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茜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之魂”,而中華民族精神是立足于世界之根本,也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能有效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目前,農村初中教育條件于城市而言相對落后,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學生對于民族精神的了解還不太深刻,無法很好理解和繼承民族精神,這樣不利于建立民族自信心。而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國家的靈魂,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初中歷史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呈現(xiàn),肩負著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將中華民族精神滲透在教學內容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懷,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與全面發(fā)展。
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
1.促進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初中是學生開始接觸歷史的時期,學習歷史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學生能夠根據(jù)歷史事件來增加自身的閱歷,另一方面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品質。傳統(tǒng)初中歷史教學經常側重于知識層面的教學,忽視了知識背后的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造成學生在民族精神方面的欠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是現(xiàn)在有部分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追求個性,不能正確區(qū)分優(yōu)劣文化,逐漸丟失自己的民族精神。農村的初中生如果缺乏正確地引導,這一現(xiàn)象也會明顯。初中歷史內容涵蓋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教材中總結了大量的事件來烘托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呈現(xiàn)了我國的文化魅力。在歷史教材中,學生能夠了解到中國歷史的古今對照,以及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能比較直接地感受到中國民族精神的傳承。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教師在教學期間要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當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魅力,不斷培養(yǎng)愛國情懷。
2.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初中歷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手段。民族精神是連接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的精神紐帶,也是促進中華民族奔向繁榮的精神動力,所以對初中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進而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農村的教學水平偏低,很多家長和教師會忽略學生道德觀的培養(yǎng),難免出現(xiàn)有的學生缺乏責任感,思想行為偏激等現(xiàn)象,這就需要教師將中華民族精神滲透到初中歷史教學中。中國歷史中具有眾多為大家舍小家的英雄,通過學習此類英雄事跡,能夠讓學生學習先烈精神,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精神的措施
1.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開始,也是走向成功的秘籍。筆者認為,要教好歷史,首先要讓學生對學習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課堂,教師并不能把握好學生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尤其是在農村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知識的講授,并沒有傳遞學習歷史的趣味,也忽略了歷史背后的深層含義。為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較近的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去接觸歷史,通過領略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聆聽激動人心的戰(zhàn)事詳情,使學生感悟先烈的愛國情懷。或者通過多媒體教學,播放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不再只是背誦課文,而是發(fā)現(xiàn)學習歷史的趣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歷史的前提下不斷回味和揣摩歷史,久而久之,就能領略到中華民族精神的雄厚,真正體會到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秘訣。
2.正確理解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正確理解民族精神,發(fā)展學生的愛國思想是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所有的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奉獻行為,都離不開個體對國家的愛。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民族精神,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所以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祖國的頑強精神,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民族氣節(jié)。
例如,在講授五四運動時,教師要讓學生正確認識這一劃時代的事件,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的青年為了祖國,以自身的行動和生命來完成自己愛國的使命。為加深印象,教師也可以播放相應的電影,通過生動的畫面來加深學生的感悟。所以,歷史教學從不只是書面知識的傳授,而是精神的傳承,只有讓學會建立正確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對其進行傳承。
3.學習中國歷史,樹立民族自豪感。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發(fā)展史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祖先在各個領域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在傳到歐洲后將社會進程推進了一大步。只有歷史才能使學生真正學習到中國發(fā)展的進程,通過學習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學生才能提高對祖國的認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例如,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1433年,鄭和曾七次下西洋,他帶領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鄭和的遠航,是當時歷史上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壯舉。這段航海增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相互往來,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又如,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記述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以歷史的得失作為借鑒,更好地加強管理方法。
作為一個具有頑強信念和不屈不撓精神的民族,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譜寫了一個民族發(fā)展的探索歷程。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將近一百七十多年的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的抗爭史,有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史,有新中國建立以來七十多年的發(fā)展史。每一段歷史,都體現(xiàn)著我們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以及敢于探索的精神。學習中國歷史,能夠幫助學生在教育水平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樹立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將祖國的命運和自身的發(fā)展結合起來,肩負建設祖國,為國捐軀的使命,做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準備。
4.學習世界史,建立世界意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中國的發(fā)展又與中國新時代的學生文化水平息息相關。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愛國情懷決定了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我國作為一個農業(yè)大國,在農村讀書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所以培養(yǎng)農村學生的民族精神至關重要。眾所周知,全球化的到來,已經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閉關鎖國,必須主動去接納世界,所以學習世界史是很有必要的。從世界史當中,學生可以學習到世界的發(fā)展會對我們的國家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也能了解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復雜關系。中國素來就有“海納百川”的情懷,學習世界史,讓學生以更為開闊的眼光看待中國和世界,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不忘民族精神的傳承。而且,學習世界史可以根據(jù)各國發(fā)展歷程,總結出國家發(fā)展的經驗,取精去糟,在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基礎上,將民族精神發(fā)揚光大。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精神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而歷史教育又是民族精神傳承重要途徑。農村的教育水平較為落后,對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分辨能力有限,而且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每一位歷史教師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