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鹵簿鼓吹樂隊的命名與分類辨證

      2021-01-23 06:32:38
      中國音樂 2021年1期
      關鍵詞:清史稿大樂嘉慶

      “鹵簿鼓吹”即扈從皇室出行的車馬儀仗中使用的鼓吹樂。清朝鹵簿樂隊的種類、樂章隨儀駕規(guī)模的擴張而屢次增修。自崇德元年草創(chuàng)鹵簿樂禮;順治三年建立大駕、行駕、行幸儀仗的車、傘、旗、樂輿服制度框架;乾隆十三年改設大駕、法駕、鑾駕、騎駕四級鹵簿,樂隊、樂章需依鹵簿規(guī)模、用途、場合分類運用,至此鹵簿樂制基本定型,此后僅略作樂章內容和樂器上的個別調整。筆者梳理這一歷程中的用樂方式后,發(fā)現學界對樂部關系及各部規(guī)模的認識,由于參考文獻的不同,“延續(xù)了清代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即分類標準和樂隊名稱的不統(tǒng)一”。①史凱敏:《清代鹵簿樂衍變的比較學研究》,《河池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100-106頁。

      清代相關記載可分為四種分類、命名體系。(1)按樂章內容:《律呂正義后編》(簡稱《后編》)、《清朝通志》《清朝通典》。(2)按鹵簿功能:乾嘉光三朝的《大清會典·鑾儀衛(wèi)》、《大清會典事例·鑾儀衛(wèi)》(簡稱《事例》)、《清史稿·鹵簿附》。(3)按鹵簿樂隊名稱:乾嘉光三朝《事例·樂部》、《清朝續(xù)文獻通考·樂懸》(簡稱《清續(xù)考》)。(4)依樂隊類型與禮樂功能綜合分類:乾嘉光三朝《大清會典·樂部》、《清續(xù)考·樂制》、《清史稿·樂志》、《清朝文獻通考》(簡稱《清通考》)。

      陳萬鼐參考《清史稿》分為導迎樂、鐃歌樂(鹵簿樂+前部樂+行幸樂+凱歌樂)②陳萬鼐:《〈清史稿·樂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36-338頁。。萬依③萬依:《清代宮廷音樂》,《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2期,第8-18頁。與溫顯貴④溫顯貴:《清史稿樂志研究》,2004年上海師范大學博士論文,第159-160頁。采光緒朝《事例》提出前部大樂、鐃歌大樂、鐃歌鼓吹、鐃歌清樂、導迎樂的五類說。束霞平依《事例》及《清史稿》分為“四塊七大類”:導迎樂、鐃歌大樂(前部大樂+鐃歌鼓吹)、行幸樂(鐃歌大樂+鐃歌清樂)及凱歌樂(鐃歌樂+凱歌樂)。認為“在法駕鹵簿中鐃歌大樂的樂器種類及數量(較大駕鹵簿中)大為減少了”⑤束霞平:《清代皇家儀仗研究》,2011年蘇州大學博士論文,第211-215頁。,溫顯貴也持“鐃歌大樂遞減說”。劉桂騰將《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簡稱《則例》)導迎樂、前部大樂、鐃歌大樂、鐃歌鼓吹、鐃歌清樂,加上《后編》中列入朝會的鐃歌樂、凱歌樂共分七類,并認為“行幸樂類屬有三:鐃歌大樂、鐃歌清樂、行幸樂”。⑥劉桂騰:《清代乾隆朝宮廷禮樂探微》,《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3期,第54-55頁。束、劉二位雖提及清宮廷禮樂有兩種劃分標準:按使用功能(如《后編》)和按禮樂名稱(如《清史稿》),但名實關系并未深究。研究者的沖突是基于對樂部性質判斷的不同。因分類標準不同,對樂部名稱、類屬及使用的描述差異,造成文獻間大量同名異類、同類異名的現象,形成鹵簿樂隊名稱、性質和關系的迷霧。問題聚焦于:鐃歌大樂何以有多種配置?行幸樂包括鐃歌大樂嗎?鐃歌鼓吹和鹵簿樂一樣嗎?名稱近似的鐃歌、鐃歌樂、鐃歌之樂有區(qū)別嗎?凱旋樂是何性質?解決樂部類屬分歧,陳清名實關系,需將文獻中各樂部所用樂章,樂器陳設,適用的鹵簿和禮儀進行比對,溯源樂部命名矛盾,分析文獻中樂隊名稱的能指與所指,方能辨清名實。

      一、樂部命名矛盾探源

      (一)矛盾源頭:乾隆朝“樂部”與“鑾儀衛(wèi)”

