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路燕
《西游記》是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推薦的名著,“名著導讀”部分將其定位于精讀與跳讀。鑒于《西游記》的文學價值與文學地位,要求學生精讀;鑒于整本書閱讀所需的時間和精力,部分內(nèi)容應跳讀。作為《西游記》主要人物的孫悟空,其成長歷程帶給師生無窮的思考。因此,基于《西游記》整本書閱讀,師生從五個成長階段對孫悟空的“煉”成過程進行探究,有利于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
一、從石猴到美猴王
在東勝神洲有一個傲來國,傲來國臨近的大海中有一座名山,叫花果山,石猴就誕生于花果山上,它是這山頂上的一塊仙石。仙石汲取日月精華,天長日久,石猴誕生:
“一日迸裂,產(chǎn)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p>
石猴與眾猴子去山澗中洗澡,發(fā)現(xiàn)一股瀑布飛泉,猴子們提議:能進水瀑且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石猴縱身跳入瀑布中,由此發(fā)現(xiàn)了水簾洞,成為眾猴之王。首先,在眾猴不敢跳入水瀑之時,石猴毫不猶豫縱身入水。它是憑借果斷與勇敢成為眾猴統(tǒng)領的。其次,石猴不甘屈居人下、銳意進取、當仁不讓。帶領眾猴進入水簾洞后,石猴說道:“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wěn)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洞府為石猴所尋,眾猴又有言在先,于是,石猴在花果山自稱美猴王。
二、從美猴王到孫悟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美猴王并非等閑之輩,他并不滿足于宴飲享樂,他懂得居安思危,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追求長生不老、永生永世。為了實現(xiàn)理想,他不懼大海風浪,孤身遠行,趁天風,飄到南贍部洲地界。在南贍部洲,美猴王尋仙訪道八九年,并無所獲??梢?,尋仙訪道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美猴王歷盡艱險。于是,他又撐筏前行,飄過西牛賀洲地界,又遍訪多日??梢?,美猴王又有堅持不懈的可貴精神?!熬\所至,金石為開”,“長生不老”的追求讓他處處留心。一日,美猴王見一座幽深秀麗的高山,雖孤身一人,他卻毫不畏懼,登山觀看。他聽得樵夫念出“神仙之語”,于是上前攀談,打探消息。美猴王的身上不僅有恒心,還體現(xiàn)出細心、敏銳的一面。最終訪得神仙所在。美猴王見到菩提祖師時一片赤誠,《西游記》中如此描述:
“美猴王一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shù),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
此處有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倒身下拜”毫不遲疑,且拜得干脆、利落?!翱念^不計其數(shù)”,可見其虔誠。語言簡潔明了,句句重復,以達到強調(diào)的目的,可見其赤誠。美猴王的一片赤誠之心打動了菩提祖師,他收美猴王為徒,并為他取法名“孫悟空”。
三、從孫悟空到齊天大圣
孫悟空天賦異稟,一日菩提祖師講道,眾弟子聽講,唯孫悟空“抓耳撓腮,眉開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孫悟空行為異常,絕非三心二意,原來是他誠心聽講,悟到妙處,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祖師見他有悟性,欲傳他道法,以密語暗示后離開。眾徒以為祖師氣憤而去,只有孫悟空參透暗謎。原來祖師是要在三更時分,于秘處傳道于孫悟空。自此,孫悟空勤奮刻苦,日夜修煉,練就了七十二般變化、筋斗云等本領。天賦與勤奮成就了孫悟空,但孫悟空不是甘于平庸之人,他爭強好勝、“鋒芒畢露”,并不知“才不外露”的道理。一日,孫悟空在眾人面前炫耀本領,菩提祖師見他不知收斂鋒芒,料到他日會引來禍端,于是將他逐出師門,美猴王重回花果山。
回到花果山的孫悟空看到的是一片凄涼的景象,得知緣由后,孫悟空盛怒之下剿了混世魔王。孫悟空目光長遠,未雨綢繆,為應對敵人而準備兵器、操兵練武,于東海龍宮尋得應手兵器如意金箍棒。因勾死人將孫悟空引到陰間,孫悟空大鬧地府。如此一來,龍王敖廣和地府冥君將孫悟空的罪行告到天庭。玉皇大帝欲遣將擒拿,太白金星向玉皇大帝進諫,欲將孫悟空招安上天。
