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龍
清代乾隆朝我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最高峰,主要體現(xiàn)在瓷器造型愈加繁多、花色品種空前豐富、裝飾技法異常嫻熟。特別是大量大件器物的燒造成功,仿各種質(zhì)地物品和動植物均能惟妙惟肖,達到與真無二的程度,使人肉眼難辨。而各種鏤空套瓶、轉(zhuǎn)心瓶、轉(zhuǎn)頸瓶、交泰瓶等,構(gòu)思巧妙,結(jié)構(gòu)復雜,制作難度極大,能成功燒造,實屬不易,可謂鬼斧神工。
在眾多瓷器品種中,瓷胎洋彩堪稱最能代表該朝制瓷水平的瓷器品種之一。
瓷胎洋彩是康熙晚期在燒造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工藝影響而創(chuàng)燒的釉上彩瓷新品種。雍正十三年(1735)督陶官唐英(1682?1756)撰《陶成紀事》載:“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庇纱丝芍?,“洋彩”一詞在雍正朝已出現(xiàn),是唐英創(chuàng)新運用的新名詞,從“洋”字上不難理解這種瓷器與西洋有關,主要是指在繪畫方面使用了西洋高光、明暗畫法。
洋彩瓷在乾隆朝獲得突飛猛進發(fā)展,顯示出乾隆皇帝鮮明的個人信息。如有的器物上題寫乾隆皇帝御制詩,并鈐以其專用的“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等閑章,充分說明乾隆皇帝對洋彩瓷燒造給予的高度重視,也可理解為乾隆皇帝認為洋彩瓷足以代表當時工藝美術的創(chuàng)新水平。這種瓷器在乾隆早期即被大量燒造,顯示出乾隆皇帝即位之初意氣風發(fā)、充滿自信的豪邁胸襟,致使文治武功與藝術創(chuàng)作皆取得卓越成就。
由于瓷胎洋彩和瓷胎畫琺瑯所用彩繪顏料同是琺瑯料,致使兩者長期被混為一談。其實兩者在制作地點、畫法、紋飾、題詩、閑章、款識等方面都有區(qū)別。尤其是民國以后,“洋彩”又被誤稱“粉彩”,更使人們不得其解。因此,今天應給洋彩瓷正名,還其本來面目。
制作地點方面。瓷胎畫琺瑯所用白瓷胎系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提供,彩繪和燒彩均在紫禁城或圓明園內(nèi)造辦處完成;而瓷胎洋彩則在景德鎮(zhèn)御窯廠完成全部制作。
繪畫技法方面。瓷胎洋彩多采用講究光點透視的西洋畫法;而瓷胎畫琺瑯則多采用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
紋飾題材方面。瓷胎洋彩多使用山水、人物、花卉、花鳥等,尤其是刻劃或描繪的錦地裝飾(即“錦上添花”或稱“耙花”“軋道”)和洋花紋飾,裝飾繁密,工藝復雜,頗具特色;而瓷胎畫琺瑯多使用花卉、花鳥、山水等,畫面多布局舒朗。
題寫詩句方面。瓷胎洋彩瓷上多題寫乾隆皇帝御制詩(圖1);而瓷胎畫琺瑯瓷上多題寫漢代至明代文人的詩詞佳句(取自《全唐詩》者最多見)(圖2)。
閑章使用方面。洋彩瓷器上多鈐有與乾隆皇帝有關的閑章,如“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隆”等;而瓷胎畫琺瑯器物上則多鈐以文雅的詞,如“佳麗”“金成”“旭映”“壽如”“山高”“水長”“鳳采”“彬然”“君子”“先春”“壽古”“香清”“壽如”“德高”“志遠”等,而且閑章的使用與畫面內(nèi)容密切相關。
款識方面。瓷胎洋彩瓷上所署年款主要有四種。一是藍料彩楷體“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款??钔饣驀运{料彩雙方框,框線外粗內(nèi)細;或無邊欄。這種年款特別少見。二是藍料彩篆體“乾隆年制”四字雙行圖章式款??钔鈬噪p方框,框線外粗內(nèi)細或粗細一致。三是青花或礬紅彩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年款或“乾隆年制”四字年款。署篆體六字年款者,或六字分三行排列,或六字一行自右向左排列;署四字年款者,或四字分雙行排列,或四字一排自右向左橫排。四是極個別的器物在釉下錐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而瓷胎畫琺瑯瓷上一般都署藍料彩楷體“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款,款外或圍以雙方框,或無邊欄。