      “五朝會典”是康、雍、乾、嘉、光五朝所修《欽定大清會典》之總稱。自乾隆朝實施典、例分別輯錄,《會典》記現行制度乃國家基本法規(guī);相應的《則例》(嘉、光朝稱《事例》)按年條錄各部門制度沿革與具體施用案例。清前期,鹵簿用樂分屬負責朝會燕饗樂的和聲署,及掌管皇家車駕儀仗事務的鑾儀衛(wèi)。乾隆七年新設樂部,宮廷禮樂納入統(tǒng)一管理,但鑾儀衛(wèi)仍負責鹵簿器物的陳設與管理?!拌巸x衛(wèi)樂三部。前部大樂、行幸樂掌于馴象所,至用樂時奏于和聲署署史。鹵簿樂掌于旗手衛(wèi),仍校尉司之?!雹撸矍澹萃薪虻龋海螒c)《欽定大清會典》卷三四“樂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三編》第6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488頁。(以下相同文獻來源,簡寫做(嘉慶)《會典》)《會典》和《則例》中出現了:樂部按樂隊、鑾儀衛(wèi)按鹵簿人員器物次序的兩套書寫體例。這種體例有其歷史傳統(tǒng),自《晉書》開始,尤其唐以后的正史中,鼓吹樂往往出現在兩個部分:一是樂志,二是儀衛(wèi)志或輿服。前者主要按鼓吹樂曲、性質的分類來陳述;后者一般按實際的布置和使用的程序來記錄。

      乾隆《會典》簡略精核?!皹凡俊币痪?,略列導迎樂、前部大樂、鐃歌鼓吹、鐃歌大樂、鐃歌清樂五種樂隊的配置與用途。相應的《則例·樂部》在樂隊種類和配置上與前者保持了一致,還記錄了導迎樂章、鐃歌大樂章、鐃歌清樂章的歌詞??梢姟兜洹贰独分小皹凡俊敝赜跇逢牭臉菲?、樂章與功能的對應。兩書中,鐃歌大樂均為“大銅角、小銅角、金口角各八,銅鼓四,金二,鈸、點、鼓各一”。⑧[清]允祹等:(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卷五八“樂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520頁。(以下簡寫做(乾?。稌洹罚?/p>

      與“樂部”不同,乾嘉光三朝《會典》“鑾儀衛(wèi)”的編寫是依照鹵簿的等級和功能,依次記錄各類器物在鹵簿中的陳設次序與數量。其中大駕、法駕均按照“前列……次前部大樂,次五輅……次鐃歌大樂……”⑨(乾?。稌洹肪砭湃拌巸x衛(wèi)”,第1764、1769頁。的順序,把騎駕樂也稱鐃歌大樂。這便產生了與“樂部”的矛盾:“鐃歌大樂”在大駕、法駕、騎駕中的樂器配置成了依次遞減的(分別為20種160件,10種114件,12種46件)(見圖1),數量、種類均大于《會典·樂部》中33件的“鐃歌大樂”。這便是“鐃歌大樂遞減說”矛盾的源頭。

      (二)矛盾持續(xù)深化:嘉慶朝樂部“會典”與“事例”

      嘉慶《典》《例》較前朝精詳許多,但這一矛盾卻轉移到了《會典·樂部》和《會典·事例》之間,光緒朝基本是原樣抄錄,《清續(xù)考》《清史稿》也在不同章節(jié)分別延續(xù)了兩種說法,持續(xù)的書寫加深了研究者的誤解,甚至結論也相反。

      一方面,嘉慶《事例·樂部》與前代《鑾儀衛(wèi)》的“鐃歌大樂遞減說”是統(tǒng)一的(僅在騎駕中改成了“鐃歌大樂間以鐃歌清樂”)。七種樂隊分兩類:“鹵簿樂”(前部大樂、鐃歌大樂、鐃歌鼓吹、鐃歌清樂、導迎樂)及“凱旋樂”(鐃歌、凱歌)(見圖1)。光緒朝《事例·樂部》《清續(xù)考·樂懸》均襲此說。這種撰述方式體現出的分類依據是“鹵簿常儀”與“非鹵簿常儀”,關鍵在對凱旋樂功能和性質的判斷。

