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曼霞
“習作難,教習作更難”,這是語文教師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工作后形成的共識。然而,三年級的起步習作,那才叫難上加難。學生要從以往的寫話一下子過渡到寫作,往往“沒的寫”“不知怎么寫”,既好奇又畏懼。面對學生的困惑,教師又該如何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巧妙地把學生引進習作之“門”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引導。
一、創(chuàng)設情景巧過渡,消除畏懼樂分享
學生初次接觸習作,既陌生又好奇,既有激情又感到畏懼。什么叫習作,我能寫出習作來嗎?這高不可攀的習作真令學生望而卻步,教師也頭疼,困于找不到好辦法把學生引上習作之路。這時我們不妨回頭再研讀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具有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點,所以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開展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先說后寫,由說到寫,從說話自然過渡到寫作,把學生輕松地引進習作之“門”。
例如教學生寫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時,我事先讓學生留意班里的同學。上課時,先創(chuàng)設情景,把學生帶入實踐活動。
師:真高興這學期又認識了你們,你們想和老師一起合作學習嗎?
生:想。
師:看著天真可愛的同學們,我真想一下子都把你們記住,可這么多同學,怎么記呢?你們愿意幫老師想個辦法嗎?
生甲:用相機照。
師:可老師沒有相機呀。(“唉!”生嘆氣。)
生乙:同桌互相看著畫像。
師:圖畫畫得好的可以畫,那畫得不好的同學怎么辦呢?
生丙:還可以把同學的樣子寫出來,拿給老師課后一個一個地看,就很容易記下來了。
師:同學們真聰明,為老師想出了這么多好辦法。這樣吧,為了省時、高效,同桌互相說對方(先說外貌,再說性格或愛好),同桌認真聽,仔細觀察,如有說得不像的地方就提出來糾正。再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如還有不像的地方再進行修改,改好后寫上學號交給老師。
全班學生來玩“猜猜他是誰”的游戲,老師從中抽出一張,交給一位學生讀出來,其他同學猜是班上的哪一位。如有猜不出來的,老師揭曉謎底,同學們集體找出哪些地方寫得不像,幫助修改。游戲結(jié)束后把作品還給學生,學生再進行補充修改。最后老師點題:“今天我們就上了一節(jié)習作課,把你們剛才說的話寫出來就是習作了。習作難嗎?”生:“不難?!睅煟骸跋雽憜??”生:“想。寫習作真有趣!”
二、結(jié)合生活精訓練,積累素材尋方法
學生寫作文時,一拿起筆,總找不到寫的,“沒的寫”“不知怎么寫”……尤其是對于剛剛初學作文的三年級孩子而言,更是普遍的現(xiàn)象。要克服這一現(xiàn)象,必須結(jié)合生活,積累素材。正如《新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讓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p>
一是以日記為紐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積累寫作素材的能力。要求學生寫日記,三年級的學生常出現(xiàn)“起床—穿衣、洗臉—吃飯—上學—放學—回家—吃飯—做作業(yè)—睡覺”這樣周而復始的流水賬日記,無任何作用,還加重了負擔。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指導學生觀察,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讓他們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觀察;同時,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并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東西在日記本中記下來,作為以后的寫作素材。這學期是秋季學期,在秋天剛剛來臨時,我就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秋,并寫入日記。日記中,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秋,寫出秋的一些特征。有時我還抓住學生生活中剛發(fā)生的一些事,安排學生寫主題日記,這既有利于引導學生尋找寫作素材,又避免了學生記流水賬,或隨便從課文中抄一段文字充數(shù)。
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寫作方法。如第二次習作寫景,在某個課本單元中就有幾篇寫景的文章,在引導學生品讀、體會文章內(nèi)容的同時,滲透寫作方法。如《秋天的雨》先總寫“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再分寫秋的色彩、秋的味道、秋的告示,最后寫“秋天的雨……是一曲豐收的歌……是一首歡樂的歌”,讓學生了解到寫景要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美麗的小興安嶺》又讓學生理清了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滲透了寫作順序教學。
三、降低標準細心評,鼓勵性評語激興趣
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受觀察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及語言組織能力的限制,寫出的習作往往空洞不具體,平淡無新意,錯別字多,語句不通順,等等。老師批改起來很難、很煩,一筆否定嘛又傷學生的自尊,打擊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我認為,評改起步習作應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起步習作要強調(diào)生活化,只要學生能寫出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表達出對某人、某事、某物的真實感受即可,不必強求新意;否則會迫使學生說謊話,或者盲目抄襲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語段。如“深沉”“有幾分空靈”等類似的詞句,學生并不理解意思,放到自己的習作中鬧了不少笑話。評改時不要過于強調(diào)章法、技巧,只要學生能把事物敘述清楚就行,重點放在語句上,訓練學生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完整的意思,打好扎實的寫作基本功。要盡量保留學生原意,少做大面積的修改,尊重學生的感受、理解。在評語中,要為學生具體指出成功在什么地方,哪里存在不足,要怎樣修改,等等。
二是多挖掘和鼓勵學生的成功處和閃光點,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在第一次習作后,我在班上開展了“我作文,我展示”的活動:凡是作文中有優(yōu)美句子的,就上講臺讀給大家聽,讓其他同學來欣賞。這樣一來,孩子們每次作文評講課都十分興奮,你一言我一語地在比誰的優(yōu)美句子多。凡是作文寫得具體生動的,就貼在學習欄上展示。這個活動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孩子們的寫作興趣,他們期盼下一次作文的到來——把句子寫優(yōu)美,把作文寫生動,能夠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作品。
三是毫不吝嗇激勵性評語,讓學生自然而然喜歡習作。哪怕是一個標點、一個詞語,或某句話中成功地運用了一個修辭,我都會用紅筆勾畫出來,注上“用得真好!”“寫得真棒!”等鼓勵性語言,讓學生醒目地看到自己的成功之處。我在評改起步作文時,只要學生習作文字通順,有真實感受,或有所進步,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評上“優(yōu)”,并附上鼓勵性評語,使學生真正獲得成功的體驗,自然而然就喜歡上寫作。
四、搭建平臺談見解,感悟生活寫想法
新教材的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觀察和思考能力。如第七單元《我有一個想法》,要對現(xiàn)象進行描述后,加上自己的想法,或者改進的辦法、建議。這一篇作文要求寫出抽象的思考,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因此,我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結(jié)合口語交際中的“身邊的小事”,先讓學生分享生活中的現(xiàn)象。
我引導學生每天觀察,尋找生活中令人溫暖或者不文明的行為,在小組內(nèi)交流,利用上課最后十分鐘,讓各小組學生代表發(fā)言。很多學生都表現(xiàn)了很大的熱情,分享出很多見聞,如:上課同桌主動借我橡皮;電線桿上張貼了“牛皮蘚”……周末,我讓學生以“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為寫作內(nèi)容進行小練筆。
新的一周開始,我在學生能寫出現(xiàn)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要對現(xiàn)象談出自己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學生談了自己的思考,如:爸爸吸煙,如何讓他戒煙的想法;小區(qū)的綠色草坪遭踐踏,如何保護草坪的想法……最后,當要求學生寫作《我的想法》時,他們都一氣呵成,開心地完成了寫作。這一次,我搭建了交流、分享的平臺,讓生活與習作融為一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無定法,作文教學的方法還會不斷創(chuàng)新,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我們都要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使學生愛寫作文,寫出好作文,在習作之旅中興趣盎然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