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數據共享使得設計向著多元化的趨勢發(fā)展,工具的參數化產生的結果,賦予設計超越技術層面的人文精神的延伸與滲透。利用編程語言的語法和表達式來實現(xiàn)形態(tài)設計和空間分析,通過遵循參數驅動的邏輯,創(chuàng)造出異化的抽象空間。本文旨在通過基于參數化的過渡性手段下的異形建筑裝置肌理、形態(tài)、結構的分析,探尋邏輯建構與意象塑造在數據引導下的融合統(tǒng)一。
關鍵詞:參數化?邏輯?意象
建筑裝置空間利用大數據設定初始參數、施加影響因子、設置生成邏輯,最終由參數化生成圖解信息,如形體的生長趨勢,表皮細胞的構成因素,平面的結構關系。在邏輯建構與意象呈現(xiàn)之間進行融合取舍,對主體空間的形態(tài)、肌理與結構不斷地進行交叉、疊加、分解、錯位等的動態(tài)演繹,在嚴謹的邏輯系統(tǒng)下呈現(xiàn)出和諧的自然意象。
一、建筑表皮肌理的建構
1、重疊錯構
BUGA纖維材料展亭的設計理念將前沿的計算機技術與大自然的結構原理相結合,孕育出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性且完全數字化的建筑體系。展亭將技術的創(chuàng)新轉化為獨特的建筑體驗。黑色的碳纖維束像肌肉般在半透明的玻璃纖維網格上交疊纏繞,與完全透明的ETFE表皮形成鮮明的對比,呈現(xiàn)出獨特的科技感。碳纖維束的分布從亭子的頂端到與地面接觸的位置逐漸變得密集,使建筑的觀感更具張力。
由馬巖松團隊主導設計的瑪麗蓮·夢露大廈不再屈服于現(xiàn)代主義的簡化原則,而是表達出一種更高層次的復雜性,來更多元地接近當代社會和生活的多樣化,多層模糊的需求。因其層層疊疊旋轉巧妙錯開的為曲線扭曲形態(tài),而被廣泛稱為最性感的建筑。建構過程中把每層橢圓看作獨立存在的幾何單元體,在參數化軟件的輔助下,進行基礎參數的設定,每個幾何單元隨著建筑的高度會發(fā)生不同角度的旋轉,輸入不同的參數變量會呈現(xiàn)不同的建筑形態(tài)效果,最終形成一個旋轉扭曲、富有動感的現(xiàn)代化住宅建筑。
2、秩序排列
水立方的表皮樣式獨特新穎,富有張力。水立方的表皮是由泰森多邊形組成的,模擬細胞排列形式和水分子的結構生成骨架結構,將體塊分割成多個多邊形區(qū)域,利用計算機技術內凹,將二維立面轉化為三維處理,將動態(tài)的細胞分子轉譯為靜態(tài)的、具有秩序感圖像。
德國建筑師奧雷·舍人設計的新加坡蜂巢大廈由兩棟大樓組成,呈凹形形態(tài),外墻立面采用六邊形蜂巢狀表皮,在住宅大樓上形成連續(xù)、不間斷的六邊形立面圖案即蜂巢狀,以無機的形態(tài)不斷延伸變化,卻又有自身可控的規(guī)律,在感性中建立理性的邏輯。
二、流動隱喻的裝置空間形態(tài)
1、線體的韻律
“合”是配合以弘揚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為主題的《筆尖指尖藝術展》而設計建造的空間裝置,把平面的書法藝術轉化為可以與身體互動的詩意三維空間。將書法還原成毛筆的運動軌跡,曲率作為線條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被提取出來。為配合《兩尖藝術展》的主題“天人合一”,借取王冬齡老師所書寫的“合”字作為空間裝置的出發(fā)點,在電腦里重現(xiàn)它的筆觸運動軌跡,生成“合”的曲率分析圖,將二維平面的數據轉換為三維立體的空間,把書法的美感與韻律以一種量化的,直觀的方式傳達給觀眾。半透明的材質通過不同的疊合方式,在日光及燈光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透明度,實現(xiàn)美觀效果的同時,更貼合了書法中墨分五色的特點。
安徽六安市茶谷的標志雕塑“山”,以宋元山水為藍本,用數字化技術進行二維到三維的轉換,從線到體,層層疊加的耐候鋼板,塑造出宋元山水畫的韻味和意境。人在雕塑中穿行時,不斷變化的造型、波動的線條與光影縱橫交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豐富體驗。雕塑創(chuàng)建了一個時間與空間的交叉點,在這個交叉點上是文人精神的寄托——人在山水之間感受天地萬物與內心合為一體。
2、自然的映射