      凱旋樂源自《周禮》“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的傳統(tǒng),鄭注:“大獻,獻捷于祖;愷樂,獻功之樂。”特指凱旋郊勞儀式所用的鐃歌、凱歌。這兩種樂隊的器物配置、陳設位置、樂章樂譜,功能均有別。“郊勞以鐃歌(凱旋,皇帝郊勞則陳鐃歌);振旅以凱歌(凱旋郊勞畢,回鑾時則陳凱歌)?!雹馔ⅱ幔ǎ﹥葹樵闹械男∽肿⑽?。《后編·朝會樂》乾隆二十五年平定西域郊勞:“內班署史承應之鐃歌樂設于臺左右排立,凱歌樂即排立于御道左右……駕至郊勞處,軍士鳴螺,鐃歌樂作”,郊勞禮畢后“皇帝出黃幄乘騎,鐃歌樂止,停鳴鑼,馬上凱歌樂作,奏鬯皇威之章在鹵簿前隨行,內班凱歌樂隨皇上左右行至黃新宮門外排立,駕還行宮,凱歌樂止……”即郊勞時鐃歌在郊臺左右奏鐃歌樂,禮成后凱歌于鹵簿前奏凱歌樂至行宮。在“清三通”以及乾嘉光三朝《事例》中,記載了乾隆二十五年平西域和四十一年平兩金川兩次郊勞。從樂章歌詞內容看,都是描寫戰(zhàn)爭勝利過程的應時之作。“凱旋所用之鐃歌、凱歌、清樂、笳吹各樂章皆系臨時撰擬,用章命名?!?[清]允祿、張照等:《御制律呂正義后編》卷四一《朝會樂》,第一冊,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第855頁。樂隊及音樂都是為郊勞儀式專門設計的,日常不用。任方冰考證清代軍禮用樂后也認為:“郊勞禮所用鐃歌和凱歌是為軍禮凱旋所專制?!?任方冰:《明清軍禮與軍中用樂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年,116頁。因而《事例·樂部》等將其單列為一類;在歷朝《會典·鑾儀衛(wèi)》及《清史稿·輿服》中的各級鹵簿,從未出現過凱旋樂,均應出于性質“非鹵簿常儀”的判斷。

      圖1 《事例》等文獻的鹵簿分類與陳設(簡稱分類1)?據以下文獻整理(記載一致)。[清]托津等:(嘉慶)《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一三“樂部樂制·陳設”(《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第8637-8642頁及8646頁)。還分別見于1.昆岡等:(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二七“樂部樂制·陳設”,《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0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03-305頁。2.[清]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一九七“樂考十·樂懸”,“十通”萬有文庫本,考9447。

      另一方面,嘉、光朝《會典·樂部》在繼承乾隆朝《會典·樂部》的基礎上,依照禮儀功能、使用場合分為“二門五類八部”?!肚謇m(xù)考·樂制》《清史稿·樂八》均襲此說。乾隆七年設樂部作為統(tǒng)攬宮廷禮樂的管理部門,有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各部門樂人的職能,需以法令的形式劃定樂隊性質、區(qū)分人員構成、明確部門責任,保障禮樂實施。嘉光朝“樂部”的書寫體例正是建立在此目的之上。

      1.“二門”為導迎樂、鐃歌樂,是基于對所屬部門及功能的分類。區(qū)別在于:“凡駕出入陳御仗則奏導迎樂,陳鹵簿則以鐃歌樂間之,惟大祭祀詣壇廟則導迎樂、鐃歌樂皆陳而不作。凡前導以御仗者,出入奏導迎樂焉?!?見(嘉慶)《會典》卷三四“樂部”,1487-1489頁。還見于1.[清]昆岡等:(光緒)《欽定大清會典》卷四二“樂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第440頁)。2.《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一八八《樂考一·樂制》,考9339。3.《清史稿》卷一〇一《樂八》,第2993頁。在殿庭朝會常儀及鑾駕鹵簿中僅需導迎樂前導。而在大祀、中祀、御樓受俘、巡幸及大閱、郊勞等大型國家儀式中,還要按鹵簿規(guī)格和儀式功能加入不同規(guī)模的鐃歌樂隊組合,采用“導迎樂間以鐃歌樂”的形式。二門反映了和聲署與鑾儀衛(wèi)部門的功能差異,也說明乾隆設樂部后,各樂隊的具體事務仍歸原部門負責,樂部的職責是對音樂事務的統(tǒng)一協調、綜合管理。

      2.鐃歌之樂包括:鹵簿樂(又名鐃歌鼓吹,簡稱L);前部樂(又名前部大樂或大罕波,簡稱Q);行幸樂(含鳴角、鐃歌大樂、鐃歌清樂,簡稱X);凱旋樂(鐃歌、凱歌)。加導迎樂共五類八部(簡稱分類2)。?“鹵簿樂以列于法駕鹵簿。行幸樂以列于騎駕鹵簿,合之以列于大駕鹵簿(鹵簿樂、前部大樂并列,亦曰金鼓鐃歌大樂,復合以行幸樂,惟大駕鹵簿用之)。凡祭祀、朝會、巡幸,則視其鹵簿之差而陳之(祭祀圜丘、祈谷、常雩,用大駕鹵簿,則前部大樂、鐃歌鼓吹、行幸樂三部并陳。方澤用法駕鹵簿則陳前部大樂、鐃歌鼓吹。太廟、社稷及各中祀用法駕鹵簿,則陳鐃歌鼓吹,朝會用法駕鹵簿則陳鐃歌鼓吹。御樓受俘用法駕鹵簿,則陳金鼓鐃歌大樂。巡幸及大閱用騎駕鹵簿,則陳鳴角、鐃歌大樂、鐃歌清樂)。郊勞以鐃歌(凱旋,皇帝郊勞則陳鐃歌);振旅以凱歌(凱旋郊勞畢,回鑾時則陳凱歌)。”(小字為原注,筆者標點)出處同上。

