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志鴻
重讀《昆蟲記》10
這些步甲亂糟糟地蜷縮在陶瓷瓦片下面,一見可憐的蝸牛便飛奔而來。蝸牛先絕望地伸出觸角,然后縮回。三只、四只、五只步甲同時先把蝸牛帶有鈣質(zhì)微粒的外殼上鼓凸下垂的肉吃個精光,這是它們最喜愛的美味。然后突然間,它們用大顎這把結實的鉗子在涎沫中把一片碎肉拉來扯去,拔出來后,便退到一邊,從容不迫地把肉吞下肚子。
這時,一只步甲的足濕淋淋的,布滿黏性液汁,黏得滿是沙粒,好像穿上了沉重的、妨礙行動的護腿套。對這玩意兒,這只步甲倒也并不在意。它的身子變重了,跌進泥坑;然后,它又踉踉蹌蹌地回到獵物那里,去取一片肉。它還打算過一會兒把弄臟的“靴子”擦亮呢。另外一些步甲靜止不動,就沒命地大吃起來,身子前部全部被涎沫浸濕。大吃大嚼持續(xù)了整整幾個小時,當鼓脹的肚子托抬起鞘翅,讓尾部裸露無遺時,它們才離開了獵物。
摘自《昆蟲記》
(花城出版社)第7卷,2~3頁
說到兇猛的食肉昆蟲,同學們的腦海中首先浮現(xiàn)的可能便是螳螂。在昆蟲界,外表冷酷、習性兇猛的螳螂絕對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殺手”。然而,還有一種昆蟲的習性同樣兇猛,那就是步甲。
作為甲蟲(鞘翅目)大家族中的一員,有著短粗的身材、背著沉重的鞘翅硬殼兒的步甲雖然和普通的甲蟲別無二致,但看似憨厚老實的步甲身上藏有很多秘密。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索一番,看看會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吧!
敏捷的步行蟲
步甲的俗稱可真不少,歐洲的科學家稱呼它們“地甲蟲”,日本的科學家叫它們“步行蟲”,而我們一般喊它們的短名:步甲。
從這些稱呼中我們不難看出,這類甲蟲似乎和地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沒錯!步甲的主要棲息環(huán)境正是山間或林間的地面,沙土、落葉、草地上都能尋找到它們的蹤跡。在陽光明媚的上午或傍晚,你還能看見它們在地上歡快地四處爬行,尋找食物。
既然生活在地面,那就要有一套專門在地上生活的本領。步甲也不例外,它們的6足肌肉發(fā)達,足夠?qū)⒄麄€身體支撐起來。不僅如此,步甲的運動神經(jīng)異常發(fā)達,往往你還沒看清它的樣子,它就已經(jīng)飛速奔走了。
有趣的是,絕大多數(shù)步甲放棄了鞘翅內(nèi)隱藏的那對翅膀。如果你試圖打開它們的鞘翅,那也要費一番力氣——步甲的鞘翅多半是合在一起的,無法打開。如果你將這對鞘翅強行撬開,會發(fā)現(xiàn)里面除了步甲堆滿脂肪、肥肥的大肚子之外,其他什么都沒有。
強壯的大顎
在《昆蟲記》中,法布爾向我們詳細展示了步甲是如何貪婪地進食的。那么,這種看上去人畜無害的甲蟲究竟憑什么能成為兇猛的肉食昆蟲呢?
答案就在步甲的大顎上。作為昆蟲嘴部的一部分,大顎的結構、功能更像我們的牙齒。大顎通常由兩片較為尖銳、堅硬的刀片狀物體構成,負責切碎食物,幫助昆蟲更好地消化食物。
步甲的大顎就顯得與眾不同了,從嘴部伸展出來,形成一對強有力的“鉗子”。當步甲發(fā)現(xiàn)獵物時,如蝸牛或其他昆蟲,它們便會用這對強有力的大顎咬住獵物,并不斷地向外拉扯。在這對堅硬的“鉗子”的攻擊下,幾乎沒有獵物可以幸存,它們在很短時間內(nèi)就會被撕碎,并成為步甲晚餐的一部分。
恐怖的“化學武器”
既然絕大多數(shù)步甲不會飛,那我們能不能徒手去捕捉它們呢?答案其實很簡單:不能。
如果你徒手去捉一只步甲,它除了會用那對可怕的大顎攻擊你,還會同時釋放“化學武器”——一股惡臭撲鼻或者有毒的液體。這種液體一般通過步甲尾部的排泄口釋放,而且射程可以達到半米。如果你繞過步甲前端的大顎,試圖從它的背后偷襲,那你也會被它釋放的“毒氣彈”襲擊。日本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將一只屁步甲(遇到危險時會釋放帶有強烈刺激性的化學液體)喂給了一只蟾蜍,結果蟾蜍40秒內(nèi)就將這只屁步甲吐了出來,而且這只屁步甲竟活蹦亂跳地逃之夭夭了。
步甲的這種“化學武器”的主要成分是對苯二酚和過氧化氫。步甲通過體內(nèi)酶的轉化,再借助過氧化氫產(chǎn)生噴射動力,便能在數(shù)秒內(nèi)射出溫度高達100°C的危險液體。
有趣的“帶路蟲”
步甲在農(nóng)民伯伯口中還有個神奇的名字——帶路蟲。當你走在山間或者田埂時,便會有一種小巧的甲蟲在你身邊飛來飛去,似乎是在給你帶路。
這種小甲蟲叫虎甲,它是步甲中為數(shù)不多保留著翅膀的小家伙。但它在你面前飛舞可不是真的幫你帶路,而是在巡視自己的領地。與一般的步甲不同的是,每只虎甲都有屬于自己的“地盤”。如果有小昆蟲闖入了它的領地,那后果往往是成為它的晚餐。然而,當我們這種龐大的生物“入侵”時,它只好飛來飛去,獨自懊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