南京藝術學院“雙蕊亭”的設計團隊將兩朵花的形態(tài)融合其中并通過計算機最終生成“雙蕊”虛擬形態(tài)作品內部界面采用了白色油漆飾面,內外界面進而形成具有豐富趣味的類莫比烏斯環(huán)空間。作品在白天陽光和晚上照明的不同情境下產生不一樣的空間和視覺體驗,多變而復雜的空間層次讓作品充滿著獨特的場所精神。
“風吹麥浪”這件空間裝置作品也來自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小組以矢量場域算法為研究基礎,將自然界中“風吹麥浪”的印象投射到這件作品中,使用參數化技術再現(xiàn)了這種動態(tài)的自然景觀。這件大型參數化裝置作品由600根PVC圓管構成,每根圓管有不同的傾斜角度和高度,并按不同的矢量數據序排列而成具有趣味性和參與性的空間形態(tài)。作品內部設置了供人穿越漫游的路徑以及駐足體驗的預留空間。“風景再現(xiàn)”與“風景敘事”在這里被一種數字形式呈現(xiàn)出來,數字化工具與材料的非自然屬性從另一層面來呼吁大眾對原生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視。
三、建筑平面結構的三維漸變
1、折疊主義—褶皺延伸
在隱喻的層面上,褶皺是一種視覺特征,象征著能量的爆發(fā)。香港工作室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設計了位于沙浦的IADC設計博物館的折疊立面,是深圳“設計精神”的視覺表現(xiàn)。博物館由混凝土柱從地面抬起,讓行人可以從下面通過,博物館的外面覆蓋著一系列折疊的白色面板,從建筑的入口伸出。從城市化的角度看,通過折疊在街道上方,它們是一種歡迎的姿態(tài),并在地面創(chuàng)造了半開放的有蓋空間,這些空間有利于自發(fā)活動。
北京保利國際廣場寫字樓采用的是一種簡單的立體三角形折疊方式,將一片平面材料通過插入褶皺來增強平面的結構,折痕的位置、方向和形狀以及處理它們的順序決定了它的曲折延伸。
2、集群主義—交叉互滲
GG-loop建筑工作室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提出了 "有絲分裂 "的集體住宅綜合體的設想,該項目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活集群模塊,包裹在參數化的木質百葉幕墻中,旨在提供一個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區(qū),鼓勵更深刻的、個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該結構使用經濟、高效且結構靈活的預制木材,和生物基模塊生成城市住宅單元。菱形形狀的單個模塊是“有絲分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單元被堆疊起來通過上下幕墻相互交叉融合,以創(chuàng)建大面積的戶外生活共享空間,在平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建立聯(lián)系并且融入其中。
結語:在信息化時代下,肌理、空間、光影等媒介以參數化的形式存在于計算機中,經過混合處理轉譯為立體多維的空間形式。建筑裝置空間基于幾何的邏輯系統(tǒng)建立一種抽象的約束關系,使形態(tài)語言在參數輸入端自由度上進行反和諧、非連續(xù)系統(tǒng)的堆積,更傾向于從表層語匯轉向深層結構的探索,從而被賦予越來越豐富的語義,為景觀空間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劉元婕.從人為之物到編程之美:參數化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J].公共藝術,2020
[2]田軼凡. 建筑參數化設計發(fā)展及應用的趨向性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
[3]宋靖華,朱甜.網絡傳播學[J].?建筑與文化,2017
作者簡介:王凱香(1997-),女,漢,江蘇南通人,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單位: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