      3.按照場合使用不同等級的鹵簿,按等級進行樂部組合。鐃歌大樂只是組成行幸樂的一部,并未在大駕、法駕、騎駕中“遞減”。但不同鹵簿在配置和功能上是有明確的等級區(qū)分的。如為三大祀而設的大駕,需要L+Q+X的超大型樂隊。在御樓受俘、祭祀方澤用法駕時,則由L+Q構成規(guī)模略小的金鼓鐃歌大樂。在祭太廟、社稷及各中祀用法駕時,縮編為L一部。巡幸及大閱用騎駕,僅設行幸樂。

      在嘉慶朝對典、例的書寫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肇始于乾隆時(“樂部”與“鑾儀衛(wèi)”間)有關鐃歌大樂是否遞減的問題。與之相關的是鹵簿樂為一部還是五部,鐃歌鼓吹的范圍,行幸樂與鐃歌大樂關系,鐃歌樂與鐃歌之樂的差異等問題。

      二、清代鹵簿各樂部名實辨析

      (一)“鐃歌鼓吹”與“鐃歌之樂”“鹵簿樂”的關系

      1.“清三通”里的“鐃歌鼓吹樂”指除導迎樂外其他鹵簿鼓吹的總稱,與嘉慶《會典·樂部》(分類2)“鐃歌之樂”所指一致。

      由“三通館”總裁的《清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敘事均起于清朝開國止于乾隆五十年,內容、取材一致,但體例各異,簡繁有別。三書均分鹵簿鼓吹樂為“導迎樂”與“鐃歌鼓吹樂”兩類?!爸斪瘛堵蓞握x后編》所列增祭祀樂、朝會宴饗樂、導迎樂、鐃歌鼓吹樂四門?!?[清]嵇璜、劉墉等:《清朝通典》卷六四《樂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27頁。雖云“謹遵”,卻把《后編》中屬于朝會樂,郊勞用的凱旋樂二部編入鐃歌鼓吹樂。這顯然與會典等按“是否鹵簿常儀”的劃分標準不一致。分類的依據是按照樂章性質:“平西、平金川諸制尤屬布昭圣武之篇,謹特列鐃歌鼓吹一門以彰度越前古之盛。”?[清]嵇璜、劉墉等:《清朝通典》卷六四《樂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27頁。即二者均具軍樂性質、騎吹形式,尤其是:“鐃歌言戰(zhàn)陣之事,鼓吹為警嚴之節(jié)”,凱旋樂(指平西、平金川鐃歌、凱歌)與鐃歌大樂、鐃歌清樂在內容上都繼承了漢代“短簫鐃歌”建武揚德、風勸戰(zhàn)士的功能,樂章性質同屬一類。類似的分類還有,在嘉、光朝《事例·樂部》“樂章”條中,郊勞鐃歌樂章附在鐃歌大樂章后,凱歌在鐃歌清樂章后。嘉慶《會典·樂部》等也將凱旋樂劃入“鐃歌之樂”一門。

      “清三通”里的“鐃歌鼓吹樂”與嘉光《會典·樂部》(分類2)中的“鐃歌之樂”雖名異而實同。這種“二門”分類所體現的對樂隊性質的總體認知是一致的,是基于功能的分類。

      2.嘉慶朝《會典》《事例》(分類1、2)中的“鐃歌鼓吹”僅指固定樂器配置的單一樂部,由鑾儀衛(wèi)下屬旗手衛(wèi)掌奏。在大駕、法駕具有獨立的陳設位置(見表1)、使用場合及配置(金2、杖鼓4、拍版4、龍笛12、龍鼓48、畫角24、金鉦4、大銅角8、小銅角8)。這種配置是法駕“標配”。

      3.采用分類2的嘉、光朝《會典·樂部》及《清續(xù)考·樂制》《清史稿·樂八》稱“鹵簿樂一部,曰鐃歌鼓吹”,但需要注意的是“鹵簿樂”≠“鐃歌鼓吹”。在使用分類1的嘉、光朝《事例·樂部》及《清續(xù)考·樂懸》中,“鹵簿樂”是各級鹵簿常儀中使用的所有樂隊的總稱,鐃歌鼓吹僅是其中之一。

      (二)何為行幸樂?

      乾隆十一年《后編》成書,分清宮禮樂為祭祀樂、朝會樂、宴饗樂、導迎樂、行幸樂五類,按功能著述樂章、樂譜。凱旋樂二部別錄在“朝會樂·郊勞”?同注?。中?!皩в瓨贰币痪恚糜诩漓牖罔幍挠悠绞?,和用于慶典的禧平十五章?!靶行覙贰卑ā扮t歌大樂章”(二十八章)、“鐃歌大樂譜”、“鐃歌清樂章”(二十七章)、“鐃歌清樂譜”四卷。

      《后編》“行幸樂一”開篇云:“我朝定鼎以來,于今百年,禮樂大備。鐃歌鼓吹則車駕游幸所至,于馬上奏之。器用大銅角八、小銅角八、金口角八、云鑼二、龍笛二、平笛二、管二、笙二、金二、銅鼓四、銅點二、鈸二、行鼓二、蒙古角二。篇目既多,意各有取,音律節(jié)奏具見于篇?!?《后編》卷五八,第二冊,第405頁。但此處樂器配置與前文中作為單一樂部的“鐃歌鼓吹”并不相符,那么這是指行幸樂嗎?

