,在聽故事中識字,比起培訓班里枯燥的識字教學更加實效。
第二,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更強。入學時孩子的詞匯量,關系到對老師的話理解多少,關系到能否將自己的想法準確表達出來。理解了老師的話的孩子與不理解老師的話的孩子,哪個聽課效率更高呢?這是可想而知的,不理解聽不懂自然不愿意再聽,不愿意聽不專心更聽不懂,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第三,集中注意力時間更長。孩子閱讀書籍時為了讀懂文字、了解故事內容,需要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因此經(jīng)常閱讀無形中就培養(yǎng)了孩子專注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更能靜下心來專心地聽課,做題或者完成任何事情。
第四,閱讀能力、寫作水平更高。寫作和說話都是一種模仿的經(jīng)驗,耳朵聽到和眼睛看到的文字,會變成我們說出來的話或寫出來的文章。如果沒有經(jīng)常讀一些好的作品,又怎么能寫出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呢?
第五,其他學科的學習更有競爭力。學校中幾乎每一個學科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的,比如我們必須先會讀文字敘述的數(shù)學應用題,才能了解題意并準確解題。再如生活中任何物品的使用手冊、說明書對操作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先讀懂其內容。閱讀使孩子識字量大,而且理解力好,不僅語文學得輕松,其他學科也學得好,未來社會不閱讀就沒有競爭力。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階段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以積極正面的陪伴為基礎,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為重點,堅持親子共讀為突破口,在這個關鍵節(jié)點對孩子進行有效指引,必將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