乾隆朝瓷胎洋彩瓷在裝飾風格方面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圖案式花卉(常以色地“錦上添花”工藝襯托)(圖3);二是寫實式花卉、山水人物、山水動物等(圖4);三是將上述兩者結(jié)合起來進行裝飾,即器物上、下繪圖案式花卉,中間繪寫實式圖案(圖5);或以圖案式花卉為地裝飾開光,開光內(nèi)描繪寫實式圖案(圖6)。其中以寫實式圖案裝飾者,畫面構(gòu)圖疏朗,頗顯文雅,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人審美意識,因此就更受人稱道。
見有傳世胭脂紅地夾白地洋彩萬國來朝圖螭耳瓶(圖7),高77.3、口徑25.7、足徑22.2厘米。撇口,束長頸,溜肩,長腹,圈足。頸部對稱置螭耳。瓶內(nèi)和圈足內(nèi)均施松石綠釉,外壁洋彩裝飾??谘赝拷鸩省?诓匡楛S地如意云頭紋;頸部飾以胭脂紅地洋彩勾蓮紋和蝙蝠銜雙魚紋;肩部以黃地洋彩如意頭綴連花卉紋與螭龍紋裝飾,兩者相間排列;頸、肩相接處繪連續(xù)“卍”字紋;腹部上、下分別飾以黃綠地如意云頭花卉紋和胭脂紅地如意云頭花卉紋;圈足外墻繪連續(xù)不斷的藍彩回紋。腹部飾主題畫面①“萬國來朝”圖。圖中山峰聳峙,河水湍急,古木參天。城門前、小橋上和崎嶇的山路上,出現(xiàn)獻寶的隊伍,人物大都是燙了卷發(fā)的西洋人物,神態(tài)各異,多束腰著長靴,興高采烈,栩栩如生。首領騎著寶馬、大象、瑞獸等,頭戴插有雉雞翎的帽冠,諸人或手捧、或肩挑、或用頭頂、或用小車推、或二人抬各種貢物,還有人在水中撐船。所攜貢物琳瑯滿目,可辨認出有紅珊瑚枝、如意、香爐、寶龕等。所繪人物多達40余人,其中有一位騎白象的西洋人物,手捧瓷瓶,瓶中插有戟、磬、如意、盤腸、紅珊瑚枝等,寓意“吉慶如意”。畫面中有3位身著漢裝的清朝官員,似為引見之人。瓶外底中心方形留白內(nèi)署礬紅彩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所繪進獻寶物中,最為多見的是紅珊瑚。
此瓶形體高大,歷經(jīng)200多年滄桑歲月,保存完好,實屬不易。裝飾方面,將圖案式花卉與寫實式構(gòu)圖相結(jié)合,共同裝飾在一件器物上,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腹部上、下色地圖案式花卉寓意吉祥;腹部寫實式構(gòu)圖體現(xiàn)盛世景象,布局嚴謹,疏密有致,畫技精湛,皴法嚴謹,隨類敷色,彩色豐富,觀之,使人賞心悅目。畫面營造出萬山叢中草木蔥蘢,流水悠悠,諸路人等身著華麗服裝,興高采烈前去京城進獻寶物的氛圍。此瓶堪稱乾隆朝大件洋彩瓷中難得一見的珍品。查此類紋飾,在宮廷檔案中被稱作“萬國來朝”。
萬國來朝,是國富民強,太平盛世的吉兆。我國歷代王朝在國力強盛之時,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如《隋書》卷15《志·音樂下》載:“及大業(yè)二年突厥染干來朝,煬帝欲夸之……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六年,諸夷大獻方物,突厥啟民以下皆國主親來朝賀?!比f國來朝是古代衡量圣明之君的標準,因為只有王朝政清人和,德被四方,文化昌盛,才會出現(xiàn)萬國來朝的繁榮景象。
從傳世品和檔案記載情況看,這種大瓶當時一般都成對制作,與這件大瓶基本一樣的另一件胭脂紅地洋彩夾白地洋彩萬國來朝圖螭耳瓶,現(xiàn)收藏在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瓶高74.8、口徑25.6、足徑22.0厘米②,與此瓶原本為一對。
這種高度在70多厘米的萬國來朝圖螭耳大瓶,除了上、下飾胭脂紅地花卉紋外,還見有上、下飾松石綠地花卉紋者(圖8),故宮博物院即收藏一對,腹部所繪進寶圖大同小異。