      “行幸樂以列于騎駕鹵簿……巡幸及大閱,用騎駕鹵簿,則陳鳴角、鐃歌大樂、鐃歌清樂?!?(乾?。稌洹肪砦灏?,第514-522頁。《清史稿·輿服》:“騎駕鹵簿,巡方若大閱則陳之。其制,前列鐃歌大樂間以鐃歌清樂。”?《清史稿》卷一〇五,第3084頁?!靶行覙泛乡t歌大樂、鐃歌清樂之數,益以大銅角八,小銅角八,蒙古角二?!?(嘉慶)《會典》卷三三《樂部》,第1469-1470頁。統(tǒng)計嘉慶《會典》“樂部”與《清史稿·樂八》中“鐃歌清樂”“鐃歌大樂”“鳴角”的樂器之和,與《清史稿·與服》、《嘉慶事例》騎駕樂器是一致的,與《后編》“行幸樂一”中配置也一致,均為12種46件。據此,我們可以確定:

      1.《后編》此條的確是行幸樂配置,即鐃歌大樂+鐃歌清樂+鳴角的樂隊組合形式。

      2.行幸樂的管理與使用需要訓象所、和聲署兩個部門配合,“行幸樂掌于馴象所,至用樂時奏于和聲署署史”。?(嘉慶)《會典》卷三四《樂部》,1508頁。

      3.“設鐃歌大樂于御仗前而以鐃歌清樂間之”是騎駕設行幸樂的方式?;实蹖m外巡幸時,行幸樂設于鹵簿的最前列。駕出,從鐃歌大樂章中擇數曲唱奏;駕還,從鐃歌清樂章中擇奏?!按箝?,陳騎駕鹵簿于行宮門外。駕出,奏鐃歌大樂;開操時,率鳴角軍鳴畫角于臺上;回鑾,奏鐃歌清樂?!?(乾?。稌洹肪砭湃惰巸x衛(wèi)》,第906頁。功能上,一是用于時巡省方、大閱、直省閱兵、親征;二是在大駕中與鐃歌鼓吹組成樂隊(《清史稿·輿服》稱為鐃歌樂),設于前部大樂之后,用于三大祀。

      (三)“鐃歌大樂遞減說”辨析

      乾隆《會典·鑾儀衛(wèi)》嘉慶《事例·樂部》中“鐃歌大樂”在三等鹵簿中呈現遞減的配置。若再算上《清史稿·樂八》中“鐃歌大樂,間以鐃歌清樂”,竟有四種配置(見表1):

      1.對比上表中樂部的陳設位置與樂器配置,會發(fā)現:

      (1)陳設位置上,欄1、欄2中的“鐃歌大樂”對比欄3、欄4的樂部配置,表明:大駕指《清史稿》中“行幸樂+鹵簿樂(鐃歌鼓吹)”,法駕指“鹵簿樂(鐃歌鼓吹)”,騎駕指“行幸樂(鐃歌大樂間以鐃歌清樂)”。

      表1 大駕、法駕、騎駕鹵簿樂器陳設比較表

      (2)欄1、欄2中的大駕“鐃歌大樂”和欄4中的“鐃歌樂”配置(164件)完全相同,說明由行幸樂和鐃歌鼓吹組成的大駕“鐃歌大樂”,在《清史稿·輿服四》中稱“鐃歌樂”,設于導象、寶象、靜鞭、前部大樂、五輅之后,樂部依次陳設行幸樂、紅鐙、鐃歌鼓吹。

      (3)欄1、欄2中法駕“鐃歌大樂”與朝會御殿“鐃歌鼓吹”配置一致(9種114件),僅順序相反。與《清史稿·與服》法駕“鐃歌鼓吹”也一致。說明法駕“鐃歌大樂”就是“鐃歌鼓吹”,在嘉慶朝《會典·鑾儀衛(wèi)》中也稱為“鹵簿樂”。

      (4)欄1騎駕“鐃歌大樂”配置等于行幸樂。陳設時騎駕“前列鐃歌大樂,間以鐃歌清樂”,此時,鐃歌大樂僅指組成行幸樂的一個單獨樂部,配置為金口角8、銅鼓2、金1、鈸1、銅點1、行鼓1。?圣駕親征時,需把銅鼓2換為金鉦4?!肚迨犯濉钒恕罚?990-2997頁。