“太白金星領著美猴王,到于靈霄殿外?!蚩胀ι碓谂裕也怀Y,但側耳以聽金星啟奏?!薄巴ι怼闭f明孫悟空剛正不阿,其性格與天庭格格不入,《西游記》此處的描寫為孫悟空大鬧天宮作了鋪墊。不朝禮卻側耳傾聽太白金星啟奏,說明孫悟空是有心之人。孫悟空被封為“弼馬溫”,上任后,做了一位盡職盡責的好官:“弼馬晝夜不睡,滋養(yǎng)馬匹。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吃草;走的,捉將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都養(yǎng)得肉肥膘滿?!?/p>
一日宴飲,孫悟空詢問“弼馬溫”的官銜,得知真相后,他一路打出南天門,徑回花果山。孫悟空自尊自強,他感到“弼馬溫”辱沒人格,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玉帝派托塔天王李靖、哪吒三太子率天兵擒拿孫悟空。先鋒巨靈神與孫悟空對峙,孫悟空道出反抗心聲??梢?,當初被招安的孫悟空在天庭養(yǎng)馬是大材小用,懷才不遇令他懊惱,于是回花果山樹起了“齊天大圣”的大旗,以示不滿。
玉帝伏妖未成,太白金星再去招安,孫悟空二上天庭,被玉帝封為“齊天大圣”。至此,孫悟空的“齊天大圣”名號名正言順。從美猴王到齊天大圣的過程,也是孫悟空英勇無畏的抗爭過程。
四、從齊天大圣到孫行者
自從封了“齊天大圣”之后,孫悟空游手好閑,玉帝擔心孫悟空閑中生事,派孫悟空看管蟠桃園。一向自由自在的孫悟空并無自制力,面對蟠桃的誘惑,他設法偷桃享用。
一日,王母娘娘設宴,做“蟠桃盛會”,七仙女去蟠桃園摘桃建會,不料,熟桃已被偷吃,樹上花果稀疏:“……到后樹上摘取,只見那樹上花果稀疏,只有幾個毛蒂青皮的。……只見南枝上只有一個半紅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來,紅衣女摘了,卻將枝子往上一放。原來那大圣變化了,正睡在此枝,被她驚醒?!逼呦膳f明原委,孫悟空定住七仙女,前去打探消息,撞見赤腳大仙。孫悟空騙走赤腳大仙,變作赤腳大仙模樣前去赴會,偷吃了玉液瓊漿,誤闖兜率宮,偷吃了仙丹。觀音菩薩舉薦的二郎神等人將孫悟空捆上天庭,押去斬妖臺,綁在降妖柱上,無奈孫悟空刀槍不入,又推入八卦爐中煅燒,磨難中的孫悟空練就了“火眼金睛”。趁開爐取丹之際,孫悟空跳出丹爐,大鬧天宮。玉帝只得差人請如來降妖,最終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
大鬧天宮是孫悟空抗爭精神的代名詞,孫悟空毫不避諱地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北粔何逍猩较碌膶O悟空開始了一段靜心修身、反省自新的歷程。
觀音菩薩奉如來佛旨尋取經(jīng)人,路過五行山,孫悟空求觀音菩薩指點迷津。由二人對話,可見被壓五百年的孫悟空已有悔改之心,他不再桀驁不馴,不再無法無天,不再目中無人。他對觀音菩薩已有敬畏之心,并心生修行之念,欲改過自新。孫悟空一心等待取經(jīng)人,唐三藏經(jīng)過五行山時,揭去“壓帖兒”,救出孫悟空,孫悟空拜唐三藏為師。唐三藏為孫悟空起了個諢名,自此孫悟空又稱孫行者。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五百年,在五百年間,他失去自由,被迫修行,雖非自愿,但這場災難足以讓其清醒,足以磨去棱角。所以五百年的劫難是一場自我修行,是自我反省的歷程。
五、從孫行者到斗戰(zhàn)勝佛
孫悟空踏上了取經(jīng)路。途中遇六個匪盜,孫悟空把他們盡皆打死,唐三藏訓誡孫悟空:“只因你沒收沒管,暴橫人間,欺天誑地,才受這五百年前之難。今既入了沙門,若是還像當時行兇,一味傷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惡!忒惡!”唐三藏一是指責孫悟空無法無天,二是指責他殘暴、濫殺無辜。孫悟空一生不受氣,聽到師父教誨便賭氣離去了。觀音菩薩化身一位年高老母,將一領棉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送給唐三藏,并傳授《緊箍咒兒》,并囑托唐三藏,將衣帽給孫悟空穿戴,不服管教時,便念咒兒。
孫悟空到東海龍宮受“圯橋進履”畫的啟發(fā),欲再保唐僧取經(jīng)。由此可見,這一階段的孫悟空并不固執(zhí),且已能明辨是非。孫悟空再見到唐僧后,唐僧哄孫悟空穿戴了衣帽,默念《緊箍咒兒》一遍。從此金箍便在孫悟空頭上生了根,取不下,揪不斷,孫悟空口服心不服,欲對唐僧下狠手,唐僧再念緊箍咒,自此,孫悟空才死心塌地、一心一意地保唐僧取經(jīng)。取經(jīng)途中孫悟空斬妖除魔、英勇無畏,為取得真經(jīng)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修得正果,成為斗戰(zhàn)勝佛。如來評價道:“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于釋教;且喜汝除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戰(zhàn)勝佛。”
綜上所述,孫悟空從石猴成長為斗戰(zhàn)勝佛共經(jīng)歷了五個階段,整個階段交織著成功與失敗。敗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桀驁不馴,成在英勇無畏、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