故宮博物院還收藏一對斗彩萬國來朝圖螭耳瓶,其中一件(圖9)高71.5、口徑23.5、足徑23厘米。撇口,長頸,溜肩,鼓腹,外撇圈足。頸部兩側(cè)對稱置螭耳。瓶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白釉。外壁斗彩裝飾??诓坷L如意云頭紋;頸部繪蝙蝠銜雙魚、磬紋,襯以云蝠紋,寓意“福(蝠)慶(磬)有余(魚)”;頸、肩相接處繪纏枝花紋和連續(xù)如意云頭紋;腹部繪進寶圖,進寶隊伍散落于山水間,眾人或推車、或抬物、或抱物、或捧物、或挑物、或驅(qū)象、或騎馬、或牽馬、或騎獸,所帶貨物皆為異域珍寶,最明顯可辨的是珊瑚、靈芝。人物形象均刻畫得生動傳神,顯得興高采烈。近足處繪蓮瓣紋,蓮瓣內(nèi)繪花卉紋;圈足外墻繪纏枝花紋。外底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瓶形體碩大,造型規(guī)整,胎體較厚,施彩以釉下青花與釉上洋彩相結(jié)合,釉彩鮮艷亮麗。如此體形碩大的斗彩瓷器,實屬罕見。
查清代宮廷檔案可知,與“萬國來朝”題材有關的工藝品,約最早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而且多見于宮廷貢檔進單,記載有萬國來朝玻璃燈、紫檀鑲竹顧繡萬國來朝炕屏、萬國來朝紫檀掛燈、鵝黃鍛繡萬國來朝墊靠迎手全福、萬國來朝盆景、萬國來朝織醬色妝緞龍袍成件、萬國來朝雕漆寶座成尊(繡墊成件)、萬國來朝雕漆寶床成座(繡褥成件、繡迎手成件)、寧繡錦上添花萬國來朝迎手靠墊成分、玉萬國來朝鼎、紫檀鑲玻璃洋畫萬國來朝掛屏、三藍鍛繡萬國來朝迎手靠墊、成窯五彩萬國來朝吉慶尊成對(隨像生花)、萬國來朝天青紗繡龍褂成件、萬國來朝金寶塔、萬國來朝天青緙絲龍褂成件、萬國來朝挑桿、萬國來朝玻璃嵌玉桌屏、萬國來朝雕漆書架、成窯五彩萬國來朝壯罐、洋紅地洋彩萬國來朝一統(tǒng)尊、御制詩金地洋彩萬國來朝葫蘆尊、洋彩雕供萬國來朝插屏、洋紅地洋彩萬國來朝太平尊、黃地洋彩萬國來朝壯罐、松綠地洋彩萬國來朝太平尊(隨像生花)、洋彩萬國來朝太平尊(隨像生花)、洋水法萬國來朝八音樂鐘、掐絲琺瑯萬國來朝太平尊(隨像生花)、黃地洋彩萬國來朝太平尊(隨像生花)、洋紅地洋彩萬國來朝雙喜尊、萬國來朝壽山石山子、五彩瓷萬國來朝大瓶等。
其中與裝飾萬國來朝圖瓷器有關的記載大約最早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例如《清宮瓷器檔案全集》卷13載:“(乾隆三十九年)(奴才)全德跪進(交景陽宮)成窯五彩萬國來朝吉慶尊成對(隨像生花)、(交景陽宮)洋彩太平有象陳設成對…、(交景陽宮)嘉窯云福海棠瓶成對、青花紅鳳寶月瓶成對。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九江關監(jiān)督全德進單?!雹圻@里提到的“成窯五彩萬國來朝吉慶尊成對”,應該就是上述現(xiàn)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一對乾隆斗彩萬國來朝圖螭耳瓶。檔案里稱之為“吉慶尊”,是因頸部繪有蝙蝠、雙魚和磬,這種器物既可稱為“瓶”,亦可稱為“尊”。
《清宮瓷器檔案全集》卷48收錄《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立寧壽宮移來瓷器帳》,該賬載:“(入春字對)白地五彩瓷八蠻進寶圖大瓶一對。”④指的也應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對乾隆斗彩萬國來朝圖螭耳尊,當時將今人所稱的斗彩稱作五彩。
《清宮瓷器檔案全集》卷21載:“(乾隆五十五年)進。奴才福昌跪進:(交造辦處換穗)吉祥如意成柄、(交寧壽宮)洋紅地洋彩萬國來朝太平尊成對(隨吉祥花)、(交佛堂)洋紅錦地洋彩五供成分、(交佛堂)翡翠洋彩七珍成分、(交佛堂)仿雕漆金云龍五供成分、(交佛堂)粉地洋彩八寶成分……(交乾清宮十件、寧壽宮十件)影青釉靶碗二十件。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福昌進單?!雹葸@里提到的“洋紅地洋彩萬國來朝太平尊”,應該就是上述“胭脂紅地洋彩夾白地洋彩萬國來朝圖螭耳瓶”。
由文獻記載可知,這一對胭脂紅地洋彩夾白地洋彩萬國來朝圖螭耳瓶,應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福昌進貢之物。福昌于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任廣饒九南道九江關監(jiān)督并兼管景德鎮(zhèn)御窯廠事務⑥,這對大瓶應為其上任伊始即專門為獻給乾隆皇帝而制作。鑒于乾隆五十五年恰逢乾隆皇帝80歲萬壽,因此,這種大瓶極有可能是福昌專門為乾隆皇帝80歲萬壽而專門制作的壽禮。