      以上,證明了在歷朝《事例》“樂部” 中,“鐃歌大樂”在大駕、法駕、騎駕中遞減的樂器配置,其所指分別為“鐃歌樂”“鐃歌鼓吹”“行幸樂”三種概念,雖同名而異類。在《清史稿》的“樂志”和“輿服”中,“鐃歌大樂”只是構成行幸樂隊的一個小樂部。鐃歌鼓吹與行幸樂,不但配置不同,且分屬于鑾儀衛(wèi)下的訓象所和旗手衛(wèi)掌管。若未注意到乾隆朝至清末以來文獻間的矛盾與淵源,便難以發(fā)現“鐃歌大樂”的多層指向,容易被名稱的表面差異迷惑,混淆樂部性質及關系。才會得出“鐃歌大樂遞減說”和“鐃歌大樂包括前部大樂與鐃歌鼓吹”?《清代皇家儀仗研究》,第213頁。的結論。

      2.要追問的是:《事例》為何把大駕、法駕、騎駕中陳設的樂部都稱為鐃歌大樂?

      表1可見,一來陳設位置一致,皆設于前部大樂之后。二來管理部門相同,前部大樂、行幸樂、鐃歌鼓吹均隸鑾儀衛(wèi)。三來大駕、法駕、騎駕樂章均選自“鐃歌大樂章”和“鐃歌清樂章”。四來法駕祭方澤及御樓受俘用的“金鼓鐃歌大樂”,可能在陳述時誤將“金鼓”二字略去。而朝會及各中祀法駕僅用“鐃歌鼓吹”,在配置與陳設次序上二者是有差別的。五來可能是清人一種籠統(tǒng)的習慣稱呼,撰寫者對鹵簿中各級樂隊的區(qū)分并不那么清楚??傊徽摯颂幨欠駷椤肮P誤”或“習語”,在對“樂部”的記錄中,嘉慶《事例》(分類1)把嘉慶《會典》(分類2)中原本清楚的樂部關系搞混了。

      可以察覺的是:嘉慶《會典》在撰寫時,顯然意識到了乾隆時“樂部”和“鑾儀衛(wèi)”有關“鐃歌大樂”的矛盾。因而均改用“行幸樂+鹵簿樂”“鹵簿樂”“行幸樂”來區(qū)分大駕、法駕、騎駕在器物設置上的差別。《會典》與《事例》本應是基本法與實施條例的關系,但在嘉慶《事例》的書寫中,編撰者并沒有按照《會典》做好對應的修正,而是沿襲了乾隆《會典·鑾儀衛(wèi)》中籠統(tǒng)不詳的舊稱,造成了典、例間的矛盾。

      (四)鐃歌樂的多重所指

      1.凱旋樂中的郊勞鐃歌

      在《后編》中,“鐃歌樂”指的是郊勞鐃歌?!俺瘯贰敝杏涊d乾隆二十五年平定西陲凱旋郊勞“鐃歌”?《后編》卷四一《朝會樂》,第855頁。的使用情況,還詳細列出了專為此次郊勞而作鐃歌樂十六章的詞和譜。

      2.行幸樂章的代稱

      從嘉、光朝《會典·樂部》、《清續(xù)考·樂懸》、《清史稿·樂八》的樂章上看,鐃歌樂?(嘉慶)《會典》卷三四《樂部》,第1491-1492頁:“鐃歌樂有大清朝……等章。”計55曲。與《后編》中的行幸樂章(鐃歌大樂章、鐃歌清樂章)是完全一致的。即將“鐃歌樂”視為行幸樂章的代稱。但從樂器陳設來看,《清史稿·輿服四》中鐃歌樂是行幸樂與鐃歌鼓吹之和(見表1)。似乎產生了樂章與樂器配置的矛盾。辨明文獻所指,可通過同項比對:

      乾隆《會典》:“騎駕鹵簿…凡鐃歌清樂二十七章,大樂二十八章,皇帝省方駐宿御營,每朝鳴蒙古畫角,每夕間奏鐃歌樂數闋?!?(乾?。稌洹肪砦灏恕稑凡俊?,第529頁。以闕為單位,說明此處鐃歌樂指樂章而非樂器。嘉慶《會典》:“騎駕鹵簿…駐蹕于御營,朝陳蒙古角,夕陳行幸樂?!?(嘉慶)《會典》卷三四,第1489;第1506頁。( )內為原文小字注。同樣的功能、用樂種類與時間,其所指必然一致。證明乾嘉時期,鐃歌樂與行幸樂的樂章性質一樣。

      由于前部大樂和鐃歌鼓吹沒有專門的樂章,所以法駕雖比大駕樂器少,但樂章來源是一致的,即導迎樂章和行幸樂章。進一步可明確其運用方式是:“駕出入則奏其引樂(鑾駕鹵簿出入,引以導迎樂。騎駕鹵簿出入,引以行幸樂。法駕鹵簿出入,兼用導迎樂。大駕鹵簿出入兼用導迎樂、行幸樂、前部大樂)?!?(嘉慶)《會典》卷三四,第1489;第1506頁。( )內為原文小字注。對比大駕、法駕的樂器,就會發(fā)現其中并無導迎樂部的配置,只有鑾駕鹵簿列導迎樂部。功能上“凡駕出入陳御仗則奏導迎樂,陳鹵簿則以鐃歌樂間之”,因而,此處的“引樂”解釋作樂章是最合理的。同樣《清史稿·樂八》:“法駕鹵簿、大駕鹵簿則導迎樂間以鐃歌樂”?《清史稿》卷一〇一《樂八》,第2993頁。實指:二者的引樂均為導迎樂間以行幸樂章。而用何章詞曲調,須“因事定制”,按場合和儀式程序從導迎樂(佑平十三章、禧平十五章)及鐃歌樂(鐃歌大樂二十八章、鐃歌清樂二十七章)中選用適宜之曲,擇數闋唱奏。祭祀前導用佑平;慶典前導用禧平。駕出,用鐃歌大樂章;駕入,用鐃歌清樂章。

      3.鹵簿中除導迎樂以外的樂部——鐃歌之樂

      《嘉慶會典》卷三三:“若鐃歌樂(鐃歌樂器。鐃歌鼓吹用……前部大樂用……鐃歌大樂用……鐃歌清樂用……行幸樂合鐃歌大樂、鐃歌清樂之數,益以大銅角八、小銅角八、蒙古角二。鐃歌用……凱歌用……)”?同注?,第1469頁。

      《嘉慶會典》卷三四:“鐃歌之樂有鹵簿樂(即鐃歌鼓吹),有前部樂,有行幸樂(行幸樂三部,曰鳴角,曰鐃歌大樂,曰鐃歌清樂),有凱旋樂?!?同注?,第1470頁。

      對照卷三三“鐃歌樂”與卷三四“鐃歌之樂”,下屬的樂部是一致的,可見嘉、光時期的《典》與《例》中,“鐃歌樂”與“鐃歌之樂”均指除導迎樂外在鹵簿中使用的所有樂部。這一概念,在“清三通”中被稱為“鐃歌鼓吹”。

      4.行幸樂+鐃歌鼓吹

      但《清史稿·與服》的“鐃歌樂”與“樂八”的“鐃歌之樂”的含義卻差異很大?!盎实鄞篑{鹵簿……鐃歌鼓吹與行幸樂并設,名鐃歌樂”?《清史稿·輿服四》,第3083-3087頁。,鐃歌樂是專用于大駕,設在五輅之后的行幸樂+鐃歌鼓吹。

      從《清史稿·樂八》拋棄了嘉光朝《事例·樂部》的陳說,有意識地選擇繼承更為明確的《會典·樂部》(分類2)的說法來看,應該已經發(fā)現了乾、嘉、光以來“鐃歌大樂遞減”所涉及的樂部名實矛盾。證據是在《清史稿·輿服四》中對各級鹵簿用樂的名稱進行重新設定(見表1),使大駕、法駕、騎駕分別對應“鐃歌樂”“鐃歌鼓吹”“鐃歌大樂間以鐃歌清樂”,區(qū)分層次。說明其力求解決乾嘉以來的矛盾,使“樂志”與“輿服”的敘述能統(tǒng)一名實,相互對應。但用“鐃歌樂”代指大駕中的“行幸樂+鐃歌鼓吹”,使原本同義的“鐃歌樂”與“鐃歌之樂”改變了歷史概念,這兩個相近名詞,反而使人容易混淆。

      (五)鳴角不是樂部

      分類2中,將“鳴角”作為一個樂部,并不準確。原因是“鳴角”中“鳴”是一個動詞,“角”是此類樂器的統(tǒng)稱?!傍Q角”指“大銅角8,小銅角8,蒙古角2”的角類樂器組。如“天聰八年,出師謁堂子,列八纛鳴角奏樂……崇德元年定命將出師謁堂子,吹螺鳴角奏樂”?(光緒)《會典事例》卷五二六《樂部》,第12018頁。,及皇帝命將出師禮“設法駕鹵簿于堂子外,設角于柵欄外之東,設旗纛于大門外之南,設導迎樂于紅樁之北。駕至紅樁,鳴角;進堂子,角止。高宗純皇帝行禮畢,復鳴角,至纛前行,禮畢,出至紅樁,角止,導迎樂作”。?同注?。且嘉慶《會典》中鳴角與鐃歌大樂器數之和與乾隆《則例》中鐃歌大樂一致?嘉慶《會典》中鐃歌大樂:金口角8、銅鼓2、銅點1、金1、鈸1、行鼓1。鳴角:大銅角8、小銅角8、蒙古角2。乾隆《則例》鐃歌大樂:大銅角8、小銅角8、金口角8、銅鼓4、金2、鈸1、點1、鼓1……蒙古角2。。所以清代文獻“鑾儀衛(wèi)”“與服志”中均未單列出“鳴角”的配置,“鳴角”既無樂章和樂譜,也未獨立陳設,常被視為鐃歌大樂的一部分,說明其缺少構成樂部的必要條件,性質是配合其它樂部而“鳴”的一組角類樂器。

      結 語

      樂部與鑾儀衛(wèi)兩個部門對鹵簿用樂的不同書寫模式,既是對歷史傳統(tǒng)書寫體例的繼承,也反映了部門職能的差異。唐以來歷代《會典·鑾儀衛(wèi)》均保持了按照鹵簿功能、等級、陳設的撰述模式。在乾隆朝“鑾儀衛(wèi)”記錄中,鐃歌大樂在三等鹵簿中配置遞減,與“樂部”的定義出現矛盾。嘉慶朝力求修正前朝語焉不詳之處,《會典·樂部》突出樂部的管理職能,以“二門五類八部”分類撰述,對鹵簿中各樂部性質、功能、使用方式的總結是明確的,對“鑾儀衛(wèi)志”的命名方式也進行了調整,可與之一一對應。但嘉慶《事例·樂部》按鹵簿儀仗實用樂隊陳設的書寫,沿襲了乾隆《會典·鑾儀衛(wèi)》籠統(tǒng)不詳的舊稱,反映出鹵簿在具體操作中重視的是在何時、何地、何位置如何陳設多少樂器。至于是否要分辨清楚人員的構成,每組由幾種性質的樂隊組成,似顯得不那么重要。嘉慶朝“典、例”間樂部命名與分類的矛盾在光緒朝典、例,及《清續(xù)考》“樂制”與“樂懸”中分別延續(xù)下來,持續(xù)的矛盾書寫使人目眩神迷。直到《清史稿·樂八》完全舍棄《事例》舊說,僅錄《會典》“二門五類八部”說;并在“輿服志”中重新定義鹵簿樂部名稱概念,力求等次分明,一一對應。從《清史稿》所做出的種種努力,說明已發(fā)現了前人矛盾,對樂部名實關系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但由于在“輿服”中改變了“鐃歌樂”的歷史概念,使其與“鐃歌之樂”不再等同,反而構成新的矛盾,再添謎團。

      清代鹵簿鼓吹樂盡管名目有變,但自乾隆以來,用樂的鹵簿等級和功能是固定的。在將相關文獻中各級鹵簿樂部、樂章、樂器、儀軌、職掌部門進行統(tǒng)計和比對后,歷史中樂部名實變化情況便水落石出。則按管理部門、用樂性質、獨立樂部的層次分為“二署三門五類七部”來理解樂部關系將更為清晰。與原“二門五類八部”的區(qū)別是:1.二署:和聲署(導迎樂)、鑾儀衛(wèi)(鐃歌之樂、凱旋樂)這是按照管理部門新增的一個層次。2.三門五類:凱旋樂是為郊勞專設,非鹵簿常儀,故將其視為特定朝儀的鹵簿鼓吹單列為一門。與導迎樂、鐃歌之樂(前部樂、行幸樂、鹵簿樂)共同構成三門五類。3.“鳴角”性質為角類樂器組,不再計為樂部。則七部為:導迎樂一部、前部大樂一部、行幸樂二部(鐃歌大樂、鐃歌清樂、鳴角組)、鹵簿樂(即鐃歌鼓吹)一部、凱旋樂二部(鐃歌、凱歌)。

      猜你喜歡
      清史稿大樂嘉慶
      7天6場會大肆圈粉!大樂在遼寧對蝦養(yǎng)殖圈刮起“蝦富肽”旋風
      當代水產(2021年5期)2021-07-21 07:32:54
      買苗就送“蝦富肽”!大樂中聯攜手在博興養(yǎng)蝦界攪動風云
      當代水產(2021年4期)2021-07-20 08:10:36
      從嘉慶元年繼德堂觀戲談起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40
      再也不怕了
      《清史稿》災異卷及《聊齋志異》的形象設定
      我的過年大樂事
      何以“外民國”
      《清史稿·儒林傳》訂誤
      文教資料(2016年31期)2017-02-23 11:54:34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慶朝刑科題本為中心的探討
      《清史稿·邦交志》中有關中俄早期關系史的部分史料辨析
      客服| 集贤县| 阳东县| 东安县| 临洮县| 定日县| 玉门市| 乃东县| 仙桃市| 铁岭县| 全州县| 岱山县| 龙州县| 和顺县| 黄浦区| 京山县| 香河县| 松滋市| 格尔木市| 岢岚县| 安多县| 浦城县| 连江县| 永丰县| 平顶山市| 华坪县| 万荣县| 阳泉市| 汤原县| 涿州市| 安远县| 舞钢市| 当雄县| 时尚| 玉溪市| 台江县| 曲靖市| 九龙县| 文登市| 南安市|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